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壹詞意為低凹之地,包括萊茵河、繆司河、些耳德河下遊及北海沿岸壹帶,即相當於今日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部分地區。它面臨大西洋與英國遙望,南由萊茵河為紐帶與整個西歐相連接。早在中世紀時,它就因地理優勢而成為北方主要的國際貿易中心之壹。在13、14世紀時,這裏的手工業,特別是呢絨業,就已相當發達。15世紀,尤其是到16世紀前期,由於尼德蘭的貿易和呢絨業的進壹步發展,城市建設極為迅速。其中尤以布魯日、伊普爾、根特、列日等城市最為繁榮。同時,市民們在和封建領主的鬥爭中,為爭取城市的發展取得了壹系列的特權,從而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另外,由於通過皇家聯姻和協議,使尼德蘭大部分地區都成了強大的勃艮第公國的領地,完成了初步的政治上的統壹,並促進了尼德蘭各城市的長足發展。所以,當時的尼德蘭已成了歐洲唯壹可以與意大利相提並論的先進地區。雖然當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以磅礴之勢,突破了中世紀的樊籠而迅猛發展之時,尼德蘭的藝術大都仍處於哥特藝術的晚期階段。但是,這並未妨礙尼德蘭民族藝術特征的形式,尤其是為歐洲油畫藝術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同時我們可以在烏爾比諾的宮廷中看到尼德蘭的藝術家在工作,在佛羅倫薩的教堂中欣賞到尼德蘭大師的作品,由他們創造的油畫技法和擅長的木刻畫也同樣吸引著意大利的畫家。
羅伯特·康賓和揚·凡·埃克是尼德蘭畫派的主要奠基人。羅伯特·康賓長期在圖爾奈工作,他的著名作品有《受胎告知》、《耶穌誕生》等。雖然是宗教畫,卻通過某些細節描繪,使畫面上流露著市民生活的情趣。當時在尼德蘭還沒有形成獨立的風景畫。畫家在《受胎告知》中通過窗子畫了窗外街景,可謂尼德蘭繪畫中最早描繪街景的例子。揚·凡·埃克(約1390—1441)於1422年成為獨立畫家,1425年,擔任勃艮第公爵的宮廷畫家。《根特祭壇畫》是尼德蘭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作,揚·凡·埃克於1432年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壇畫》,這是根特市聖貝文大教堂的壹組祭壇畫。所謂祭壇畫,是畫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聖壇前面的畫,有的類似可以折疊的屏風畫。《根特祭壇畫》是壹種多翼式“開閉形”祭壇組畫。每逢節日的禮拜盛會,祭壇的兩翼伴隨著音樂旋律被徐徐打開,輝煌奪目的12幅祭壇畫便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它分成上、下兩段和左右兩翼,上段的中央是基督,兩旁是聖母瑪利亞和洗禮者約翰。兩翼的內側是《合唱的天使們》和《奏樂的天使們》,外側是亞當和夏娃,下段的中央是《羔羊的頌贊》,兩翼左兩側是《騎士》和《裁判官》,右側是《隱者》和《巡禮者》。在平日,祭壇的兩翼是閉合的,人們只能看到兩翼外側的畫面。《根特祭壇畫》可以稱為世界上第壹件真正的油畫作品(據傳,揚·凡·埃克和兄弟胡伯特·凡·埃克,是油畫的發明者),色彩鮮明,輝煌艷麗,經過數百年之後,畫面仍然如初,這在當時的確是壹種繪畫技法上的突進。所以,《根特祭壇畫》在繪畫史上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壹般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處理上的革新和獨創,而是開創了整個歐洲繪畫的新紀元。雖然揚·凡·埃克的大部分作品是宗教畫,他卻突破了宗教畫的傳統技法,非常重視對人物性格與心理的刻畫,非常註意寫實,細心研究了光與色的表現,還對油畫的方法做了重要改進,在他的筆下展示了現實世界豐富多彩的景象和現世人生的生活,沖破了中世紀的禁欲主義,體現了人文主義觀念,為尼德蘭文藝復興開辟了道路。
羅吉爾·凡·德爾·維登(約1399—1464)也是15世紀前半葉壹位著名的藝術家,出生在圖爾奈,是羅伯特·康賓的學生。1432年他在圖爾奈成為獨立畫家,後來遷居布魯塞爾榮獲該市藝術家稱號。1450年曾去意大利,備受歡迎與尊敬,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稱他是自揚·凡·埃克以來尼德蘭最優秀的藝術家。通過他的活動,擴大了尼德蘭畫派在國際上的影響。《基督下架》、《聖路克畫聖母像》、《聖瑪麗·麥格達倫》都是他的代表作。
