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玉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壹個分支,它同樣是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內容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國玉文化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這裏提出壹些關於玉文化產生原因的看法,以便與鑒賞者交流。
石器時代對美的原始追求
從史學的觀點看,這構成了劃時代的標誌。[2] 我們可以設想壹下,當祖先們把那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過耐心細致的打磨,制成帶有壹定意義的形狀,並鉆上壹個小孔,甚至還穿上自己撚的小繩,將它套在頸項上或掛在胸前,這是壹幅多麽美妙動人的情景,它說明古人在進行美的追求,標誌著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無比的美麗,無比的堅硬,無比的價值,它與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觀念自然而然地聯系在壹起了。古代護身符壹類的東西正是循著這壹自然過程而產生的。在此後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更產生了許許多多和玉緊密關聯的神話和傳說,這都表明在古時候人們的思維想象當中,壹塊美玉,它對天地四方、對列祖列宗、對電閃雷鳴、對萬物生靈都有說不盡的聯系和影響力量,這確是壹個很重要的飛躍。大量古代的文字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證明著這樣壹個史實:壹塊玉、壹件件小小的飾物、壹點最原始的審美意識和壹種最早的信念和虔誠,都不斷地被賦於了新的含義,發生著新的作用,並終於孕育了中國特有的玉文化。 中國國家的產生與玉文化國家的產生是壹個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取決於許多因素。但通過對玉的研究明顯看出,玉在中國國家產生的過程中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起過極大的推動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玉促進了文明社會的產生
玉促進了文明社會的產生,從而為國家產生打下了基礎:歷史知識告訴我們,在國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會的產生。文明社會所包含的現象和內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應用、專門治人的勞心者階層的形成、手工業工匠和作坊的產生、宗教和巫師的出現、工藝美術、裝飾繪畫及其它藝術品的大量創作和運用等。在這許許多多的文明現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產物相比,有過獨占鰲頭、特別引人註目的地位。
玉意識演化成國家意識
玉的壹些原始意識逐步演化成了國家意識:同任何國家產生壹樣,中國的國家歷史也經歷過由血緣氏族組織向地域組織演進、由氏族社會向古代都市演進的歷程。從村落社會到村群社會再到國家政治的過程,這是國家產生的壹般軌跡,這其中國家意識的產生和形成是關鍵。玉圖騰作為壹個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當時人們已有了氏族、組織和地域組織的意識,而且這種意識必然要進壹步發展擴大,青銅器的使用,推動了這種發展進程。當玉器的產生和對其的追求進壹步發展時,人們賦予了玉器更為豐富的觀念形態和內容,這些觀念和內容不再是壹個氏族或壹個村落所獨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線,成為相當大範圍內人們***同的信仰,***同的崇拜,如玉器時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廣泛出土於中國的各個地域,於是便產生了國家建立之初的意識現象,這些現象在《山海經》和《尚書》中有很多描述。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級
古玉器的政治價值表現在古玉器是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是古代人們道德和文化觀念的載體。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戰國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6種不同地位的官員使用6種不同的玉器,即所謂“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從秦朝開始,皇帝采用以玉為璽的制度,壹直沿襲到清朝;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如玉帶制度。
玉的性質推動社會的發展
玉本身的性質推動了私有制社會的發展歷程:玉由於難得和稀有,成為當時人們為數不多的奢侈品之壹,是權力、地位、財富的象征,為了得到這些東西,便開始了掠奪和占有 玉文化
