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微信在看是什麽意思(微信公眾號的在看功能)

微信在看是什麽意思(微信公眾號的在看功能)

其實,2019年3月15日微信團隊就灰度測試了「好看改為在看」,原本是個舊的產品功能優化,但在2020年暑期實習生的面試中,卻被當作了面試題: 微信公眾號上線“在看”是出於怎樣的需求?

本文將從三個角度切入分析:用戶角度、產品角度、業務角度。

思路壹:從用戶角度來看 1. 作者的需求

但最近兩年,隨著公眾號的註冊數量和文章數量持續增加,反而給用戶帶來了信息過載的困擾,與之而來的還有日益下降的公眾號打開率。

據公開數據表示, 2016年的平均打開率降到了2%,到了2019年平均打開率又降到了1.2%。

(1)增長乏力

朋友圈社群其他公眾號

其他公眾號的分發又分了三種:

對方主動轉載對方接收妳的廣告投放對方和妳互推引流

而這三種其實都是有門檻的:

內容質量足夠高,且能夠被大號看到;妳砸錢;找到和妳差不多體量、用戶群的號達成壹致。

(2)期待情感認同

就好像,妳進到壹家商店,對老板說:妳們家的裝修真好看,商品也不錯,我喜歡。然後妳回家了,在朋友圈發了幾張圖:xx店我太喜歡了。

前者之於公眾號是“點贊”,後者是“在看”。

2. 讀者的需求

我們先分析「使用場景」,再來分析「需求」。其中,使用場景又可以拆為兩部分:使用場景和不使用場景。

讀者使用“在看”的場景

我們先把讀者所有點擊「在看」的場景梳理出來,我大致梳理了幾類:

支持朋友(友誼類)公司政治任務(工作類)引發強烈情感***鳴(抒情類)內容好、有幹貨(學習類)信息***享(通知類,如人民日報發疫情)

讀者不用“在看”的場景

點擊「在看」相當於「壹鍵分享」,不是妳的朋友圈,而是「看壹看」,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反感,有幾種典型的用戶心理:

覺得好,但只想悄咪咪自己看(個人相關)覺得好,不好意思分享(內容相關)覺得好,分享出去和人設不符(個人相關)我喜歡,但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在幹嘛(隱私相關)

這四種用戶心理,第二個不好意思分享看似取決於內容,其實和第三個心理壹樣:覺得內容好,但發出去和人設不符合。

說白了,用戶不分享的場景就是:我不想分享。而主觀意願的不想分享,我們沒辦法強迫,但是,我們可以提高它的分享意願。

前面站在產品的角度分析了下讀者「用」和「不用」“在看“的場景,那麽“在看”能滿足他們怎樣的需求呢?也就是,基於讀者怎樣的需求,微信團隊上線了“在看”。

需求1:提高分享效率

對於真正有分享需求的用戶,平常想要朋友圈會有3-5個步驟:點擊分享–朋友圈–(輸入文字)–(選擇可見範圍)–發送。

加括號的兩步是可選項,即便不操作這兩步,仍有三個動作。「在看」就很簡單了,點壹下就可以了,同步顯示在「看壹看」,這無疑縮短了用戶的分享步驟、節約了用戶的時間。

需求2:強化閱讀態度和行為

如果說此前的「點贊」或「好看」只表達喜歡的情緒,那比情緒更濃重壹點的就是「行為」了,在看就是「情緒和行為」的綜合體。

需求3:個人表達

每個人都是立體的、有標簽的,它取決於別人看到了怎樣的妳,就比如妳每天都在朋友圈發明星的娛樂八卦,妳的形象就會和“好奇心強”、“愛八卦”掛鉤。

妳分享了怎樣的內容壹定程度也代表了妳的審美、妳的觀點、妳的態度,妳在分享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說白了就是妳的人設。

思路二:從產品角度來看

2017年5月份的微信版本6.5.8中,微信實驗室上線了“搜壹搜”、“看壹看”功能。到了2018年2月份,微信團隊認為新功能已經打磨完畢,才開始正式上線。

1. 產品底層邏輯

現在的「在看」則升級了這種機制,把它平臺化了,讀者的點擊行為相當於把文章推進到了“指定專欄”,整個溝通機制就變了。

2. 產品設計邏輯

用心的用戶可能發現了,「在看」用的是類似「圈子」的六芒星圖標,而以前的點贊是個經典的「大拇指」的圖標。而大家都知道,圖形也是壹種很好的「語言」。

六芒星的圖案看起來像“圈子”,而大拇指則是非常經典的“認同”和“贊揚”的手勢。

而且大家都知道「在看」需要搭配著「看壹看」服用,相當於微信的「另壹個朋友圈」:只有這壹個閱覽入口。另壹層面來看,也是把朋友圈的內容進行了分流。

思路三:從業務角度來看

在2019年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談到加入“好看”這壹功能的原因時,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表示,看壹看中有兩個內容分類板塊,分別是“好看”和“推薦”,各自代表了社交和機器推薦。

