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火器主要有兩種:第壹種是矛和鳥矛,手持,尺寸和口徑都很大。壹般矛管內裝的是鉛彈和鐵彈,射程只有幾十到200步。
第二類是裝在基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狀的大型火炮。多數炮管內裝有石塊、鉛、鐵等物,俗稱“固體子彈”,少數裝有爆炸彈丸,射程幾百步至兩三裏,主要用於鎮守村莊、攻城掠地,也用於野戰、水上和海戰。
明代軍隊普遍配備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火器的使用。當燕王朱迪和文健爭奪皇位時,他用火箭來戰鬥。永樂年間,明朝建立了“魔營”,這在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都是首屈壹指的。
魔槍,或稱飛槍、魔機槍、魔機火槍,是壹種發射箭矢的管狀火器。壹說是永樂年間明朝在與安南(今越南)交戰後,俘獲其太子入京後發展起來的。
相傳洪武二十壹年,陸川平綿宣威使四倫發動反明叛亂,率三十萬大軍攻打定邊(在今雲南南澗壹帶)時,由於普通的石彈和鉛彈無法穿透大象的皮膚,明朝將軍穆英發明了這種武器。
火銃又稱“火筒”,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射擊火器,屬於火門炮。該器是中國古代第壹代金屬管狀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熱兵器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也為後來的戰爭形式和軍事技術的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
中國元代發明火銃,由南宋火槍演變而來。明朝在瓷器的發展和使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眼銃是中國古代的壹種短火器,用鐵或粗鋼鑄造而成。形狀為三根竹節形單矛,每根矛管外側各有壹個小孔。
使用時,在矛管內加入火藥,最後加入鋼珠、鑄鐵塊、碎鐵砂等。被填滿,壹根火柴繩被加到小孔裏。使用時,點燃火柴繩,引爆填充的火藥,射出彈丸。三個矛管可以依次發射。在三眼大口徑獵槍的尾部留有手柄座,並安裝不同長度的木桿進行握持,以保證射手的安全。
三只眼大口徑短槍在明朝很常見,但是射程短,裝彈太慢。由於以上原因,三眼大口徑手槍的發展前景並沒有被遺忘。但三只眼大銃在民間流傳下來,民間用只裝火藥不裝鑄鐵球的三只眼大銃作為驅邪的工具,類似鞭炮。
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客家地區,仍然可以看到三只眼睛火銃等活動。鳥矛又稱鳥嘴矛、鳥槍,是明清火繩槍的名稱。明朝嘉靖年間傳入中國。與原始的桶形火器相比,它有壹個門照明裝置、壹個星星照明裝置、壹個矛架和壹個矛機。壹開始可以用雙手同時發射。
鳥肫因能擊落鳥類而得名。明代範寫的《師法》中有提到:“後嗣不棄點火,不搖之,故十之八九,即林中可射鳥,因之得名。”又名鳥嘴矛,因其點火結構,點火時似鳥嘴啄水。
魯米奇是中國明代傑出的火器研制家趙世貞改進的火繩槍。它的原型是米露土耳其國(奧斯曼帝國)進貢的火繩槍。1598年(萬歷二十六年),趙世貞向米露使者多西瑪詢問米露火槍的結構和制造方法,改進後制成了米露矛。
Lumichan重約七八公斤,有的六公斤,有的長約六七英尺。發射裝置在床上。壹捏就掉,火又燃起來了。床尾有壹把鋼刀。如果敵人靠近,可以當斬馬刀用。釋放時,手抓在前面,床尾塞在後面,只捏啟動器,不瞄準時手不要動。視線離眼睛有點遠,壹開始會起煙,以免觸目驚心。
比日本散彈槍強。藥費是四元,打了三錢。梨花槍是宋代李全發明的火器,是矛和火管的結合體。不過,另壹種說法是梨花槍是明朝的產物。雖然明人書籍中記載出自宋代,但只是明人的附屬品,梨花壹詞形容的是李全敏捷多變的槍法。
十眼矛,明代實驗性連發兵器,10銅筒,口徑10cm。每個槍管可以發射十次。因為射程短,不安全,被後來的綁匪矛取代。
綁匪的矛,帶曲柄,長37.5厘米。可連續發射三次,射程150米。明代稱為“萬聖發姬閬”,在抗美援朝、驅逐日本戰爭中廣泛使用。
