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雲(11109年7月14 —1142年10月27日),襄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著名的黃金鬥士。嶽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年輕將軍。歷任吳義郎、左大夫、中州防使。12歲參軍,16歲隨嶽飛出征,在收復晉國占領的隨州、鄧州等地立下汗馬功勞。在攻占隨州的戰鬥中,嶽雲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第壹個登上了告捷已久的隨州城。此後,嶽雲跟隨嶽飛轉戰南北,屢立戰功,被稱為“勝利者”。
在《嶽全傳》、京劇八錘以及壹些影視劇中,使用的兵器是雙錘,這種印象已經深入人心。
《嶽越傳》中有這樣壹段關於嶽雲與金彈珠之戰的描述:“嶽雲拿著雙錘,乘其不備,壹錘擊落,另壹錘自盡。”
京劇“八錘”中,嶽雲手持的是壹把叫做“八棱梅花亮銀錘”的雙錘。在影視劇中,嶽雲使用雙錘。
歷史上嶽雲使用的武器真的是雙錘嗎?我們繼續往下看。
關於錘子的壹些歷史記載和知識點
“錘”作為壹種古代兵器,在繁體字中壹般用“錘”。
比如《仙藥》抱樸子(11)內卷,說有壹種風生獸,“千百次以錘鍛其頭始。”
又如余汝明的《古舒勤》,楚莊王“用鐵如意錘砸琴”。這裏是敲門的意思。
然而,這種武器,錘子,在宋代通常被稱為“谷多”、“谷多子”或“老”,而不是“錘子”。
《武要》(13)前卷有兩種骨花紋,分別是“蒺藜”和“蒜”,對此進行了解釋。
右蒺藜、蒜、骨花兩種顏色,以鐵為先,溯其意,原是胍。胍是大肚子,意思是和胍壹樣大。後人錯了,以胍為骨,糯米為花。(其頭型不常見,或如薊,或如蒜頭,風俗亦宜。)——吳京總論前卷(13)《儀圖》
國內有正直的人,近衛。我嘗試過修復日歷,也研究過它的意義。關中人說,肚子大的人是胍,上半部分是孤獨,下半部分是資本。常見的原因是杖頭也是胍,後來是骨花,花很安靜,但是很難聽。這是軍事金額,不能更改。
——宋祁《宋·文婧公註》
宋《實錄》說以老撾為骨花的人,在古代是沒有根據的。在國家王朝,著名的衛隊舉行了國家的侍從谷多子的類,所以他們不能被測試。要按字書,?,老是竹瓜之音,常用作拍子,拍子(zhuā)也是果之音。就變成了骨花,就像“剛”是“呃”“差不多”是“朱”等等。不過,都說我是骨花。雖然不雅,但是來了很久了。
——程大昌《露不勝露》卷12《谷多》
軍人的額頭像皇家龍骨壹樣筆直。宋註曰大腹為胍,語誤為骨花。不,這是古代作品。,味道用骨頭裝飾,那麽骨頭呢?。後世的官員省略了草,只有書。又來了?聲音相似,但不回。時至今日,人們仍稱老、簡,可見壹斑。——趙《陰山麓用錢》卷二
關於谷多壹詞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毫無疑問,谷多與老撾是通用的。
比如根據《新五代史》(卷25)、《周德威傳》、《舊五代史》(卷56)、《周德威傳》、《資治通鑒》(卷261),記載了唐末太原的壹場戰役,河東名將周德威使用的武器是鐵鍬或鐵錘。
再比如宋軍的“做壹把錘子,裏面插壹根尖刺,叫破金錘”,類似於狼牙棒,也是錘子和錘子共同使用的例子。
再如《三朝北盟會》卷178,記載紹興七年獲準西征兵變,武將李瓊逮捕文官魯直。“那些有軍權的人想用刀砍,瓊大叫,‘妳好大的膽子!’“突然,我看到有人拿著壹根鐵骨,瓊拿著它去攻那個局,那個局就死在臺階下了。”
《建炎元年誌》(卷113)記載了紹興戊戌變法中的同壹事件,說:“有瓊黃衣之人,用刀縛瓊,瓊大叫:‘妳怎敢!’"看到有壹個鋼鐵工人,瓊拿起它,在臺階下殺死了他。"
在當時,谷多被視為壹種禮儀性的敬禮,例如,王德取代劉光世,並在淮西指揮第壹軍。“將軍為師,必主治國,以軍禮參拜。”——《董祺野話》卷二《張維功的三次戰爭》
“錘”字的含義在宋代發生了變化。
雖然在宋代也可以通用錘子和錘,但如果嶽雲真的使用了雙錘,在宋代史書中或許可以說他手持的是雙骨或者雙刃。看看歷史書是怎麽記載嶽雲的武器的吧。
靖西之戰,手拿兩把重80斤的鐵錘,諸軍先行入城。——《E-郭進文集》第9卷《諸學者的遺產》
在同壹事件中,21卷《王鍔王傳》和365卷《鄂王續傳》中的《嶽雲傳》,22卷《鄂王續傳》中的《襄陽石刻》,27卷《黃遠振編嶽飛傳》。
據史料記載,“錘”、“椎”、“錐”等詞在宋代也可以通用。
看遼史對武器裝備的描述。遼代“每正規軍壹人”,配備“長短槍骨”。、斧頭、旗幟、錘錐等。,哪裏“骨?”那就是骨花,而清和“錘錐”是兩種武器。——《遼史》卷三十四《兵魏徵》
我們來看看黃金歷史中的記載。每次打獵,我們都用鏈子錘那只孤獨的兔子。有壹天,他和海陵走在路中間,遇到壹群蠍子,說:“我可以用錘子打死它們。”即鐵錘遠距離打擊,擊中腹部,穿透。——《晉史》卷77《享傳》
可以知道,所謂“鐵鏈錘”是類似後世鏈鏢的穿刺兵器,絕不是後世的流星錘兵器。
通過這些歷史記載和知識點,妳是否對古代兵器“錘”有了更客觀的認識
嶽雲使用的武器是“雙錘”嗎?
在嶽飛的功德院寶中延福寺,“嶽雲用過的鐵槍還在”。看來嶽雲的武器很有名。直到南宋後期,它們仍然是鎮寺之寶。——《春遊林·安智集義》卷三、《武林舊事》卷五
至明代弘治年間嶽廟建成時,“雲所用鐵槍猶存”。——《西湖遊》卷九
我們還在《吳要》前卷13中記載了壹種“錐槍”。“錐槍的刀刃是四棱的,相當結實鋒利,形似麥穗,邊上的人叫它麥穗。”根據以前的記錄,可以判斷嶽雲的武器應該是鐵錐槍。
隨著清代小說《嶽傳》的流行,可以說的“兩把銀錘”形象已經深入人心。本書中“錘”字的含義是基於後人的理解,而沒有詳細考察宋代“錘”字含義的區別。
但《嶽廟畫像》(卷1)中有這樣的記載:“二老畫像,王,長五尺余,巾帶方袍,坐而讀書,氣象飄逸。紀忠侯的雕像還不到壹半長。他穿著軍裝,手裏拿著兩個銅錐。他充滿了英雄氣概。其椎體形狀呈橢圓形,尖銳,不同於今天所謂的銅椎體。沒有年代,也不知道是誰畫的。”
在這幅古畫中,嶽雲的武器是壹個“尖頭的錐形卵形物”,實際上是壹把槍,與清人理解的所謂青銅持錐人不同,所以《嶽廟簡史》的作者馮培覺得有必要特別說明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