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繁曾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克變化為理論基礎,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代號,表示劈、崩、鉆、炮、橫五種拳法為本,取龍、虎、猴、馬、鼉,雞、鷂、燕、鮐、蛇、熊、鷹等十二種動物的防身之特長,效法其勁而成拳。心動意隨,成形致用,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以修其魂,是為無形的內在修煉;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煉其魄,是為形體鍛煉,內三合相應外三合,***為六合壹體。
形意拳從練法上就是魂魄兼修的壹種拳術,從本拳的命名上就說明了形意拳的這個特點。為了進壹步分析它的特點及與應用的關系,茲分別敘述如下:
壹、形意拳僅有五種勁,簡明樸實,可以速成
形意拳將天下各種拳術動作歸納成五種勁。從上向下為“劈”;從下向上為鉆;直擊為崩;捌架開敵手,再擊為炮;用旋力制敵為橫。中國古代哲學概念,物質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構成,事物也按這五種元素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傳統醫學引入了這壹認識,認為人身內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合,心脾肝肺腎五臟,分別屬火土木金水,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腎,人中通脾。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為五行相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是為五行相克。
形意拳也接受了上述原理,借鑒在形意拳的應用上。劈屬金、崩屬木、鉆屬水、炮屬火、橫屬土。劈拳變鉆拳是金生水;鉆拳變崩拳是水生木;崩拳變炮拳是木生火;炮拳變橫拳是火生土;橫拳變劈拳,為土生金,是謂五行相生;劈拳破崩拳,為金克木;崩拳破橫拳,為木克土;橫拳破鉆拳是土克水;鉆拳破炮拳是水克火;炮拳破劈拳是火克金,是謂五行相克。熟練五行拳便能生克變換無窮,玄妙莫測。但是相克之間,還存在著量與質的對比問題,例如:水克火,若杯水車薪,水太少,而火太大,水不但滅不了火,反而起到助燃作用;壹個兒童雖然熟練相生相克之法,如果和大人比手不易取勝,原因是量差太大。有實力沒理論,常事倍功半,量大無理也有理。空有理論沒有實力也絕難取勝。若想練能致用,就必須苦下功夫,充實質量,加強素質訓練,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
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是練出來的,是他把形意拳的精華練出質與量都超人而取到的效果。
量=身體素質+發出的重量+速度
質=武術技巧+條件反射快+整勁
形意拳僅有五種勁,簡明樸實,在練習上反復多次,可以獲得速成效果。形意拳套路雖多,但都沒離開上述五種勁為基礎,例如,虎形便是雙手劈拳,鷹形也屬劈勁,鼉形則屬橫勁,燕子鉆天、鷂子鉆天都屬鉆勁,鷂子入林則屬炮勁。每天只要專練五行拳,帶著略熟套路就可以了。練法不如練勁,從練功時間利用率上計算,在單位時間內,反復精煉幾式,勝於習練繁雜套路招法。精煉的次數越多,意識支配動作的訓練也就越紮實。俗話說:熟能生巧,在搏擊時,條件反射當然就敏捷。
比如我們每天規定練壹小時功夫,若是每五秒鐘打壹拳,每小時3600秒,便可練習720拳,如按劈鉆崩炮橫順序練,每壹行拳便可練習144次,倘若為了勞娛結合每打壹拳休息五秒鐘,在壹小時內,每種拳還能練72次,比起45分鐘盤壹套路的拳種練習,當然就會收效大得多。俗話三年形意可小成,確實不假,常說不怕千招會,就怕壹招絕。要絕,就得練,要多練,認真的聚精會神地練。
