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無錫名人信息

無錫名人信息

唐代詩人沈李(772-846),生於唐大歷七年(772),祖籍安徽亳州。父親吳立,歷任金壇、婺城(今浙江吳興)、金陵(今常州)縣令,攜家帶口來到無錫,定居在梅裏托裏(今無錫縣東亭長府村)。

沈李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他的母親教導他要正直。15歲,惠山讀書。年輕的時候,我親眼目睹農民們終日勞作,衣食無著。帶著同情和憤慨,我寫了兩首《悲憫農民》的詩,其中有名句“四海無閑地,農民還餓死”和“誰知道,每壹粒糧食都是辛苦的”,被譽為悲憫農民的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沈李再次赴京趕考,但未能如願,隱居元稹。曾為元稹《鶯鶯傳》寫《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進士,補國子監為教輔。離開北京去金陵後,他進入了我們的大使李偉的幕府。因不滿李謀反,被下獄。李偉被殺後被釋放,回到無錫惠山寺讀書。四年,元和到長安任校書郎。他和元稹、白居易壹起開創了新樂府詩風(史稱新樂府運動),寫了20首新樂府詩。元和十四年升右。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卷入朋黨之爭。他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曾任禦史顧問、戶部侍郎等職。與李德裕、元稹並稱為三大美男子。長慶四年(824),李黨失勢,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在流放期間,沈李寫了許多詩來描述艱苦的旅程和發泄他的不滿。鮑莉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沈李先後任江州、滁州、壽州刺史,情況有所好轉。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丞相,沈李為浙東刺史。開城元年(836),任河南尹(掌管東都洛陽的長官),宣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觀察使。三年八月,我編輯並作序了3卷關於過去旅行的詩集。詩的序言敘述了從青春期到進入邊疆的經歷。在淮南五年後,他進京祭奠,任中書的愛人童仲舒做了侍郎,後又升任尚書右仆,封趙國公。相依為命4年。會昌四年(844),因中風辭官。後來,他擔任我們在淮南的特使。會昌六年病逝於揚州,享年74歲,葬於故鄉無錫。交給邱,易文蘇。他的作品流傳至今,有《西遊記詩》3卷,《雜詩》1卷,收錄在《全唐詩》中。還有壹首鶯鶯之歌,保存在西廂。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七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人,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徐學習詩詞書畫。1912 17歲時,她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學校任制圖老師。1916進入上海復旦大學法語系,邊打工邊自學素描。1917學習日本美術,回國不久擔任北大繪畫研究會導師。1919赴法國留學,1923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和素描,並赴西歐各國觀摩學習西方藝術,65438-0927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自1933以來,在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過中國畫展和個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和印度舉辦慈善展覽,宣傳和支持抗日戰爭。之後回到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家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為第壹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

徐悲鴻的作品是古今中外技法的融合,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中國美術史上有很大的作用,擅長素描、油畫、國畫。他將西方藝術技巧融入中國畫,創造了壹種新穎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都滲透了中國畫的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動物、人物、歷史、神話,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他的油畫《田橫五百士》、《後為我哀》、國畫《九方高》、《龔宇壹山》等名作,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愛國情懷和同情,表現了人民不屈不撓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焦慮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他經常畫的奔馬、獅子和晨雞給人以活力和力量,表現出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是他的《奔馬圖》享譽世界,幾乎成為了中國現代繪畫的標誌和象征。

徐悲鴻長期致力於藝術教育。他發現並聯合了藝術界的許多名人。在他培養的學生中,許多人已經成為著名的藝術家和中國藝術界的中堅力量。他對中國美術隊伍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發展的傑出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去世,享年58歲。根據徐悲鴻的遺願,其夫人廖女士向國家捐贈其作品1200余件,唐、宋、元、明、清著名書畫家作品1200余件,圖書、畫冊、拓片1000余件。次年,徐悲鴻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其作品得以保存和展出。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了“北平故居”。

原名花,是壹位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江蘇無錫人。失明後。他的父親華清河是無錫市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道長,擅長道樂。華幼年喪母,由姑姑撫養長大。8歲隨父在雷尊堂當道士。開始在私塾學了三年,然後跟父親學了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經會玩多種樂器,經常參加告白、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學習,精益求精,廣泛吸收民間音樂的曲調,突破了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被譽為無錫道樂專家。

