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為“興勝教寺塔”,因塔旁有興勝教寺而得名。它位於公園的中心,在圓湖的北岸。建於北宋熙寧元年間(1068 ~ 1094),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9層樓高。它是方形的,仿照唐代的磚塔形狀,所以俗稱方塔。方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結構。磚體底層外墻每邊寬6米,四周有遊廊,逐級收縮。磚體外墻被磚柱隔成三間,中間是鍋門,中間是方室,用木梯連接各層。塔頂是高八米的塔剎,由蓋盆、相輪、寶瓶組成。從塔尖拖到九樓屋檐的鐵索有四根,叫做風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銅鈴,稱為“警鳥”。風吹鈴,悅耳動聽,防止鳥兒掉塔築巢。登上方塔,古城松江盡收眼底。方塔能屹立千年不倒,與其結構科學巧妙是分不開的。首先,在方形的塔身中,有大量的木質材料。除了外部的樓梯、平座、塔檐、鬥拱,塔身每層還有三個木箍。這種做法在建築中是禁止的,因為建築結構中(磚、石等材料之間)沒有木材,因為易腐的木材會導致建築倒塌。但方塔(指宋代原作)殘存的木材全部沒有蟲蛀、腐朽,甚至沒有白蟻,這是壹個奇跡。在方塔的改造過程中,壹位日本教授看到木頭的抗腐蝕能力深感驚訝,說這是妳的祖先留下的無價之寶。)抗日戰爭,日軍的炸彈在方塔旁邊爆炸,卻沒有把方塔炸掉,這又是壹個奇跡。據同濟大學的陳從周和陸斌傑兩位教授分析,木材壹定經過了防腐和柔韌處理,幾千年也不會腐爛,壹定與之有關。
其次,1974方塔改造過程中,發現方塔基礎為木樁。先人利用“幹壹千年,濕壹千年,幹壹年,濕壹年,濕壹年,濕兩三年”(壹句木工諺語)的原理,成功建造了方塔,使其千年不倒,而且傾斜度很小(向西北53厘米)。
第三,方塔的塔基不同。它向東南傾斜,最高點在西北角40厘米,而東南角只有20厘米。人站在塔內,會明顯感覺到地面傾斜。這是我們祖先建塔時的疏忽嗎?其實這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由於松江東臨大海,夏季東南風和臺風多,所以塔基有意識地向東南方向傾斜。北宋沈括在他的《孟茜傳》中寫了壹個故事,說曾經有壹個老工匠在他的晚年建造了這樣壹座斜塔。所有人都無法理解。他為什麽要建這樣壹座塔?他說:“我們這些人是看不到的。這座塔200年後會變成直塔,再也不會傾斜了。”可以看出,方塔和老木匠造的塔壹模壹樣。它是在研究當地氣象、地質、塔形、材料、制作等壹系列成果的基礎上建成的,可見這座塔的價值之大。
方塔以東南“美”著稱,極富藝術性。方塔的特點是塔身細長,屋檐寬大,造型仍像壹個穿著長裙的少女。清代松江詩人黃庭的壹首詩《支竹詞》是這樣贊美方塔的:“離岸浮圖三十六,怎能如方塔之玲瓏?”兩句話就把方塔的藝術特色描述得惟妙惟肖。
關於方塔的建造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參見圖例)
方塔的藝術處理不僅限於塔身和屋檐,還有很多特殊處理,比如:為了塔身的美觀,去掉了塔身的外部,在塔身內設計了樓梯。從二樓到九樓的塔檐,每個角都有壹個拋物線弧,稱為“滾剎”。它的塔剎也不壹樣。和塔壹樣,比其他塔更纖細。
方塔的歷史價值不可估量。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在其著作《江蘇之塔》中說:“松江方塔是唐代至北宋同類塔的代表。”意思是說它是仿照北宋時期的塔按照唐代的形制建造的,而這座塔無論從形制、材料、工藝、建造都是典型的唐代樓閣式磚木塔。鑒於這壹重大歷史價值,1996興盛角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百年來,這座方塔已經大修過多次。元朝二十壹年(1284),僧人集資修繕。大德六年(1302),颶風吹倒了塔莎的相輪,毀壞了欄桿,清玉和尚籌錢修復。元末,寺廟被士兵破壞,只剩下塔和鐘樓單獨存在。明洪武三年(1370),僧人在寶塔旁建了壹座紀念館,名為“盛興寶塔院”。明十二年(1447),巡撫周臣捐資重建。萬歷年間(1573 ~ 1619),和尚斷臂以示虔誠。順治十七年(1660)、乾隆三十五年(1770)、道光年間(1821 ~ 1850)多次修繕。清鹹豐十年(1860),鐘樓和塔院被毀。民國二十六年(1937),城隍廟的大部分寺廟都被日軍炸毀燒毀,只有城隍廟前的塔和照壁幸存。