所謂功夫,是指:“在單位時間內,認真專註地本著要領,琢磨體會悟出所以然的道理,而得到立體的收獲”。也就是練壹分鐘就要得到壹分鐘的效益,才叫功夫。否則練功時帶聊天,練了半天壹無所獲。練了30年拳的人,不等於他有30年的功夫。在形意拳門中,若論傳播、推廣、普及形意拳功績最大的,當首推李能然先師。李能然先師是37歲才開始學形意拳,學到47歲,僅十年功夫,競學乃大成,揚名天下。這說明形意拳在短時間內便可練成;但在練時必須是全神貫註壹絲不茍地演練,功夫要看實質,不能單以練功年限來衡量。
二、形意拳是體用兼修,也就是魂魄兼修的拳種
形意拳練習是從條件反射訓練開始的。我們曾經聽說過:某某練武的人和不會練武的人,因事爭吵,打了起來,不會練武的競把練武的打得鼻青臉腫,武術全沒用上,原因是會武的人被拳法招數套路困住,對敵方的來手,現想對策,沒等想好還擊辦法,已被敵方擊中,所學的招數都對不上號,學不能致用。不會武術的人,不懂什麽招法,是胡打胡有理。這其中會武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條件反射慢,缺乏熟練的實戰訓練。練拳應練功,招法是死的,以練熟的功通過條件反射發揮作用,應戰時現想對策來不及,時間不等人。上述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從形意拳的練法分三步功夫,即先練明勁,次練暗勁,再練化勁。以期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之中是真藝。
明勁:練時要嚴格按三八二十四法的規範,動作要協調,手腳相顧,內外六合,是第壹步功夫。
暗勁:是指柔勁而言,柔勁不等於軟勁,軟是無力,柔是不僵,周身關節放松,陰陽和諧,雙手用力均勻,以心、意、氣、力合壹。勁力停而不斷。運動如抽絲,意如絲綿不開,又如雙手拉硬弓,用力徐徐拉開壹般。壹手外翻壹手裏裹,勁斷意不斷,意斷勁相連。外形無象,內勁纏綿,力發軸心,陰陽循環,左換右,右換左,如波濤駭浪,勁意不斷。在表演賽上不被所取,在實戰上,效果不凡,這是第二步功夫;由剛勁轉向柔勁,由量數充實的基礎上,走向質量的提高,從骨的鍛煉轉向筋與膜的訓練。道家謂之洗髓功夫。
化勁:是指魂魄結合,是條件反射的訓練。身體得到剛健,心、意得到貫通,這只是自身的修煉,為了充分完成內外結合而經得起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將采取感覺上的訓練,即為三步功夫。第壹步功夫練骨以氣催力;第二步功夫練筋、練膜、以意催力,以力催氣,陰陽配合,循環不息;第三步功夫要在易骨、易筋易膜壯身健體,接通意、氣、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對外界刺激應急的對敵措施,也就是條件反射的培養。
條件反射的培養,與精神訓練和五種勁的熟練分不開,缺壹不可。在第壹步功夫中得到了五種勁的熟練,在第二步功夫中得到了意識支配動作的訓練,在此基礎上,則以第三步功夫,練神還虛,形神壹致,達到無拳無意反應出自下意識作用。以上三步功夫,是壹環套壹環,缺壹環也不能達到條件反射能力的發揮。
條件反射是意識的高級化反應。要想能發揮意識的作用,首先必須做到心意的放松,冷靜頭腦,才能感覺靈敏;全身肌肉放松,才能神經信息傳導敏捷;全身關節放松,才能蓄發力順遂,因此“松”“空”是條件反射作用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精神上的因素,也非常重要,拳經說:“打人如蒿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壹些問題,都是成敗在壹念之差。例如:跳高運動員在助跑起跳時稍壹猶豫,結果不是騎桿、便是鉆桿。再如騎車過獨木橋時,眼向前看,壹鼓作氣便可順利地騎過去,若是騎在半路稍壹害怕,把不穩,便會栽到河裏去。據說:有壹個老太太突然聽到著火啦,她也不知道哪來的壹股邪勁,扒起墻頭連滾帶爬地逃到鄰居的院子裏。平時妳就是用棍子打她她也爬不過去。由此看,世上壹切事物的成敗,與努力和信心是分不開的,條件反射是制勝的動力,如缺乏信心則將失敗。
形意拳在培養信心和毅力方面,是用“四梢齊”和“四穿透”的精神訓練,來培養信心和毅力。四梢:舌為肉梢,齒為骨梢,發為血梢,指趾甲為筋梢。
肉梢:舌頂懸盈(上膛),既可接周天氣息,更可促使全身肌肉堅硬有力。
骨梢:叩齒使全身骨挺,增強體力。人在遇到憤恨事情,咬牙切齒顯出兇相。
血梢:即怒發沖冠呈現兇相。公雞在格鬥時它的毛都炸了起來,貓在發怒時,毛便會立了起來,發為血梢,人在心緒緊張時,頭發根便會發脹起來,使人感到壹種威脅。但是血捎梢可取切不要過分,否則便會影響心緒放松。
