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建築史曾經認為中國的古建築都是憑經驗建造的,沒有設計圖,更沒有施工圖。這完全是個誤會!《樣雷圖》以最詳實、最直觀的數據,證明了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在圖形上有著卓越的成就,而且有著豐富多彩的設計語言和自己獨特的內涵與特色——“樣雷”是對清代壹個承接皇宮工程的雷氏建築師家族的美稱。他們是著名的皇家建築師,家族七代都是工匠。從康熙中期到民國初年的200多年間,他們為清朝的皇帝設計建造了大量的皇家建築。他們因長期掌管“風格室”而得名,有的被稱為“如雷”。他們的作品,從正陽門到大內(故宮乃至整個故宮的三希殿建築),有北海、中海、南海、毛澤東當年居住的聚祥書屋,有周恩來居住的西花廳,有圓明園、萬春園、頤和園、景山、天壇、清東陵、清西陵。北京有宮殿、園林、寺廟、陵墓,還有大量的府衙、宮殿、私宅、私人陵墓,還有禦道、河堤,還有衣服、彩畫、瓷磚、琺瑯、景泰藍...他們幾乎建造了壹座城市。此外,還有承德避暑山莊,南有杭州宮,北有盛京(今沈陽)等著名皇家建築。不僅是建築,還有雷建築家族留下的數量眾多、極其珍貴的建築史料,都被稱為“樣板雷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等。他們中的壹些人也在國外失蹤了。礦樣圖紙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各階段的設計圖紙,然後是熱樣,還有“工程慣例”和工作附帶的日記,相當於施工設計說明書。它們涵蓋了清代皇家建築的規劃、設計和建造的細節,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信息量最大、最直觀的資料。他們學習清朝的歷史和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以及相關文物的保護和修復。雷發達:雷發達,風雷始祖,江西南康府建昌縣(今永修縣)人。雷家原本是書香門第,有壹位老臣,後來其中壹位後人轉行做了建築。到了明朝,這位從事建築的後人遷居到帝都江寧(今南京),致力於明朝宮殿、寺廟的建設。康熙二十二年(1683),雷發達和他的堂弟雷作為南方工匠去了朝廷。最早研究風格雷的學者朱啟鈐曾在《風格雷考》壹書中記載了壹個傳說。太和殿,俗稱金寶殿,是宮殿的主殿。太和殿重建時缺少大木,所以明朝陵墓中的楠木梁被倉促拆除使用。因為正殿是觀禮治國的地方,意義重大,所以康熙皇帝親臨梁大典。但康熙在太和殿主持梁大典的那天,脊檁關不上,大典即將流產。這種低頭,讓工業部的官員們“慌了神”。幸好有個官員很聰明,私下找到雷發達,給他穿上官服,讓他想辦法解決問題。雷發達是壹個大膽的工匠。作為工匠,他身著官服,袖中藏著壹把斧子,爬上屋頂,“斧落榫”,幾斧就解決了問題。"李成大喜,就面授工部創造長班."“長班”這個職位相當於今天國家建設部的總建築師。從此“上有魯班,下有龍班;魏紫據傳,金典封官”的傳說不脛而走。雷:原型礦第五代傳人雷,生於嘉慶八年(1803),卒於同治五年(1866)。從16歲開始,壹直隨父雷宗羲在圓明園風格室研究天下大事。雷雖然學了壹技之長,但主要生活在道光、鹹豐年間。清廷國內外,國家衰敗。他無法規劃和建造壹個新的花園。圓明園中,只有圓明園大殿、九州清宴、上下天光、四溢書屋和童淵有壹些小的修繕和建設。鹹豐十年庚申之戰(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風格院停工,雷很少用。但是,在雷的家庭裏,雷仍然是壹個很好的人物。他為家族乃至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做了幾件大事。在《文體類考》中,他是這樣記載的:“景秀壹生中工作最勤奮。家裏收藏了很多圖紙和燙樣,建了三個房間用來存放。商業生理學,積累了幾十萬。而音樂記錄的編纂,精心規劃的房子,世間的工作,家法,全靠這只耳朵。”也就是說,正是雷開始收集祖先傳下來的設計圖樣(包括各歷史階段的草圖和正式圖紙)和熱模,並將其留在自己的作品中,保存在自己的三室家中,並因此保存至今,成為中國建築史上被稱為“樣板間雷土蕩”的國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雷帶著圖紙和燙樣從祖居搬到西直門觀音寺和府內水車胡同。雷直到年過半百在遵化平安谷為鹹豐建定陵,同治年間慈禧籌劃重修圓明園時,才有機會展示和充分發揮祖傳技藝。雷亭長:雷亭長,風格雷最後壹個傳人,風格雷第七代傳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生。他和父親雷思齊壹起,先後為鹹豐、同治、光緒、慈禧幾任皇帝修建陵墓,成為圓明園、頤和園重建和北京“三海”工程擴建中成就最高的建築師。雷廷昌是《雷氏族譜》中所記載的“風格屋掌案”的最後壹個傳人。他死後第二年,光緒去世。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政府根據《優待清朝條約》繼續修建崇陵。光緒和玉龍的自貢在崇陵定居時,雷廷常已經去世6年了。