解放前,塔身磚體出現裂縫,塔內木結構全部受損。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全面勘察了方塔的結構和破損情況。1973年擬定松江興盛角寺塔修繕方案,1975年開始修繕,1977年竣工。在這次大修中,更換了塔芯木,拆卸了塔閘,補充了換向輪,修復了樓梯、地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築常用的“尋桿”欄桿,重修了遊廊。期間發現第三西墻檐下兩組鬥拱之間的三角墻上,有兩幅彩色的宋代佛像壁畫,名為拱眼。同時,在對現存的177座鬥拱的整理和鑒定中,發現其中的111為宋代原物。專家承認,江南有不少磚木結構的寶塔,但宋代保留這麽多鬥拱的極為罕見。更有甚者,在此次修復中,考古人員在塔底地面中部發掘出壹塊1.5平方米的磚面,發掘出壹座磚砌地宮,出土了壹枚刻有龍紋、兩端刻有雙胡的漢白玉字母。在信的封面上,有壹尊坐在北面的青銅菩薩,周圍是42枚宋代錢幣。我打開石函,裏面出現了壹個漆盒,裏面裝著壹尊絲綢包裹的青銅佛像、兩個銀盒和壹對舍利子。這些珍貴的文物現在被上海博物館收藏。
毗鄰齊昌畫廊西側,明代建築,風格古樸。春竹,原是清初華亭(松江)人,任江西巡撫後回鄉,在松江西部倉橋附近買了豪宅,1984遷入方塔園。大殿寬五間,深七格,平如廳堂。該廳有壹個特色:“壹梁四柱”是非常罕見的壹級木“金絲楠木”,所以民間也稱此廳為“楠木廳”。大殿結構簡潔、流暢、古樸,裝飾是松江地區典型的明代建築。
1990年,蘭瑞館改建為“朱明順水紀念館”。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撰寫了《保存過去,反映現在》壹書,懸掛在大廳對面的大門上,影響深遠。的名字叫於,是楚語。到了日本就是魯豫,順水,浩興。明代浙江余姚人,少年時從余姚、錢塘遷居松江,考取儒生,先後受雇於朱、張墾塘等多個社團成員。朱,松江華亭人,反清英雄。他曾經住在方塔園,他經常教他的學生“學會做人”。朱舜水後來拜吳忠鸞為恩公老師,知府蘇頌等地推薦他為“文武第壹全才”到禮部任職,但他堅決拒絕。後來朝廷又下了幾道詔書,他們都不服。後來,他去了日本,因為他未能與幾個俱樂部的領導人陳子龍壹起組織起義軍反對清朝。日本水戶藩主德川國光把他當客座老師,安排他講課,教弟子,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建築、器物、服飾,並制作圖紙,幫助他詳細了解結構和制作原理。後來,日本編纂了《大日本史》,並邀請朱舜水參加。之後圍繞這本書發展起來的“米托學派”(即“天寶學派”)都體現了朱舜水學說的遺產,並壹直影響到明治維新。朱舜水的著作都留在了日本,並相繼出版,廣泛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日本學術的發展。康熙二十壹年(1682),朱舜水在日本長崎去世,享年83歲,在日本被尊為“文公先生”,供奉在神社裏。至今,日本仍有各種活動紀念朱舜水。1985年7月,藍瑞堂被公布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方塔天妃宮,原名順濟寺,原位於上海小東門十六鋪附近。鹹豐三年(1853)毀,光緒九年(1883)重建,寺名“天妃宮”。20世紀70年代末,因上海市政建設需要,“天妃宮”遷至上海松江方塔園,定名為“天妃宮”。
方塔天妃宮是今天上海唯壹幸存的媽祖廟遺跡。位於方塔園中心廣場東北角。大殿造型美觀,飛檐走翼,基座坦蕩,臺階開闊,升降機高聳,面積五列寬,回廊纏綿,梁柱粗大,雄偉壯麗,殿宇莊嚴。占地面積330平方米,高17米。它采用磚木結構,雕刻精美華麗,體現了清末的建築特色。大廳內懸掛著當代書法家吳建賢、陳佩秋、周輝題寫的匾額和對聯。