筋梢:手、腳趾甲為筋梢,手、腳心空,手腳趾甲則扣,力量便從手腳被上達到梢節,而增強筋力。筋長力大。俗說:筋長壹寸,力大千斤。鷹爪力的練法,主要是要求扣指,力達指端,增強捕捉力量。
四梢齊可以增強外形上的威力和身心上的內在力量;肉、骨、血、筋,構成人體器官的訓練,是屬於體魄上的訓練。其次在魂的方面,要以“四透”精神訓練來培養信心和毅力的精神力量。
四透是:眼要看透,神要照透,氣要摧透,力要打透。
眼要看透:用眼像透視機般從對方的前面看透到對方的後面去,要用自己的眼睛穿透對方的眼睛。
神要照透:用自己的眼睛把對方的壹切,都籠罩在我的視野之內。使對方不得逃跑。
力要打透:從思想上發力,把對方從前面打穿到後面。
氣要摧透:要用自己的精氣神,將對方摧倒摧垮。
四透精神訓練,屬魄的培育。
四梢、四透,表達於形神,便可形成虎捉羊,貓捕鼠的威力,從精神上先取得勝利。加強自己信心的基礎上,再加上平常練就的內外六合整勁,自然在條件反射中會發揮無窮的威力。“條件反射”是人在生活中,遇到外界的刺激,經過正當的反應而采取了妥善措施;把這個過程牢牢地續存在人的記憶中,壹旦再遇到同樣的刺激信號,不用去想,身體上的器官自動地發揮反應措施。這種現象就是條件反射。在與人交手時心裏壹痛快,便把對方發了出去,見到對方倒在地上,心理產生出無比的痛快感;這種現象就是條件反射的成果。至於自己用何招法取勝的,自己也說不清。
眼的訓練,在精神培育上,最為重要。有人在練拳時,偏著頭或低著頭,不向前看,壹旦養成習慣,若在實戰時不看著對方,就看不到對方的變化,就不能應付,甚至挨死打。若瞪起眼睛,就是封不住對方的攻勢,起碼也可以避重就輕地減少損失。睜眼對敵,便於化招還擊或避讓。
發威在眼:在精神訓練上,應把眼的訓練放在第壹位。以四梢、四透精神造成形神的威力,來摧垮對方。要在對方中樞神經由於震驚而受到阻斷的壹剎那間,不失時機地打時間差,便戰無不勝。
三、形意拳在攻防時,是打顧兼備,打法上左右互換采取主動,動作連貫,接勁緊密
形意拳與人交手,戰鬥面積是高不過眉,低不過臍,側不過肩。身形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45度角轉向邁出前腳,重心偏於後腿,以重心三七或四六步,形成單重樁法,以銳角三角姿態保持著自身的平衡。更以兩肘護肋,拳從口出,兩肩卷且下壓,垂肩墜肘,襠圓扣膝,前膝頂,後胯合。以前手尖、鼻尖、前腳尖,三尖相對,豎項、收頜,百會垂直會陰。形成壹個攻防皆是的樁法。本身時刻保持著重心與中心的不敗之勢。
攻敵時出手剪裹鉆,回手似勾桿,以起鉆、落翻,如銼前推,以鉆頭破壞四周抗力的作用,破壞敵人的重心及支點。腳踏中門奪敵位,使我在敵人任何著力點都可發揮威力。特別是采取變點,使敵人產生錯覺,錯誤地產生抗力,我則改變其無抵抗部位,發力攻擊,必然取勝。如混圓樁的滾壓三部曲,劈拳的三連貫打法,虎形中的七種打法,駘形的滾、壓、擊法都是以變點取勝的方法。
四、形意的“勁”是先蓄後發,發而不絕,勁斷意不斷,意斷勁相連
形意勁是軟著去,硬著使,松著去,緊著使。發“五弓”之力。是形意拳發力的根源。形意拳要求“行似槐蟲,起似挑擔”。是先收後放,形似槐蟲,是指在發力前形同槐蟲先卷縮再伸腰;如拉弓射箭,用其反彈力,產生發射力量。以全身關節,同時曲中求直,以各個不同方向的反彈力,通過矛盾統壹,把不同方向的由彎曲到伸直的力量,集中到壹點上去發揮作用。人身可比作五張弓,連接在壹起而構成壹具由五弓組成的整體。從“大椎”到“尾間”為壹弓,雙上肢兩臂從肩肘手為壹弓,兩臂***兩弓,下肢胯、膝、腳兩下肢各為壹弓,合為五弓。主弓以腰為中心,上肢以肘為中心,下肢以膝為中心,在發力時各弓以中心為杠桿(基礎點)兩端卷(曲)同時放開,將各弓之彈力集中到壹個***同著力點上去形成壹個整體力量。例如劈拳之發力時,前腳踩,後腳蹬,前手劈,後手榻,腰脊挺伸,由腳踩蹬之力,通過胯傳至腰,再通過脊肩再傳至發力之前手,後塌勁經過肘肩送到前手。主弓腰脊不但是各弓傳導的途徑,同時由於它的扭轉,直伸所生的橫勁加豎勁齊聚在前手的著力點上而起到擊敵的威力。
五弓之力是形意拳發力的根源,是整勁的因素。但是應該註意到弓曲不得小於90度,到90度弓成死角,而弓背必斷,則失去作用。
在形意拳發勁時,必須五弓齊發,缺壹弓力減、力偏,缺兩弓失去整體作用。發揮弓射之力必須放松所有關節,正如王薌齋先生所講的:弧角輪豪放,周身無處不彈簧。(許繁曾遺文,王萬友整理,《搏擊》2014年04期)
(全文已校對,酒大雷,201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