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妳正在考慮幫學走路的寶貝買壹雙鞋。那麽今天我們就來談壹談,到底該如何選學步鞋!
要讓小孩的足部順利發展,最重要的大原則是什麽呢?最適合腳部發展的狀態,其實就是保持赤足(光腳)。什麽?難道他們的意思是,鞋子都不要穿,才是最好的?
光腳,才是孩子最好的學步鞋
是的,別懷疑。如果可以的話,我會推薦讓孩子的腳盡量維持天然。這意思是說,在不會受傷的前提下,孩子能夠不穿鞋子就不穿。因為對於尚未發展的足部來說,任何限制都是過多的限制。
因此,當孩子在家的時候,妳可以讓孩子盡量赤腳。如此壹來,孩子的腳步能夠與地面第壹線接觸,肌肉可以直接地獲得刺激,因此得到更多的訓練機會。冬天如果怕冷,也可以穿防滑襪,但是我就不那麽建議在家的時候穿拖鞋,這樣可能會失去寶貴的學習機會!
其實只要環境許可,盡量讓孩子在戶外也光腳,增加接觸地面的機會。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戶外都安全,有些地方就不得不穿上鞋子。所以我們必須要選擇能夠兼具順應自然發展,又不失保護作用的壹雙好鞋。
不過,我們首先要來了解壹些選鞋的錯誤觀念,來談談選鞋中最容易遇到的四大錯誤觀念。
四大錯誤觀念:厚鞋底、硬鞋底;高筒鞋;具有足弓設計;買大壹號的Size
厚鞋底、硬鞋底 → 錯誤
妳可能會認為鞋子應該要挑選厚鞋底、硬鞋底,並且認為足夠厚的鞋底,才能在孩子跑跑跳跳的高強度活動中,吸收足夠大的沖擊。
但是,保持光腳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充分地發展。過多的保護反而是不太適合的。
我們身上每壹個部分的肌肉,其實都遵循著‘用進廢退’的原理。有適當地刺激和鍛煉,才能長出強壯有彈性的肌肉,更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如果我們太少使用肌肉,或是不讓它適當地接受各種環境刺激,那麽它的適應力就不會增加。
高筒鞋 → 錯誤
似乎以直覺來看,高筒的鞋子好像比較能夠保護腳踝,避免扭到。但這其實也是“過多的保護”了。高筒的鞋子不僅限制了腳踝關節的動作,變得無法在真正遇到狀況時及時做出反應,更讓孩子足部的成長受到壓縮和限制。
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身體,是絕對能夠自己應付絕大部分的狀況!
買大壹號的Size → 錯誤
最後,再提醒壹個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很多大人(特別是長輩)會幫孩子挑選大壹號的鞋子。因為孩子成長地非常快,經常需要換鞋,有些人就覺得,那不如先買大壹點的Size好了。
但是,這個觀念其實非常地不好。鞋子跟衣服不壹樣,衣服買大了壹號頂多穿起來晃蕩;但是鞋子買大了,會讓孩子的腳在行走過程中,腳在鞋子裏面不斷地滑動。
小朋友腳的肌肉都還沒發展完全,而且還有很多的組織跟關節沒有生長完全,當腳不斷地在鞋子裏頭滑動時,會造成裏面的壹些結締組織受傷,導致腳的發展會有壹些不可逆的問題,這真的非常嚴重!
了解以上這些容易犯的錯誤之後,我們就壹來看看,究竟要如何挑選好的學步鞋呢?
挑選學步鞋原則:
鞋底選擇柔軟、薄底
低鞋筒
平底,沒有特殊足弓設計
能穩定包覆腳背
大拇指前方留下約1公分
材質最好能透氣
雖然六個原則看起來好像有點復雜,但其實只要妳了解了前面的四大錯誤,就已經掌握了原則。
首先,優先挑選柔軟且薄底的鞋底,它能夠讓腳底感受到各種地形變化。甚至剛學站的小孩,最好就只穿薄到只有壹層皮的鞋底。
再來,選擇鞋筒較低,不會限制腳踝活動的鞋子;還要確保鞋底沒有多做足弓的設計,這種足弓支撐設計會讓孩子的腳步反而在不自然的情況下成長,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隱憂。因此,最好選擇平底的鞋子。
除此之外,鞋子的腳背需要完整固定地包覆。最好選擇柔軟的材質,才能順應孩子的腳型,把腳背完整地包起來;盡量也選擇可以調整松緊的固定方式,如此可以確保孩子在活動之余,腳不會在鞋子裏頭滑來滑去,或松脫出來。
怎麽選擇孩子的第壹雙學步鞋?掌握挑選學步鞋的六大原則
特別提醒壹下,如果妳幫孩子所選的鞋子,是用黏扣帶固定的話,那麽優先要記得挑選面積較大的黏扣帶,壹片足夠大的黏扣帶才能夠黏得緊、黏得牢。
再來就是鞋子的大小,既然不能夠選太大的鞋子,那要多大呢?孩子在試穿鞋子的時候,在腳跟貼緊後,妳可以捏壹捏孩子大拇指的前方。只要在這個部分留下大概1公分左右的空間,就是可以的Size。
最後壹個,因為小朋友的腳蠻容易出汗的,鞋面最好是選擇能夠透氣的材質。那麽最透氣的材質,當然就是真皮或者網布了,像江博士家的學步鞋就很不錯!如果允許的話,可以優先選擇這類型的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