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為引風納涼、遮日蔽塵之物,漢代曾名之為“障翳”。其歷史悠久,根源可上溯至三皇五帝時期;文化底蘊豐富,古往今來以扇為題、傳情達意的詩詞書畫作品舉不勝舉;分支品種繁多,光越扇就分紙折扇、草編團扇、絹扇、掛扇四大類;制作工藝復雜,集造型、雕刻、鑲嵌、裝裱、上漆、鏟貼、手繪、刺繡等多種工藝於壹體。
扇子作為中華民間藝術壹顆璀璨的明珠,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增添了絢爛多姿的壹頁,也在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黃帝時代已有“五明扇”,如考古確鑿,扇之歷史約有5000年以上了。在公元300年前後,中國就有關於扇子的記載。目前所見最早實物扇為春秋戰國的扇子,系1982年3月出土於湖北沙洋縣十裏鋪鎮馬山磚廠壹號戰國墓之竹扇。其扇形如古代之單邊門扇,有如今之菜刀形。該扇距今已逾2000年以上,制作之精良,工藝之完美,已令人嘆服,可見所傳黃帝時代既有扇制。
團扇
團扇亦稱“宮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稱宮扇。團扇邊框及柄以竹制,扇面用潔白的絲絹,上畫山水樓臺、花鳥蟲草等。早期多為圓形,後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團扇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自漢代至北宋是團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宮扇,制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宮扇又叫紈扇、團扇、羅扇,它出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壹首有名的《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借詠團扇表露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恐受君王冷落的復雜心理。此紈扇之始。古紗、綾、羅、絹皆可為團扇面料,今惟以羅以絹,近則羅亦廢,而多用絹制。從歷代散見的泳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壹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團扇在現代民間通用,扇面以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就絹宮扇的造型而言,以圓似明月的居多,但 其它 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 八角 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馬蹄形、梅花形,是除圓形之外較常見的.
南宋 剔犀漆柄團扇
浙江省 博物館 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展覽的壹把南宋團扇
/s?__biz=MjM5NTg0OTY0NQ==&mid=425879340&idx=1&sn=f59fa34f4dde56c2cd7b8f254b8cc454&scene=2&srcid=0322vFGFHlK4OpSXCMFxDjc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大約在南宋時,出現了以竹子為材料的團扇。壹九七五年,江蘇金壇茅麓出土壹把竹子團扇。木柄桿,竹絲骨,扇面裱紙施柿汁,黑漆邊。竹絲骨子細如鬃毛,規整而緊密地穿插在扇桿上。扇桿黑漆。扇柄棕黃色漆地上呈棕紅色雲紋。柄上裝有壹月牙形扇托以護扇面。扇面長26厘米,寬20厘米,扇柄長16厘米、最粗徑1.6厘米。制作精致,造型優美。這種團扇已經和現代市場上流行的竹骨團扇比較接近。現代竹骨團扇以竹絲為骨架,兩面粘貼皮紙(壹種類似高麗紙的以純桑樹皮為原料的手工紙),同時在扇面上繪畫或書法或印刷圖案,再通過沿邊、壓平,裝上木質手柄,壹柄團扇就大功告成了。此外,現代團扇還有以壹支或園或扁的竹子經過劈開、編制、成型等工藝制作的團扇,也有以塑料為扇骨的團扇,還有的是以比較厚的白板紙或塑料硬片直接作為扇面,然後裝上塑料手柄的廣告團扇。
名稱:雕漆柄君玉團扇
材質:漆木
年代:南宋時期
尺寸:扇面長26厘米,最大徑寬20厘米,柄部長12.5厘米,最大徑2.4厘米。