15世紀中葉,在北方隨著經濟的興旺發達,文化藝術也十分昌盛,以哈勒姆為中心形成了北方畫派。德爾克·波茨(約1415——1475)是其代表畫家。《最後晚餐》,畫家沒有按照宗教內容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而是將最後晚餐的場所大膽地移至15世紀尼德蘭市民住宅的餐室中。典型的哥特式房屋,墻面狹窄,窗戶較多,室內光線明亮而柔和,地面鋪以整齊的花磚,潔白的桌單覆蓋桌面,不但準確地表現了室內的透視關系,而且還很好地體現了尼德蘭人愛好整潔的習慣,室內陳設與用餐情況都彌漫著相當濃厚的世俗氣息。此畫可視為當時尼德蘭繪畫中在宗教題材裏表現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另壹位北方畫家是蓋爾特根·托特·辛特·揚斯(約1460——1495),受波茨影響。《曠野中的施洗者約翰》,畫面上人物衣著簡樸,須發蓬散,在破舊的長衫下露出壹雙赤腳,畫家刻畫了壹位典型的尼德蘭農民形象,還精心地畫了樹木、動物和飛鳥作為畫面背景,風景優美,展現了壹片很開闊的曠野,籠罩著靜謐、平和的氣氛。《耶穌誕生》描繪的是耶穌誕生時的夜景,以小耶穌的身體作為光源照亮了聖母的臉龐和壹部分畫面,另壹部分畫面則隱沒在夜色之中,增加了宗教神秘感,同時畫面上出現了強烈的明暗對比,這壹特色在17世紀的荷蘭繪畫中得到了充分發揮。故被譽為17世紀荷蘭畫派的最早奠基人。此外還有希羅尼穆斯·博斯(約1450——1516),他的畫經常出現壹些怪誕、誇張的形象,這些形象以現實生活為依據,又和藝術家本人的幻想相結合,同時寫實性的表現手法與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緊密結合,形成自己獨特語言。以通過幻想的漫畫形象影射宗教人物和封建主等人,對他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開創了嶄新的繪畫風格,沖破了尼德蘭傳統繪畫中虔誠靜穆的宗教氣息,站在進步的人文主義立場上,把批判的矛頭主要對準了天主教會,反映了宗教改革運動前人民群眾反對天主教,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情緒,也是尼德蘭新舊教派之間激烈鬥爭的壹種表現。
15世紀下半葉,尼德蘭南方的著名畫家是雨果·凡·德爾·高斯(約1440—1482),他於1467年成為獨立畫家,曾任根特畫家行會的會長。1467年秋作為末受聖職的修道士住進了布魯塞爾附近的羅德修道院,1482年逝世於該修道院。1480年左右完成的《牧人來拜》,1478至1482年之間畫的《馬利亞之死》都是他晚期創作的力作。
16世紀尼德蘭爆發了持續幾十年之久的資產階級革命,直至1609年荷蘭獨立。在此期間尼德蘭人民為反抗西班牙統治進行了長期的,堅忍不拔的鬥爭。老彼得·勃魯蓋爾(約1525——1569)的藝術產生於尼德蘭的革命醞釀和爆發時期。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他與人民***呼吸同戰鬥。早年以銅版畫家,從事風景畫創作而聞名遐邇。1556年開始較多描繪人物,表現出博斯的影響。自1563年至死這段期間進入起創作的輝煌時期,產生了最重要的油畫作品,在農民風俗畫中滿懷激情地塑造了許多農民形象,如《農民舞蹈》、《農民婚禮》,刻畫了他們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們充沛的活力。勃魯蓋爾的風景畫也十分出色,他喜歡選取全景式構圖,意境開闊,風景與人物緊密結合描繪了農民豐富的勞動生活和農村的秀麗景色。如《收割幹草》。還有少數作品《絞刑架下的舞蹈》則直接描繪了森林遊擊隊——“林中乞丐”的戰鬥生活,歌頌了人民的英雄氣概與樂觀主義精神,起到揭露敵人,鼓舞人民的作用。勃魯蓋爾以藝術為武器,深刻真實地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從而成為尼德蘭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
、
16世紀下半期的尼德蘭革命,是以荷蘭的獨立和佛蘭德斯的妥協而告終的。在這塊曾產生過凡·埃克、博斯和勃魯蓋爾等壹代繪畫大師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後的分裂出現了南北兩個各具民族藝術特色的派別:壹個是以倫勃朗為首的17世紀荷蘭繪畫,壹個是以魯本斯為首的17世紀佛蘭德斯繪畫。
