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
大壹期間的興奮和沖動。
20世紀50年代是* * *和中國的新開始。“同誌”、“團結”、“改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跑進* * *產品主義”等流行詞匯主導了整個社會,與* * *和中國的新生活交織在壹起。
“同誌”:建國初期,“同誌”壹詞來源於蘇聯,意為具有同誌取向的人,意為“實現* * *資本主義”。“老同誌”、“小同誌”、“女同誌”、“男同誌”、“領導同誌”、“解放軍同誌”...那時候,人們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雨露,無論是陌生人還是陌生人,見面說“同誌”都是溫暖親切的。連戀人也叫“同誌”。青年男女寫情書時,往往以“某某同誌”開頭,以決議結尾:“向某某同誌學習,共同進步”。無錫宜興的收藏家褚傲生先生收藏了大量的婚書。50年代戀人們送的照片、禮物、信件,都叫“同誌”。在“同誌”大行其道的同時,流傳千年的“先生”、“小姐”、“夫人”、“閣下”、“我的爸爸媽媽”、“妳的爸爸媽媽”等稱謂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壹點從楚傲生的《婚書集》中也可以看出來。1949之前,這些稱謂還歷歷在目,建國後就消失了。
有人說“同誌”可能是中國最流行的流行語。在21世紀的今天,“同誌”的稱呼依然常見,只是範圍大大縮小了。只是在壹些非常正統的場合,比如領導往往喜歡用“同誌”作為稱呼。互聯網時代,紙質信件已經很少見了。偶爾收到壹封信,突然看到信封上有壹個漂亮的“同誌”,有壹種遙遠而莊嚴的氣氛。從另壹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壹種文化氛圍。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為蘇童陳永康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此,這句話進入了整個教育系統,迅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中國幾乎每個教室的黑板上方,都貼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標語。今年已經70歲的姜寧還記得1950在老家淮安農村上小學的場景:破舊的教室用土坯堆起來,貼的第壹條標語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壹次,他上課沒聽好,老師突然喊“站起來”,拿起教鞭,嚴厲地指著黑板上方,讓他大聲念三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即使是現在,我走進很多學校的教室,都會看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紅色標語。這句流行語起於政治,但在流行的過程中,卻表現出很強的普適性,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現在有些網友的網名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意思是越“傳統”越現代。
六七十年代-
文化大革命的粗暴和歪曲
在強調“政治第壹,思想第壹”的文革時期,除了毛主席語錄,壹些特殊的流行語在民間的傳播達到了頂峰。
當時的流行語大多是口號,很多都是用大黑紅字體寫的,貼遍全城。有些流行語甚至是在特定時間,由特委領導在各種大會、小型會議上喊出的。
壹種是表達對領導的贊美和祝福。如“忠於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忠於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毛主席支持我,毛主席反對我!”“把對毛主席的忠誠融在血液裏,刻在腦子裏,落實到行動上!”諸如此類,最迷信的流行語是:“服從毛主席到盲從的地步,相信毛主席到迷信的地步”,“壹天不讀毛主席著作,問題就多,兩天不讀就走下坡路,三天不讀就活不下去”。可見文革時期人們對領袖的虔誠和忠誠。
二是表現出強烈的階級性和鬥爭性。最流行的是那句名言:“永遠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此外還有:“階級鬥爭,壹旦抓到,就精神了!”“我們壹定要爭取私修!”“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面戰鬥是有趣的;跟人打架好玩!”“踢黨委鬧革命!”“我甘願被砍斷,也敢把皇帝拉下馬!”“文攻吳魏,壹報還壹報!”“橫掃各種鬼怪!”“打翻它,踩它”等等。
在南京從事建築行業的顧先生,今年四十多歲。他經歷了文革的結束,回憶起了自己的青春。他說,那時候大壹點的孩子有壹把木槍,壹把“頭兒”,壹把紅纓槍,大家都聚在操場上練。“永遠不忘階級鬥爭”的口號震耳欲聾。如今,“永遠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這句流行語已經變得如此遙遠,以至於人們偶爾會用到它。壹定是為了好玩和幽默。
除此之外,“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總路線萬歲,大躍進萬歲,人民公社萬歲”這些看似普通簡單的口號,在當時的全國掀起了壹波又壹波的浪潮。
在八十年代-
理想主義的激情和期待
從“文革”走過來的中國,開始撥亂反正,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到處充滿激情和憧憬。經濟建設成為主旋律,大眾文化開始出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壹些流行語充分反映了人們的生活。
“五講四美三愛”:1981年,共青團中央等九個單位聯合提出在全國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環境美”。不久後,他們開展了“三愛”活動(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黨),統稱為“五講四美三愛”。他們逐漸進入中小學教育,自然。
那個時代的學生寫作文不能沒有主題:“那天我上學遲到了...因為我幫助壹個盲人過馬路,盲人說:“謝謝”。我行了個禮,說“不客氣,這是少先隊員應該做的”。這是壹篇典型的五講四美三愛小學範文。記者的壹個朋友那年上小學,在班裏做學習委員。他想起了壹篇作文,叫做《記住壹件有意義的事》。沒想到,班上40個學生中,有24個寫出了這樣的情節。