天妃宮也叫“天後宮”,東南沿海地區叫“媽祖廟”、“母廟”。媽祖是壹個真實的人,他的名字是莫林,民間的名字是莫林娘。她是福建莆田湄洲島人。她的父親是梅州都督袁林。她是最小的女兒,生於北宋劍龍元年(960)。莫林死前在家裏紡紗。他“陌生得出奇”,通曉水和巫術,充滿騎士精神。他經常親自出航或組織救援海上遇險的船只和人員,在他短暫的壹生中拯救了數百人。雍熙四年(987年),28歲的他在營救遭遇海難的同胞時獻出了生命。福建人崇敬她,在梅州建廟祭拜媽祖,紀念媽祖。於是梅州媽祖廟成了當今世界四千多名媽祖廟的祖廟。不久,人們也稱媽祖為海神,並把宮廷命名為媽祖天妃。從北宋宣和五年(1123)開始,歷代皇帝都有印章。宋徽宗賜廟“順治”稱號,後賜“靈趙輝應崇福夫人穆雷”稱號;元朝皇帝認為莫林“才華橫溢,才華橫溢”,封他為“天妃,保家衛國的傑作”。明朝四次加封,永樂五年,鄭和因旅途愉快,派使團西行,請示修寺。清康熙十九年,清帝要統壹臺灣省,派泉州人施瑯出征。施瑯祈求媽祖神靈的幫助。結果,軍艦非常順利地穿過了臺灣省海峽,仿佛得到了神靈的幫助。康熙_以“護國護民,顯神威,顯應五祖弘忍大滿禪師普濟天妃”為名,後被封為天後。道光年間,改名為“天女”。
1993 10方塔天妃宮被公布為松江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方塔天妃宮大修。2002年,方塔天妃宮浦江媽祖文化內涵及設施恢復,同年9月28日舉行“浦江媽祖開館儀式”和“上海方塔天妃宮開館儀式”。
房照壁是受風水意識影響的中國特有的建築形式,被稱為“影壁”或“影壁”。風水學講究導氣,氣不能直入廳堂或臥室,否則會不吉利。避免氣沖的方法是在房子門前放壹面墻。為了保持“空氣通暢”,這堵墻不能封閉,於是就形成了照壁的建築形式。展示墻有防風和遮擋視線的作用,如果對墻面進行裝飾,會有風景的效果。
在方形的塔園中,塔的北側,壹座巨大的磚雕朝北矗立。該墻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原為松江府城隍廟前的影壁,距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乃至全國最古老、最精美、最完整的大型磚雕。
照壁寬6.1米,高4.7米,約30平米。它由近100塊細泥和青磚雕刻而成。照壁屋檐下的拱門之間刻著八個小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中間的廣場上,有人物的故事。兩尖中間部分左側刻有東方護法青龍,右側刻有西方護法白虎。雕刻技法有浮雕、雕刻、通雕、空雕。雕刻的動物、動物、器皿、花卉、圖案、線條層次分明,刀法流暢成熟。在墻的中間,有壹個雕刻著鹿角、獅尾、牛蹄和龍的森林的怪物。和傳說中的龍鳳龜壹樣,都是虛構的,取名“貪”。還有靈芝、搖錢樹、飛禽走獸、元寶等雕刻在貪吃的周圍。他獨角貪婪,眼睛像兩個鈴鐺,嘴巴很大,牙齒很鋒利。他站在元寶、珊瑚、如意、玉杯上,昂著頭,張著嘴。他想四肢著地飛,吞下前方海平面升起的太陽。照壁上還刻有吉祥圖:左上角壹只鳳凰,口中銜書,意為:“獻天書”;左下角蓮花旁有花瓶,插三戟,瓶旁有笙,諧音,寓意“生命三級”;樹上坐著壹只猴子,樹枝上掛著壹枚金色的印章,意思是“待印”;還有寓意飛黃騰達的“魚躍龍門”、“八仙過海”,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立體感強。整個浮雕,從畫面構思、結構布局到制磚工藝、雕刻藝術,都體現了古代松江的瑰麗藝術水平,可謂精美罕見,真是壹顆“明珠”。作為明初磚雕技術的代表作,這幅照壁被收入《中國古代建築與技術史》壹書。
在照壁還有壹個生動的傳說。(見傳說)民間用這個傳說教導後人不要貪得無厭,貪得無厭的人會像“貪”壹樣自取滅亡。所以,在古代,每壹個到松江上任的官員,到任後都要去城隍廟拜謁,表示在仕途中要為人民服務,不做貪官。這壹說法雖然沒有官方記載,但卻表達了松江人希望松江父母能清正廉潔,為百姓做好事的願望,也體現了道家“勸人向善”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