17世紀佛蘭德斯的繪畫仍處在西班牙的封建專制和教會的控制之下,它的發展狀況與當時已獲得獨立的荷蘭繪畫帶有明顯的區別。其使命就是裝飾豪華壯麗的宮殿和大廳,裝飾教會的教堂及祭壇。這就促成了美術,尤其是繪畫的裝飾風格的形成,它們受到了宮廷和貴族化了的資產階級的贊助和歡迎。但是,佛蘭德斯優秀民族藝術的傳統並未完全喪失,它在17世紀的佛蘭德斯藝術中仍然保持著積極的因素,並反映了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西班牙控制的加強和資產階級革命進入低潮之時,佛蘭德斯的市民階級和農民並沒有像貴族階級那樣妥協投降和放棄獨立自由的願望,他們仍然在探索著政治和經濟進壹步獨立發展的道路。所以,這種反對西班牙封建專制統治的民族意識也在當時的繪畫藝術中得到了壹定的反映,並與爭取獨立自由的鬥爭方式壹樣,往往是采取寓意的、曲折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17世紀的佛蘭德斯美術較之同時期的荷蘭美術,壹方面帶有明顯的貴族性和宗教性,另壹方面仍然具有壹定的民族性,這在當時的藝術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反映,尤其是在那些不知名的民間藝術家作品之中。在佛蘭德斯逐漸形成的以魯本斯和凡·代克為代表的佛蘭德斯畫派,這個畫派的服務對象是教會和貴族,運用藝術形象為他們歌功頌德、樹碑立傳,並滿足他們的奢侈生活和娛樂享受。佛蘭德斯畫派的藝術風格,在其形成的過程中,既保留著尼德蘭民族藝術的本色,又廣泛地吸收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藝術成就,尤其是威尼斯畫派的影響很大,到了17世紀,在意大利形成的巴洛克藝術、學院主義和卡拉瓦喬主義,同樣為佛蘭德斯的繪畫註入新的血液,尤其是巴洛克藝術,已成為佛蘭德斯畫派的主流風格,在他們的作品中,造型奔放,充滿激情和強烈的運動感,形象富有人情味;畫面色彩鮮麗、熱情飽滿、明快溫和。這種動勢奔放和華美色彩的巴洛克藝術形象,對觀眾具有很強的視覺吸引力,也受到教會和貴族、資產者的歡迎。
(1)彼得·保爾·魯本斯(1577——1640),作品數量驚人,題材十分廣泛,有宗教畫、神話畫、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動物畫等。他將宏偉華麗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與尼德蘭民族藝術傳統融為壹體,形成了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獨特風格,使他成為佛蘭德斯巴洛克藝術風格的代表畫家,譽滿歐洲的繪畫大師,對歐洲近代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作品形象生動,色彩明亮,裝飾性很強,並往往有壹股澎湃的動勢,他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大膽的創造精神,畫了許多顯示劇烈沖突的場面,如歷史畫《阿馬松之戰》體現了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畫面上充滿強烈的動感,氣勢磅礴,情感奔放。
(2)老揚·勃魯蓋爾(1568——1625)是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兒子。是著名的風景畫家與靜物畫家。用筆細膩,色彩鮮明。
(3)雅各布·約丹斯(1593——1678)。他使用的色彩也是鮮明而熱烈的,喜用紅色烘托歡快的氣氛,塑造的人物形象與魯本斯有相似之處;剽悍、健康、充滿生命力。但是他表現的人物形象與氣質都不是貴族的而是平民的,帶有質樸的鄉土氣息。約丹斯創作了許多反映民間生活和習俗的作品,人物保持著純樸的自然風貌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征,代表作《薩提爾在農家作客》和《豆王宴飲》,不過晚年作品逐漸趨向富麗堂皇的巴絡克風格。
(4)安東尼斯·凡·代克(1599——1641),主要成就在肖像方面。早期有尼德藍肖像畫的傳統風格。後到英國成為查理壹世的宮廷畫家。因起主要對象為宮廷貴族,所以形成典雅華麗的風格。他筆下的人物都有壹種沈靜文弱的氣質,翩翩優美的風度,甚至還有壹些作者的主觀臆造,將對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他比較註意刻畫人物的身姿與手勢,突破了英國傳統肖像畫比較呆板的構圖,加之畫家精到嫻熟的繪畫技巧,對英國肖像畫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代表作《查理壹世像》。
