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新疆民族音樂樂器

新疆民族音樂樂器

著名的大型維吾爾民族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在民間流傳已久,深受群眾喜愛。著名歌曲如《歌唱解放軍》、《新疆好》、《彈起我的冬天布拉》、《花兒為什麽這麽紅》等已傳遍全國,影響很大。

新疆音樂最著名的是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它繼承了古代龜茲音樂、高昌音樂、益州音樂、疏勒音樂、玉田音樂的藝術傳統,保留了濃郁的民族特色。由於地域分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族民間音樂被註入了當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幾個風格各異的音樂色彩區,即南疆色彩區、東疆色彩區、刀郎色彩區(刀郎地區包括巴楚、買買提、阿瓦提及與莎車縣接壤的村落。“刀郎”是當地人對這個地區的稱呼。南疆的彩區範圍很廣,各地的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比如和田民歌,簡單短小,充滿鄉土氣息;喀什民歌節奏復雜,調式豐富;庫車民歌生動活潑,舞蹈鮮明,隱約透露出古代龜茲樂舞的遺風。東疆彩區包括哈密、吐魯番等地。民歌在結構和調式上與漢族、蒙古族相似。刀郎彩區民歌風格粗獷,保留了古代遊牧刀郎人人喜愛的田園情調。此外,在伊犁地區,200多年來從南疆和東疆遷來的大量維吾爾人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裏多民族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具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歌曲結構完整,規模宏大,曲調悠長,情感深厚,很多歌曲具有敘事的特點。維吾爾族的傳統音樂有木卡姆、庫什恰克、額提西溪、麥達等。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八十二大曲》是維吾爾民族音樂向套曲形式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維吾爾民族音樂與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包括340多首古典宣敘調歌曲、民間敘事曲、舞曲、器樂等,長期流傳於北疆、南疆各地。木卡姆(大曲)因地域不同可分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其中《喀什木卡姆》規模最大,形式最全,曲調最豐富。每部“木卡姆”由達乃滿、達旦、瑪西來甫三大部分組成,以亂序、中板、暖快板的速度發展。12套木卡姆連續唱壹遍需要20多個小時。解放後出版了《十二木卡姆》。

“賽乃姆”壹詞在維吾爾語中是“偶像、偶像、美人、美人”的意思,也可以是女人的名字。在音樂上,是壹種由多首歌曲(最多十多首,最少七八首)演唱的歌舞音樂的名稱。在喀什木卡姆(多姆乃格曼)的第壹部分,有賽納依姆,也是壹種舞曲,所以看起來這個名稱和形式有很長的歷史。《木卡姆》中除了賽乃姆,還有很多以地名命名的賽乃姆。如伊犁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刀郎賽乃姆等。這類舞曲的共同特點是以歌、唱、跳為主。開始緩慢平穩,逐漸加速達到高潮,最後在歡快的音樂和熱烈的舞蹈中結束。

“庫什恰克”、“阿提西西”、“麥達”是維吾爾族說唱音樂形式。“庫什恰克”即民歌,也有壹部分是故事情節簡單的歌曲組成,音樂曲調單壹,音階較小。他的大部分歌詞都聚焦於男女之間的愛情。“艾提西西”即說唱,有單人或雙人表演,以說話為主,偶爾有少量由熱瓦夫伴奏的演唱,內容與庫什恰克相同。《麥達》以講故事為主,以歷史故事、宗教戰爭、神話故事為內容,基本不唱。表演者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渲染氣氛。維吾爾音樂的鮮明特點還表現在民族樂器的多樣性上。遠在隋唐時期,五弦琵琶、曲香琵琶、蛐蛐、琵琶等樂器就盛行於龜茲等地,並隨西域音樂傳入中原。現今維吾爾族民間樂器是在繼承古代西方樂器精華的基礎上,接受中外樂器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其中彈撥、吹奏和打擊樂器數十種,主要為獨奏、彈撥、揚琴、艾捷克、熱瓦甫、查塔爾、嗩吶、祖拉曼、帝子和大福(鈴鼓)、那格拉等。在表演維吾爾族歌舞之際,人們可以聽到杜塔爾、熱瓦甫清脆柔和的鋼琴聲和大福悠揚的鼓聲。

