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鍋盔相傳在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曾征用數十萬民工,吃飯便成問題。不耐饑餓的民工便因陋就簡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千余年來經乾縣人不斷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做鍋盔時先將精選的面粉掌握好水溫和成極硬的死面塊,需置於案上用木杠壓,壓勻後加入起面和堿水再壓,直到面團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性。醒好後面塊分成每塊壹斤重的面劑,置於鐵板用麥稭火,邊壓便轉,直至壓成直徑八寸、厚約六分的圓餅,呈菊花狀。然後三翻六轉,壓棱著色、表皮微鼓即熟。剛出鍋的鍋盔香氣撲鼻,飄香數裏。由於其做工獨特,可久擱不壞。至於陜西八大怪中所言的大如鍋蓋的鍋盔和厚逾壹拃的鍋盔卻不是乾縣鍋盔,則是外地的朋友誤傳而已。
乾縣豆腐腦用優質黃豆為原料磨漿而成。由於豆腐細嫩,故稱豆腐腦。有詩贊道:“豆腐新鮮鹵汁肥,壹甑雋永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如腦,食罷居然鼓腹舊.”作時由於掌握了點鹵的技巧,微火熬漿,急火點鹵。因之做出來的豆腐腦色白潔凈,鮮嫩柔軟,翻而不散,摺而不斷,攪而不碎。賣豆腐腦時也有講究,熬好的豆漿用鹵點入特制的瓦缸,確保豆腐腦在銷售過程中始終保持煎乎的溫度。吃時壹定要選夜市地攤且用小碗才能品嘗出其獨有的香味。盛碗時使用的工具也很獨特,用做成圓形的極薄的銅皮來盛,調入鹽、味精、蒜姜水、熬制的五香醋和自制的油潑辣子,色香味俱佳。外地來的朋友連吃十碗八碗的大有人在,吃罷撫著鼓起的肚皮大呼過癮。冬季天氣太冷,買家還會用澱粉配以紅蘿蔔菠菜切絲熬成汁澆於其上,吃時又是另外壹種風味。乾縣豆腐腦有強身健腦的功效,乾縣人聰明,據說就是因常年吃豆腐腦的緣故。
乾縣嚓酥(已經沒人知道“嚓”應該用哪個字了,所以現在的招牌可謂五花八門。我覺得應是象聲字“嚓”,緣於其太過酥脆,吃起來嚓嚓有聲)是乾縣小吃中歷史最為久遠的品種了。相傳已有壹千三百余年。早先為宮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時作為供品,因爾流傳入民間。特點是油大不膩,色黃味香,外酥裏脆,趁熱吃更是香味撲鼻。嚓酥系用特制面粉,配豬油(傳正宗做法用的是馬油)、菜籽油和鹽,精致加工制作。把面揉勻後分為小劑子然後壓成圓形面皮,包入用冰糖、青紅絲、核桃仁、綿白糖拌成的餡成燒餅狀,入油鍋煎炸,顏色金黃,香酥可口。可能由於嚓酥為甜點或依現代飲食理念油炸食品有損健康,故而沒以上三種小吃那麽深入人心,但外地來的朋友壹經品嘗均是贊不絕口的。
想到陜西方言,就想到陜西的風土人情,還真是挺懷念的.有首兒歌,“壹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裏走,左壹扭,右壹扭;西壹長,東壹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這首兒歌是我在早些時候學的,是在唱壹個字(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這個字)說起這個字就不得不說說陜西八大怪了! (其實陜西有十怪_)
第壹怪:面條寬得像褲帶。搟厚、切寬,把醋調酸,吃壹碗,耐壹天。 陜西盛產小麥,當地人民以面食為主。扯面也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biangbiang面,壹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壹根面條足夠壹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壹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松松的。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搟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裏,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饑。人們脖子壹伸壹縮,呼嚕嚕吞進肚裏,飽嗝壹打,頓時渾上下都是力氣,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第二怪:鍋盔大得賽鍋蓋。 硬面鍋盔像鍋蓋,出門幹糧人好帶。 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壹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陜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焦裏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壞。這個鍋盔很大,也很厚,吃的時候要張著大嘴,那自然也要瞪著眼睛,所以這種鍋盔又叫“瞪眼鍋盔”。鍋盔要數“乾縣鍋盔”好。
第三怪:油潑辣子壹道菜。 關中人,脾氣怪,辣子加饃不就菜。 都說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們和陜西人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他們拿辣子當佐料,陜西人拿辣子當菜。陜西特有的壹種“秦椒”被稱為“辣椒之王”,關中人沒菜、沒油、沒肉都可以,惟獨不能沒有辣子。賈平凹在散文裏寫到:“八百裏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高吼秦腔,端壹碗撈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壹根線辣椒,壹口咬下半截下飯,直辣得齜牙咧嘴,唏唏噓噓,大汗淋漓,覺得這樣才過癮。