1609年的尼德蘭革命,終於以荷蘭獨立、建立起荷蘭***和國而勝利結束,這是歐洲歷史上第壹個資產階級***和國,也是歐洲最富強最先進的國家。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較封建專制社會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許多在其他國家被迫害的異教徒紛紛逃到荷蘭避難,在此著書立說。至1654年荷蘭已有6所著名的大學,在荷蘭最早出現定期刊物,報紙也逐漸普及,科學技術十分發達。新的文化氣氛培養了傑出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這使美術擺脫了宗教和宮廷的束縛,更加廣泛地面向世俗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產生了荷蘭畫派,它繼承15、16世紀尼德蘭民族藝術傳統,以寫實、純樸為其特點,很少受到當時流行於歐洲的巴洛可風格的影響。由於荷蘭人是通過英勇頑強的鬥爭而獲得勝利的,他們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能力與價值,因此如何表現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如何反映人的現實生活、人的情感與願望,就成為荷蘭畫派多數藝術家關心的主要課題。他們把自己目光投向多彩的現實世界,用畫筆描繪周圍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熟悉的各階層人物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色。在人的地位和價值得到肯定的進步社會制度下,畫家們可以大膽地摒棄過去千百年來禁錮人和藝術的宗教,把人的現實生活作為自己從事藝術創作的藍本。畫家所感興趣的是普通市民們的日常生活現象和優美多姿的大自然風光。無論是資產者的自尊自信容貌,還是街頭乞丐、江湖賣藝人和鄉村醫生;無論是豪華優雅的客廳、臥室還是破舊茅舍;無論是村中小道還是珍禽野味;無論是高貴器皿還是野花水果,甚至下等生活瑣事,這些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內容,現在都被荷蘭的畫家搬上了畫布,為了迎合社會的多元審美需要,藝術的題材擴大了,表現形式多樣了,獨立的風景畫、靜物畫和動物畫,個體和群體的肖像畫,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風俗畫,都深受廣大市民們歡迎。因此出現了專事某壹種題材的畫家,諸如肖像畫家哈爾斯、倫勃朗,風俗畫家維米爾,靜物畫家赫達,風景畫家霍貝瑪等等。
(1)天才的肖像畫家弗蘭斯·哈爾斯(約1581——1666)是荷蘭現實主義畫派的奠基人。早期與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現了荷蘭市民健康、愉快、充滿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勝利後荷蘭人民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從20年代到30年代,他廣泛地描繪荷蘭各階層,不同年齡的人物,如軍官、市民、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微笑的騎士》、《彈曼陀林的小醜》、《吉蔔賽女郎》等。畫家喜歡選取半身近景的構圖,刻畫人物時,特別註意面部表情,善於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態,畫面生動活潑,不矯揉造作,畫中的人物仿佛正在無拘無束地自由活動著,雖然多為單人半身肖像,卻常常使人聯想到畫面之外還有其他人物,構成壹個情節,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有如壹幅風俗畫。
這時期荷蘭盛行團體肖像畫,哈爾斯也創作了壹系列,如《聖喬治射擊手連軍官的宴會》等。團體肖像畫的訂件者往往要求畫家對每個人都給以平等的表現機會,這使畫面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壹定情節來統壹畫面,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種遺憾。哈爾斯盡量將人物安排的錯落有致,突破了傳統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努力 壹種極其熱烈的氣氛,仍然貼切地體現了哈爾斯肖像畫的風格。這時期,哈爾斯創作的肖像畫中充滿壹種樂觀向上的情緒,在繪畫技巧上別具壹格,運用流暢奔放、揮灑自如的大筆觸表現豪爽自信、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是哈爾斯肖像畫的突出特點,構成哈爾斯偉大不朽的肖像畫藝術的獨特風格。