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明朝能免於滅亡的幾率有多大?

明朝能免於滅亡的幾率有多大?

在《鹿山公爵》裏,我們看著天地會晴,會復明之類的標語,總會給出壹個回復:何必去招惹那些天地的愚人。天下已定,大勢已去。妳在忙什麽?仔細想想,其實並不是這樣。明朝是漢人最後壹個封建王朝,它的滅亡是漢人永遠的痛。

避免滅絕的十次機會

1,嘉靖時代,兵部尚書夏衍為收復河套據理力爭,卻被奸臣嚴嵩誣陷勾結蒙古意圖謀反,被嘉靖皇帝冤殺!

點評:明朝堅持文官帶兵制度。兵部大臣大多是腐敗的學者,對士兵壹無所知,夏衍很難有這樣的戰略眼光。當時蒙古四分五裂,互相攻訐,韃靼可汗主動投降,把河套草原作為禮物。明朝把這個大蛋糕扔出門外,真的是天下第壹傻子。

事實上,明末抗滿戰爭不好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產馬的河套草原掌握在蒙古人手裏,造成明朝馬匹短缺,以步兵為主的明軍難以抵禦滿清騎兵的沖擊。而且滿清經常通過蒙古人控制的地區進攻北京。

如果河套草原掌握在明朝手中,不僅可以為軍隊提供大量馬匹,還可以建立壹支高素質的騎兵隊伍;也可以立足河套草原,遏制滿人向蒙古草原擴張,真的是制約滿人的重要棋子。可惜明朝忙於內鬥,舍棄了重要的戰略要地。

2.張死後,他的新政措施被徹底廢除,而張的家人也被定罪!

點評:明末國家財政收入只有2200萬,加上?遼鄉?只有3000萬左右,民間動亂不斷。以明朝龐大的社會生產力,讓國庫入不敷出,實在是大錯特錯。明朝稅收最大的弊端就是交最多稅的是最窮的群體。

人民怎能不反抗這種荒謬的稅收方法?張的鞭法實質上是按個人財產征稅,平衡貧富差距,同時測量土地,遏制土地兼並,緩和社會矛盾。張執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每年都在8000萬以上,超過了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

萬歷九歲時,國家糧食庫存充足,即使十年無收成,也足夠花,這是漢朝文景統治所不及的。

可惜萬歷皇帝是個敗家子。張壹死,就逆規而行,廢除壹切鞭法,改賦稅為竭澤而漁的政策,在山東蘇州引起了壹系列的民變。明末國庫空虛,多次起義。這是禍根。如果明朝能沿襲張的財政政策,至少可以保證國家的內部穩定,明朝可以用足夠的人力物力來對付清朝的入侵。這麽強的國力,又何必擔心呢?

3、薩爾滸之戰,明朝四路軍全軍覆沒,滿清崛起。

點評:直到今天,人們還是不明白10萬到6萬都是名將。為什麽他們打不過努爾哈赤的六萬女真人?

事實上,明朝從戰爭壹開始就註定失敗,國庫空虛,軍餉不發,士兵士氣低落(萬歷皇帝的稅收政策造成的),四面進軍的蠢主意。漢武帝第壹次進攻匈奴,也是四路入侵。結果匈奴壹個個打起來,李廣全軍覆沒。從此不敢分兵再戰,真的打了壹場勝仗。與遊牧民族作戰是最忌諱的。敵在暗處,我在明處。另外,地形不熟。壹旦被敵人攻擊,也就不遠了。

如果明朝四軍會師壹處,滿清最多騷擾明軍,很難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樣,即使戰鬥是徒勞的,也不會被打敗。是高陽想出了入侵四路的荒唐主意。這個人無德無能,只靠巴結宦官就能當上大官。

在抗日援朝戰爭中,他沖到後方,逃到前方,白白斷送了蔚山大戰,讓島津浩司逃過了明軍的眼睛。偏偏萬歷皇帝好了傷疤忘了疼,在這麽重大的戰役中激活了這個膿包。當時的兵部尚書孫承宗曾經質疑過這種戰術,可惜沒有被采納。其實就算兵分四路,也沒有勝算。只要宣傳得當,相互呼應,慎用,精兵壹聲令下,女真是可以殺的。

