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協議簽訂後,恰克圖貿易逐漸繁榮起來,但由於俄國人不時違約,在清朝高宗統治時期,恰克圖市場被關閉了三次。18世紀20年代,中俄“資本交換”的中斷是17世紀以來中俄關系各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兩國關系沒有繼續惡化。因為兩國都面臨著許多棘手的問題,各自的情況迫使他們做出讓步,以修補現有的關系。
18的20世紀20年代,清朝處於康末雍初,政局逐漸穩定,農業生產迅速復興,同時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為對外貿易的擴大提供了條件。與此同時,西北邊疆熱鬧而混亂,準噶爾叛亂成為清朝的心腹之患。因為俄國插手清朝內政,支持準噶爾叛亂,中俄關系緊張。為了盡快抗衡準噶爾,清決定在貿易上讓步,以換取邊境和平。
此時的俄國正處於彼得改革後期,新秩序尚未鞏固,經濟雖有發展,但落後於西歐。外戰也讓俄國圖書館疲憊不堪,急需開展對華貿易。同時,俄羅斯也面臨著向東北亞和北太平洋擴張的嚴峻問題,因此也需要緩和與中國的關系,重開邊境貿易談判。
雍正五年(公歷65438+2077年8月31)7月15日,中俄簽訂《布倫斯基邊界條約》,同年9月7日(俄歷65438+10月21,公歷165438+10月2日)又簽訂。主要內容包括邊境、貿易、宗教、處理跨境罪犯等四個方面。在貿易方面,規定“除兩國間的貿易外,還應在尼布甲尼撒和色楞格建立兩國邊境地區的零星貿易,以便讓商人自願進行貿易。恰克圖位於色楞格河東岸,庫倫以南800裏,屬哈爾卡蒙古吐謝約汗領土。《恰克圖條約》簽訂後,由於老街被劃入俄國版圖,中國又在國內修建了壹條新街,至今仍稱為“恰克圖”。俄羅斯大陸到恰克圖的交通非常方便,恰克圖離西伯利亞的城市也很近,所以俄羅斯商人都願意去恰克圖進行貿易。
恰克圖市場9月5日首次開業,1728。此後,中俄恰克圖貿易持續了兩個世紀。清代中俄恰克圖貿易主要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緩慢發展的初始階段(1728-1762)
恰克圖互助市場的早期發展不是很順利,尤其是前30年。俄羅斯“禁止俄羅斯商人出售谷物和毛皮,使交易無法進行。”起初,甚至不允許出售牲畜。在這樣的規定下,貿易自然無法進行。“此外,清朝對前往察汗的商人的嚴格控制和暢銷商品的缺乏,也使得中國的商人很少。因此,查克圖互助市場從壹開始就遇到了許多困難。1729-1730年期間,全國毛皮出售,給恰克圖貿易帶來了壹定的繁榮。當時賣給中國人的皮貨價值23829盧布。20世紀40年代,恰克圖的互助市場有了新的改善,並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采取了壹系列措施,比如1743批準移民恰克圖;1745,允許外地商人遷入恰克圖,允許商人用支票繳納關稅;1762年,取消國家對毛皮的專賣,不派商隊進京,從而放開了恰克圖的貿易。恰克圖的共同市場得到緩解,貿易開始迅速擴大。
漲跌前期(1762-1792)
然而,恰克圖互助市場的發展並非壹帆風順。由於未能妥善處理雙方貿易中的矛盾和糾紛,貿易長期中斷三次:第壹次(1762-1768)中斷六年;第二次中斷(1778—1780)持續兩年;第三次(1785—1792)中斷了七年。這就是清朝史書所說的“恰克圖三關”。三次封閉貿易中斷共計15年,對中俄兩國經濟發展和兩國人民正常貿易往來明顯不利,雙方商人也遭受巨大損失。在此期間,恰克圖互市的交易量出現了明顯的起伏。例如,據俄羅斯海關統計,1762年的交易額達到108萬盧布,而在1766年下降到4.4萬盧布,在1776年達到304萬盧布,在1778年下降到146萬盧布。
全盛時期的中期(1792—1858)