哈薩克族是壹個熱愛音樂的民族,素有“馬和歌是哈薩克族的翅膀”之稱。民歌在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裏有哈薩克蒙古包,哪裏就有歌。根據傳統,哈薩克族民間音樂可分為兩類:“小醜傀壹”和“安”。所謂“安”就是器樂,“安”就是歌曲。《小醜傀壹》主要由東布拉扮演。壹般來說,這幾首曲子都是單個的小曲子,也有幾首曲子演奏的套曲。“安”(歌)按內容和演唱場合可分為幾類。從音樂上講,“安”壹般較短,曲調優美,容易上口。著名的《馬伊拉》和《我的花》成為國內外樂壇經常傳唱的歌曲。

祝賀新生嬰兒時,人們習慣唱“生日快樂”。婚禮中,要唱“勸嫁”“揭開面紗”等壹整套有趣的“婚禮歌曲”;親戚朋友走的時候,要唱《不要離開的歌》;節假日親朋好友聚會,要互相唱歌;親人去世時唱壹首“喪歌”。從這個意義上說,哈薩克族人的壹生都是和歌曲壹起度過的。

職業歌唱詩人被稱為“阿肯”,因為他們經常站在群眾壹邊,所以受到群眾的喜愛和尊重。每年,當牛群遷移到至夏牧場時,傳統的“阿肯彈唱”會在草長鶯飛、牲畜健壯的季節舉行。這是壹場詩歌演唱和即興創作的大比拼。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阿肯”將用自己的歌曲在大家面前演唱並互相詰問。裁判根據雙方對唱的情況,最終決定勝負。

哈薩克族傳統民間樂器主要有東布拉、庫布孜、斯布則。

柯爾克孜族民歌也散發著草原的清新氣息。大部分歌曲和歌詞都是由阿肯創作、加工和傳播的,民歌的形式有牧歌、敘事歌和民謠。柯爾克孜族人喜歡用他們特有的彈撥樂器Komz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和諧豐富的鋼琴聲,配上曲調明快、節拍自由的歌曲,聽起來別具壹格。《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民間史詩。它與蒙古族的“江格爾”和藏族的“格薩爾王”並稱為中國三大民俗史。新疆的蒙古族有自己獨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著名的《江格爾傳》就是在新疆蒙古族中產生的。他們的民樂還是以民歌為主,有長短調之分,和內蒙古不壹樣。新疆蒙古族民歌以長調為主,短調為輔。長調是壹種散牧歌。它們音域寬廣,音調悠長,具有鮮明的地方和部落特色,永遠不會被混淆。它們的內容極其豐富。短調是壹種有節奏的短曲式歌曲,它不僅在音樂上不同於長調,在流行方式上也不同於長調。它沒有部落和地域,是同壹首民歌。

在新疆蒙古族中流行的樂器有馬頭琴、胡俟三弦和潮爾(與哈薩克族的斯普澤爾相同)。錫伯族和達斡爾族自公元18世紀中葉由東北遷至新疆後,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民間音樂。如著名的錫伯族民歌《田歌》(又名《街歌》)保留了北方少數民族民歌中常見的呼喚牧歌調的特點。達斡爾族民間音樂與蒙古族相似,但在歌曲結構和旋律上仍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塔吉克民歌充滿了高山人熱情的音樂魅力。在帕米爾高原上,塔吉克牧民經常演奏用鷹的翼骨制成的短笛“伊娜”(鷹笛)。在鈴鼓和熱瓦甫的伴奏下,他們齊聲歌唱,曲調悠揚,令人陶醉。韃靼人的民歌以節奏輕松、抒情著稱,並配以手風琴、曼陀林、吉他等樂器,豐富了歌曲的情感色彩。著名的韃靼民歌《巴拉米斯肯》和《白天鵝振翅》,以其華麗的旋律特別受到各族青年的喜愛。

  • 上一篇:教育部推薦暑假中小學閱讀書單
  • 下一篇:早安心語:已經走遠的人不會回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