第四怪:老碗似盆分不開。 關中漢,真實在,老碗盆盆分不開。 陜西人(老陜)吃飯,喜歡用壹種耀縣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蹲在壹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壹晚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第五怪:家家房子半邊蓋。 房子半邊蓋,屋檐滴水不流外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陜西農村,都隨處可見“壹邊蓋”的房子。何為壹邊蓋?壹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陜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壹撇。據說因為陜西幹早少雨,所以這壹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裏,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因,在近百年來陜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第六怪:有凳不坐蹲起來。 站著腰疼,坐下窩,圪蹴說話最受活。
蹴是方言,意思就是蹲下。受活是快活之意。壹邊吃飯,壹邊欣賞外面的風景。有時也是比比看誰家的飯做得好,有什麽特色菜。這是對屋裏頭的(意即家庭主婦)的誇耀,贊美。也有的說是,誰家沒在外面吃飯,就可能是家裏揭不開鍋了,出來吃飯就證明家裏殷實。民以食為天嘛。
第七怪:婦女帕帕頭上戴。 蹚土多,太陽曬,出門帕帕頭上戴。 蹚土指過去交通多為土路,人車馬行走的多了,路面上有壹層久經踩踏的粉塵狀的浮土,極易飛揚。帕帕指手帕,或手絹。秦處西北,黃土千丈。每西北風起,皆黃塵漫天。若是天晴道幹,則日光強烈,久曬灼人。故鄉間女子、老太太,每出門皆習慣頭上頂戴壹手帕,防塵、防曬、方便、實用,女性愛美,天性之使然,壹舉多得。久而久之便成為地域之民俗景觀。
第八怪:秦腔大戲吼起來。 拉弦索,敲桄桄,自娛自樂喉秦腔。 陜西的特有戲曲大家都知道是秦腔,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京劇、豫劇、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於秦腔,所以被尊為是“百戲之祖”,也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秦腔的特點是高亢激昂,強烈急促,扯開嗓子大喊壹聲,當地稱為“掙破頭”。當年周總理來到西安易俗社看完秦腔後,說了壹句話:“精神可嘉,但要註意身體”。外地人開玩笑說,唱秦腔要具備三個條件,壹是身體要好,壹免累病了;二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下壞了;三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塌了。
其實,概括起來,陜西的十大怪呢,就是
碗盆分不開:關中人用的碗特大,最大壹尺有余。俗稱“大老碗”。蓋因關中人體壯力強,食量較大,又以面食為主,加之飯時街頭巷尾的“老晚會”每餐必到,此壹大碗足亦,可免添飯奔波之累。
睡覺枕磚頭:關中人喜睡熱炕,枕棉易上火,故習慣枕硬的東西,磚、石、木、玉石等皆為可選之物,久而久之,習慣亦成自然。
姑娘不對外:關中平原土地肥沃,風調雨順,早澇保收。故其生活條件較為優越。姑娘從不思遠嫁,結親常不出十裏八裏外.
面條像褲帶:關中人午餐以面食為主,關中女人個個都是搟面高手,細面熟後易脹易粘,故除過節待客,平時皆將搟好的面切成壹寸寬的條,因其耐煮,不容易粘,吃了又耐饑,其狀亦像褲帶,故有此壹說。
辣子壹道菜:關中人奢辣,下飯可以缺肉、菜,但“油潑辣子”為必需之物,“油潑辣子”紅光閃亮,色、香、味俱全,調菜,調面做湯,加饃,頓頓必有,不亦樂呼。
房子半邊蓋:陜西的廂房大多呈直角三角形,為單檐斜坡,單面門窗。其結構簡單,經濟實用,造型獨特俗稱:“廈子”“廈房”。因其造型為陜西所獨有,故其亦為陜西壹怪矣。
不坐蹲起來:關中人的功夫可謂全國之最村頭巷尾,閑聊,吃飯,下棋蹲個三五個小時不含糊。即使走親訪友,主人備有凳子,亦不拘小節,鞋子壹脫,蹲在凳子上談笑風生,揮灑自如。豪爽壹氣,可見壹斑。
帕帕頭上戴:陜西婦女習慣將手帕戴在頭上,即可防塵,防雨,防太陽亦可擦汗,擦手,包東西,方便實用,也是古時婦女頭巾的演變的壹種形式。
秦腔吼起來:陜西人生性耿直,說話聲大,吼起秦腔也是如雷鳴虎吼壹般,加之秦腔韻律慷慨激昂,秦人唱秦腔自然聲聞數裏,響遏行雲,相得益彰。
鍋盔像鍋蓋:陜西的餅又叫“鍋盔”又厚又大,皮焦黃,肉酥脆,筋中帶脆,醇香可口,尤以乾縣所出為有名。
還有洋肉泡饃
肉夾饃 吃起美
涼皮 帶勁
漿水魚魚 滑溜
石頭餅 幹 脆
葫蘆頭 香的流油
炒涼粉 舒服
豆腐腦 絕對暖胃
玫瑰鏡糕 甜
餃子宴
還有好多就不壹壹例舉啦!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這裏,有歷史悠久的西安古城墻、鐘樓、鼓樓,有石質書庫之稱的碑林,以及大雁塔、小雁塔等標誌性建築。當然還有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博物館,旁邊就是華清池,還有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半坡遺址,現在還修復了大唐芙蓉園之類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