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平涼廟莊遺址:絲路遺珠蜻蜓眼琉璃散發的絕世之美

平涼廟莊遺址:絲路遺珠蜻蜓眼琉璃散發的絕世之美

平涼四十裏鋪戰國秦墓出土的琉璃珠,整珠球面鑲嵌同心圓,形似蜻蜓眼,故國內學術刊物稱之為蜻蜓眼琉璃珠。蜻蜓眼琉璃珠經過了2300多年歷史,仍然流光溢彩,耀眼生輝,在古琉璃佩飾中極為罕見。其制作奇特,工藝精湛,凝聚了楚國文化的智慧和傳統工藝的精華,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對於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和古玩琉璃制作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珍貴實物資料。

1蜻蜓眼琉璃珠存世不過1000顆

在電視上,記者曾看過壹期文物鑒寶欄目,有壹位女士帶來了壹顆家傳的老珠子請專家鑒定,專家拿放大鏡細細端詳,說出了結論:這是壹顆來自戰國時期的蜻蜓眼琉璃珠,確定無疑。

專家給出了保守價:100萬人民幣以上,壹下子讓全場觀眾的情緒變得爆燃起來……

專家娓娓道來琉璃珠蜻蜓眼的來歷:它的制作工藝源於公元2000年前的古埃及,後來傳到了中國。在戰國時期,有兩件天下齊名的寶物,那就是和氏之璧與隋侯之珠。《韓非子》中關於這兩件寶物有詳盡的記載:“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其美,物不足以飾。”

隋侯之珠說的就是這種蜻蜓眼琉璃珠,在當時屬於王公貴胄們才能佩戴的飾物,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蜻蜓眼琉璃珠也不過1000顆。而且每顆蜻蜓眼琉璃珠的形狀都不同,它的制造工藝復雜,雖然最早是西方的舶來品,但是它的制造工藝的高峰,卻是出現在古代中國!

看了這期節目,腦海中就壹直留存著它美麗的身影,什麽時候,能親眼看看這種稀罕的寶貝呢?

沒想到很快就在甘肅省博物館彌補了心中的缺憾。

在壹個展櫃裏,7顆大小不壹的蜻蜓眼琉璃珠,向觀眾散發著它迷人的色澤。

珠子直徑約1到2厘米,它們的外表是壹圈圈白藍相間的魚目紋圖案,外形呈現出淡藍色,看上去非常漂亮。

講解員解讀,這些寶物就出土於平涼市四十裏鋪鎮的廟莊戰國秦墓,從兩座戰國古墓 *** 出土琉璃珠57枚,其中16枚藏於棺槨中,距離主人的屍骨不遠。顯然,這種蜻蜓眼琉璃珠是墓主生前所用的項鏈或者手鏈之類佩飾,另外41枚是兵器上的裝飾,出土時有兩行小玻璃珠子,為長棒形或扁圓形。

此處墓葬的發現非常偶然,大概在1974年夏天,有壹個放羊娃路過壹處懸崖邊,忽然看到地面上有壹個奇怪的凸出,用手扒了扒,居然就扒出壹個銅香爐模樣的物件,放羊娃拿到收購站當成廢品給賣了,正是這個銅香爐引來了文物考古隊,使這個壹直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迎來了壹場轟動考古界的發掘工作。

2西亞玻璃珠的本土化

五月的壹天,我們去往平涼市四十裏鋪鎮廟莊村,廟莊戰國秦墓的遺址就坐落在村外的壹處河邊山坡上,當年的發掘現場早已因為回填無跡可尋了,但站在這兒,清爽的山風吹來,仍然帶起心中悠然思古的情緒。

廟莊遺址發現的眾多文物中,更吸引眼球的是壹件戰國鼎形銅行燈,但蜻蜓眼琉璃珠的文物價值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關註。

蜻蜓眼是古代壹種飾物的俗稱。蜻蜓眼為玻璃制成,玻璃又稱琉璃,因後期發展中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制造出“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猜測因形似蜻蜓的眼睛,故稱蜻蜓眼。

這種“眼睛”文化據說發源於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這種信仰,多盛形於從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遊牧民族遷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壹方面可以避邪,壹方面隨時都有可能用來交換所需之物。

鑲了“復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這種彩色繽紛、燦爛奪目的西亞玻璃珠受到古代中國王公貴族的極度喜愛,產生了高度的社會需求。