當時明朝不缺好將軍。熊廷弼和孫承宗都是文武雙全的將軍,但是萬歷皇帝沒有使用他們。結果努爾哈赤決定壹戰打坤,從此與明爭暗鬥。

拖欠軍餉,戰術荒唐,用人不當,明朝就算犯了三個錯誤中的壹個,戰鬥也絕不會失敗。滿清不會崛起,可惜,可惜。

4.天啟末年和崇禎初年,滿清兩次入侵朝鮮,朝鮮向明朝求助,但明朝皇帝不予理會,禁止遼東軍隊救援朝鮮。

朝鮮滅亡了,成了滿清的附庸。

點評:大家都說萬歷皇帝糊塗。從這件事來看,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更蠢了。

萬歷皇帝再怎麽糊塗,也知道中國這個朝鮮人,嘴唇和牙齒都沒了。他剛剛花了七年時間打倒了小惡魔。

有人說明朝皇帝有骨氣。看看這兩個家夥的表現。是骨氣嗎?如果妳失去了韓國,妳就失去了中國。妳爺爺萬歷都知道,妳做孫子的怎麽會不明白?清朝進攻朝鮮用了近10萬人,基本上是他們的全部家當。駐守寧晉防線的遼東軍不下20萬,要麽抄其老巢,要麽在鴨綠江切斷其後路,兩者皆可殺滿人。

當時朝鮮還打得很頑強,差點讓滿清陷入泥潭。可惜明朝隔岸觀火,眼看著友邦滅亡。當然,當時明朝剛剛度過寧遠之戰,需要鞏固防線。就算遼東軍隊準備不充分,明朝有200萬軍隊,山東江蘇,還有明朝的海軍。以明軍艦的航行能力,救援朝鮮應該沒問題。在遼東軍堅守寧晉防線的情況下,調集全國各地的水陸精銳援助朝鮮,海軍通過鴨綠江斷了清軍十萬大軍的後路。即使不能取得全部勝利,朝鮮也不會滅亡!

失去壹個朝鮮是小事,但明朝的不作為完全讓人心寒。朝鮮戰爭前,大多數蒙古部落還站在明朝壹邊。朝鮮戰爭後,幾乎全部投奔滿清。結果滿清以後他們幾次從蒙古入侵中原,明朝都找不到北了。更嚴重的是,朝鮮豐富的資源給了清朝支持。如果朝鮮沒有失守,明朝就有了收復遼東的基地。失去朝鮮就像失去壹只胳膊。

5.天啟末年,袁崇煥與滿清媾和,被宦官陷害被迫罷官,和談破裂。

點評:宋代就有阿沁燉菜。從此,中國人視和平為虎。似乎談論和平是壹種背叛。

事實上,談判是壹個中性詞。關鍵是看在什麽條件下,什麽條款下。

漢高祖與匈奴關系密切,唐太宗與突厥人稱水之盟。從條約本身來看,都是喪權辱國,但正是這些條約為中國贏得了休養生息和備戰的時間。養精蓄銳,終於得到了梁武帝反擊匈奴的勝利和唐太宗滅突厥的奇功。可惜明成祖目光短淺,壹聽到太平就暴跳如雷,好像太平就是萬歷出賣祖宗的土地。其實當時和滿清議和對明朝是有害的。

當時明朝國內政事腐敗,關中連年饑荒,民變甚多。明軍突然從關中崛起,被調往遼東,兩條戰線都忙不過來。明朝需要足夠的時間整頓內政,安撫民眾恢復生產。為什麽不暫時讓步積蓄力量呢?

而且當時滿清也不敢對中原有妄念。壹個不敢叫公主過來親明朝,壹個不敢叫皇帝。條約甚至不敢提獨立。它只希望明朝皇帝給它壹個爵位,正好是明朝諸侯王平的級別。這種條約既不浪費錢,也不傷面子,損失比漢朝少得多。

更何況條約壹旦締結,滿清和明朝就可以進入相持階段,明朝有充足的時間和國力準備收復遼東,但滿清的人口和國力無論如何也拖累不了明朝。只要明成祖有收復山河的決心,女真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偏偏明成祖慷慨忠義得可笑,因為他寧死不屈。

此後,李自成起義,明軍內憂外患,兩線作戰,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結局。

6.清軍第壹次兵臨北京之戰,皇太極騙崇禎殺了袁崇煥,明朝毀了長城。

此後,滿清數次通過蒙古入侵北京,對明朝造成了沈重打擊。

點評:在整個事件中,明朝犯了兩個大錯誤。第壹個是殺了袁崇煥。

這是所有傻瓜都明白的。當時全國人民都知道袁將軍被冤枉了,但只有北京人和崇禎皇帝認為袁將軍應該被殺。

當時的袁將軍千裏奔襲阻擋清軍,使清軍的進攻被阻擋。雖然仗打得漂亮,但袁將軍自己也承認,用9000騎兵擋住清軍的10萬大軍是賭博,能贏真的很幸運。之後,他堅持下來,等待援軍。清朝被排斥在城外,就在北京周邊燒殺搶掠泄憤,於是北京的百姓就把苦難放在袁崇煥身上。

