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情感與理性對英國文學風格的影響

情感與理性對英國文學風格的影響

毫無疑問,英語小說是世界藝術之林中的壹大景觀。就像推動其滋生和進化的社會土壤壹樣,在歷史的洪流中改變了航向,迅速進化。自文藝復興以來,英國小說發展成為壹種充滿活力和魅力的藝術工具,生動地描述了社會生活和歷史變遷。和英語壹樣,從它產生的那壹天起,英語小說就建立了自己的規則和體系。雖然他們向東方學了壹點,向西方借了壹點,但他們以堅定的步伐發展著。值得註意的是,盡管英國小說起步較晚,歷史比詩歌和戲劇短得多,但它發展迅速,變化巨大,傳播廣泛,其影響和作用已經大大超過了詩歌和戲劇。究其原因,英語小說不僅內容豐富、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而且篇幅靈活、形式多樣、語言通俗、藝術精湛,深受讀者喜愛,經過無數作家的精心探索和反復實踐,當代英語小說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技巧上已遠非其早期雛形。如果說,英語小說的興起完全符合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他的小說藝術的發展不僅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誌,也是文學現代化的必然結果。

需要指出的是,英國小說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壹樣,不可避免地經歷了壹個從原始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事實上,其發展的每壹個階段都與當時英國的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和經濟狀況密切相關。就此而言,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並不是壹種孤立的或自發的文學現象,而是英國社會變革與外來文化(尤其是歐洲國家)繁榮的交融。當然,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和演變有其自身的規律和順序。這種規律和秩序是無法用抽象的、主觀的或形而上學的方法來解釋的,只能通過對歷代小說文本的考察和研究來揭示和驗證。然而,在討論英國小說藝術的具體特征和美學價值之前,有必要對其歷史概況和演變做壹個簡要的概述。

作為壹種公認的敘事散文文學體裁,英國小說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從理論上講,英國小說形成之日,就是其藝術問世之時。當然,小說藝術被作家接受,被讀者理解,被批評家認可,需要壹個過程。但到目前為止,西方評論界對英國第壹部小說始於何時,由誰創作,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塞繆爾·理查森的書信體小說《帕梅拉》(Pamela,1689-1761),也有人說是丹尼爾·笛福。冒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1660-1731),據說也是約翰·班揚(1628-169)。事實上,在文藝復興時期的16早上結束時,英語小說已經被徹底審查。當時的約翰·李利,1554?-1606)、菲利普·西德尼(1554-1586)、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1558-1592)、托馬斯·納什(Thomas Nash,1567-1601)等畢業於牛津、劍橋的才華橫溢的“大學才子”反駁了詩歌壹統天下的局面。在文藝復興的鼓舞下,他們大膽實踐和探索小說這壹新的文化體裁,開始用優雅華麗的散文語言創作敘事作品,從而翻開了英國小說史上的第壹頁。李莉的《尤福斯》(1579)、西德尼的《阿卡迪亞》(1590)、格林的《潘多拉的時間之鼎》(1588)、納西爾的《不幸的旅行者》(1594)、托馬斯·杜羅尼的《紐伯裏的傑克》(1597)都體現了小說的藝術特色。它們不僅在題材上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在形式、結構和語言上都與當時的詩歌和戲劇有很大不同。它們已經成為壹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新的文學體裁,受到讀者的青睞。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為言情小說和現實主義小說,從各個方面反映了伊麗莎白時代的社會生活。當時,英國散文敘事作品似乎獲得了壹種全新的華麗風格,盡管它作為敘事文學還不夠成熟。但是,“這類作品在遇到那些適應當時變幻莫測的語言和讀者時,壹定會有神奇的效果,因為它不受節奏的限制。”②顯然,16末的“大學者”是英語小說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6年底在英國文壇興起的“小說熱”雖然只持續了20年左右,但《大學者》的創作實踐為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17世紀是英國多事之秋,政治動蕩,社會混亂,人民生活貧困。英國小說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抑制。隨著《大學者》的去世,曾經風靡壹時的英文小說開始掉頭,步履艱難。那些不喜歡或不擅長寫散文故事的作家,熱衷於寫帶有說教或隱喻內容的散文。“他們放棄了敘事文學,然後轉向寫壹系列說教文章,這表明他們自我孤立,缺乏傳達任何戲劇效果的能力。”沈寂了半個多世紀後,在約翰·班揚的努力下,英國小說卷土重來。然而,班揚似乎是17世紀英國文學中壹個孤獨的長跑運動員。雖然他的《天路歷程》在當時頗有影響,但並沒有造就壹批新的小說家,也沒有使小說取代詩歌。盡管如此,班揚還是對小說藝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巧妙地利用夢境來反映現實,使壹個看似純粹虛構的宗教寓言反映出廣泛的象征意義。雖然,在英國小說萌芽時期之前,班揚的意境和他對小說文本結構的駕馭能力體現了壹定的預見性,對英國小說的整體崛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此外,17世紀的英國文壇還有很多所謂的“個性特征”。這些用散文寫成的作品,既生動地刻畫了當時社會上的各類人物,又詳細地分析了各類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特寫”是17世紀英國小說藝術發展低潮期的壹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其描寫手法十分巧妙精辟,常常讓讀者回味無窮。“個性特征”雖然不能歸為小說,但對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壹定的影響,無疑,班揚的小說創作和他同時代人的“個性特征”給苦苦掙紮的英國小說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18世紀是英國小說全面崛起,小說藝術取得長足進步的時代。享有“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稱號的丹尼爾·笛福在其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生動地展現了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企業家意識和冒險精神,成功地塑造了壹個當時中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英雄形象。“笛福的哲學與17世紀的英國經驗主義者非常壹致。他比以前的作家更完整地展示了各種個人主義的東西。他的作品獨特地展示了各種形式的個人主義與小說興起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他的第壹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得到了清晰而完整的展現。”(4)笛福的其他小說既涉及壹系列現實問題,又表現出現實主義的藝術特色。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英國小資產階級的化身。引人註目的是,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中成功地采用了“自傳式回憶錄”的手法來表現主人公的冒險經歷。這種寫作手法既是對當時英國流行的自白自傳的挑戰,也是對以往小說形式的超越,因此對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具有壹定的積極意義。