1792,19年2月,《七克圖城約》的簽訂,結束了18世紀下半葉七克圖市場斷斷續續的歷史。此後,恰克圖的貿易進入了壹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19世紀上半葉,中俄邊境局勢相對穩定,為兩國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恰克圖互市進入鼎盛時期。中國商貿城已經成為漠北的商業“大都市”,市政管理和社會生活井然有序。20世紀30年代,拿破侖戰爭期間,從歐洲到中國的海上航線被封鎖,因此許多歐洲商人不得不通過俄羅斯商人在恰克圖與中國做生意。因此,到19世紀中葉,俄羅斯的恰克圖不僅是西伯利亞的商業中心,而且聞名歐洲。
隨著兩國城市圈的快速發展,恰克圖市場更具吸引力。此外,恰克圖互市的特點也是其主要吸引因素之壹。首先,它的交易方式是易貨貿易;其次,建立交易方法;再次,交易過程中,雙方直接見面,不需要中介和翻譯。壹年四季都有交易,但冬天最忙,大額交易壹般在冬天進行。
日本衰落後期(1851—1903)
恰克圖互市進入繁榮期後,貿易額仍保持上升趨勢,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年交易額654.38+00多萬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654.38+05%-20%。俄羅斯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英國。1851《伊犁塔爾巴哈臺貿易憲章》簽訂後的前兩年貿易額還是很可觀的。從1853開始,特別是1858中俄簽訂天津條約後,交易量銳減,80年代比50年代少了3/4。恰克圖互助市場開始走下坡路。
20世紀初,西伯利亞大鐵路全線通車,徹底摧毀了恰克圖互市。恰克圖互助市場的衰落是壹個復雜的過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伊犁塔爾巴哈臺貿易憲章》的簽訂,使大批俄國商人把目光投向西方。俄國商人深入中國,直接采購、制造、販運茶葉,這是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的結果,俄國和西方勢力作為殖民大國深入中國。由於海上交通的恢復,壹些歐洲國家直接通過海上與中國進行貿易,這對恰克圖市場造成了很大影響。中東鐵路的修建將中俄貿易的重心轉移到了黑龍江,對恰克圖互市產生了致命的影響。恰克圖互市是中俄關系發展史上的重要壹頁,它與兩國人民的生活需要和邊疆發展相結合。主要商品是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正因為如此,它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在中俄關系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首先,中俄之間的自由貿易促進了中俄兩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在兩國邊境地區。比如,恰克圖開放市場後,俄羅斯在東西伯利亞建設了制革廠、羊毛加工廠、呢絨廠;1747和1755年在伊爾庫茨克建立了兩家絲綢廠,其產品在恰克圖銷售;1763年,俄國開辟了壹條從葉卡捷琳堡經昆古爾到莫斯科的公路,1792年,修築了壹條環繞貝加爾湖的公路,沿大道設立驛站和村落,組織移民到邊境地區。此外,恰克圖市的貿易增加了俄羅斯國庫的收入。
其次,中俄恰克圖互市為中俄兩國人民的交往提供了場所和條件,增進了中俄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兩國城市圈的很多商人都成了多年的老熟人甚至朋友。每逢中俄之間的重大節日,雙方商人仍會壹起歡度節日。同時也為兩國商人學習對方語言創造了便利條件。中俄人民在恰克圖市場的友好交往,在中俄關系史上留下了值得回味的壹頁。
此外,恰克圖互市也有助於維持中俄邊境局勢的“相對”穩定。在執行擴張政策時,俄羅斯不得不考慮它在對華貿易中獲得的巨大利益。鴉片戰爭前,俄國在中俄邊境並沒有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