,誰掠奪和占有的越多,誰的地位就越高。這種過程逐步演化,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關系,於是就產生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 玉推動了古代國家上層建築的發展:國家的產生需要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包括政治理論、思想文化意識、軍隊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層建築的方方面面,玉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禮樂器、工具、儀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內容。 總之,玉與中國古代國家的產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主要原因在於它本身固有的強烈的兩重性,即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當作為工具、器物和財富使用時,它屬於經濟範疇;當它作為藝術品為人們所欣賞時,就能使人聯想、遐想以至於幻想。於是乎關於玉的多種神奇觀念,包括符合人類善良願望的觀念、迎合統治階級奢望的觀念以及與此有關的各項習俗和規定,都統統產生出來了。玉器的產生要遠早於其它材料的工藝品,它最易為上層建築吸收和運用,客觀上只有它具有較早地登上政治舞臺的條件。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產出數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廣,運用形式之高,社會理論之豐富,確實無他物可及。因而,當古代社會各種文明最終匯成古代地域內的統壹意識形態(即國家意識)時,曾經大量融進了玉文化這個內容,並在中華民族祖先形成國家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玉文化與古代國家政治理論
玉在中國古代國家政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具體還體現在古代關於玉的壹些概念和學說上,實際上就是當時國家政治理論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下列四方面內容: (1)萬物主宰說:這壹學說認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間帝王,能夠溝通神與人的關系,表達上天的信息和意誌,是天地宇宙和人間福禍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並沒有壹點,和帝王的“王”***用壹個字。《說文解字》段註解釋帝王的“王”字時,認為王者即“天下歸往也。”董仲舒也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解字》段註解釋玉的字型為“三玉之連貫也”,即三橫壹豎象征壹根絲線貫穿著三塊美玉。另“皇”字則是“白”和“玉”的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絕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參通”與王之連貫,兩者關系奧妙,意味深刻。許多經學典著作中有眾多的描述,證明“三玉之連”實際上就代表“天地人參通”。《周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本質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過它,便能溝通天、地、人間的願望和意識。 (2)天地之精說:這壹學說是用天地之精化生萬物的思想來解釋玉的起源,用陰陽對立的觀點來說明玉的本質和作用,從而把玉推崇為事物之尊者,賦予其神奇的魅力。這壹學說的論點廣見於各種古代文獻中,例如《周禮正義》引鄭註曰:“貨,天地所化生,謂之玉也。金玉並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謂之貨。”,此外《白虎通義·考黜篇》、《財貨源統》和《玉紀》等均有相同論述。 玉文化
(3)道德楷模說:這壹學說的內容是將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質與當時社會中對於善惡、是非、榮辱、美醜等觀念糅合在壹起,加以擬人的解釋,作為評價,判斷人們行為的標準,這種說法也廣見於各種古代文獻記載中。典型的有《說文解字》釋玉為:“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此字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挈(潔)之方也。” (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壽說:這壹說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認為將玉制品供人佩飾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禦邪氣的侵襲,掃除鬼祟的禍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這種說法在古文文獻中記載也很多。例《拾遺記·高辛》載:“丹丘之地有夜叉駒跋之鬼,能以赤馬瑙為瓶盂及樂器,皆精妙輕麗,中國人有用者,則魅不能逢之”。同時相信玉有使人長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過食玉和服用玉類可以實現永遠年輕的目的。這壹觀念宣揚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約要推道家的學術和法術了。東晉葛洪著《抱樸子》,其中《仙藥》壹卷說:“玉亦仙藥,但難得耳。”又說:“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等等。
編輯本段玉文化與古代文學
早唐時期