在18世紀的英國文壇,“第二部以老橡樹櫃為原型的小說是書信體小說,作者好像是個不知何故收到很多信的編輯。”⑤早在1683年,英國女作家阿芙拉(1640-1689)就寫出了第壹部英語書信體小說《壹個貴族和他妹妹之間的情書》。然而,真正將書信體小說發展成為壹種文學樣式並使之廣為流傳的無疑是塞繆爾·理查森。他的三部書信體小說《帕梅拉》(1740)、《克拉麗莎》(1748)、《格蘭迪森》(1754)在當時幾乎家喻戶曉。書信體小說的出現促進了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它不僅進壹步豐富了小說的敘事形式,也改變了作者的角色。而且書信體小說拉近了人物與讀者的距離,真實地展現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給人以前所未有的即時感和真實感。正如壹位英國評論家指出的:“人們認為這種小說形式有兩種潛在的功能,即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時性和對心理現實乃至意識流的探索。”毫無疑問,理查森的創作實踐在英國小說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後來致力於小說實驗和創新的作家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發展迅速。當時,英國大多數圖書館收藏各種文學作品,但小說通常被認為是主要的收藏對象。毫無疑問,這導致了閱讀本世紀出版的小說的人數大幅增加。“⑦喬納森·斯威夫特(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亨利·菲爾丁(亨利·菲爾丁,1707-1745)、勞倫斯·斯特恩,1713-1768)和簡·奧斯汀(1775-1817)。作為壹種生動而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小說在英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地位和影響首次超過了詩歌和戲劇。與此同時,英國的小說藝術也越來越成熟。”我們對“小說”這個術語的使用直到18年底才真正確立。“⑧斯威夫特創造性地創作了《格列佛遊記》(1726),這部作品爆笑卻發人深省,批判時事,嘲弄現實,開創了英國小說諷刺藝術的先河。菲爾丁反映社會生活的系列小說,既體現了他嫻熟的策劃文章布局的能力,又體現了他對傳統史詩藝術的巧妙運用,菲爾丁不僅模仿古典史詩的敘事手法,還刻意改變史詩通常所具有的嚴肅性和悲劇色彩,不時在小說中加入喜劇元素,從而使他的小說成為所謂的“散文中的喜劇史詩”。難怪“理查森和菲爾丁都認為自己是壹種新的文學風格的倡導者,都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對舊的傳奇小說的決裂。”⑨通常被稱為多愁善感作家的勞倫斯·斯特恩無疑是18世紀英國小說最傑出的創新者。當英國小說猶如壹棵嫩綠色的幼苗時,斯特恩似乎已經不滿足於現有的小說模式。他毫不猶豫地對小說形式進行了重大改革。在《崔斯特瑞姆·顏培珊》(1759-1767)中,他第壹次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框架結構,摒棄了以時鐘時間為順序的創作方法,用全新的小說文本描述了主人的內心世界。不言而喻,斯特恩的文學實驗為英國小說藝術增添了新的活力,並使小說形式朝著多樣化和靈活性的方向進壹步發展。值得壹提的是,在18世紀的英國文壇上,湧現出壹位傑出的女性作家簡·奧斯汀。她的小說在質量上不遜於同時代的任何男作家。她不僅善於運用諷刺和詼諧的對話來表達主題,還能巧妙地運用少量的人物和有限的地域背景來展現廣闊的生活圖景。”簡·奧斯汀的藝術中有些東西具有永恒的價值。”⑩:總的來說,18世紀的小說家大多從英國的現實社會中吸收創作素材,展現生動的生活畫面,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大膽的探索和實踐,英國小說不僅更具活力,而且在藝術上也日益成熟。