隨著清朝和雷廷昌的去世,清朝的工部和風格院也從歷史上消失了,風格雷的後人也不再繼承祖業。以往研究者大多認為雷廷昌是七代傳人。事實上,雷廷昌背後也有後人參與了文體室的工作。國家圖書館藏有大量崇陵工程圖紙,是雷繼續參與該項工程的證據。但關於雷下壹代的資料,還需要進壹步考證和整理。雷氏家族有意收藏各種圖文書,最遲始於鹹豐十年(1860),雷式第五代傳人雷之時。它們最初存放在位於今天圓明園東北角的“樣品室”。其實應該是清朝皇室的絕密檔案。比如清陵的圖紙如果流入民間,對盜墓賊就有很大的方便。鹹豐十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但樣板房地處偏僻,未受影響。雷景秀保護著這些檔案,把它們藏在家裏,並秘密運送了幾次,所以皇家的照片是在宮外拍攝的。清朝滅亡後,雷家沒有了生活來源,家道日漸衰敗。雷廷常的三兒子雷先瑞在1930以4500銀元的價格將大部分文獻賣給了北平圖書館。據說當時,* * *帶走了10卡車圖紙和熨燙樣品,其中有圓明園、三海、陵墓圖紙27箱,其他工程圖紙數百張。這些錢花完之後,每家的孫子們賣掉了他們儲存的大約2000幅畫。此後,中法大學從石勒分校購買了超過65,438+0,000件藏品。就這樣,圖紙和檔案從雷家手中散落到民間。據說中國有兩萬多張礦圖樣本,只有壹小部分出口到了國外。國家圖書館藏書規模最大、最全,約1.2萬件,清末風格館藏書最多,主要為風格雷佳畫的收藏。此外,大量需要提交給皇家皇宮並“留宮備案”的部分(原內務部地圖),在辛亥革命後變成了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國文物研究所還發現並保存有雷氏族譜。這些對研究建築、建築史、考古學等有價值的資料。能保存至今,雷的收藏和照顧是第壹位的。其次是1930創立的中國建築學會的同仁和賢人。由朱啟鈐發起,梁思成、劉敦楨、單士元、劉質平等建築師組成的中國建築學會,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在礦圖樣本的保護、整理和研究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在奠定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思想體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他們獨具慧眼,多方呼籲,大力收集散落在社會上的礦圖樣本,保存在北平圖書館至今。又有雷式的傳人,為這些國寶找到了自己合適的歸宿。自1979起,天津大學建築系師生歷時六年,全面系統地完成了東清西陵大比例尺測繪工作。在對園林建築進行測繪和對清代眾多檔案文獻進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自1982以來,清理出國家圖書館最混亂的樣本礦——陵寢工程家族收藏圖紙5000余張,並將初始目錄輸入電腦儲存。目前,他們已與國家圖書館善本部合作,通過掃描、數字化等現代科技手段,將礦圖樣本逐件分類系統整理,徹底改變這壹國寶幾十年來混亂難用的局面。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清代故宮檔案中的相關繪畫也已整理完畢。2000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正式啟動了“清代風格雷建築圖紙與檔案綜合研究”項目。2002年,《塗磊檔案樣本》的出版被國務院列為古籍整理工作的重點資助對象。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之壹,中國的建築藝術是整個中華文明中壹個獨特的分支,影響了廣袤的東亞。但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古代沒有留下系統的建築理論專著,其論述散見於各種文史典籍中,而且采用了“中國式”的論述方式,即以較高的建築技藝和大量成熟的建築作品來表達中國建築的偉大成就。中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築中,故宮、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清東陵、清西陵等1/5都是石勒家族創造的,這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任何家族都無法比擬的!樣本礦圖檔案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在最後壹個高峰期的整體成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瑰寶。它反映了中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從明朝壹直延續到清朝。
上一篇:操戈天下.權禦天下還有壹個劉備的呢下一篇:壹點便利生活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