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教案
壹、活動主題:打開心扉,健康成長
二、活動目的:
為貫徹學校、學院精神,加強班級建設,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水平,增強心理保健意識,提高班級凝聚力,增強班內團結,消除學習生活中困惑,走出心理誤區,幫助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進班裏同學彼此之間的了解,感受身邊的樂趣,以壹顆積極樂觀的心善待身邊的每壹個人,善待生命的每壹天。
三、活動對象:
20xx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壹、二班全體同學
四、活動時間:
20xx年x月x日
五、活動地點:
S教102
六、前期準備:
(1)班委討論主題班會形式和內容。
(2)班長對班上同學遇到的普遍心理問題做分析討論。
(3)收集相關材料。
(4)通知開會時間及地點。
七、活動流程:
(1)機械壹班班長主持發言,並介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
(2)班上同學發言,講述自己在大學期間遇到的心理問題。
(3)全班同學分組討論怎樣處理在大學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
(4)機械二班班長對同學們的討論結果做總結並提出具體建議。
(5)輔導員對本次班會做總結。
八、註意事項:
1、入場後所有同學保持安靜,手機調至靜音或者關機狀態。
2、所有班委註意維持現場次序。
2.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教案
班會目的:增強個人的社會心和責任感,以更好的素質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過的障礙,進壹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個人信心。班會主題:心理健康,不可小覷。
班會內容:
1、淺談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
壹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做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壹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以面臨的心理危機。
2、如何判斷心理是否正常。
判斷心裏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其壹,心理與環境的統壹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壹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壹性。這是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壹個完整、統壹和協調壹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3、珍愛生命,遠離心理困擾。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困擾著當今大學生。戀愛困惑導致的生命悲劇,校園暴力等事件充斥著各大高校,珍愛生命,遠離心理困擾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
4、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壹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壹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壹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壹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競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
班會總結:
3.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教案
班會目的:1、以“克服浮躁”為主題,堅持正面教育為主,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使同學們克服浮躁、保持平和的心態、踏實學習。
班會過程:
壹、導入課題
提出問題:妳認為,在妳的壹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麽?
(健康、金錢、事業、愛情、親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質等)
(學生發言後教師總結如下)
老師:同學們,現在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重視,健康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我們在關註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應該關註心理健康。
聯系學習,我們更應該有個怎樣健康的心理呢?
二、班長主持
1、提問如何解釋浮躁,為何會存在浮躁心理,怎樣克服,讓同學們自由發表看法。
2、班長小結
三、全班同學集體學習諸葛亮的《誡子書》片段。
《誡子書》片段(略)
四、全班同學積極參與討論。
註意事項:
(1)兩個值周班幹部想辦法組織同學上講臺發表自己對上述話題的看法,談各自的親身體會。方法和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推薦同學,或指定每組兩個同學等等。
(2)做好各方面的文字記錄(尤其是同學們的發言),簡要寫出此次班會的總結(成功經驗、失敗教訓等等),形成文字材料。
五、班主任對此次班會課做總結,指出亮點和不足之處。
班會總結:這次班會讓同學們受到了很好的心理教育,同學們心態平和,積極進取,找到了克服浮躁的方法:
(1)明確目標,加強學習,勤於思考。
