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徽商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徽商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辯證唯物主義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徽商作為明清封建勢力的附庸,註定要走向衰落和瓦解。但徽商的衰落過程並非直線下降,而是螺旋起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具體來說,徽商的衰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清代陶澍鹽法改革後,鹽商的衰落意味著徽商的大大削弱;鹽商衰落後,同治、光緒年間,茶商有所復興。從此,“民國初年勉強維持的徽商茶葉貿易,徹底失去了往日的繁榮,走向衰落”[8]。隨著茶商的沒落,整個徽州商幫開始走向衰落和瓦解。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是封建商幫,他們不是把資本用於擴大再生產,而是用於封建活動,這也決定了他們在清朝中後期資本主義勢力入侵中國後,無法保持原有的優勢。具體來說,徽商衰落的原因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

(壹)分析徽商衰落的客觀原因

客觀上,徽商衰落的原因可以概括為:

首先,封建政權政策的變化對徽商,尤其是其支柱鹽商造成了打擊。商業作為傳統的“壽終正寢”行業,歷來是歷代重點盤剝的對象之壹,清朝也不例外。開朝是為了彰顯德行,避免各省的補貼。然而,當時戰爭造成的社會空洞很難愈合。除了明智的統治者,其余的補貼應該來自其他稅收。

徽商的衰落是從鹽商的衰落開始的。徽州鹽商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的直接影響。其具體表現之壹就是陶澍進行的鹽法改革,廢除了徽商對食鹽銷售的壟斷。根據清朝的草案,“當淮淮、淮私益增加,鹽務變壞”,道光帝任命陶澍改革鹽法。道光十二年,陶澍先是計劃與淮北推行票鹽法,後來又推廣到其他地區。票鹽法雖然在壹定時期內達到了既定的目的,即減少私鹽的銷售,但並不是長久之策,結果很快得到了證實。很快,私鹽的販運增加了。這不僅使徽州鹽商失去了世襲的食鹽買賣專利權,也導致了原有的官商專賣制度的打破。而且由於法律的實施未能因地制宜,淮南鹽商陷入困境。所以,同治三年,曾國藩上疏。“淮南鹽務難通,組織上有兩難。壹是侵鄰鹽太久。西海岸的浙、粵、閩為私,楚海岸的川為私,魯為私。土地被占了十年,百姓用它來幫他們吃飯,官員也用它來謀利。不可能突然停下來……”。不僅是鹽商,其他行業的商人為了擺脫清廷的統治危機,也遭受了各種政策的變化。

其次,由於財政困難,清政府開始無情地無休止地剝削商人。自康乾盛世以來,清廷的開支與日俱增。此後,政府增加稅收項目,勒索錢財,壓榨商人。“康熙年間,淮商有三大浮費:壹是程儀。在任或候補官員經過北京淮陽時,無論該官員是否與淮上有往來,都必須索要行程單。第二是禮儀。地方文武官署,無論是否與鹽務有關,都要向商人征集規矩禮儀。第三,不尊重。第壹,每年帝國到期,習慣上向商人收錢。後來發展到不管地方有多遠,和商人有沒有交情,只要是達官貴人,在位時都要向商人要求尊重。這三筆浮動費用每年都有幾千塊錢的收入。”

作為國家財政收入,鹽商首當其沖。這也是曾國藩鹽務管理的壹個弊端,就是李牌太多。“淮鹽出了河,從儀征到楚溪,各級設卡報稅。兩軍互相依賴,不能撤退。”雖然曾國藩等人為保護徽商,相繼修改鹽法,但效果並不顯著。從那以後,鹽的水平壹直在惡化,鹽的價格壹直在上漲。“初課,蓋淮淮河、織布、河工、銅金之類,才八十多萬,每招壹兩銀子多。織布、河工、銅重,因為鹽政交通署清正廉明,壞規矩多,每年布施銀22萬,河工捐5萬。三藩之變,雲南銅障,送鹽差買捐,水足五萬。雍正時期,減免養廉費被認為是正當的報酬,繼承權被恢復到其他項目。所以內外分支的數量是隨著增加而增加的,每篇引用增加到672篇,換票後比較輕。在同治,土地的引進還沒有恢復,但也沒必要通過補課來增加引進。”由此,鹽商的負擔可見壹斑。有鑒於此,雖然曾國藩、李鴻章先後修改鹽法,將綱法混入票法,旨在優先照顧舊商,為難新商,但並不能解決財政問題的根源,鹽商逐漸衰落。僅次於鹽商的茶商,也是清廷重點剝削的對象之壹。

此外,惠州壹直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產地之壹。據《清史稿》記載,“茶與鹽相似。”但是鹽是壹筆很大的收入,所以掌管國民經濟的人都依附於鹽,總是要查的。最開始是有稅的,除了江浙海關收多少,不固定。其他省份每年壹千多兩,也不過幾百兩或幾十兩。.....鹹豐以來,各省相繼成行。光緒十二年,福建共報19萬兩以上,其他各省也逐漸增多,但壹直不夠。根據宣彤的三年預算,茶葉稅是130多萬。”三言兩語,道出了清代茶稅的大致沿革。隨著統治危機的加劇,各省厘金也在逐漸上升,這也是徽州茶商競爭力低於外商,進而下滑的重要原因之壹。

