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不是懶惰,而是恐懼——閱讀《拖延心理學》

不是懶惰,而是恐懼——閱讀《拖延心理學》

簡·博克是壹位研究拖延癥長達25年的學者。截止日期兩年後,她終於出版了這本書的第壹版。出版社的編輯非常高興,飛到伯克利邀請她和另壹位作者共進午餐,慶祝這個快樂的日子。愉快的午餐結束後,簡準備開車送編輯回機場,但就在這時,原本在停車場的車不見了。編輯以為是小偷,簡卻臉色蒼白,癱在地上。她馬上想到了最大的可能:年檢逾期不知道時間的車,最後被警察找到,然後拖走了。完成手稿的喜悅瞬間消失,只剩下羞愧和悔恨。

拖延癥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普遍,就連寫這本書的作者也不能幸免。拖延癥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每個經歷過的人都討厭它,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有意無意地遺忘和回避它,壹次次自責。那麽拖延癥的心理機制是什麽,我們如何才能重新獲得壹些控制力,讓自己慢慢走上正確的道路?

首先,拖延的循環

1.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剛接受任務的時候,吸取了最後的教訓。拖延者認為這次他們可以有條不紊地完成它。雖然他們不想立刻開始,但他們相信,他們總能自然而然地開始。但是,過了壹段時間,我發現這次並沒有比以前好多少,希望開始變成了擔憂。

我必須馬上出發。

早點開始的機會稍縱即逝。這壹次,做好的夢想破滅了,拖延者開始焦慮。但現在離最後期限還早,拖延者覺得有點欣慰,很快就忘記了這件事。

該死,我應該早點開始。

很多時間過去了,現在我站在懸崖邊上。就算現在開始,也要加班才能完成。拖延者後悔了,嘆息了,陷入了恐懼和焦慮的麻痹狀態,以至於我不得不做些別的事情來轉移註意力。

4.還有時間

盡管他腳下的土地搖搖欲墜,拖延者仍然試圖保持樂觀。“其實這個任務可能不需要那麽多時間……”壹方面,或者說在他自己的謊言中,他普遍期待著“緩刑”的出現。

做出最終選擇

截止日期快到了,但只完成了壹小部分。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在棄船和逃離最後的陣地之間做出選擇。如果選擇逃避,只能掙紮著面對完不成任務的懲罰。選擇最後壹站,也許連續幾個通宵,妳終於可以草草出個結果了。

我再也不會拖延了!

不管最後壹項任務是放棄還是完成,拖延者通常會精疲力盡到崩潰的地步。雖然歷經磨難,但終究是過去了。拖延癥患者再也不想經歷哪怕是壹次這樣的磨難,下定決心再也不踏入這個怪圈,發誓下次要早點開始,控制自己的情緒,按照計劃進行,極度堅定,直到下壹個任務出現...

二、拖延的心理機制

當我們看到拖延的現象時,往往能意識到拖延是如何耽誤了我們,卻不知道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麽潛在的好處。實際上,拖延是壹種心理保護機制,用來幫助我們抵抗恐懼。只有認識到這些恐懼的出現,才能采取相應的行動。

1.害怕失敗,追求完美。

大衛是壹家大公司的律師。他曾經是大學裏的優秀成員。他非常自豪地進入了壹家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自從大衛接手這個案子後,他就想在法庭辯論中做到無懈可擊,但面對如此多的線索,這絕非易事,時間也越來越緊迫。大衛變得越來越焦慮,拖拖拉拉。最後,別說無懈可擊,就連案情摘要也只能草草了事。這是害怕失敗造成的。在他看來,自我價值感=能力=業績(完美辦案)。如果妳不能做到無可挑剔,那就意味著妳沒有能力,也就意味著人生毫無價值。所以他非常害怕失敗,用拖延來逃避恐懼。

害怕失敗是主動拖延的最大心理機制。很多拖延者害怕被別人評判,害怕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是不夠好,達不到要求,然後被人看不起,產生更糟糕的連鎖後果。拖延是壹種應對這種恐懼的心理策略。只要我不開始,別人就不容易看出我的深度。只要我後來開始,即使最後做得不好,我也可以說,我只用了四分之壹的時間就達到了這個水平,我還遠遠沒有做到最好;如果再給我壹個星期,我可以做得比現在好很多,我的能力遠不止這些。在這裏用拖延來故意阻止自己全力以赴。

2.害怕失去控制

山姆是壹名會計,是壹個嚴重的拖延者。他生活中最關心的是確保自己不受控制。“我知道我應該在上午8點之前工作,並在月底之前提交審計報告,但問題是我討厭“應該”這個詞。如果我這樣做,會讓我覺得自己很軟弱,所以我盡量推遲去做,好讓他們知道誰在掌控——我!!"在Sam的心目中,自我價值感等於能力(擁有獨立性等於表現(通過拖延我說了算),他害怕失去控制。他的自我價值感是基於他不讓別人控制他的能力。

這種心理也很常見。小時候自己寫過壹篇作文。如果老師提出壹篇限制嚴格的作文,我常常會覺得有點委屈。如果我寫壹個內容不限的小故事,我會覺得輕松很多。如果有人對控制感更敏感,不喜歡任何規則和要求,拖延癥就成了爭取自制力、贏得“尊重”的策略。這種拖延癥在以自我獨立為人生價值的人群中普遍而頑固。