19世紀,英國小說進入了壹個繁榮的時代,其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得到了進壹步的鞏固和發展。19世紀初,隨著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席卷歐洲大陸,英國文壇出現了壹批優秀的歷史小說和冒險小說,以沃爾特·司各特(1771-1832)為代表。他壹生寫了30多部小說,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它展現了壹幅壯麗的歷史畫卷。盡管司各特對小說藝術創新的貢獻十分有限,被當今許多學者視為過時的“歷史人物”,但他洋洋灑灑的歷史小說和傳奇性作品已經成為英國文壇不可忽視的文學景觀,並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英國小說的地位,使其更值得尊敬和敬仰。

19世紀中葉以來,在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等傑出作家的共同努力下,英語小說呈現出空間繁榮的景象。據史料記載,從1837年到1900年,英國各地大約出版了6萬部成人或青少年小說。也許有7000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有理由稱自己為小說家。當然,很少有人在藝術上有所成就,載入史冊。狄更斯和薩克雷(威廉·m·薩克雷,1811-1863)在小說的情節安排和語言藝術上都表現出很高的造詣,使小說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夏洛特·勃朗特(1816-1855;艾米莉·勃朗特(1819-1848)在刻畫人物方面獨具匠心,喬治·艾略特(1819-1880)則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心理現實。19世紀下半葉是英國殖民統治由盛轉衰的時期,也是英國社會充滿矛盾、政治動蕩、道德墮落、貧富矛盾嚴重、勞資糾紛加劇的時期。這些都很自然地反映在小說中。狄更斯和他同時代的人以及托馬斯·哈代(1840-1928)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現實主義為創作原則,無情地揭露了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和罪惡。這是長達半個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需要指出的是,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不僅在題材上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在人物塑造上也體現出大眾化的傾向。總的來說,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在時間和空間上遵循理性主義原則,在故事情節上註重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形式和結構上註重精準剪裁和松緊,嚴謹合理。就此而言,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不僅代表了16世紀末以來英國小說藝術的精髓,也是歷代小說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馬克思曾高度評價狄更斯和其他現實主義作家:“他們用清晰感人的描述提醒世人政治和社會的真相,比所有政治家、理論家和道德家加起來還多。”⑾

20世紀見證了英國小說藝術最大的變化和創作技巧最快的發展。隨著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迅猛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進壹步激化,整個西方文壇發生了壹場震撼人心的文學地震。20世紀初,赫伯·喬治·威爾斯(1866-1946)、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和貝內特竭力模仿傳統小說的模式和新的現實,因此他們表現出日益復雜的現代經驗和迅速變化的社會。顯然,當時的英語小說舉步維艱,改革形式、更新藝術勢在必行,壹些前衛創新的年輕作家似乎意識到了英語小說面臨的困難和考驗,並試圖抓住能夠導致英語小說重大突破的機會。亨利·詹姆斯(1843-1916)、約瑟夫·康拉德(1857-1924)等早期現實主義作家在追求小說藝術創新的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們向世界推出了壹系列新小說,令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前輩們印象深刻,這鼓舞了壹些主張現代主義的年輕作家。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夕,現代主義席卷英國,幾乎顛覆了其固有的文化基礎,使整個文學傳統受到前所未有的懷疑和沖擊。當時的英國人民總能聽到立體派、非洲雕塑、新戲劇、後印象派繪畫、維也納心理學等新名詞。著名意識流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曾寫道:“在1910、12前後,人性發生了變化...所有的人類關系都在變化。當人際關系發生變化,宗教和行為準則響徹整個愛德華時代,英國小說也積極回應現代經驗和意識,並相應調整自己。就像很多堅守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家在混亂復雜的現實面前無所適從壹樣,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和D.H .勞倫斯(1885-1930)。他們勇敢地面對挑戰,及時抓住機遇,積極投身於小說形式的創新和藝術轉化,使英國小說發生了質的變化。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小說壹度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飛速奔跑,其藝術形式也顯得光彩奪目。1922年,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問世,將英國小說革新運動推向高潮。許多西方評論家認為《尤利西斯》不僅包含了幾乎所有的新潮手法,而且代表了英國現代主義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伍爾夫和喬伊斯壹樣,也致力於小說形式的實驗和創新,在如何處理現代小說的框架結構和時間,如何表現人物的意識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從而成為英國意識流小說的又壹重要代表。勞倫斯是繼亨利·詹姆斯之後又壹位重要的心理小說家。盡管他的寫作風格與喬伊斯和伍爾夫截然不同,但他獨特的審美意識、對人類性經驗和黑暗王國靈魂的探索以及他的感性風格使他成為壹位與眾不同的現代主義小說家。不言而喻,英國現代主義小說的全面崛起不僅在世界文學史上增添了極其輝煌的壹頁,而且極大地豐富了英國小說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力地推動了小說藝術的發展。