玉對中國的文學、歷史著作影響極大,許多著作都以玉作為重要的內容加以論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經》、《拾遺記》等。這裏再以傳說、戲曲和《紅樓夢》為例來對玉與中國古代文學著作的關系作壹簡要論述。 傳說中玉皇大帝所居的淩霄寶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昆侖玉山,都是寶石構成的輝煌之所,瓊樓瑤池,玉樹瓊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則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與之為伴。 《詩經·秦風》中有“何以贈之,環瑰玉佩”。 屈原也在《九歌》中感慨:“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瑤,石之次玉者。瓊,玉枝也。說的就是己修飾清潔,以瑤玉為席,美玉為瑱,何不痛快暢飲。 《左傳·襄公十五年》中則用壹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現出宋國正卿子罕的君子風尚。文章記述的是春秋時,有人送給子罕壹塊寶玉,並說:“這是經過玉工鑒定過的,絕對是寶玉,我今天特意獻給您。”而子罕卻正氣凜然地說: “此玉雖是寶,但我以不貪為寶。”遂堅辭不受。 唐代王翰的《涼州詞》中寫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裏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闐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極薄的酒杯,這種玉在月色下可發出晶瑩的光芒,與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輪美奐,令詩人酒興大發。 唐代詩人李商隱也有“藍田日暖玉生煙”的詩句。 愛情這個永恒的話題也與玉聯系起來,演繹了多少令人神往的愛情故事。 “弄玉吹簫”的愛情故事壹直為世人所稱頌。春秋時候,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名叫弄玉,善於吹笙,居住的地方有個樓臺叫鳳臺。有壹天,弄玉在鳳臺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夢見壹個美男子騎彩鳳自天而降,立於鳳臺之上,告訴弄玉:“吾乃太華山之主,上帝命我與妳結婚,在中秋那天相見。”說罷,解腰間玉簫,倚欄吹之,彩鳳亦附和鳴叫起舞。弄玉醒來後,派人到華山尋到。在中秋之夜,壹男子名叫簫史為穆公吹簫,“才品壹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息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大悅,遂賜簫史與弄玉成婚。半年之後某天夜裏,弄玉夫婦在鳳臺吹簫,忽然有“紫鳳集於臺之左,赤龍盤於臺之右”兩人便乘龍乘鳳,自鳳臺翔雲而去。今有“乘龍快婿”,便是由此而來[3]。
元明時期
元末明初的壹曲膾炙人口的雜劇《玉梳記》,亦作《對玉梳》,全稱《荊楚臣重對 玉文化
玉梳記》,寫的是揚州秀才荊楚臣愛戀“松江府上廳行首”顧玉香的愛情故事。顧、荊二人相愛兩年,情投意合,但此時荊楚臣的金錢用盡,遭鴇母羞辱,並被逐出。顧玉香鼓勵荊楚臣赴京應試,考取功名,臨別時,玉香將珍愛玉梳“掂做兩半”,二人各持壹半作為信物。荊楚臣走後,玉香相思憂煩,“茶飯少進,脂粉懶施”,“朝忘餐食無味,夜廢寢眼難合”,閉門拒客。後來玉香逃出妓院,趕往京都去尋找荊楚臣,途中遭富商柳茂英攔截,持刀相逼。正好趕上楚臣狀元及第,正赴任路過,便將玉香救出並與之相認。顧、荊二人團聚,將玉梳“令銀匠用金鑲就”永存留念。 明代劇作家高濂的《玉簪記》也向人們講述了壹段關於玉簪的愛情喜劇。南宋書生潘必正在臨安應試落第,到金陵女貞觀探訪身為觀主的姑母。大家閨秀陳妙常因避靖康之難,投至觀中為女道士。在琴聲和詩才的相互感發下,潘、陳二人互通情愫,成其好事。觀主察覺,遂逼侄兒再赴科考,並親自送其登舟起行。陳妙常急忙雇舟追趕戀人,兩人在江上互贈玉簪和鴛鴦扇為信物。後潘必正考中得官,與陳妙常結為夫妻。 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湯顯祖所作的《紫釵記》更是用女主人公所佩戴的紫玉金釵向人們講述了壹個曲折而美好的愛情故事。隴西才子李益,遊學長安,與霍王府小姐霍小玉,在元宵節上偶遇,小玉不小心將紫玉釵丟失,李益正好撿到。兩人互生情愫,便成了親。婚後李益參加殿試,中了狀元,但因得罪了當朝權貴盧太尉,被派到玉門關外隨軍,不得還朝。李益在關外立功,卻被盧太尉軟禁,仍不能與小玉相見,盧太尉派人送信給小玉,騙說李益已經入贅盧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傷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便耗盡家財尋訪李益蹤跡,最後變賣了信物紫玉釵,恰被盧府買去。盧太尉知此釵乃李、霍定情之物,便用紫玉釵騙李益說,小玉已另嫁他人,兩人由是產生誤會。俠士黃衫客聽說了此事,便救出李益,使之與小玉相見。李益把紫玉釵給小玉戴上,兩人冰釋嫌疑。黃衫客又把盧太尉專權李益和小玉受屈壹事參奏主上,最後得以奸人得懲,好事成雙,李益被封為集賢殿學士和鸞臺侍郎,霍小玉為太原郡夫人。 相比較之下,《荊釵記》的故事就更加曲折而令人可嘆了。說得是貧士王十朋以荊釵為聘禮,與錢玉蓮結為夫婦。不想王十朋考中狀元後,因不願背叛結發妻子,拒絕丞相招婿,得罪權貴,禍端陡起,落走他鄉。妻子錢玉蓮則被逼投江,幸遇好人相救。數年後,兩人都以為對方身亡,在到道觀相逢不敢相認,最終以荊釵為憑,才得以團聚。
玉文化與紅樓夢
在中國歷史上,《紅樓夢》是壹部著名的與玉關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舉家食粥,十年辛苦,淚盡而逝,方哭成《紅樓夢》。此書原名《石頭記》,即從壹小小的石頭“通靈寶玉”的出土寫起,到此石頭的失蹤而結束,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並預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的客觀規律。因此,無論是紅學的愛好者,還是古玉文化的愛好者,都有必要從這壹角度深入進行壹番研究,以進壹步深刻理解《紅樓夢》這壹宏篇巨著的價值和寫作的藝術手法。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結合個人理解,對玉與《紅樓夢》的關系提出幾點看法,以便引出廣大鑒賞者更多的精辟見解。 1、《紅樓夢》借“通靈寶玉”對傳統玉觀念和學說進行了無情嘲諷 寶玉
