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千裏江山圖》簡介

《千裏江山圖》簡介

作者:楊新

在我國古代繪畫史上,北宋·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是壹件十分值得註意和重視的作品。它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的山水畫創作上,代表了當時的藝術發展水平,反映出壹個時代的創作思想風尚,直到今天,它仍然像壹朵鮮艷的奇葩,閃耀著異彩,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可參閱:千裏江山圖高清圖片)

《千裏江山圖》描繪的是祖國錦繡河山。作者為了給人造成祖國河山極為遼闊壯麗的深刻印象,采用了傳統的手卷形式,畫卷高51.5公分,而橫長竟達1191.5公分,用的是壹幅整絹。這樣的長篇巨制,畫得如此精彩,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畫面上峰巒崗嶺,奔騰起伏,綿亙千裏;江湖河港,煙波浩森,壹碧萬頃,形勢氣象極為雄渾壯闊。

中間嘎巖邃谷,飛爆鳴泉,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清幽秀麗,曲折人微。在山水之中,依地勢和環境的不同,設置著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草庵茅舍,水磨長橋,以及客船漁艇等等,與自然山川相輝映,十分壯觀。又描畫了眾多的人物活動:捕魚、駛船、行路、趕腳、觀景、幽居、打掃庭院、對坐閑話……,使畫面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有這壹切,作者都把它精心地組織在壹個狹長的畫面上,安排得有條不紊、虛實得體,整個構圖既嚴密緊湊,又疏落有致,渾然壹體。但是,無論截取哪壹個段落,又都能構成相對獨立的畫面。作者純熟地運用了前輩畫師所創造和總結出來的“三遠”壹壹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法則,並將這三種不同法則交替地在壹個畫卷上使用,使畫面構圖富於變化,使觀者時而如立足山巔,時而如行經山腳,時而又遠離山外,如在水面乘舟,從各個不同角度領略到山川千姿百態的變化。

這幅畫在設色和用筆上,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即以石青和石綠作為山水的主要顏色,被稱為“青綠山水”,是我國較早發展起來的壹種山水畫形式。此卷用筆精細,壹點壹畫毫不含糊。如人物雖然細小如

豆,卻動態鮮明,栩栩如生。其畫飛鳥,雖也只輕輕的壹點,卻能表達出種種不同的翺翔姿態。千頃萬頃的江湖,水紋前前後後都壹壹用線勾出,表現出微波蕩漾的生動姿態,無壹筆不妥貼,整體感極強。在用色上,作者著意於在單純統壹的蘭綠色調中求變化。如樹、石、水、天,均以青、綠為之,有的濃郁,有的厚重,有的輕盈,有的空靈,使用色彩的方法不同,表現出來的效果也就不同。此外,作者還以褚色作為襯托和對比,使石青石綠在畫面上就像寶石壹樣光彩鮮亮,耀人雙目。這是對自然山水大膽的加工和挎張,因而比自然山水更加美麗徐邦達簡介,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元代李溥光在看了此卷後,推崇備至,說:“予自誌學之歲獲觀此卷,迄今已僅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壹回拈出壹回新也。又其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裏見之亦當短氣。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此卷無作者款印,僅從卷後隔水黃絞上蔡京的題跋中才知道這壹巨制的作者叫希孟。題跋全文為:“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瑜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事在作之而已。”清初梁清標的標簽上及宋暈的《論畫絕句》中才提出希孟姓“王”。宋詩說:“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進得壹:圖身便死,空教腸斷太師京。”附註雲:“希孟天姿高妙,得徽宗密傳,經年作設色山水壹卷進禦,未幾死,年二十余,其遺跡只此耳·”“·”宋暈是在梁清標家裏看到這壹卷《千裏江山圖》而寫下上面的詩句和附註的。但梁氏、宋氏去北宋已六百余年,從何得知希孟姓王,又何知“未幾死,年二十余”,因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第三條有關希孟的生平資料,這裏暫從梁、宋說法。根據以上兩則記錄,我們簡略地知道王希孟的生平事跡,以及他創作此卷大約在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前不久。想到王希孟如此才華橫溢而年輕早逝,實在令人驚嘆和婉艱拿。

但是,王希孟能夠創作出這樣不平凡的作品來,並不是由於他有什麽“天才”,而是由於他勤奮好學所致。蔡跋中說到他“數以畫獻,未甚工”,可見他具有頑強好學和勇於藝術實踐的精神。同時,他在皇家畫院中,也具備有良好的學畫條件,不但周圍有許多前輩畫師,而且便於觀摩學習前代優秀繪畫作品。宋徽宗趙信本人也是壹個畫家,對他的指導和鼓勵,也起著壹定的促進作用。在封建社會裏,能夠得到最高封建統治者皇帝的親自指教,那是壹種很高的榮譽,因而受到封建官僚和文人們的稱頌或誇大事實,是不足癱的。但是我們在今天卻不能因此而懷疑到《千裏江山圖》的創作,認為壹切都是趙信的獨出心裁,不過利用希孟的手形諸畫面而已,好象畫工王希孟有點“貪天之功,以為已有”。事實恰好有點相反,在宋徽宗的宣和畫院中,畫工們的作品往往被趙信畫上押,就成為他的作品了。據徐邦達先生考證,在現存傳世的趙信簽名的許多繪畫作品中,無論是山水、人物或花鳥,其工能精細的壹種,全都是畫工們的作品。《千裏江山圖》是屬於工能的壹路,作者並未署上名款徐邦達簡介,如果趙估畫上個“矛”,豈不就成了趙信的作品了?聯想到故宮博物院藏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未有作者款印,是從金人張著的題跋中才知道作者姓名的。張擇端和王希孟都是同在宣和畫院中的天才畫家,創作出這樣宏偉巨大的作品,而在畫史上卻找不到他們的名字,真是無獨有偶。

可見在宣和畫院中,固然培養了壹些畫家,但也埋沒了不少才人的名和姓!

《千裏江山圖》創作問世以後,由趙信賜給了蔡京。後又歸南宋內府,卷前有宋理宗“緝熙殿寶”印。到元代,為李溥光和尚收藏,卷後接紙有他在大德七年(1303年)的題跋。清初為梁清標所得,他自題了外簽,又在本幅及前後隔水、接紙上蓋有梁氏收藏印多方。以後便進入乾隆內府,本幅有清高宗弘歷詩題及印璽多方,並著錄於《石渠寶岌·初編·禦書房》。清亡,由溥儀盜出皇宮,解放後由人民 *** 收回,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上一篇:收集各種關於龍的民間傳說
  • 下一篇:方益松的作品發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