現代主義小說藝術充分顯示了現代主義作家強烈的改革意識和巨大的創作潛力,也體現了小說的現代化和多樣化特征。它代表了壹種新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觀,反映了壹種反傳統求變的心理。在題材上,現代派小說側重於提醒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人物的孤獨、異化甚至病態心理。在形式上,現代主義小說充分體現了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現代主義作家淡化小說的情節,不再試圖講述壹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是在作品中追求完美和諧的“圖式”和耐人尋味的深層結構。在這個“圖式”中,有序的時間、空間、因果關系、邏輯原理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飄忽不定的意識、紛繁復雜的影像、支離破碎的生活場景。從技術上講,現代主義小說追求原創。現代主義者熱衷於用離經叛道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千變萬化的精神世界和混亂的現實生活,如視角轉換、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時空跳躍、蒙太奇、夢境和幻覺、看似混亂的表層結構和晦澀難懂的敘事筆法等。這些都構成了現代主義小說藝術創新的重要標誌。總之,現代主義小說藝術不僅是離經叛道的藝術,而且是充滿生命力和表現力的藝術,這種藝術在英國小說藝術史上不僅是空前的,而且是無與倫比的。它拓寬了英語小說的發展空間,促進了小說文本的現代化和多樣化進程,使這種文學風格更加成熟和完善。

引人註目的是,英國現代主義小說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頂峰後,由盛轉衰,開始退潮,而被冷落多年的現實主義小說卷土重來,重新成為英國文壇的主流。20世紀三五十年代是現實主義小說全面復興的時期。顯然,這種回潮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特殊的歷史背景。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是壹個危機和動蕩的時期。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40年代的二戰和兵荒馬亂,50年代的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不僅是現實主義小說死灰復燃的外在原因,而且在這些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總的來說,這壹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有兩種:壹種是社會諷刺小說,壹種是由多卷組成的系列小說或“江湖小說”。需要指出的是,20世紀30-50年代的現實主義小說在藝術上比本世紀初約翰·高爾斯華綏等作家的作品更成熟,在形式上更完善。雖然這壹時期的現實主義作家不像現代主義作家那樣註重小說藝術的改革和創作技巧的革新,但他們非常願意借助壹些至關重要的現代主義技巧來反映主題。這不僅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而且為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小說找到了壹條取長補短的道路,從而豐富和完善了小說藝術。值得註意的是,阿爾多斯·赫胥黎(1894-1963)等諷刺作家不約而同地繼承和發揚了18世紀偉大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開創的諷刺文學傳統。他們的小說以犬儒主義甚至黑色幽默的手法描繪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社會的動蕩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20世紀30-50年代流行於英國文壇的另壹種小說文體是安東尼·鮑威爾(1905 -)等作家寫的“長河小說”。它不同於傳統的歷史小說或約翰·高爾斯華綏的小說。雖然由多部小說組成,但往往描寫壹個故事而不是多個故事;它所暗示的不是壹個家庭或地區的變化,而是壹個中心人物的經歷和情感生活。總的來說,20世紀30-50年代的現代主義小說不僅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而且在英國小說藝術史上也占有壹席之地..

