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孔紹,現任浙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1946年2月生於北京,中國第壹位民族學(人類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後研究、客座教授、訪問學者(1990-1994)。臺灣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員(1997—1998)。中國民族學會理事,中國人類學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遺傳學會國際倫理委員會委員,美國攝影家協會終身會員。
中文名:莊孔紹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46 65438+二月
職業:教授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主要成就:中國第壹個民族學(人類學)博士學位。
代表作品:《教育人類學》《遠山近土》。
輪廓
莊孔紹教授是著名人類學家林先生的大弟子,於65438-0988獲得博士學位。1990-92華盛頓大學弗裏茨博士後基金研究。歷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主任、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分管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現任浙江大學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影視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和《人類學研究》主編。
參與組織和主辦了世界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16電影節。主要研究領域為漢族社會、遊牧民族、教育人類學、影視人類學、應用人類學等。代表作有林《金翼,銀翼:中國鄉土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續作(1920-1990)(桂冠,1996)、時空旅行——中國鄉村人類學百年回訪(2004)、自選散文集《旅行與悟道》。主編《來自中國的影視視角:方法論、分析與電影呈現》(2012);大學教材《人類學通論》、《人類學概論》、《人類學經典概論》主編;以及《端午節》(入圍米德電影節1992,UWPress出版)、《我的妻子和我的女兒》、《虎日》(紙電影組合)、《回聲》等十余部人類學紀錄片。(2013年5月最新介紹)
1988成為解放後中國培養的第壹位民族學(人類學)博士。
個人簡歷
第壹個香港霍英東教育研究基金赴美,1989獲美國華盛頓大學弗裏茨博士後研究基金。他在傑克遜國際研究學院和人類學系(1990-92)完成了博士後研究。
1994-1998,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主任、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1998-2003,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長,實驗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
2003-2011,中國人民大學分管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2011至今,浙江大學講座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特聘高級教授(2000-);臺灣省CCK國際學術研究基金獲得者(1995-98);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及人類學系客座教授(1997);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97-98);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社會人類學系高級訪問學者(2000年);法國遠東研究所講座(2002年);2008年世界人類學和民族學大會籌備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與北卡羅來納大學社會醫學系電影項目、合作與培訓項目(2003-2004年);新疆大學兼職教授(2004-);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都市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類學學會理事,美國攝影家協會終身會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漢族社會、影視人類學理論與拍攝、教育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文化寫作的多元化實踐、應用人類學(公共衛生)等。)和文化遺產保護。
教學課程
*近兩年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人類學導論旨在為大學生提供清晰的人類學基本理論和方法。提供重要的學術思想和概念;實地工作的選擇和研究的突破點、理論闡釋和產出的尋找;討論人類學應用的條件和可能性。
“漢社會”旨在為研究生提供漢社會研究的語境、方法和已有相關理論的運用,啟發學生拓展漢社會研究的地理範圍,嘗試發現不同地域漢社會的組織特征和運行機制。
應用人類學旨在為研究生擴展人類學的四個基本分支提供條件和可能性。以及許多更成熟的分支應用的條件和可能性。
《影視人類學》和《人類學影視評論》常被安排為連續性課程,提供研究生影視人類學的基礎理論、具體的鏡頭語言和電影表現方法,以及影視選題、應用人類學理論、尋找研究論文和電影互補機會、國內外經典影片討論和評論、參與我院影視制作選題、拍攝和後期制作等機會。人類學評論是影視和文本評論的基本評論之壹。
*指定課程以外的壹對壹師生交流研討會(或小規模學院拍攝的主題沙龍):近年來涉及的主題有“山東、河北、甘肅、關中、川西的鄉村社會”、“流動人口的組織”、“人類學整體主義的內涵與應用”、“影視人類學的拍攝與文本”、“信仰、族群、科學與臨終關懷”、“研討會的主題是”。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及指導範圍:1。漢族社會的基層組織與運作:中國的宗族與非宗族社區,跨民族、跨文化的漢族社會;2.研究狩獵、農耕、遊牧和農耕社會的當前趨勢;3.應用人類學公共衛生領域:性病、艾滋病等流行病防治行為的文化觀察,戒毒行為的民俗文化觀察,臨終關懷的科學-宗教-民族文化觀察等。4.中國對正規教育和民間教育的批判;5.文化寫作的多形式綜合實踐(論文、民族誌、民俗、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照片、電影等。);6.影視人類學的電影與文本互補研究。
主要專著
●教育人類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中國大陸第壹部教育人類學著作)。
國務院關於三峽庫區及遷建區民族民間文物保護規劃的報告(主持人),1996。
《金翼》,林著(英文版),莊孔紹、林宗成譯,北京三聯,1989/香港三聯,1991。
●銀翼,《中國地方社會文化變遷》(1920-1990),臺灣省月桂書店,1996/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自我與復制》(人類學詩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遠山近土(人類學田野記錄),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文化與靈魂(人類學對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家庭與生活》(美國白人家族史與民族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表達與重構(北美印第安攝影民族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人類學通論(莊孔紹主編,中國教育部獎勵重點教材,2003年獲國家圖書獎),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人類學通論(修訂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時光旅行:中國鄉村人類學的世紀回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004年獲中國學術年鑒獎,2004年獲中國學術學者獎。