再次,連年戰亂使清廷疲於應付,不得不不斷增稅;徽州也因戰亂損失慘重,這也是對立足徽州的徽商的打擊之壹。清中葉以來,帝國主義勢力滲透中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原有的政治經濟結構。此外,中國國內動蕩頻繁,內憂外患。尤其是鹹豐、同治年間,清廷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的起義,發動了持續17年,波及18省的內戰。徽商的主要活動區域都卷入了戰爭,甚至徽州本身也成為了主戰場,對徽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戰爭直接造成了徽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此外,“西安童兵軍”封鎖了長江壹線交通,中斷了徽商經營的吳楚貿易,也使徽商在江浙地區的商業活動陷於停頓。這壹切都使徽商元氣大傷,最終恢復元氣。

最後,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以茶商為首的徽商損失慘重。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對任何商業集團都是壹個巨大的打擊。作為壹個封建商業集團,徽商落後的生產方式使他們在競爭中逐漸處於劣勢。徽州茶商雖能遵守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但外商卻利用清廷制定對華商集團不利的政策,如降低茶葉價格;依靠半稅,“利用從產茶區采購的優勢,入侵的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乘虛而入,給包括徽州茶商在內的華商以致命打擊。”再加上進口洋茶的沖擊,徽州茶商舉步維艱。徽商的衰落,標誌著整個徽商的衰落。正如張海鵬先生所說,“清代徽州茶商的興衰,是中國傳統封建商人在現代社會的縮影”。在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徽州商幫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二)徽商衰落的原因分析

徽商的衰落除了外部因素,還有自身的原因,這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總的來說,徽商的衰落在於他們是壹個封建商幫,是否與統治者關系密切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命運。此外,徽商的經營利潤並沒有轉化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本,而是用於非經營性消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壹,徽商奢侈品消費巨大。以鹽商為代表的徽商,大多將多年經營的積蓄用於奢侈消費。“明代徽商在家鄉斥巨資修建花園、別墅、住宅的現象蔚然成風。歙縣的‘果園’、‘燕子園’、‘棗園’都是著名的景點。徽商住宅流行鬥拱畫,追求富麗堂皇。”進入清朝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徽商的實力越來越強,揮霍也越來越猛。據記載,居住在揚州的鹽商不惜重金修建園林和別墅,導致乾隆年間揚州園林天下第壹。壹方面他們修建了揚州等地,另壹方面也反映了他們揮霍資金的壹般流向。徽商除了投資建築業,在精神消費上也是壹擲千金,比如建戲班,收藏書籍,古玩等等。到了清朝,接手開車讓商人花了不少錢。正如王在《略論鹽法鹽務》中所指出的那樣,“夫留中國,深情備壹億,尤是前所未有。.....蓋鹽商之運,至此而極;鹽商奢侈之弊,亦如此之深。”

第二,徽商的崛起離不開徽州宗族勢力的支持。所以壹旦興盛起來,代代相傳的宗族思想使得徽商在宗族事務建設等封建活動中總是慷慨大方。為了宗族的發展,徽商不惜重金修繕祠堂、墓葬、族譜、自修、考堂、書院,購置宗族財產和田地。在徽商的大力支持下,徽州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迅速,也導致徽商資本迅速流失。

除了在非經營性項目上的支出,徽商與政治缺乏緊密結合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徽商的繁榮是由於其“儒賈”經營模式和與封建政權緊密結合的主要手段。它的衰落也是因為它對清廷的態度。為了獲得所謂的“功名”,徽州的捐助風盛行。而且統治者為了增加收入,極力勸說商人捐助補貼。徽商自願、強行向政府捐贈大量財富,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少負擔。此外,晚清時期徽商與政權的結合不再緊密,使得原有的地主、商人、官僚三位壹體的地位無法維持,直接導致了他們的衰落。

綜上所述,在主客觀兩方面原因的影響下,徽州商幫在清代中後期開始走向衰落。鹽商的衰落是徽商衰落的第壹階段,而茶商的衰落說明徽商在鹽商衰落後已經失去了支撐殘局的力量,整個徽商已經走過了衰落的第二階段。與此同時,徽商的其他行業如典當、木材、絲綢、大米、百貨等紛紛衰落,逐漸失去了在過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徽商的沒落,標誌著徽商的徹底沒落。但是,盡管徽商已經解體,但部分徽商還是緊跟時代步伐發展商業資本,改進經營方式,所以在民國初年甚至解放前仍然活躍在江南大城市。可見“封建徽幫衰落後,徽商仍是各地經濟生活中壹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中壹部分已成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成員”。

  • 上一篇:開卷未必有益的資料,十萬火急.............
  • 下一篇:急求奧斯卡獲獎影片《飛越瘋人院》的書評,不少於15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