22歲父親去世,他繼續在雷尊堂當道士。後來由於交友不慎,染上了賣淫和吸毒的惡習。34歲時,他失明了。為了謀生,他走上街頭,寫歌,說唱新聞,成為街頭藝人。40歲時,她和寡婦董彩娣生活在壹起。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碗場茶館前的圍場唱歌。他敢於開門見山,抨擊社會黑暗,用通俗的說唱形式吸引觀眾。二八事變後,他創作並演唱了《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敵》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了《義勇軍進行曲》。在反對日貨的運動中,他用激昂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他的許多新聞唱響了群眾的心,贏得了普通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我都在街上走來走去,用手拉二胡,邊走邊彈,音色動人。享譽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日軍侵占無錫後,阿炳和董才弟壹起在家鄉避難。不久去了上海,在昆曲班仙尼社當鋼琴師,彈過三弦,在電影《七重天》裏演過盲人。此時他的《聽歌》是壹首豪邁而動情的二胡獨奏曲,傾註了他不甘被征服民族的愛國熱情。28年,他回到西城,重操舊業。他每天早上去茶館搜集各種消息,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前唱歌;晚上在街上拉二胡,彈他的《寒冷的春風》。他的鋼琴技巧高超。他可以把琵琶放在頭上彈奏。他還能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氣、大笑、打狗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被禁止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患肺病,臥病在床吐血。從那以後,他不再在街上賣藝,靠在家修理胡琴謀生。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及其音樂《二泉映月》獲得新生。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托楊教授等人專程到無錫錄制了三首二胡曲《聽松》、《寒》和《大浪淘沙》、《龍舟》、《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

2月4日,阿炳逝世,享年57歲。

阿炳的壹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起伏。據說他壹生留下的唯壹影像,是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壹張標準照片。照片中,骨瘦如柴的中年男子,戴著壹副盲人眼鏡,壹頂破氈帽下,透著艱辛與滄桑。也許阿炳遭受的命運是他的音樂感人的原因。華的這個私生子壹出生就被剝奪了親情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為了抵制世俗歧視而忍痛結束生命的時候,孩子性格中壹些隱藏的部分已經可以看得見了。寄養了幾年的少年回到了親生父親華清河身邊,眼神可能更多的是不解。我從資料上知道他叫“師父”,來找他當道士的父親。華清江號稱薛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刻苦學習,很快就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長笛的演奏技巧。此刻,阿炳仍然認為他只是壹個被好人照顧的孤兒。然而,在他21歲的時候,阿炳突然明白了他在華清之前的人生經歷,並病逝了。

接下來的日子也很尷尬。華,無錫市道觀虛宮雷尊堂的新道長,看起來很放任,吃喝嫖賭,甚至抽鴉片。荒誕的人生帶來了荒誕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入了他的眼睛,他失去了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部落安排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照顧他。事情就是這麽矛盾。阿炳在痛苦和絕望中沒有打破罐子。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壹個富有創造力的說唱時事、街頭娛樂的民間藝術家又誕生了,他就是著名的“盲人阿炳”。有壹篇當時壹位目擊者回憶的文章說,日軍侵占無錫後,阿炳和董才弟外出避難,在上海的昆曲班仙泥社擔任彈三弦的鋼琴家,期間甚至在當時拍攝的電影《七重天》中擔任過群眾角色。

阿炳在以賣藝為生的這段時間創作了他最感人的音樂。二胡曲《二泉映月》流傳的故事很多。無意中讀到其中壹篇,說南師大教授李松壽小時候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歡二胡,在演奏技法上經常得到阿炳的指點。後來考入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壹天比壹天冷。他在老師的鋼琴房外移動手指,拉出壹段阿炳教他的音樂。壹曲終了,壹個人走過來問他彈的是什麽歌。老師告訴他,問他的那位先生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楊教授。李松壽說,這首曲子是他家鄉壹個民間藝人教的,沒有名字。楊說,這首曲子不錯,他們正在收集民間音樂,他們想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麽好的民間音樂。李松壽約了楊教授回老家,直到九月,楊、曹安和兩位教授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了無錫道教音樂的錄制任務。錄制完這些道教音樂後,李松壽堅持要他們錄制阿炳的音樂。當演奏完壹首歌時,楊教授輕聲問歌名,但說沒有名字。楊教授說,沒有名字是不行的。妳必須想出壹個。阿炳接著說,它叫“二泉映月”。楊教授也說“印月”這個名字對廣東音樂來說太重了。如果不叫“映月”,無錫有山有湖。

