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陜甘會館每棟建築的木構件上幾乎隨處可見木雕,尤其是正殿和廂房屋檐下的桁架、方、麻雀、擋板、吊柱。采用的雕刻技法有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淺浮雕、掛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在人的視點與雕刻面的關系上,創造了焦點透視、散點透視、時空透視等藝術形式,並廣泛利用有限的空間,通過視點的起伏、流暢的線條、光影處理等造成的錯覺,達到了非常巧妙的藝術效果。
會館木雕的題材多種多樣,豐富多彩。與三國有關的故事有《古城會》、《龍半坡救竇》、《劉備訪龐統》。這些故事構圖簡練,刀工樸實,生動地展現了關羽、張飛、劉備、趙雲、龐統的身份、性格和地位,突出了“義”、“勇”、“謀”的主題
表現親情和孝道的內容有“孟宗哭竹”、“九獅戲繩帶”等。《九獅戲繩》畫面中,獅子舞繩飛舞,上下盤旋,繩索自然流暢,猶如真繩,足見其刀工之巧。獅子很可愛,幼獅躺在母獅背上。母愛相親,頗有人情味。“九獅”諧音為“九世”,意為“壹家之下九世”,突出了“愛”字。
《孟宗哭竹》被巧妙地安排在東廂房的壹個麻雀替身上。壹個人跪在幾根稀疏蕭瑟的老竹子下,壹手拿著竹子,壹手掩著臉,眼前長出了兩根新竹。這就是中國著名的24幅孝圖之壹的“孟宗哭竹”。構圖簡潔,刀法精妙,明顯體現了“孝”。
童話有《八馬吃草》、《劉海散錢》、《和二仙》、《樵夫遇仙》、《帝君八子》、《八仙過生日》。這些照片裏都有壹個感人的故事。當妳看著畫悟道的時候,妳會覺得這些神仙確實有很多可愛可敬的地方。這些神仙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在“八馬吃草”的畫面中,每匹馬或靜止或移動,或奔跑或嘶嘶作響,宛如活物,立體感極強。
民俗的內容是“街上風光”和“佛教朝聖”。西廂房南北間額上刻有壹幅民俗畫。南慈之間有水城風格,以河為主道,街中心有船。船上的壹個女人抱著壹把琵琶正在演奏壹首悠揚的曲子。壹個人在船頭唱歌,表情幽默。壹個女人在船後面,戴著帽子,脫下外套的袖子,用手劃著水,悠然自得。畫面以遊船為中心,周圍是騎馬坐轎子的達官貴人,搖著折扇的孫子孫女,婦孺老翁,拿著斧子鑿子的工匠,叫賣貨物的小販。畫中人物25個,表情、姿勢各異,描寫細致生動。開封有“北方水城”的美譽。這幅水城風俗畫是對開封的特殊描述還是壹般描述?後面我們來考證壹下,再來判斷。
北分室主要描繪街景,其雕刻的高樓、房屋、小橋、流水比例適中,線條流暢;雕刻的人物有騎著驢的老人、路過的婦女、用餐的客人、打架玩耍的頑童、擺攤的小販。尤其是壹個頑童“偷”走了壹個醉漢頭上的酒壺,醉漢在後面窮追不舍,讓人覺得趣味十足,身臨其境。這些木雕人物壹般註重不同的年齡、臉型、神韻、服飾、動態等。,避免了與南朝水城臨景形式的雷同。
表達動植物的內容是山陜甘會館雕刻技藝的另壹大主題。吉祥的鳥獸有龍、鳳、獅、馬、麒麟、鹿、羊、猴、松鼠、鶴、喜鵲、鴛鴦、青蛙、鶴、蝙蝠。植物有石榴、向日葵、荷花、葡萄、柑橘、荔枝、仙桃、松樹、竹子等;花卉有菊花、牡丹、梅花、蘭花、荷花等。這些動植物可以獨立或相互配合形成成群的吉祥圖案,多以祝願人多福壽、人丁興旺、祈福瑞納吉、家庭健康、萬事如意、天下太平、富貴榮華為內容。
從刀法上來看,會館內木雕題材的工匠們以其刻苦的態度和高超的技藝,充分發揮智慧和想象力,雕鳥獸形惟妙惟肖,瓜果如真。石榴掛滿珍珠,葡萄晶瑩剔透,很有裝飾性。
尤其是正殿檐下兩側的二龍戲珠和鳳牡丹,更是最為金碧輝煌的雕塑。黑龍在雲端行走,鳳凰在飛翔。龍首和鳳首突出畫面,伸向空中。工人們別出心裁地采用環雕手法(民間稱為吊雕),使龍鳳造型適應多角度欣賞,使龍鳳更具立體感、節奏感和跳躍感。
在大廳內部的橫梁上,木雕和彩色繪畫也相應地有趣和耀眼。棚子前後檐上有60塊拱形板,兩邊各刻有120幅圖畫,多為神話、戲曲、民間故事。每個房間的上梁上都有精美的牌匾架,可見當年有很多巨型牌匾。內檐額頭雕刻的“二龍捧壽”、“蝙蝠撲雲”等技法,不亞於外檐的高超。
山陜甘會館的木雕藝術,布局精巧,繁而不亂,構圖緊湊,疏密相間,豪華精致,做工巧妙。他的題材和手法的例子很多,歷史、美學、文學、民俗學的價值更是彌足珍貴。用“雕梁畫棟”、“巧奪天工”來贊美會館的木雕藝術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