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起源很早。《尚書》中有壹篇文章,是關於繡在鳳和龍上的淺絹面的。虞舜之時,有刺繡。東周時任命官員履行職責,漢朝時有宮廷刺繡。三國時,吳讓趙夫人繡山水軍陣。唐永真元年(公元805年),魯美娘在尺帛上繡制了七卷《北境》,以繡聞名,前有記載。自漢代以來,刺繡逐漸成為閨閣絕技,著名的繡工也在藝術史上占有壹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和紋臉來裝飾。自從亞麻、羊毛紡織品、絲綢織物和衣服制成後,人們開始在衣服上繡圖騰和其他圖案。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年前,章服制度就規定“衣以畫繡”。先秦文獻記載,朱砂用絲線繪制,朱紅花紋繡在素白衣服上,有所謂“素衣朱繡”、“衣繡衣”、“衣繡衣繡衣”之說。當時既有刺繡,也有繪畫,也有先繡圖案再填顏色的做法。
戰國時期的刺繡非常精美,這個時期的刺繡都是用辮繡,也叫辮繡、鎖繡。湖北江陵馬山壹矽廠戰國楚墓出土的刺繡品有對鳳、對龍、封飛、龍鳳、虎等。都是用編織繩繡的,沒有畫,也沒有上色,說明這個時候的刺繡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這些刺繡在圖案結構上非常嚴謹,幾何布局清晰,大量使用花鳥、龍、獸等圖案,並浪漫地結合動植物形象,在技法上運用寫實與抽象,穿插褶皺,刺繡圖像纖細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繡圖案的重要特點。
目前流傳最早的刺繡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兩件戰國時期的刺繡。看其針法,完全是用辮針(即鎖繡)繡在絲綢和羅上,針法工整,配色典雅,線條流暢,使圖案如龍鳳舞,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了楚繡藝術的成就,河北武鹿沖墓敦煌千佛洞曾出土漢代繡品, 內蒙古北部和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墓,特別是1972長沙馬王堆,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繡風格。 從這些繡品來看,漢繡圖案的題材多為波浪雲紋、展翅翺翔的鳳鳥、奔騰的猛獸,以及漢代鏡紋飾中常見的絲帶圖案和幾何圖案。刺繡新采用的基材是當時流行的面料,如織成“長壽大有前途”、“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的絹錦。其技法以鎖繡為主,圖案飽滿,構圖緊湊,針法工整,線條極其流暢。
新疆敦煌、甘肅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出土了東晉至北朝的絲織品。整幅繡品無論是圖案還是留白,都繡上了精細的鎖繡,成為各地刺繡的特色。唐代流傳和出土的刺繡與唐代的宗教和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不乏唐繡佛像,如敦煌千佛洞發現的靈九山繡帳、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的釋迦牟尼插畫等,都與唐信仰佛教有直接關系。此時,刺繡技術仍然遵循漢代的鎖繡,但針法技術已經開始向平繡轉變,並采用了多種不同的針法和顏色。使用的刺繡底料不限於錦緞和平紋絲綢。刺繡中使用的圖案與繪畫密切相關。唐代繪畫中,除佛像人物外,山水花鳥也很興盛。因此,佛像、亭臺樓閣、花鳥也成為刺繡圖案,構圖活潑,色彩鮮艷。微繡的運用,配合各種色彩線條和針法的運用,代替顏料描繪的繪畫,形成壹種特殊的藝術,這也是唐繡的獨特風格。至於用金銀線盤繞圖案輪廓,加強物體的立體感,也算是唐代刺繡的壹個創新。
唐代以前,刺繡多以實用和裝飾為目的,刺繡內容與生活的需要和習俗有關。宋代的刺繡作品不僅是實用產品,而且致力於刺繡。自晉唐以來,文人喜愛書法,並將其運用於繪畫。書畫在當時是最高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到了宋代,就應用到了絲綢刺繡上,書畫的風格直接影響了刺繡的風格。刺繡畫和壹直到清代的各個時代的繪畫應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宋代刺繡的發展受到當時朝廷的鼓勵。據《宋史·正史》記載,故宮中國刺繡研究所編纂了刺繡品。在惠宗統治時期,還有壹位刺繡繪畫專家,他將刺繡繪畫分為風景,亭臺樓閣,人物和花鳥。於是,著名的刺繡工人相繼出現,使繪畫發展到最高水平,從實用性到藝術欣賞性,將書法和繪畫帶入刺繡,形成了獨特的觀賞性刺繡。為了使作品達到生動的書畫意境,繡前要有計劃,繡時要審時度勢,趨於精致。構圖壹定要簡化,圖案的選擇很重要,這和唐代有無圖案的刺繡完全不同。明代董其昌《雲清軒秘錄》記載:“宋人刺繡,針線精細,以絨止壹兩線,壹針細如發絲,使之華美輝煌。山川遠趣,亭臺幽深,人物傳神,花鳥婀娜。最好的壹個比畫畫好,第三個有趣又準備充分,春風就蓋在這裏了。”這個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繡的特點。