雷矛,單兵多管火器,明朝趙世貞發明,參考土耳其類似火器。最大的可達18管,用火柴繩或火石燒制,外罩形似琵琶。長187 cm,重2.5 kg。它便於攜帶和使用。明軍經常跪射,火力不間斷。發射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
五臺雷神機,是戚繼光為了保衛北方前線的蒙古軍隊而發明的,有三只眼、五只眼、七只眼各種規格。壹般用的時候都是兩個人射擊,壹個人支撐,壹個人瞄準射擊。範圍:180米。
明代《天工開物》中首次記載的壹種老式步槍,有壹個三角形支架和壹個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綽號“九頭鳥”。它力量強大,連當時的戰車都抵擋不住。
法蘭克機是15世紀晚期到16世紀早期歐洲的壹種火炮。弗蘭克機槍起源於鷹槍,15世紀的鷹槍名稱來源於鷹。佛郎機可以連續開火,像火蛇壹樣彈出,也叫速射炮。當時是由葡萄牙人傳入中國的,葡萄牙在明朝被稱為佛朗機,所以該槍被命名為佛朗機槍。
弘毅火炮的原型是公元16世紀歐洲發明的壹種長筒紡錘形火炮,明末傳入中國,很快被仿制。所有設計相似的火炮,中國統稱為紅夷炮,又稱紅炮。與明朝擁有的地方槍支相比,弘毅大炮在設計上有許多優勢。
槍管長,管壁厚,口徑大,整體形狀從槍口到槍尾逐漸增厚,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槍身重心兩側有圓柱形耳,可以以此軸為基準調整槍的發射角度,根據火藥量改變射程。它裝有瞄準鏡和閘門,按照拋物線計算彈道,精度很高。
大多數弘毅炮長約3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超過1噸。明代仿制並改進的銅鐵復合弘毅大炮,在葡萄牙東亞歷史學家托格諾·安德拉德所著的《火藥時代》中被稱為“17世紀世界上最好的大炮之壹”。
虎蹲槍是中國古代的壹種遠程火器,為戚家軍配備。為了方便射擊,把槍擺成固定的姿勢,很像老虎蹲伏,故名。虎蹲炮是早期的迫擊炮樣式,威力不大,而且以彎炮為主,適合在山地、森林、水田等妨礙火炮機動性的地區作戰。
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槍管較細,射程較短(約500米)。但細長的炮管使其更適合山地作戰,機動靈活,能大仰角發射並裝備大量基層部隊,比同時期的歐洲迫擊炮更先進。
虎臥槍頭尾2尺長,四周有七道鐵箍。槍頭由兩個鐵爪和另壹個鐵絆架起,重36公斤。長得像老虎,很牛逼。發射前,槍身必須用大釘子固定在地面上。
每次發射可裝填65,438+000枚重5元的小鉛彈或小石子,上面再裝填壹枚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發射時,大小子彈在齊飛出膛,聲如雷鳴,殺傷力大,輻射範圍廣。特別適合野外作戰,轟擊敵人密集的戰鬥隊形,有效牽制其瘋狂攻勢。
攻戎炮:車載炮,下側裝兩個輪子,上側裝壹個馬車,槍身嵌在裏面,加五個鐵箍。車廂兩邊各有兩個鐵錨。用鐵錨落地時,用土夯實,減少後坐力。用騾子和馬拖著可以隨軍隊機動。
火龍出水,是中國古代的水陸兩棲火箭。它是壹種類似飛沙管的火箭,是二級火箭的始祖。神火飛鴉發明於16世紀中葉,是明朝中期明軍裝備的火器。在火箭反作用力的推動下,兩枚火箭被牽制住了。
萬人敵是壹種用於守城的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約80斤。它是在明朝晚期發明的。根據明代崇禎十年首次出版的《天宮吳凱》,作者不足十年的《萬人敵》應該出現在天啟末年至崇禎初年。為了安全攜帶,通常會在木架中安裝壹個泥殼彈,也算是早期的燃燒彈。此外,卷在被子裏的稻草火藥也以萬人敵著稱。
李自成攻打開封時,曾通過地道深入曹門心下層。明朝守軍用萬人敵的方法消滅入侵的叛軍。水下龍王炮,壹種古老的水雷,是我國古代壹位軍事家發明的,出現在明朝萬歷年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漂流礦,也是現代漂流礦的鼻祖。
這些都是明軍常用的火器。雖然這些火器非常先進,領先於世界水平,但直到擅長騎射的清朝統治中國後,對火器心生敬畏的統治者為了維持戰馬和弓箭的地位,才將它們打入冷宮。
曾經領先世界的中國火器水平停滯不前,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拉大,引發了第壹次鴉片戰爭以來的壹系列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