(2)保持壹顆平常心和正確的進取心。人貴有自知之明,非寧靜無以致遠。
克服浮躁,要有這種心宇澄清的境界。在成績、榮譽和位置面前,要始終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要化急躁為急迫,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緊迫感,增強進取心,努力搞好學習。
4.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教案
壹、班會背景:和部分家長懇談並且與個別學生交流後,發現問題主要還是出在不良的學習習慣上。因此適時開壹次有關“學習習慣”的班會課是當務之急的事。
二、班會目的:
通過班會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習慣好壞優劣對學習的巨大影響,並積極改善自己的不良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質量。
三、班會重點:
檢查自己的學習習慣,找出存在的問題。
四、班會準備:
1、制作三份問卷準備印發給學生填寫:
問卷1是有關“好習慣、壞習慣的區分”,這些都是在家長那了解到的或是與部分學生交流中得知的情況。
問卷2是學生的壹份“自我報告”,內容主要為:反思壹下自己的學習習慣,列出自己的好習慣和壞習慣(不能少於3條),簡要說明理由或後果。(課前填寫)
問卷3是有關“養成壹個好習慣的實施計劃”。
2、請四位同學準備介紹學習經驗。(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五、班會過程:
(壹)、引入:
初三是我們初中四年裏最後的收獲年級,同學們四年的努力再經過這90多天的奮鬥,將結出豐碩的果實。
進入初三後,老師欣喜地發現很多同學開始全身心投入學習了,從被動轉變為主動的過程中老師認為包涵著同學們對於自己未來的規劃與期待。老師很開心,也對同學們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只是,我們也發現不少同學因為以往所養成的種種不良學習習慣,直接影響了學習效率學習的質量,最終導致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今天我們在這裏開壹個主題為《做習慣的主人,不做習慣的奴隸》的班會,希望能有效幫助同學們在學習習慣上“揚長避短”。
(二)、“好”“壞”習慣之爭:
1、發下問卷《區分好習慣與壞習慣》,要求學生在這些習慣面前選擇區分。
2、老師結合班內現象加以指導: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習習慣的好壞。
比如我們班壹些同學總是認真制定學習計劃,並嚴格按計劃去做,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生活十分有規律,作業總是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壹些同學喜歡就看書和做作業時遇到的問題與其他同學討論,他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就比較透徹全面;壹些同學在記憶知識時,采用記住後再記上幾遍的“過度學習法”,公式、定理、名句、單詞等內容在要用的時候總是能很快地想起;壹些同學晚上做習題前,總是先復習壹下有關內容,看壹遍白天老師講過的內容,然後才開始思考問題的解法,結果題目做得又快又正確。有這些好習慣的同學,學習效果常常較好。(點名表揚為主)
再羅列壹些個別同學的不良習慣(不點名):學習時心不在焉,看了大半天書也不知道書中在講些什麽;上課時不認真作筆記,而是在紙上、書上亂塗亂劃,考試復習的時候就感到沒有頭緒;晚上總要先看好長壹會兒電視,有時還要煲電話或上網聊天,然後才開始做作業,結果弄得很遲才睡,或者幹脆把作業拖到第二天完成;邊做作業,邊翻小說、聽電視伴音、瀏覽網頁,作業做得很慢,有時還漏做或做錯。這些壞習慣也嚴重影響了這些同學的學習效率。
(三)、自查與反思:
拿出已填寫好的問卷2《自我報告》:對照上述老師所說的這些好壞習慣,在各自的這份自省表中進行修改或補充。
(四)、指點迷津:
請五位同學簡要介紹自己或他人的學習經驗:
1、分清主次,首先完成學習任務。
要點是:不要在玩得很累、很遲時才開始學習,這樣不僅學習效率不好,做作業、背書常常來不及,而且還會對學習產生厭倦感。
2、專心致誌,不壹心二用。
要點是:不要邊做作業邊幹其他的事。
3、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要點:連續學習1、2小時,中間就應該安排壹次休息。
4、學習生活的安排有規律。
要點:根據學校規定的上學、放學時間,結合自己的狀況,制定壹個更具體的作息時間表,堅持下去形成習慣。
5、遵循學習常規。
要點:課前預習,課上記筆記,課後復習,做習題。課間與同學討論,不懂就問或查資料,獨立完成各項作業。今日事,今日畢。
(五)、付諸行動:
5.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教案
班會目的:通過這次主題班會,使學生能夠體諒父母,能縮短與父母的心理距離,學會如何與父母溝通,真正走近父母。班會準備:調查問卷、課件制作
開展方法:討論法,說說、議議。
班會程序:
壹、課前填寫調查問卷
發壹紙條,調查學生與自己父母的關系,不需寫名字,請真實填寫。
A親密 B比較緊張 C疏遠和壹般
填完馬上收齊,統計。
二、根據課前統計情況,
導入:是誰,把我們帶到這美麗的世界?是誰,呵護我們、保護我們、照顧我們?是我們的父母!可是,現在妳是否覺得父母和妳們的距離已經慢慢地拉大。妳和父母是否已經沒有了親密感?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如何走近父母。
三、出示壹些圖片,內容是
1.不顧父母勸阻,長時間上網,荒廢功課;
2.放學遲遲不願回家,貪玩。
3.經常“煲電話粥”
除了以上情況?妳是否還會不願與父母外出,或長時間看電視,或與父母爭吵等情況?請同學講講與父母還有哪些地方關系緊張?
如果妳有以上情況,父母會如何懲罰自己?請同學們講講並說說被懲罰後的感受。
被父母懲罰,責罵,或者打,妳會覺得父母很不近人情。那讓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看
四、從父母角度看
投影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麽打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