關於此事,李松壽先生在回憶文章中說:1950年9月20日,我和夫人陪同楊、曹安以及兩位先生找到進行錄音,錄音直到當天晚上七點半才結束。錄制時,阿炳健康狀況不佳,體力不支。鋼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二泉映月》的錄音不是最好的。阿炳最後壹次演出是在9月25日,1950,也就是錄制後的第五天,好像是無錫市口腔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他生病的身體出去了。因為走得慢,等他到了場地,演出也快結束了。我把阿炳扶上舞臺,坐在麥克風前。這是阿炳有生以來第壹次在麥克風前表演,也是唯壹壹次。起初,阿炳演奏琵琶,然後觀眾中有人要求阿炳演奏二胡。我的妻子和我告訴阿炳註意他的健康,不要玩。阿炳說:“我要為無錫的鄉親們彈琴,心甘情願地死去。”然後又多次演奏《二泉映月》。我記得到處都是人,連窗戶都擠滿了人。演出結束時,觀眾不斷鼓掌歡呼。阿炳脫下帽子,點點頭。那次表演後的第三天,阿炳死了。

80多年前,街頭藝人兼乞丐阿炳彈奏的鋼琴經常飄揚在無錫的街頭。他的即興表演,不僅成就了自詡的“二泉映月”的悲歌,更重要的是擺脫了看戲的心態,上升到壹種與我同在的宿命感。對世界的關註,自我的思考,苦難,讓壹些人很容易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的艱難,也不是說古人說“天將大斯裏蘭卡人”,而是他們真實的行為。壹部偉大的作品就是壹部心靈史,它反映了人們站立的理由。我經常在阿炳的音樂中感受到的是,在那壹瞬間,我能分清是非。記得有壹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話,說他第壹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時,流著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音樂,應該跪著聽。”

因為1950的錄音,阿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春風寒》、《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舟》、《昭君出塞》。這是壹件幸運的事情。作為壹個民間藝人,他艱辛的壹生可能只是歷史上無數血淚中的壹筆。幸運的是,他有了壹個機會,不僅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和音符表達自己,還可以借助音樂感染其他人的心靈。

[編輯此段]奇聞軼事

人們稱阿炳“三不窮”:民不窮(不畏強權);窮的人不窮(不白吃);窮的人不窮(老實)。

在無錫市,壹個房東在家裏強奸了壹個13歲的女孩。阿炳知道後,立即編詞歌頌,揭露了地主的惡行,激起民憤,嚇得地主逃亡數月不回家。

有壹次,國民黨軍閥唐·請為他的十三姑母舉行生日宴會。阿炳斷然拒絕,被打,但阿炳不屈服,編了歌詞,拉起二胡大罵。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占領了無錫,壹個叫張士軍的人成了漢奸。阿炳知道後,編詞罵他,又被打了壹頓。後來漢奸被日本人打死了。阿炳鼓起掌來,沿街唱了壹首《漢奸的下場》,得到了無錫人民的掌聲。

[編輯此段]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的惠山泉被譽為“天下第二泉”。將音樂命名為《二泉映月》,不僅將人們引入了靜夜、清泉、冷月的意境,還讓人們在聆聽畢泉——壹位正直頑強的盲人藝術家向人們傾訴自己坎坷的壹生時,仿佛看到了那個人。

緊接著簡短的引子,旋律從上聲到角聲,然後止於征角聲,最後以鑼聲結束,這是壹條微波形的旋律線,就像作者坐在泉邊沈思往事(片段1)。第二個樂句只有兩小節,* * *在整首歌中出現了六次。它從第壹個樂句結尾的高八度開始。圍繞著宮音上下搖擺打破了前面的沈寂,開始高昂,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情懷(片段二)。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流動,新的節奏因素出現。旋律柔和而堅定,情緒更加激動。主題由壹開始的平靜深沈逐漸轉變為昂揚向上,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命感受和頑強自豪的生存意誌。他的音符在演奏中的頻繁使用,讓音樂感覺有些傷感,這是壹個飽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人藝術家的情感表達。