文物出土:1975年7月江蘇金壇茅麓鄉南宋周瑀墓出土。
文物現狀:鎮江博物館藏
文物級別:壹級文物
南宋雕漆柄君玉團扇,此扇扇面橢圓形,經細木桿為軸,經竹篾絲為骨, 左右 兩側各以壹月牙形扇托托護扇面,扇面裱紙施杮汁,素面無紋。扇柄采用脫胎和剔犀兩種髹飾工藝制成,形似橄欖,中間略粗兩端稍細,柄把鏤空,透雕對稱的三組雲頭如意紋飾;鏤空花紋,圍繞中間桿軸,可以自由轉動;扇柄表層漆以黑漆,鏤空刀口處漆色為赭色,在約5毫米寬的刀口上可看到十多道紅漆,每道間以黑漆,其細若發絲。另外,在扇柄頭部還刻有“君玉”二字,按:瑀,石之似玉者也。則“君玉”可能為周瑀之號,此二字應為扇歸周瑀後所刻。
雕漆柄“君玉”團扇保存完好,制做精美,是我國古代雕漆器中壹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更多團扇美圖
折扇
折扇大約在北宋( 960-1127)時期有了折扇,但並不流行。到了明代(1368-1644 )才開始大量使用。而今世多見之折扇,則系從宋初由日本和朝鮮(高麗)傳入,而盛行於明代。於是,元、明、清折扇扇藝蔚成風氣,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或書或畫,集欣賞與實用於壹體,漸成傳統文化之奇珍異寶,為世人所重。扇畫之盛,首推兩宋。宋代尚文息武,故畫學燦爛。今日可見之宋代扇畫多為團扇,水墨丹青,雅韻欲流,山水、人物、花鳥俱臻佳境。至明清,扇畫幾至泛濫,名流庸手爭相為之,目不暇接矣。逮至民國,以迄今日,人們於扇上書畫仍熱愛不減,或緣於其形制之玲瓏而易收藏,或因乎其工藝精美而可把玩,至若名家書畫之扇,則尤受寶愛珍藏。言之有趣,後世為文人雅士所喜愛之折扇,原稱為撒扇,其流入之初,曾被認為是下賤之物。甚至在明代永樂年前,“惟妓女用撒扇”。是永樂皇帝朱棣垂青於折扇,賞賜眾臣,始獲推廣的。看來,雅俗嬗變,個中有許多消息讓人寒磣。自明代中晚期後,折疊扇已風靡壹時,大有取代團扇之勢矣。折扇的扇骨多為竹制,也有用紅木、檀香木或象牙等珍貴材料制作的。折扇不僅實用而且是壹種藝術品。扇骨上可以刻書畫,供人欣賞。.若為名家制作,更為珍貴。 扇面上往往有畫,我國的古代圖畫中,扇面畫占有壹定的地位。名扇面也常有書法家的筆墨,常常是壹個畫家作畫,壹個詩人作詩,書畫並重。
五明扇
五明扇古代皇帝用長柄大扇顯示他們尊貴的地位。紈(wán)扇的扇面是用絲綢做的,它的出現晚於羽毛扇,流行於漢唐。在唐代流傳下來的圖畫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手拿紈扇的古代美女。羽扇和紈扇都不能折合,使用並不方便,故漢代名之為“障翳”。漢代之扇形多為門扇形,但亦有紙扇出現。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為位於紹興城東北的蕺山腳下的老媼書六角扇。王羲之為我國古代書聖,他的字在當時就為人所重,字值千金,許多人以能得到王字為莫大榮耀,所以傳出了很多翰墨如寶的趣聞韻事,其中壹則即為“題扇贈老姥”。《晉書.王羲之傳》本傳載:“又嘗在蕺山見壹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竟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將筆拋進筆飛弄,人躲進躲婆弄。扇子有了大書法家王羲之的題詞,不壹會便銷售壹空。以後就把這座橋名之為“題扇橋”。這便是紹興“題扇橋”與“躲婆弄”兩處名勝之來歷。可見,其時扇形已多。從漢代《怨歌行》中“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詩句來看,其時不僅有門扇形扇,且已出現團扇(紙扇)。團扇之興,或在南北朝之際,而盛於隋唐時代。此可從大量古代壁畫、絹畫、出土文物及詩文記載上證之。
備註:
部分圖片來源微博號 :石為雲根
文字 部分圖片來源新浪博客號:喬納森的博客
微信號 madeinbamboo
Q Q 22933 63088 網 站 www.madebamboo.com
為什麽是竹!
順其自然---我們和竹的故事
/note/219997642/
我們的夢想---為什麽用竹
/note/226842796/
發展歷程------回望印記
/note/273837727/竹工藝四篇:
天然地特性---竹絲工藝介紹
/note/214034790/
自然地恩物---竹編工藝介紹
/note/227353243/
人類的智慧---全竹材料介紹
/note/227830755/
神奇地竹皮---竹皮材料介紹
/note/227977943/
來的面目---圓竹材料介紹
/note/29609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