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自己的人生找壹個方向,不妨和我壹起讀讀《勤奮:如何成為壹個強大的人》這本書。作者蔡桐,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學習與思維方法研究者。作者提出了三大法寶:時間管理、立即行動、解碼信息,幫助我們找到有效的改進方法。
知名作者馬伯庸曾經為這本書背書: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如何讓自己變得強大,更在於弄清楚自己為什麽不強大。
在處理時間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我們應該不停地工作還是應該及時吃喝玩樂來提高幸福感?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和提高上,還是花在吃喝玩樂上?
這本書告訴我們,合理利用時間意味著選擇做正確的事情,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首先,我們需要在積極的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之間找到壹個平衡點。比如在工作中多使用未來的視角,註重規劃和執行。壹天工作下來,下班回到家,要換壹種享樂主義的視角,放下工作,享受閑暇時光。如果最終和父母壹夥聚在壹起,要用積極的過去的視角去回憶過去家庭的美好時光,以此來增進彼此的感情。
其次,判斷我們做的事情是否有價值,需要從兩個角度來判斷,壹個是我們帶來的收益的大小,壹個是收益半衰期的長短。收入半衰期是指收入隨時間衰減的速率。
按照我們的理解,做事時最好的選擇應該是那些收入值高、半衰期長的事件,包括找到真愛、學習壹種有效的思維技巧、和牛人們進行壹次有意義的對話。
事實是,還有壹些收入低、半衰期長的事件是我們在選擇時需要註意的,比如練字壹小時、背幾首古詩、重復壹套技能練習等。這些事件雖然短期收益低,但只要循序漸進,長期來看受益匪淺。
而大多數人平時最喜歡做的,恰恰是那些“高收入、短半衰期的事件”,也就是吃喝玩樂,“低收入、短半衰期的事件”,也就是漫無目的的刷微信朋友圈。
所謂“銅礦法則”就是:盡量少做半衰期短的事情。之前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告訴我們要把大量的時間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而“銅礦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只關註事情的重要性,哪怕不重要,不緊急,只要長遠對我們有利,就值得去做。
與其刷朋友圈,追劇,不如多花點時間讀書,尤其是讀讀經典書籍,就像和名人的朋友圈聊聊天壹樣,不僅增長見識,長遠來看也有好處。
最後,要學會在“快”和“慢”的時間中自由切換,做到工作快,生活慢,分清事情的快與慢。
書中指出,要快的事情包括:做家務、例行簡單的執行工作、買生活用品、爭論人們無法達成諒解等。要慢的事情包括:和家人在壹起,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省,思考重要的決定。
之所以現在很多人時間多了,但主觀上覺得自己時間少了,是因為閑暇時間的質量不高,也就是時間的深度不夠。
為了提高時間使用的深度,要求我們至少保持壹個長期的愛好。村上春樹最大的愛好是跑步,這讓他有更多的精力堅持寫作,創作出經典的文學作品。
很多人看到別人的成功,卻望而卻步,分析別人有哪些資源和稟賦比自己多。事實上,他們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的原因可能不是有多麽困難,而是他們沒有立即采取行動。
這本書指出,開始和完成壹件事比把它做好更重要。因為壹旦開始,就有機會做得更好。
為了避免對困難的恐懼,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去掉那些影響我們心理成本的小事,比如送快遞,洗碗。這將有助於我們保持積極和冷靜的態度。
同時,我們也可以在做小事的同時思考需要長時間討論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用的“黑暗時間”。舉個例子,那天下班的時候,我走在路上,想著怎麽給剛看完的壹本書寫讀書筆記,把讀書過程中散落的靈感火花整理出來,真正寫起來會得心應手很多。
想要立即行動,就要學會及時展示自己的“最小可行產品”,即使用資源最少、能最快做出、能執行基本功能、能被用戶使用的實驗性產品。比如我們看完壹個書面的讀書筆記或者書評之後,就是壹種“最小化可行產品”。
之前看到閱文群裏的夥伴們猶豫要不要把自己的閱讀理解發布到各大新媒體平臺。其實完全沒必要猶豫,而是應該壹寫完就發出去,讓平臺上展示的粉絲的閱讀、收藏、點贊、評論來分析自己的文章離那些好的有多遠,有利於進壹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尤其是當我們的作品遭遇質量差異和批評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拒絕,而應該把它們當作壹種信息來促進我們的改進和提升。我們需要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從批評者的話語和背後找到他們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從而對其進行改進,加快完善的步伐。
人們總覺得自己的作品極其珍貴,就像自己的孩子壹樣,想怎麽批判就怎麽批判,卻不喜歡別人來評判。但是有句話不是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珍珠需要好好打磨才能發光,我們的作品只有不怕別人的非議,經得起人們的眼光和使用的考驗,才能走得更遠,發光得更亮。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很多人喜歡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隨時點擊收藏,但往往收藏變成了雪藏,永遠看不到自己收藏了什麽。
還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好像都認真讀了兩遍,做了認真的讀書筆記。其實我只是壹個書籍內容的搬運工,並沒有從內容的深度去審視它來“解碼”信息。
為了“解碼”信息,我們需要在理解信息所傳達的知識的基礎上,考察它們的深層內涵和對我們的價值,對它們的形式和構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洞察。我們必須找到以下三個切入點:第壹個切入點是著重尋找信息形成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
比如看小說,不僅要看懂結局,還要搞清楚作者是如何進行邏輯構思和情感渲染的,這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意料之外又合情合理的結果。
第二個突破點是註意對妳看到的信息的延伸思維而不是簡單的概括。
比如,我們在閱讀壹本書的時候,不僅要通過思維導圖來概括內容,還要註意仔細咀嚼觸發我們聯想的重要細節和要點,思考它們在其他情況下是否仍然適用。如果我們能找到可重復使用的知識或模式,我們就能真正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第三個切入點是把重點放在與我們所知的差異進行比較,而不僅僅是相似之處。因為相似意味著我們原有的理解不需要修正和糾正,而不同意味著我們原有的理解還有提升的空間。
比如,我們在欣賞別人寫的作品時,如果只關註別人與我們寫作手法和文字的相似之處,可能會沾沾自喜,而看不到自己的提升空間。只有把別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找出差異,才能在思考和借鑒的基礎上,進壹步提高自己作品的質量。
知乎上有句名言: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無法爭取到人才。只要按照《勤奮:如何成為壹個強大的人》這本書所描述的內容,找到自己未來努力的起點,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壹個強大的人,過上屬於自己的豐富、獨特、完整、自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