和否定。 通讀《紅樓夢》,聯系到中國傳統玉文化理論。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書中“通靈寶玉”的誕生和最終的結局是對封建社會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學說的無情嘲諷和否定。我們從下列幾方面得到驗證: (1)書中的“通靈寶玉”原是媧皇煉制而成,可謂是是天地之精華,但雖經鍛煉,而無力補天,繼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記,使之墮落凡胎,遂由小兒銜之而帶入紅塵。說明玉並非像歷代統治階級宣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2)宣揚“人玉壹體”。書中大凡講到寶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為賈寶玉本人。而若幹關於賈寶玉的情節,又似乎是在講那塊“通靈”的歷史。這直截了當地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那壹套玉石理論實際就是宣揚統治階級本身。 (3)“通靈”的經歷和頑石歷劫,不僅象征賈寶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歷程,並且還映照著賈府的盛衰,意味著封建統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作者自雲曾經歷過壹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也。這壹個“借”字,證明那“通靈”並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過權且借來壹用罷了。但書中借來的“通靈”卻和傳統的玉理論大不相同了。玉歷來被譽為能辟邪除祟,永保吉祥之物,而書中的“通靈”卻喻示著覆滅和消亡;作者描寫賈寶玉銜玉而誕生,顯然是違反客觀規律的,進壹步說明“通靈”所預示的覆滅又是由於違反客觀規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說教來塑造人物形象,又用讖緯的手法來預示情節,借壹塊通靈寶玉,讓吉祥的玉石來象征主人公的溫柔富貴。但到最後,卻又用完全相反的結局來說明其純屬無稽,它既不能保住賈府世襲的榮華,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玉文化中關於玉石起源的理論,創作了壹個從頑石到寶玉再到頑石的夢幻,使之貫穿於全書的情節之中,實際上是對傳統玉論的徹底批判和無情嘲諷。 2、“通靈”的褒貶是封建社會思想政治鬥爭的體現 《紅樓夢》中的各色人等,對壹塊“仙壽恒昌”的寶玉視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趨炎附勢者有之,鄙夷唾棄者亦有之。例如賈府最高統治者賈母曾直接宣稱“通靈寶玉是賈寶玉的命根子。”當寶玉丟失時,立即懸賞出壹萬兩銀子的賞格以尋求寶玉。實際上,賈母不僅把“通靈寶玉”視作是賈寶玉的命根子,也視此作為賈府和整個封建社會的命根子。 北靜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見寶玉,聲言“久欲壹見為快”,直至見了,連稱名不虛傳。後來還特意仿造了壹件贗品供賈寶玉玩耍,這無疑是代表了壹班王公大臣對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態度的人們,主要是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人物,屬於社會的中 通靈寶玉
上階層,這些人的命運和封建王朝的命運連在壹起。 而持貶玉態度的人也大有人在,連賈寶玉本人也包括在內,他曾罵到:“什麽罕物?人的高下不識,還說靈不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鴛鴦抗婚,哭訴於老太君之前,竟有壹句驚天動地之詞:“我這壹輩子,別說是寶玉,就是‘寶金’‘寶銀’‘寶天王’‘寶皇帝’,橫豎不嫁人就完了。”這都對吉祥權威的寶玉進行了鞭笞,以對封建社會進行反抗和鬥爭。 3、從作品中能感受到曹學芹對玉本身的喜愛。 這壹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寫的就是壹塊“玉”,曹雪芹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了壹塊通靈寶玉。這塊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這正是玉典型的特征。把玉的形、色、質、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金玉緣主人公叫賈寶玉,通靈寶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離不棄,是賈寶玉的命根子。而另壹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壹個是良苑仙葩,壹個是美玉無瑕,就是林黛玉和賈寶玉。還有壹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壹塊玉。曹雪芹在判詞中寫“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裏埋”,“玉帶林中掛”倒過來念,就是林黛玉,寫妙玉“可憐金玉質,終陷泥草中,”把妙玉比為金玉質。在小說中,與寶玉同輩的賈府的男人中,都是以玉字偏旁的字命名的,如賈璉、賈珍、賈環、賈瑞、賈琮、賈琉等等。 