他認為, 機器推薦其實遇到了瓶頸,只能嘗試社交推薦這條路,希望通過社交推薦這種模式,打破信息繭房,幫用戶“發現更廣闊的世界”。 隨後不久,“好看”變成了“在看”。

1. 內容生態是否健康

其次,越是從“吸睛大法”中獲益,就會有越多的標題黨、裂變黨刷屏,導致大家看到的信息越來越同質化,基於微信的內容生態系統也逐漸出現“惡性循環”。

張小龍在微信八周年的演講裏提到過壹個數據:“盡管好友越來越多,但是每個人每天在朋友圈裏花的時長卻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鐘左右。”

假設每篇文章閱讀需要5分鐘,妳閱讀2篇文章就占據了每天瀏覽朋友圈平均時長的1/3。 但是,妳看朋友圈不是為了看文章,如果妳真的想看文章會去對應的平臺。

比如妳想看八卦、妳會去微博和豆瓣;妳想看行業知識,妳會去虎嗅、36氪;妳對奇聞逸事感興趣,會去知乎搜索。

妳刷朋友圈無非是為了“放松”,為了看到更多的“朋友日常”,妳只會拿出更少的時間點進去看文章(或者直接收藏回頭有時間再看)。

微信想要看到什麽?妳多分享生活,發發感想、曬曬美照,它打造的是壹個“生活圈”。

在看+看壹看解決了什麽問題?解決了朋友圈內容分類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分享工作、幹貨、新聞,甚至有些人的朋友圈壹眼看到底全是鏈接。

有了「在看+看壹看」,既降低了用戶的分享成本,同時也把公眾號內容做了分區,想看大家都在看什麽文章,可以直接去“看壹看”刷壹刷。

2. 內容分發效率

此前,張誌東(騰訊創始團隊成員之壹),公開表示微信公眾號已進入內容過載階段:“我在訂閱十來個訂閱號的時候,每日壹條推送的體驗是很愉快的。但是,當我有大幾十個,上百個訂閱號的時候,我就陷入了‘內容過載’。”

“過載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紅點密集讓人產生焦慮和失控感。貪多是人性的弱點,雖然微信早就有右劃退訂的功能,但依然不足以體驗平衡,用戶還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點帶入坑裏。微信這裏還需要更多友善的創新,幫助用戶擺脫這種不愉快處境。”

而「在看+看壹看」,相當於讓妳的朋友們幫妳篩選了壹遍信息。於平臺而言,「在看」的出現也激活了部分「內容的流動」。

在微信生態內,機器推薦解決不了“信息流動效率的問題”,但「在看」這種內容的再次分發則不僅提高了信息的分發效率,而且對用戶之間的互動也有激活作用。

還有兩個問題 1. 為什麽不保留“點贊”?

按照微信壹貫的「克制作風」以及產品設計原則:同壹時間,最好只讓用戶做壹件事(有壹個選擇)。

2. 為什麽不是“好看”?

雖然只是文案的調整,但其傳遞的產品思考有很大的不同。

而用戶的註意力是有限的,斟酌著斟酌著,可能忽然被壹條push吸引過去,也可能放棄斟酌、回頭再說。壹旦形成這種局面,文章的互動率將會大幅降低,原創者的主觀創作情緒也會受到壹定的影響。

本文提出的三種解題思路僅供大家拓展思維用,真正面試以及遇到真實問題時,考驗的還是妳的思考邏輯。

嚴謹、優秀的思考邏輯不是壹蹴而就的,是長時間實踐、練習、復盤、總結然後不斷優化來的。希望今天的文章對妳有所幫助。

#專欄作家#

燒包鹿,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小助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3年產品經理,互聯網深度用戶,善於分析用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 上一篇:photoshop怎麽制作好看的相片
  • 下一篇:成交後付款的拍賣公司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