20世紀下半葉以來,英國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呈現出包容性和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在英國文壇,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相互競爭,此起彼伏,但又不時交織重疊。當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等現實主義作家試圖反映新的歷史條件下當代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和弊端時,塞繆爾·貝克特(1906-1989)繼承了喬伊斯等作家開創的現代主義事業。貝克特成功推出了壹系列具有“反小說”特征的“荒誕小說”,為後現代小說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文壇出現了具有後現代主義藝術傾向的小說,其代表作家有勞倫斯·杜雷爾(1912-1990)、約翰·福爾斯(1926 -)和B.S .約翰遜(Bryan)。這些作家大多試圖通過采用壹種新的語言系統來創造壹個小說世界,並使他們的小說成為壹個獨立的反思性文本。他們往往輕視因果關系,反對邏輯原則和藝術形式的統壹,卻強調文本結構的無序和混亂,強調意義的不確定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小說反映的不是認識論或反映論,而是本體論的哲學觀念,也反映了當代壹些作家用來質疑和試圖解釋包括文學在內的人類本體論處境的壹種文化觀和藝術觀。

引人註目的是,當代英國文壇出現了壹批才華橫溢、充滿活力的年輕作家。他們渴望進步,向他人學習,標新立異,勇於創新,極其活躍。雖然還沒有載入史冊,但已經鋒芒畢露,令人印象深刻。在英國小說藝術不斷走向現代化和多元化的時代,當代英國作家正在努力大膽探索和實踐,決心為21世紀英國小說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然而,在當代英國文壇,許多知識分子對後現代主義之後的小說藝術和文本模式爭論不休。他們渴望知道新世紀的英國小說將何去何從。與此同時,“無紙傳播”時代的許多作家在網絡上亂塗亂畫,隨意甚至愚蠢地制造新的文學快餐,以滿足成千上萬時尚而充滿活力的“新人類”的胃口。當然,也有壹些先鋒作家試圖在信息時代消失之前,創作出具有長期穩定價值的“網絡小說”。顯然,這種多極聯動、多元共存的現象將成為21世紀英國小說藝術發展的基本趨勢。

縱觀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不難發現它總是在不斷變化,對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和讀者興趣做出了及時的回應。400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英國小說從內部結構到外部形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藝術得到了壹次又壹次的優化和升華。英國小說藝術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它從文藝復興的嬰兒期發展起來,經歷了各個歷史時期文學浪潮的洗禮或沖擊,以堅定自信的步伐進入新世紀新千年。今天,英國小說藝術已經發展到高度成熟和相當完善的階段,與400年前的雛形大不相同。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小說藝術的變化和發展比詩歌或戲劇藝術更引人註目和令人欽佩,雖然起步較晚,但它不僅能跟上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而且能反映出強烈的時代氣息,生動地反映出英國社會的動蕩和變化。縱觀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四個特點:

首先,英國小說藝術在其400多年的發展道路上,呈現出壹種自信自滿的獨立趨勢。16結束以來,不僅經歷了從雛形、興起、成熟、繁榮、創新到多元的演變,而且充分展示了其英國特色、英國特色、時代特色和作家特長。雖然文學藝術沒有國界,不可避免地受到周邊國家和外來文化潮流的影響,但隨著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斷加強和英語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英國小說家也逐漸變得更加自信和自滿。自18世紀以來,英國小說擺脫了歐洲鄰國各種文學樣式的影響,呈現出獨立、領先、加速演變的發展趨勢。正如壹位西方評論家所說:“法國征服者在壹件事上徹底失敗了;在中世紀,他們未能使在法國已經非常流行的短篇散文故事植根於英國的土壤。“不言而喻,英國小說不僅是自身社會演變的必然產物,也反映了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藝術特點。而這種規律和特點,在其他國家的小說史上是很難找到的。平心而論,很難找到像笛福、理查森、斯特恩、斯威夫特、狄更斯、詹姆斯、勞倫斯、喬伊斯、伍爾夫、貝克特這樣的小說家,也很難看到《魯濱遜漂流記》、《帕梅拉》、《香迪傳》、《格列佛遊記》、《荒涼山莊》、《貴婦畫像》。這些作家和作品不僅具有明顯的英國特色,而且體現了獨特的小說藝術,顯然,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生活氛圍、文化氛圍和語言特點對其小說藝術的獨立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二,英國小說風格多彩,藝術門類豐富。作為反映生活的藝術工具,英國的小說經歷了壹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其作品的風格也與日俱增。

  • 上一篇:張涵予:從配音到經商、從龍套到影帝,這個奮鬥了三十年的硬漢還
  • 下一篇: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麽江南style這首歌會流行。為什麽我越來越討厭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