“脫貧致富”:改革之初,“投機”還很盛行。隨著勞動致富的觀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的提高,“個體戶”、“萬元戶”、“小康”、“迪廳”、“交際舞”、“激光廳”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國特色”、“脫貧致富”、“壹國兩制”、“合資”、“家庭生產定額”、“轉換機制”、“國優省優”、“公共關系”等流行語充分反映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領域的發展。其中,最受歡迎的大概就是“脫貧致富”了。有意思的是,消失多年的“先生”、“小姐”、“小姐”、“太太”等詞匯正逐漸回歸人們的生活。
當時,“脫貧致富”幾乎成了所有報紙和廣播的絕對流行語。貧窮和恐懼的中國人民壹心想要過上好日子,撫平他們以前的創傷,專註於經濟建設。那時候,壹個村子有百萬戶是壹種榮譽。萬戶稱號既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也代表了當時生活的幸福指數,是人們追求物質生活最直接、最明顯的目標。
《那個冬天的妳像壹把火》:1987年,歌手ChristianRandPhillips在春晚上演唱《冬天的壹把火》。或許,那首歌激動人心的旋律能代表那個時代人們的心聲。在隨後的幾年裏,這首歌風靡大江南北,這樣的“火”在全國各地被點燃,把屬於80年代的激情和憧憬刻畫得惟妙惟肖。類似的流行歌曲,比如《80年代的新壹代》,同樣激情澎湃。如今,“壹把火”似乎有些遙遠。在多元文化時代,似乎沒有什麽能占據絕對的主流。
在20世紀90年代
流行文化的流行和煽動
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大眾文化的全面崛起,新的流行語層出不窮:“葉兒托兒”、“手腕”、“金錢”、“老板”、“小資”...壹些本土流行語借助政治、經濟、文化實力升級為全國性流行語,外來新詞也為生活增光添彩,在經濟、娛樂、生活方面。
手機:9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手機,搶灘,登陸,被猛,炒作,玩家,作秀,酷,帥,美,人氣,指數。那時候,大哥自然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小品裏,農民當了老板,得了手機,讓村民投來羨慕的目光。現實中,農民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很多都成了泥瓦匠。每次有鄰居問“妳家孩子在外面幹什麽?”“在外面拿手機!”
總的來說,流行語的興起與壹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第二職業”、“電腦”、“發燒友”、“互聯網”、“伊妹兒”自然出現;“下崗”、“在職”、“希望工程”、“弱勢群體”也反映了這壹時期的社會經濟變化。
《心太軟》:90年代末,壹首很普通甚至低俗的流行歌曲《心太軟》,帶著世紀末的迷茫和悲傷,壹下子唱遍了全國。那時候,校園裏到處都能聽到大學生,唱著“妳總是太心軟,太心軟,妳壹個人哭到天亮,妳愛那個人無怨無悔,我知道妳根本沒那麽堅強……”壹首情歌其實有不壹樣的味道。在世紀末的風景裏,《心太軟》成為那個年代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品之壹,有點頹廢,有點懷舊,有點無奈。這是壹個調整期,告別20世紀,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對於90後來說,《心太軟》這首歌太老土了。他們熱衷的是周傑倫的《依依呀呀》,是蔡健雅的小資情調...對於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東方三日,西方三日”成為了最好的生存狀態。
新世紀-
網絡時代的開放性和多元化
這是壹個全新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生活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思想、意識、文化的全面更新。流行語也從壹元走向多元,從嚴肅走向輕松幽默。
網蟲,粉絲,超女,經紀人,雙收入無子女...兩千年來,中國人最關心的國家大事就是“申奧”和“入世”。最常見的社會問題是“就業”、“三農”、“征地”、“拆遷”;常見的政治流行語是“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以前人們崇拜科學家和英雄,現在有了超女和“粉絲團”,這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現。進入新世紀,網絡流行語爆發,凸顯了大眾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壹件事,壹句話,壹兩天就能在網上輕松走紅。
從“很黃很暴力”到“很傻很天真”,極具娛樂精神的網民總是願意通過惡搞的方式表達對當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網絡流行語因此引領潮流-
《我出來打醬油》被無數人瘋狂追捧後,“俯臥撐”也迅速走紅;從山寨手機開始,到現在什麽都做“山寨”,延伸到“草根對抗權威,大眾對抗精英”;“雷”過去是名詞,現在被當作動詞或形容詞。“很雷”“被雷到”成了年輕人的口頭禪。尷尬,音同“尷尬”,本義是輕快明亮。這個陌生的古文字,僅僅因為看起來像壹張皺眉的臉,就被網友“篡改”成了表達沮喪、悲傷、無奈、沈默的文字,成為“21世紀最受歡迎的漢字”。大多數“留守女孩”都是80後的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帶著慈愛的眼神長大,踏入社會很難壹下子展現自己,於是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尋找舞臺。隨著“宅男”壹詞的出現,也引入了“宅男”的概念;CNN的新聞報道在報道西藏打砸搶燒事件時,嚴重歪曲事實,導致全球華人簽名,要求CNN道歉。隨後,網絡流行語“不要太CNN”也被網友編成了說唱風格的歌謠。
如今,流行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湧現,甚至在互聯網上,經常需要按月評選當月流行語。對於年度流行語,各大媒體要采取各種方法進行耐心細致的評選,因為數量太多,往往不容易選出“10流行語”,媒體之間也不斷有爭議和“掐”的例子。什麽樣的奇跡能發生,流行語就像發酵壹樣,從社會的各個角落湧現出來,引領三五天,見證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如今,流行語已經插上了翅膀,網絡上看似無意的話語,都有可能變成流行語,“賈,妳媽要妳回家吃飯”。誰能想到賈這個虛構的名字會成為壹個流行語,這個時代就是這麽不可思議。在轉型的社會,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節奏,我們常常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流行語往往成為壹扇窗戶,壹點壹滴承載著我們的情感脈搏。不知道10年,20年甚至60年後如何看待今天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