3.對任務難度的恐懼

本書的另壹位作者Lenora有壹天被業務員安利買了壹臺錄音機,被告知如果不喜歡可以隨時退貨。其實她也不需要,就壹直放在角落裏吃灰,想著有空就推開。時間壹分壹秒的過去,最後的回歸日期也過去了。直到半年後,壹個朋友來看她,看到角落裏那臺沒拆封的機器,忍不住生氣地說:“妳為什麽?她去找業務員退貨,但事情進展順利。售貨員二話沒說就退了貨。她如釋重負。原來他壹直怕業務員嘲諷她是叛徒,刁難她,讓她難堪。

當某件事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其實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把它與內心的恐懼和焦慮聯系在壹起。這樣的不開心讓我們對任務本身感到厭惡,想要逃避,於是拖延癥就產生了。

第三,被動拖延機制

大多數典型的拖延癥都與心理機制有關,但有些拖延癥與心理機制無關,而是屬於缺乏自制力,導致被動拖延,主要是因為分心和過於遠大的目標和獎勵。

走神,壹般來說,應該是在做壹件事情的過程中持續不斷,只有在壹段時間後或者完成壹部分任務時才會稍作休息。然後,當我們的註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時,我們很容易被自己的想法打斷。比如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想到自己還沒有買什麽東西,就去淘寶看看。怕錯過壹些重要信息,會頻繁翻看手機之類的。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回過神來,進入工作狀態,效率低下,拖拖拉拉在所難免。

目標和回報相差太遠,會讓人產生偷懶的感覺。這時候做和不做好像沒什麽區別,讓人失去希望,自然拖著走。這就涉及到另壹個問題,即“糖果效應”,即如何延遲滿足感,以獲得更長遠的巨大利益。

第四,克服拖延

在遭受了拖延癥的危害之後,克服拖延癥當然是我們的目標,這也是以上分析產生的原因。但首先要認識到,這是壹個系統的長期工程。我們不應該不耐煩。我們應該慢慢來,即使我們只能取得壹點點進展。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氛圍下,鼓勵真的很難能可貴。

1.心理應對

拖延的方法有很多,但大多數都與內心的恐懼有關。理解自己的恐懼並保持冷靜是第壹步。我們可以拿出壹張紙,記錄下我們最近令人印象深刻的延誤,寫下發生的事情和造成的後果,包括內部和外部的危害。然後冷靜的梳理自己的情緒,它是在什麽樣的心理機制下形成的,妳在害怕什麽。當“困難”的事情又來了,恐懼和焦慮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抗拒,而是要緩和自己的情緒,打破焦慮,跳出循環。比如,當妳害怕和陌生人交流的時候,妳可以告訴自己,這沒什麽大不了的,很多年輕人都在這麽做;當妳害怕復習考試占用太多時間的時候,妳可以告訴自己每天復習兩個小時,當這兩個小時到來的時候,不管有多有效,都馬上結束。

2.明確的目標和可行的計劃

我們都有過制定計劃的經歷,但對於拖延癥患者來說,這次制定的計劃比以往更加詳細。可能這些計劃因為過於詳細,只能用來處理壹些簡單的事情,但是對形成新的行為模式很有幫助。它具有以下特點:

可觀察性,可以具體看到和記錄的行為。

(2)具體性和特殊性是具體具體的東西,不是抽象的。

③可以分解成幾個小步驟,每個階段都有反饋。

(4)第壹步可以在五分鐘內完成,減少啟動阻力,只要做到。

比如制定壹個收拾房間的計劃,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疊好被子,把床掃平;2把桌子上的垃圾扔進垃圾桶;③清理桌子上的雜物,把書放進書架;(4)用吸塵器清除桌面和地板上的灰塵;⑤扔掉垃圾袋,換壹個新的。

3.學會判斷時間

從表面上看,拖延癥是壹個簡單的時間管理問題,這方面的書很多。他們會教人們如何使用日程安排系統,如何設定首要任務和次要任務,以及努力克服拖延癥等。,但是這些對於拖延者來說很難做到。過多的計劃會讓拖延者陷入更大的恐慌,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對時間有壹個相對準確的概念。

在拖延者的心目中,時間往往是模糊的。“讀完這本書只需要幾個晚上”“我幾個小時就能完成這個設計”,但當我實際去做的時候,發現比我想象的要費時很多。所以要積累類似事情的經驗,記錄下它所花費的真實時間,然後再考慮到延遲的時間。下壹次我們開始類似的任務時,我們就會知道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開始。

4.使用番茄鐘來隔離幹擾

對於分心導致的被動拖延,我們只需要使用番茄鐘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番茄鐘由25分鐘的集中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組成。在專註時間裏,我們需要專註於我們想要完成的事情。這時候最好把手機和遊戲機收起來。集中時間以前是5分鐘休息,壹* * *半小時組成壹個番茄鐘。剛開始可以每天用壹兩個番茄鐘做實驗,習慣了以後就可以用更多了。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去年夏天,我突然發現我讀過壹本書,並在書上寫了筆記,但我記不起關於它的任何事情。我開始嘗試通過寫書評來加深對讀書的印象,甚至每天加班的時候,壹周能寫壹篇。後來因為報名考試,不得不中斷。誰知道,這壹歇就是壹年。我試著開始了幾次,每次都拖了下來。我也可能害怕壹旦我開始每周輪班,我會太累,但時間總是有的。這次我把“拖延心理”作為第壹篇文章來提醒和鼓勵。

  • 上一篇:高壹要求1背古詩。
  • 下一篇:日本為什麽把烏鴉當國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