物以稀為貴,怎樣才能滿足上流社會的這壹風尚呢?這難不住中原地區的能工巧匠,他們開始利用本地原料進行仿制,以氧化鉛和氧化鋇替代蘇打,制造出與西亞、地中海東岸地區配方不同的琉璃珠,也就是含鉛鋇成分的蜻蜓眼琉璃珠。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存世蜻蜓眼琉璃珠多為類球形,並不規整,有個像扁方形或扁鼓形。它們尺寸比較小,絕大多數直徑不足二厘米。壹般多在壹到壹點五厘米之間。

珠質地多為綠、藍或黃色,母體均半透明。其飾紋簡單,采用西亞常用的幾何圖案,與同期中國玉器或金屬器物上傳統的雲紋、蟠螭紋等圖樣大不相同。

蜻蜓眼珠的紋飾風格是獨樹壹幟的,也可以說偏於西亞風味,其主題都是同心圓。同心圓壹般為三層,也有多達五六層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點為深藍色,外層則褐白相間或藍白相間。嵌入之眼珠渾然壹體,不突出也不易脫落。

戰國晚期的蜻蜓眼珠有別於春秋末期或戰國早期,尺寸稍大,直徑大約二厘米,手工愈加精湛。顏色雖沒什麽突破,仍為不透明白、藍、褐、土黃色。但其紋飾絢爛多姿,極富變化,圓圈紋或凸起或剔刻,造成鼓眼的效果;也有眼的白色輪廓以“祈月”形式替代同心圓,造成斜視的效果,使“眼”更加生動傳神。

3中國玻璃發展史上重要的壹筆

有專家認為,廟莊遺址中發現的蜻蜓眼琉璃珠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隋侯之珠。

《呂氏春秋·貫生篇》則用“隋珠彈雀”來比喻大材小用的道理:“今有人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是何也?”每壹種美好的事物,都伴隨著壹個動人的故事,和氏之璧與隋侯之珠也不例外。

關於隋侯之珠曾有這樣壹個傳說:壹次,隋侯見到壹條受傷的大蛇身子斷了,他用藥把蛇身敷住。結果蛇被救活了。蛇傷好了後,為了報答隋侯,就從江中銜了壹枚大珠子來報答隋侯,這枚珠子就被人們稱為隋侯之珠。

隋侯是西周初年,分封在漢水以北及以東的姬姓諸侯。這個國家曾經非常強盛。史書中說,漢水之國隋為大。隋國在戰國中後期被楚國所滅。在青銅的銘文中隋國也曾經被稱為曾國。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郊擂鼓墩發現的曾侯乙墓,就是隋侯之墓。當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5000件,僅青銅器就達到10.5噸。顯然,隋侯是壹位非常富裕的王侯,否則隨葬品也不會如此豐富。隋侯為何如此富有,這和隋侯之珠密切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策士們縱橫捭闔時,往往要列舉六種“中國寶物”,其中之壹就是隋侯之珠。至今人們在《莊子》、《韓非子》、《墨子》等典籍中都能找到相關或者類似的記述。

人們對曾侯乙墓發現的琉璃珠經過化學成分分析後,發現它們是西方鈉鈣玻璃,並不是本土所造。而隋侯之珠應該是本土所產的,是另外壹種琉璃珠——陶心釉陶珠。這種珠子是戰國時期方士們的發明。他們用制造鉛鋇矽酸鹽琉璃和鉀矽酸鹽玻璃的技術,制造了中國特色的琉璃珠——陶心釉陶珠。這就是隋侯之珠了。

隋國在南方的漢水流域,而隋侯之珠自然也是出自那裏。那麽在涇河上遊的壹處戰國秦墓裏發現它,會不會讓人感到突兀呢?

這要從廟莊戰國墓葬遺址所在位置來分析,平涼是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後壹個非常重要的站點。從長安、平涼、固原、景泰到武威,這條線路是絲綢之路上的捷徑,也被人們稱為“西漢第壹國道”。

來自埃及的蜻蜓眼琉璃珠和本土的能工巧匠制造的陶心釉陶珠子在廟莊戰國墓葬中都有發現,恰恰說明在古代,中西方文明正是沿著絲綢之路在雙向交流。

戰國“蜻蜓眼”作為中國玻璃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壹筆及古代珠子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蜻蜓眼”其獨有的魅力和文化內涵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喜愛,琉璃收藏家牧之認為:“無論如何,人們無法忽略的是戰國蜻蜓眼珠飾歷經數千年,跨越時代和地域的絕世之美。”

  • 上一篇:任山收藏
  • 下一篇:顏夕宮的故事第39集-第40集女王在失去兒子後自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