元代流傳下來的繡品很少。臺灣省在故宮博物院只聘了壹件作品,仍然繼承了宋代的遺風。元人用絨稍厚,針不密,不及宋繡精美。元朝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繡不僅點綴著壹般服飾,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它被用來制作佛像、卷軸、旗幟和僧帽。藏於西藏布達拉宮的元代繡密金剛像是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玉安墓出土的刺繡,除了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粘絲的做法。它把梅花繡在壹條裙子上,花瓣用真絲材料繡成,立體感十足。
明代的刺繡最為新穎和傑出。灑水繡以兩根撚紗計,按方孔紗的孔繡,以幾何圖案為主,或以鋪絨主花。灑繡是納賢的前身,屬於北方繡種。以定陵出土的金龍白子戲繡女襖為例,由三股、羊毛、撚線、蓋莖線、孔雀翎線、花夾線等六種針法,12種針法。這是明代的精美刺繡。山東魯繡、黟縣繡和薊縣繡也屬於北方刺繡。
明代刺繡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廬香園,以繡傳世,湧現出眾多名媛。顧銘次孫顧守謙及其妻韓希孟,深諳六法,遠非唐宋發繡真傳。仿繡古今名人書畫,分絲配色,有秘傳,故能以文字印出,繡出的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美,被稱為魯香園顧繡,蓋所謂畫繡。這是著名的古代刺繡。
顧繡針法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整的刺繡針法,並加以變化運用,可謂針法之大成。用的線大部分還是扁線,有時也會用撚線。線細如發絲,針腳扁平,但用的彩線種類之多,是宋繡無法比擬的。同時使用中間色線,並對色彩進行借鑒和補充,刺繡和繪畫並用,使原稿逼真。根據圖案的需要,可以隨意使用材料,不考慮方法。真草、暹羅鬥雞尾毛、細金、發絲都可以用創新的思路進行刺繡,尤其是用發絲刺繡來完成畫作的制作,這在世界染織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這說明顧繡有著極其巧妙精妙的刺繡技法。
清代刺繡多為宮廷刺繡,多由宮廷制造處如意閣的畫師繪制。經批準後,送往江南織造下轄的三個織造刺繡作坊,依然刺繡,刺繡極為工整精美。除了宮廷刺繡之外,民間還有許多地方刺繡,如魯繡、越繡、湘繡、京繡、蘇繡和蜀繡,它們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蘇繡、川繡、粵繡、湘繡是當地的四大刺繡,後被稱為“四大名繡”,其中以蘇繡最為著名。在蘇繡的鼎盛時期,學校激增,名家爭奇鬥艷,刺繡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導致刺繡針法的各種變化,刺繡工人的精細化,繡花線配色的更加巧妙。制作的圖案大多喜慶,長壽,吉祥,尤其是花鳥刺繡,深受人們的喜愛,著名的刺繡相繼問世,如丁佩和沈壽。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繡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玉玨的妻子沈以精湛的刺繡技藝和蘇繡壇聞名於世。沈石30歲時,慈禧太後70大壽,沈石繡了八幅“八仙過生日”,被賜“福”和“壽”兩個字,於是改名為沈壽。沈繡用新的思想發揚舊的方法,表現光和色彩,並參與現實主義。他在刺繡中表現出模擬西方繪畫的特點,創造了壹種新的“模擬刺繡”,或“藝術刺繡”,針法多樣,富有立體感。
現代刺繡藝術家沈壽不僅有高超的刺繡技藝,還對歷代刺繡針法進行了整理,繼承了顧繡、蘇繡的傳統技藝,並參考西方素描、油畫、攝影的表現方法,創造出散針、旋針來表現物體的明暗。她的《意大利皇帝刺繡肖像》在意大利都蘭世博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展出,並獲得世界最高優秀獎。
1911她於年在天津創辦了個體戶女工作坊,傳授刺繡技藝,為女子師範學校組織了作坊,培養了專業人才。晚年撰寫了《雪娥刺繡手冊》,總結了中國自唐宋以來的刺繡技法、明代顧繡及其藝術刺繡作坊,為中國刺繡藝術做出了突出貢獻。
隨著蘇繡的發展和創新,形成了許多新的刺繡,如亂繡,束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微妙的刺繡和豐富多彩的刺繡。此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刺繡,也充分展示了原始風格的自然美和質樸美。刺繡最初大多是實用的,但到了宋、元、光和字畫的制作,它逐漸成為壹種藝術瑰寶。故宮的繡品大多屬於這壹類。最早的時代是五代,文章最多的是清朝。經過幾代人的創新發展,各有特色,成就很高。臺灣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幾乎都是精品,刺繡均勻,針線精細,色澤精美,深得書法精髓,而且都是裝裱成卷軸,這讓觀者常常誤以為書畫是欣賞藏品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