●人類學名著經典指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待出版),2005年。
壹些論文(中文、英文和日文):
●人類學與中國的教育進程,《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3期。
保護民族民間文物和文化遺產的理念與實踐,中國城市人類學,2000年第3期。
●今日人類學的思想與表演實踐,《民族藝術》第2期,1999。
●歷史人類學原理,中國城市人類學,2000年第3期。
●新疆街飲食文化的時空進程,北京,《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3期。
《林早期學術著作的思想轉變》,載於林《壹徐氏家族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
長江三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建校50周年特刊。
●現代人類學的理論探尋——由明代“公安派”文論引起的(與PatriceFava(法國)合作),《民族藝術》2000年第4期。
文物之寶,西部開發與教育發展博士論壇,民族出版社,2002年。
●2002年《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基金項目過程評估報告。
●臨終關懷需求調查報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
●艾滋病患者臨終關懷實用手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年。
艾滋病防治最佳實踐文獻綜述,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聯合項目,2003年。
●“藥物與艾滋病的民間預防模式——人類學的發現與應用推廣”,中英性病艾滋病預防合作項目,2003年獲中國最佳實踐獎。
《鄉村人類學》專刊,《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4年6月第5438+0期,其中“中國鄉村人類學的研究進程”壹文轉載於《高校文科學術文摘》(CUAA),2004年第2期。
“回訪與人類學再研究專題述評——回訪與人類學再研究的意義之壹”,《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回訪與人類學再研究專題述評——回訪與人類學再研究的意義之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小涼山彜族民間戒毒行動與人類學應用實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莊孔少1998 road to reforming the teaching fanthropology in continental China,inOntheSouthTrack,perspective son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nd teaching,bySidneyC編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莊空少2002《發展中的北京:在興江路上,在中國食品的全球化中》,由avidY編輯。張,英國curzon出版社。
●莊孔紹2004《人類學與中國種子教育的進程:文化的連續性、文化的比較和學者的角色》,載於ShinjiYamashita、JosephBosco和j。S.Eades,BergbabnBooks,NewYork.Oxford
●錦衣黃村的風水實踐,發表於西澤秀彥主編的《中國風水研究》(日文版),2000年。
紀錄片作品(包括部分合作):
●zhuangkongsao 1992 edragonboatsfestival(視頻制作,30mit),
由莊孔紹執導,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美國西雅圖倫敦
《端午節》(導演、制片人),華盛頓大學出版社,1992(英文版)/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中文版)。
●三峽被淹,CCK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1997。
《新疆街上的懷舊》獲萊比錫/柏林電影節“20世紀中國紀錄片精選”,1999(英文版)。
我的妻子和女兒,北京電視臺,2000年。即將出版。
“虎日——小涼山民間戒毒的人類學實踐”,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2004年。2005年獲得16減少毒品危害大會暨電影節特別提名獎(英國貝爾法斯特)。
“Echo-中國的艾滋病預防和社會態度”(公共衛生教育專題),與北卡羅來納大學共同制作和培訓,2003-2005年。
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綜合幹預實踐(公共衛生教育專題),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4-2005年。
研究計劃
●三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國務院三建委,1995-1998。
●中越邊境經濟文化發展項目,福特基金會,2001。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01。
●毒品與艾滋病民間預防模式紀實教育示範活動(以雲南小涼山為例),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1-2002。
2002年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四川雲南子項目中期評估項目。
●臨終關懷需求調查報告及手冊撰寫,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2003年。
* 2003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為申辦2008年世界人類學和民族學大會撰寫報告和拍攝宣傳片項目。
●艾滋病防治最佳實踐文獻檢索總結項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年。
2003-2004年,與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拍攝《中國的艾滋病預防及其社會態度》培訓項目。
2003-2004年,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艾滋病防治政策宣傳和應對策略。
●人類學、社會學理論切入臨終關懷研究綜合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04-2006。
獲得獎勵
●影視手段推動大學課堂創新獲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鼓勵獎。
●主編《人類學通論》獲國家圖書獎(2003年),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優秀教材。
●人類學紀錄片《虎日——小涼山民間戒毒實踐》獲得2005年16減少毒品危害國際會議暨電影節特別提名獎。
●課程《人類學概論》已被批準進入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本科建設項目。
《人類學概論》被教育部確認為“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優秀教材”。(參見百科全書《人類學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