普通人的無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崇禎對士兵的無知是荒謬的。有腦子的人都明白要堅守待援,崇禎卻不明白,這是壹個道理。殺了袁將軍,寒了遼東二十萬軍民的心。最後就因為這樣的和稀泥被打死在菜市口。還有誰能效忠這樣的朝廷?袁將軍死後,他的許多部下投降了清朝。雖然祖大壽至死也沒有給清王朝出謀劃策,但他的部隊卻成了清王朝滅明的先鋒,孔有德等人甚至封他為王、侯爵。此後,明軍嘩變者與日俱增,遼東防線日漸薄弱。

第二是戰術上的失誤。事實上,清朝十三萬人單獨深入,這是兵家大忌。長城沿線的關口仍在明朝手中。

如果明朝能在都城外與敵軍長期相持,然後集中數倍於敵軍的兵力封鎖長城關隘(這對明朝來說並不難)並將其包圍,滿清的13萬大軍必將滅亡;就算皇太極能全身而退,滿清也會被削弱。(俄羅斯用這種方法對付拿破侖)

如果明朝膽子大壹點,早就調動內地兵馬來救京師,而祖大壽則率領遼東將士北上攻打滿人老巢,引滿人主力回援,然後半路截擊(即圍魏救趙之法),早就紮進滿人心臟,滿人早就壹戰而死了。

可惜崇禎皇帝內不知忠奸外不知軍務。他只需擊退滿清就滿足了,這是白白殺滿清的絕好機會。

7.明朝末年,關中大旱八年,多次內亂。張、、李自成的起義,導致了大亂。

明朝曾經取得了平叛的勝利,收復了張,打敗了李自成,獲得了暫時的穩定。

但天災不斷,明朝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進行救濟,導致民變重生,李自成死灰復燃,最終明朝滅亡。

點評:明朝能夠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平息李自成的第壹次起義,真的很幸運。這是明朝復興的大好機會。

有人說明朝滅亡是因為天災,但細看歷史,漢唐時期關中也有類似的災難。

在唐高宗時代,關中連續十年遭受旱災,而且是四年不遇。於是,唐高宗采納了宰相裴炎的建議,果斷地在關中大旱的第三年停止了對西突厥的用兵,抽調十萬軍隊興修水利,同時盡力救助災民。接下來的七年,雖然幹旱肆虐,但關中還是出現了災年無災的奇跡。

後來唐朝穩定了內地,出兵西域,滅了西突厥,勢力延伸到帕米爾高原。

後來唐玄宗第二年,關中出現了百年壹遇的蝗災。此外,官員暴虐勒索,天災人禍,激起民眾反抗。

唐玄宗下令宰相姚崇主持滅蝗,殺死42名貪官平息民憤,並令各路王公大臣私發俸祿救助災民,壹舉扭轉了局勢。

這就是後來的開元盛世。可見天災不可怕,重要的是人的規劃。明朝的天災可以說是七分人禍。官員貪得無厭,敲詐勒索,國家不顧災荒,盲目加稅,最後導致人民起義。如果在明朝平定李自成第壹次起義後采取果斷措施,整頓吏治和賦稅,動員江南錢糧援助災區。(明朝有京杭大運河,這樣做應該不難)下大力氣治理黃河(以明朝的技術和人力,這樣做不難)穩定人心,安撫民心。那麽李自成絕對沒有作亂的土壤,農民軍攻克北京的壹幕永遠不會上演。

不幸的是,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崇禎皇帝甚至不如唐朝最懦弱的唐高宗。

8.明清松山戰役,明軍13萬,清軍10萬。洪承疇將軍制定了步步為營的戰略方針,依靠優勢火器防禦,層層阻擊清軍,幾乎將其拖垮。可惜糊塗的崇禎皇帝喜出望外,瞎指揮。他連續四封信逼洪承疇出征,洪承疇痛哭流涕,明知仍要進攻。結果是戰敗被俘。這場戰役是明清之際最大的決戰。從此,明朝失去了關外要塞,山海關成了前線。

清朝掌握了全面進攻明朝的戰略主動權。

點評:此役是明清之際規模最大的主決戰,幾乎關系到滿清的生死存亡。明朝贏了就衰落,清朝贏了就再也站不住關外了。十萬八旗兵幾乎是清朝的兵力,明朝也是傾盡全力。應該說這場戰爭從壹開始就朝著有利於明朝的方向發展。