整首歌的主題換了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延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感情更加充分的表達出來。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寬的伸縮,結合旋律活動範圍的升降來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回前進。它的許多變奏不是為了表達不同的音樂情感,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音樂塑造的音樂形象比較單壹和集中。整首歌速度變化不大,但力度變化很大,從pp到ff。每當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音樂時,琴弓輕重強弱變化,樂聲起伏,令人興奮。

華的墓華的墓,的墓。位於無錫席暉公園惠山東麓的英山湖畔。華,盲人,民間音樂家,1950年二月卒,葬於無錫西郊殘山腳下道士墓。1979年5月,墓葬被毀,屍骨由無錫博物館就地收藏。1983年6月遷至惠山東麓二泉以南現址。陵園占地742平方米,主體由墓墻和廂房墻組成,形似音樂臺;這座舊墓碑現在在這座城市的博物館裏。彩色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院和無錫市文聯建立,楊執筆,墓前盲人銅像由雕刻。

1986被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的傑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彈琴。當他寫這首歌的時候,他是盲人。據阿炳的親戚、朋友和鄰居說,作為壹名藝人,阿炳仍然渴望壹天。他深夜回到巷子裏,經常會放這首歌,很傷感,特別感人。

阿炳的朋友許祿曾這樣描述阿炳演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如鵝毛般飄下,堂對面的公園亂石如玉,面目全非。街上傳來悲傷哀怨的二胡聲...我看見壹個蓬頭垢面的老人,拄著壹根小竹竿,在公園路上自東向西領著壹個盲人。在暗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出了阿炳和他的妻子。阿炳右手拿著壹根小竹竿,背上背著壹把琵琶,左肩掛著二胡,在狂雪中發出呼嘯聲。”

這首曲子壹開始沒有標題。阿炳經常在穿過街道的路上演奏這首曲子,但他當街頭藝人的時候並不演奏這首曲子。阿炳曾稱它為“自來腔”,他的鄰居稱它為“易信曲”。後來楊、曹安和在錄制時,又把它與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聯系起來,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號稱“天下第二泉”)何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雅號,其實與他的音樂相矛盾。音樂不是描述二泉映月的景色,而是深刻地表達了盲人阿炳痛苦的人生經歷。”

1950深秋,在無錫舉辦的壹場演唱會上,阿炳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彈奏了這首歌,贏得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第壹次播放這首歌;1959國慶,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將這首歌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壹贈送給國際友人。此後,這首歌在國內外廣為流傳,獲得了高度評價。1985年,這首歌在美國錄制,在美國流行的十壹首中國音樂作品排行榜上高居榜首。

後來彭秀文把這首歌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吳祖強把它改編成弦樂合奏;丁和何改編的小提琴獨奏;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錄音學會曾經在1950年夏天做過阿炳演奏這首歌的鋼絲錄音,暢銷海內外。

自始至終,這首樂曲都揭示了壹個飽受人類苦難和痛苦的盲人藝術家的思想和感情。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和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展現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榮獲“20世紀中國音樂經典獎”。

【編輯此段】音樂《二泉映月》的命名過程

1950期間,中央音樂學院楊教授、曹安和教授專程來錫為演奏了壹段錄音。當時,朱先生也參加了的錄制。

朱曾在《無錫日報》上發表過壹篇題為《二泉映月的音樂》的文章。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老師問這首曲子的題目時,說‘這首曲子沒有名字,時間長了就變成這樣了。’楊先生又問:“妳經常在哪裏玩?”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上玩,我也在惠山春苑玩。’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我說,‘二泉獨尊’看起來不像壹個完整的標題。粵曲裏有壹句詩“月上三譚”。能叫“月上二泉”嗎?楊先生說,‘印刷抄襲,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壹條倒影山河,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立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題目就這樣定下來了。

無錫二泉池配有依蘭堂、二泉閣等建築。農歷前後每個月看太陽,月亮愛水,水懷月亮,與水韻相同。嘉田靜城

  • 上一篇:施坦威在鋼琴領域的地位如何?
  • 下一篇:18歲兒子太敏感.太容易發脾氣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