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抗戰時代的國產炮彈殼究竟有多稀罕?

抗戰時代的國產炮彈殼究竟有多稀罕?

抗戰時代的國產炮彈殼究竟有多稀罕?

這個彈殼造型尺寸與常見的日本四壹式75毫米山炮彈殼壹模壹樣,唯壹的區別就是底部旋入底火的螺絲口直徑大得多,顯然它安裝的不是日制四〇式底火,是類似於早期克虜伯野炮彈的大型底火。

不過翻到底面看銘文,就能發現它的特別之處:這是國民黨兵工署第五十廠生產的“十年式山炮彈”彈殼,生產時間是民國32年4月,1943年,恰是抗戰時期。也就是說,這是壹枚抗戰時代重慶生產的山炮彈殼。

上面是民國和建國初流行的彈藥“簡號”,左右分別是五十廠廠徽和生產年月;底下的梅花標記也是五十廠產品特有的,但具體意義不詳。

所謂“十年式山炮”,就是著名的漢陽兵工廠民國10年(1921)仿制的山炮,而它的仿制原型恰恰就是日本以自用的四壹式山炮(明治41年是1905)稍加改造而成、專用於出口中國的“大正六年式山炮”。

大正六年就是1917年;曾經是晚清首屈壹指的炮兵專家的段祺瑞此時已經做到國務院總理,就在這壹年接受了日本的軍援準備對德奧宣戰,於是大正六年式山炮連同它的壹票仿制品就成了整個二三十年代中國最常見的山炮之壹。31年開始日本侵華,又帶來壹大堆原裝四壹式山炮,於是在49年前的中國說到山炮,八成就是四壹式的兄弟姐妹沒跑了。

這些炮的炮彈全都通用,而炮彈殼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所以說不定這枚十年式山炮彈殼當年見過不止壹種國產和日造的四壹式系列山炮。

軍博的這門炮已經忘了是兄弟姐妹中的哪壹個,不過它們幾乎都長壹個樣。

說起重慶郭家沱的兵工署第五十廠,它的前身是三十年代統治廣東的陳濟棠從德國訂購機器準備制造火炮的工廠,抗戰期間西遷到了重慶,成為和日軍作戰的國民黨軍手中三座能造後膛炮彈的工廠之壹(另兩座是漢陽兵工廠和鞏縣兵工廠西遷來的第壹廠和第十壹廠)。

根據1948年的統計,這種“十年式山炮彈”是五十廠抗戰期間生產的數量最多的壹種後膛炮彈;而民國32年(1943),恰好是十年式山炮彈生產數量第二多的壹年,壹***造了21060枚。看上去很多對吧?

不跟歐美日比較,就跟七年後的中國比:1950年,大陸最大的後膛炮彈制造廠沈陽五壹工廠,它這壹年制造最多的是仿日九二式步兵炮彈,造了242500枚;跟十年式山炮彈基本壹樣的仿四壹式山炮彈,造了121000枚(註意這都是仿日炮彈,跟蘇援並沒有關系)。而根據兵工署的統計,整個抗戰期間兵工署各廠制造的山野炮彈壹***也只有615410枚。

也就是說同壹種炮彈,1950年沈陽五壹工廠的年產量是1943年兵工署五十廠的接近6倍;1950年壹年沈陽五壹工廠制造的九二式步兵炮彈壹種,就已經達到了八年抗戰國民黨兵工署制造的後膛炮彈的三分之壹還多。所以怪不得抗美援朝初期有些誌願軍軍人會有頭壹次打這種闊氣仗的感覺——不管比美國怎樣,比起自己以前那真是闊了。

對抗戰時期的兵器生產,47年的五十廠廠史裏還有這麽壹句:“75口徑之山野炮彈,存貯數量漸多,壹時不復需要”,然後五十廠就主要制造迫擊炮彈了。誒,為啥二戰中歐美國家制造成百上千萬枚炮彈也沒嫌多,中國制造幾十萬枚炮彈就“壹時不復需要”了?最直接答案就是:因為沒那麽多炮。

造炮是需要鋼鐵的,而抗戰前中國鋼鐵工業的狀況完全不足以支撐大量制造後膛野戰火炮;包括五十廠的前身、陳濟棠的未完成的潖江炮廠在內,很多能夠制造火炮的工廠的原料乃至半成品都要進口。

而抗戰爆發後從外國進口鋼材和配件的來源幾乎斷絕(現成兵器和制造彈藥的材料顯然是優先級更高的物資),其結果就是抗戰期間中國自身的兵器工業是無法大量制造後膛炮的,唯壹能夠大量制造的火炮只有步兵用的迫擊炮。所以1943年的五十廠還在為漢陽兵工廠20年代制造的十年式山炮制造炮彈,也就不奇怪了。

有人或許會想,抗戰初期眾多兵工業者費盡辛苦將各大兵工廠遷入西南,在重慶的洞穴中架起機器,只為生產數量都不夠歐美強國塞牙縫的若幹槍炮彈藥,豈不是太可惜了麽?這裏就不羅列“兩彈壹星”乃至戰後大陸和臺灣的各個工業部門中有多少科學家和工程師是兵工署的舊人了,畢竟沒有人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現在的人或許覺得亞洲戰場英美參戰後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在當時環境下,面對日軍的空襲、己方素質參差不齊的軍隊和隨時都會被切斷的外援輸血渠道,誰又敢說壹定就能“戰勝”呢?

對於當年的兵工業者來說,唯壹能做的也就是離開西洋式的鋼鐵或磚木的廠房,建起當時在世界上都不多見的地下洞穴與地面上易於修復的竹木建築組合而成的工業綜合體,使用千裏迢迢搬遷來的機器以及進口和四處搜刮來的原料盡量實現壹點造血功能。

戰爭始終是體系之間的鬥爭,這時候所有人都意識到了中國具有的是壹個缺胳膊少腿滿是破洞的工業體系。但是在外援不足的情況下,如果不想坐以待斃,也只能把這個體系壹點點攢起來。

當年制造這枚山炮彈殼的人,如果看到80年後中國工業變成了這麽壹個狀況不知會作何感想。不過至少現在我們還能看到這枚誕生在重慶的山洞裏的彈殼,知道那個時代的人也曾經打造過壹架破爛不堪但也勉強能運轉的工業化戰爭機器;而在現在的中國工業這個龐然巨物上,或許也還能看到那架機器留下的壹兩個零部件。

  • 上一篇:我的玩具作文
  • 下一篇:改進APM的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