洪承疇雖然沒有氣節,但是軍事能力還是很強的,甚至不比袁崇煥差。更何況他的身邊是袁將軍留下的寧晉防線,裝備了大量精良的火器。如果打硬仗,滿清必然吃虧。祖大壽的倒戈為明朝增添了壹股新鮮力量,震動了滿清全線。

軍事實力上,明朝是十三萬,十萬,但是明軍的野戰能力弱於滿清八旗。更何況這麽大規模的兵團,表面上是在拼軍力,實際上是在拼金錢、糧食、後勤甚至綜合國力。滿清國力較弱,速戰速決是唯壹選擇,而洪承疇制定的相持策略是明軍揚長避短的最佳戰術。只要再給洪將軍壹個月,滿清就徹底被拖垮了。他的策略即將成功。可惜崇禎皇帝等不到這個月。平心而論,相對於寧遠之戰明朝政府的不作為,崇禎對這場戰爭還是很重視的,可惜的是他的重視。

漢武帝因為從小熟悉軍事,對匈奴有完整的了解,所以親自制定了進攻匈奴的方略。

崇禎沒有漢武帝的本事,卻偏偏要湊熱鬧。崇禎逼洪承疇打的那四道詔書,比逼嶽飛給李的那十二道金牌更可恨。畢竟嶽飛還是把軍隊完整的帶了回來,但是崇禎的詔令直接毀了13萬大軍的性命和前線原本的大好形勢。

後人都罵洪承疇賣國求榮。不可否認洪承疇後來的表現確實是壹個漢奸,但是誰想到他在這場戰爭中力戰到最後壹刻才被俘虜,誰又想到崇禎這樣壹個無能的皇帝值得為他殉難和效忠!這壹點,連黃宗羲這種明朝老人都受不了。他在《崇禎年評》中也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壹切。回顧這場戰爭,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惋惜和嘆息,還有深深的悲哀。

因為壹個王朝甚至壹個民族的命運,被壹個傻逼皇帝的四封信改寫了。

9.北京失陷後,南明建立,不久清軍渡江南下,不流血占領南京,南明小朝廷滅亡。

點評:和南宋是壹樣的情況,只是南宋還茍延殘喘了幾十年,南明卻很快滅亡了。宋高宗,無論多麽昏庸,都比洪光皇帝聰明壹點。

宋高宗也知道南逃的北方漢人被招募,嶽家軍虎狼之勢,善於抗敵。洪光皇帝只有快樂。

當時明朝還有幾十萬大軍在長江沿岸,但是壹個無能的皇帝和幾個賣國的大臣就足夠賣國了。

不可否認,江南人民和官兵的抵抗是英勇的。嘉定、江陰、揚州都給滿清很大的打擊,使他們以殺城泄憤。

但是皇帝投降了,群龍無首,軍隊各自為戰。最終,這樣的反抗只能被清朝打破。如果弘光皇帝有哪怕壹點宋高宗的血統,如果明軍能夠團結壹心,依靠長江天險死守,那對於清朝來說將是非常可悲的。最壞的結果就是和滿清壹起治河。即使山河不能收復,明朝政權依然可以生存。

今天有人說江南人懦弱,說江南被賣給滿清了。但從歷史現實來看,江南人民的反抗還是英勇的。他們展現了中國人最後的熱血和勇氣,可以說雖然戰敗,但依然光榮。人們不想背叛自己的國家,甚至大部分部隊都想把戰爭打到底。漢奸是皇帝,是高官厚祿的大臣,是滿足勾安的皇親國戚,是滿嘴讀聖賢書幹臟活的書呆子。

三千名士兵被解除了武裝,但沒有壹個是男人。壹把桃花扇,傳唱千年。有人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悲劇,我覺得《桃花扇》更慘。這部劇深刻揭示了壹個道理:我們為什麽會死,為什麽會被屠殺?