晚年作品多采取古典構圖的正面形象,畫面上流露出壹種憂郁的情緒,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2)荷蘭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倫勃朗·哈門斯·凡·蘭(1606——1669)壹生歷經坎坷,勇敢堅定地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為歐洲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作出極其光輝的貢獻,也使17世紀荷蘭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倫勃朗早年受過良好教育,1632年《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邁出了創作歷程中重要的壹步,顯示了倫勃朗的非凡才能,並得到社會的贊譽。1642年倫勃朗創作了阿姆斯特丹射擊手連隊的群像,及舉世聞名的《夜巡》(壹說年久煙熏變黑,壹說描繪了夜間集合出發情景,十分出色地處理了明暗關系),但是射擊隊中多為富裕的資產者,藝術趣味平庸,要求畫家把他們排列在畫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倫勃朗卻創作了壹幅主題性繪畫作品,壹幅情節性群像,突出表現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統治者的英勇鬥爭,決心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結果卻遭到詆毀,訴諸法律。這說明17世紀40年代荷蘭資產階級已經失去了革命時期的進步性,只能欣賞淺薄、庸俗的東西。與倫勃朗的現實主義藝術產生了深刻矛盾。從此,畫家的生活日趨貧困,但他仍堅定不移地恪守自己創作原則,更加接近荷蘭平民和貧民。他筆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繪宗教故事,也體現宗教題材的生活化。倫勃朗的肖像畫生動傳神,獨具風采。尤其描繪的老年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蒼老的容顏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現了他們飽經滄桑的經歷,也蘊藏著深刻的思想與生活哲理。倫勃朗還喜自畫像,留下數量眾多的作品。倫勃朗的銅版畫不但數量多,且用筆細膩造型精制,與他的油畫作品壹樣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如《三棵樹》等。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壹切都是商品走進市場,這種商品價值觀也走進美術領域,美術品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畫家過去是依附宗教和貴族訂件,而今要依附於市場的消費者,他們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必須迎合買畫人的審美需要,這就決定了荷蘭繪畫的內容和形式。
與哈爾斯、倫勃朗和維米爾同時代的畫家們都被習慣地稱作“荷蘭小畫派”。這是壹個很有趣的名稱,它準確地概括了17世紀荷蘭美術的與眾不同之處,即荷蘭畫派包括著許多支派。每壹個城市都各有各的畫派,壹個城市之內也畫派林立,各具特點。當然,在這塊不大的土地上,尤其是在許多畫家常常遷移的情況下,要想更多地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是不可能的,盡管他們努力地想做到這點。當時活躍在哈勒姆的有奧斯塔德和雷斯達爾;活躍在代爾夫特的有彼得·德·霍赫;活躍在大學城萊登的有蓋納·杜;活躍在保守勢力中心烏德勒支的有蓋勒·洪特胡斯;活躍在荷蘭最大的商業和藝術中心阿姆斯特丹的有赫斯特·卡爾夫、波特爾等等。他們幾乎都是多產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風俗畫、風景畫和靜物畫。據說到目前為止,還有五萬多幅荷蘭繪畫分藏在世界各國的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手裏。他們之所以被稱為“荷蘭小畫派”,原因有二:壹是,作品的畫幅較小,適宜於市民階層懸掛室內以裝飾居室之用;壹是,不表現重大的社會題材,特別註重對生活細節的描繪,迎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