小說描寫賈府時說到:“賈不假,白玉為堂金做馬”。其他描寫玉的詩句有“珠玉自應傳盛世,神仙可幸下瑤臺”,在“世外仙源”中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的句子,在“有鳳來儀”中有“秀玉初誠實,堪宜待鳳凰”的句子,林黛玉題帕詩中有“拋珠滾玉只偷衫,鎮日無心鎮日閑”的句子,還有“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的句子,探春有“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消魂”的句子,賈寶玉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的句子,薛寶釵有“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的句子,史湘雲有“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壹盆”的句子。在海棠詩社中,用玉的風骨、玉的精神、玉的美麗來比喻白海棠。同時也顯示每個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玉文化
4、以中國傳統玉文化的研究為起點,結合作者對通靈寶玉的誕生與歷劫的描述的研究,是進行紅學研究的壹個重要的有效的途徑。由於《紅樓夢》博大精深,歷史、文學、政治價值巨大,國際上成立了許多紅學研究的學術組織,但這些組織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學、歷史、政治和社會科學的學者,較少有玉學專家來參與這項研究。筆者認為這可能正是紅學取得新的進展的途徑[4]。
編輯本段中國玉器的發源
白玉吊墜
根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考證:中國玉器誕生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從出土玉器考證,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黃河時代距今8000-4000年之間,此後玉器與鋼器並用了約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約3000年,我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綿延時間最長的國家,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
編輯本段玉雕工藝
可以說,玉的文化主要還是在玉雕工藝上才會得以體現。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任何壹塊好的玉石,經過人工雕琢,才賦予其新的價值和魅力。琢藝軒和田玉表示我國的玉雕工藝,源遠流長,為世所公認。早在原始社會階段,我們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成像鏃、矛、刀、斧、鏟等壹類生產工具和各式各樣的玉雕裝飾品,如1973年發現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28件用玉料和瑩石制作璜、管、珠壹類的裝飾品,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在奴隸社會,即商周時期,玉雕工藝又有了新的進展,琢磨精細,紋飾優美,並新出現有魚、龜、鳥、獸面、兔、蠶等形象的玉雕佩飾。常見的紋飾有夔龍紋、蟠螭紋、雲雷紋、竊曲紋、方格紋等,特別是當時玉雕陽文線條的出現,是技法處理上的壹大飛躍。古人精湛的玉雕技法使玉文化得以充分的體現。
編輯本段玉文化發展之路
“玉”字始於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中。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壹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壹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有關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鴻門宴》、《弄玉吹簫》、《女媧補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賈寶玉、林黛玉,還有多少年讀不厭壹部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這塊玩石美玉裏了,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 古人雲:"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岫巖玉,產於中國遼寧省岫巖,岫巖縣是壹個山清水秀、物產豐富、藏家聚氣的風水寶地。經過千萬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萬年的日月山川之精華,從而蘊育產生了聞名於世的國寶珍品---岫巖玉。 岫玉是產於地靈充足的地脈之下,在千萬年的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華、自然之靈氣,所以除了本身具有的可收藏價值之外,更有著風水上的重大價值。 玉是壹種天然礦產,礦物是中藥中的壹類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裏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玉文化。近幾年來岫玉通過能工巧匠的精心設計,制成的工藝品、保健品及各種玉桑拿板材、建築板材等玉產品,不但國內市場極為認可和暢銷,而且已打入韓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