10,李詠政權建立後,李定國將軍在滇黔破清軍,殺清軍兩員大將,清軍在西南的兵力幾乎損失殆盡。

滿清地區的大量漢人軍隊也響應調兵起義。李定國於是邀請李詠皇帝出兵四川,在清軍主力南下之前占領巴蜀和漢中地區,從而入侵中原。然而,皇帝擔心李將軍會成為高震的主人,所以他命令他在原地休息,並派來分散他的軍事力量。誰想出兵反叛,孫可望和李詠政權就會分裂?雖然叛亂最終平息,但南明元氣大傷,給了清軍集結兵力的時間。不久,吳三桂入侵雲南,李詠政權滅亡。

選自:365知網

點評:這簡直是自反清戰爭以來最好的形勢,可以說是收復山河的千載難逢的機會。當時滿清雖有百萬大軍,但其中三分之二是漢軍,大部分還處於觀望狀態,沒有真正發揮作用。李定國先後擊敗孔有德、日堪外蘭,槍斃二王,可以說是對滿清西南勢力的毀滅性打擊,甚至讓滿漢軍士氣大浮。湖廣總督曾在滿清朝廷奏稱,漢軍已不敢與李定國部作戰,請求朝廷速派八旗主力。如果清軍主力想增援,幾個月後就不可能了。

此外,鄭成功此時也在福建牽制清軍。四川雖然有自然災害,但是從貴州進入四川比從中原進入要方便得多。如果占領四川漢中,八百裏就可以拿下秦川,撤退時可以靠天險自保。如果這壹戰略成功,明朝可以說是進退兩難,山河光復大有希望。與明朝許多昏君相比,李詠相對開明,接納李定國的西征大軍顯示了其勇氣。

但他繼承了祖上的猜忌,不敢委以重任,甚至又做了太監,以至於把孫可望當成了人渣。

這真是重蹈明朝的覆轍。明朝不缺將軍,可惜皇帝無能,用人不當,讓這最後的機會白白失去了。

之後,李定國退守緬甸,含恨而死於他國。李詠被吳三桂活捉,用弓弦勒死,明朝滅亡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並不是清朝滅亡了明朝,而是我們自己毀滅了自己。

明朝軍事的四個世界第壹。

明朝作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的朝代,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很多巨大的貢獻。但它在軍事技術上實現了四個世界第壹,卻鮮為人知。

早在16世紀,各種類型的水雷就已經成為明朝海軍的重要武器。1549制造?水下地雷?堪稱天下第壹礦。礦上用木箱做外殼,油灰粘上去。下面的繩子和鐵錨連接,控制深度,手動控制開火。比西方制造和使用地雷早200多年。第壹枚定時爆炸地雷是1590制造的?水下龍王炮?。該礦以牛皮為礦殼,內填黑火藥,以香為導火索。地雷是靠香的燃燒時間定時引爆的。第壹個觸發雷是1637明末制造的?渾江龍?我的,直接接觸飛船就會爆炸。

據史料記載,抗戰時為明海軍所用,萬歷年間援朝。水下地雷?壹舉擊沈日本大型軍艦,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使用水雷達到實際效果,比日俄戰爭(1903-1905)中的水雷戰早了近三個世紀。

16世紀明朝發明的?火龍出水?它是壹種用於水戰的兩級火箭。?火龍?龍身由長約1.6米的細竹筒制成,前有木制龍頭,後有木制龍尾。龍體內有幾個火箭,引線從龍頭下的孔中引出。龍前後各有四個火箭筒。前後火箭引線絞在壹起。前火箭彈殼底部與水龍頭引出的導線相連。發射時,先點燃龍的四個下部。

火藥筒推動火龍前進。火藥筒燃燒後,龍體內的魔法火箭點火飛出,向敵人射擊。這種火箭應用了並聯(四個火藥筒)和串聯(兩級火箭接力)的原理。用於水上作戰,能在水面上飛行數公裏。飛向敵船時,從空口發射火箭,直接攻擊對方船只。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從軍艦上發射的大型遠程火箭武器。反艦導彈的鼻祖?。因此,明海軍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第壹支裝備和使用反艦火箭的海軍。

明代工匠設計制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鐵甲雷,由鋼輪壓火引爆。明軍廣泛裝備這種水雷,在江浙壹帶多次用它打擊入侵的倭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在實戰中使用非手動引爆的觸發地雷,西方直到18世紀後才有類似武器。

明軍裝備了?臥虎藏槍?。槍從頭到尾長2尺,槍頭由兩個鐵爪架起。看起來像臥虎藏龍,威風凜凜。開火前,先裝上幾百顆5兩重的鉛彈或石頭,再用壹顆30兩重的大鉛彈或石頭壓頂。發射時,大大小小的子彈齊飛出去,殺傷力驚人。火炮重量輕,體積小,非常適合騎兵直接用戰馬攜帶,從而誕生了明軍的騎射火炮。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壹炮,領先西方200年左右。

  • 上一篇:貓咪手繪插畫-畫小花貓怎麽畫
  • 下一篇:朋友圈評論文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