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易》必離不開《乾》、《坤》兩卦,本人在前文從甲骨文追述到《易經》成書時代,終不能考究出時代來,這也是壹大憾事,去掉《易經》的歷史空讀《易》是有問題的,但是糾結於歷史忘記了它的文化價值也不對,寫文章的目的就是通過對《易》的文化挖掘,找到《易》對人生的幫助。
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占蔔到這個卦大吉大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綂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文言傳: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左傳》穆姜之辭,儒家通過《文言》解釋壹邊)
《子夏易傳》(漢):
乾始降氣者也。始而通,終而濟,保其正也,故綂萬物而無外。夫天者,位也、質也。乾者,人也、精神也,有其人然後定其位,精神通明然後綂其質,故能雲行雨施、生類繼續。大明終始而分其六位,乘其隱見而得其變化,故得生成而性命正矣。是以聖人之當位也,保合於乾元太和之道乃利而終正也。故能首出庶物萬國保其安也。
健而不息,天之運也。自強而成,德者君子之事也。
《周易正義》(唐孔穎達):
此既象天,何不謂之天,而謂之“乾”者?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雲:“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聖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天以健為用者,運行不息,應化無窮,此天之自然之理,故聖人當法此自然之象而施人事,亦當應物成務,雲為不已,“終日乾乾”,無時懈倦,所以因天象以教人事。
《周易本義》(宋朱熹):
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註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內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陰陽有奇偶之數,故畫壹奇以象陽,畫壹偶以象陰。見壹陰壹陽有各生壹陰壹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貞,文王所系之辭,以斷壹卦之吉兇,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蔔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放此。
綜論:首先取名的角度,乾是天道,為何不就叫天卦,而要叫乾卦,這就要結合漢代易說明,漢代解易喜歡用體用之道,天是名字為體,天的屬性(健)為用, 乾 ,是涵蓋體用的叫法,站在儒家角度,乾有四種屬性:元亨利貞。如果站在考釋的角度就是:大吉大利。在從卦畫的角度分析,三畫成卦,八卦成“乾”,倍數成64卦成“乾”,從陽氣初生到最後陽氣不滅,動到最後壹定是最好的嗎?
2.2. 初九爻辭:潛龍勿用。
象曰:陽在下也
王弼:《文言》備矣。
崔覲曰: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占,故陽稱焉。潛,隱也。龍下隱地,潛德不彰,是以君子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故曰“勿用”。
《子夏傳》曰:龍,所以象陽也。
馬融曰:物莫大於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於黃泉,既未萌芽,猶是潛伏,故曰“潛龍”也。
沈驎士曰:稱龍者,假象也。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為物,能飛能潛,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潛伏,故言“勿用”。
《周易正義》:
居第壹之位,故稱“初”;以其陽爻,故稱“九”。潛者,隱伏之名;龍者,變化之物。言天之自然之氣起於建子之月,陰氣始盛,陽氣潛在地下,故言“初九潛龍”也。此自然之象,聖人作法,言於此潛龍之時,小人道盛,聖人雖有龍德,於此時唯宜潛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張氏雲:“以道未可行,故稱‘勿用’以誡之。”於此小人道盛之時,若其施用,則為小人所害。寡不敵眾,弱不勝強,禍害斯及,故誡“勿用”。
綜論:初,第壹爻,叫六和九是和大衍筮法所得數字有關,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九為老陽,用數字結合陰陽,在卦中我們就只用六、九分別代替陰、陽。乾卦初九爻辭選用龍來作,根據龍的特殊屬性:大、變化、動、天之陽氣。初爻,儒家把人比附在卦上,表示目前整個社會或者趨勢是不利於有才華的人嶄露頭角的,需要隱藏實力,循序漸進,蓄勢而動,以謀發展,但是前提是妳具備龍的潛力
內在的屬性:自我認知的了解,不管妳從事什麽職業,妳要對職業邏輯搞清楚,再來了解自己的所處階段,不管是底層還是上層,通過不斷的升華自己,保證內在充實,當有壹天“勢”(機會)出現的時候,好好把握
外在屬性:分析外在現象的邏輯,不管得勢還是不得勢,清晰明了自己的不足,強化內在,彌補外在,尋找“勢”的機遇
3.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德施普也
王弼曰: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
鄭玄曰:二於三才為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
《子夏傳》:陽氣生物始見於田也,稼者可以乘其時也,惟大人學之成德可以普天下所利、見明其道也。
《周易正義》:
正義曰:陽處二位,故曰“九二”。陽氣發見,故曰“見龍”。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且壹之與二,俱為地道,二在壹上,所以稱“田”。“見龍在田”,是自然之象。“利見大人”,以人事讬之,言龍見在田之時,猶似聖人久潛稍出,雖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眾庶利見九二之“大人”。故先儒雲:若夫子教於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
《周易本義》:
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放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為見龍在田,其占為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自為壹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綜論:初爻的潛龍勿用,從地下面上升到地表,龍開始顯現出來,所以稱作“見龍在田”,按照六十四卦下三爻表示地(初)、人(二)、天(三),對應上三爻的地(四)、人(五)、天(六),重八卦中二、五爻位代表“得位”,如果得二爻位為陽爻就叫不當位,反之為得位,五爻為陰爻為不當位,反之為得位,乾卦的潛龍妳已經完備(內、外兼修),隨著時間推移,事物變化,妳得到更好的機會,可以開始施展潛龍階段的儲備,雖然,九二不算得位,但是,龍德是完美的,即使不得位,由於自己德行無咎,會有那麽壹個慧眼識珠的人看好妳,就是“利見大人”
4.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曰:反復道也
王弼: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剛之險。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也。純脩下道,則居上之德廢;純脩上道,則處下之禮曠。故“終日乾乾”,至於夕惕猶若厲也。居上不驕,在下不憂,因時而惕,不失其幾,雖危而勞,可以“無咎”。處下卦之極,愈於上九之亢,故竭知力而後免於咎也。乾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亢龍之悔。坤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龍戰之災。
《子夏易傳》:君子能通天下之誌、體天下之變,屈舒用舍唯時進退者也。故當知終之地、守知至之機,有庇人之大德,守事君之小心,雖在上位反而復守其卑。健於德、敬於人、勤於事上,終日而不懈夕。猶惕然此其道也。雖危,何咎君子所以修其德而後其身也。
鄭玄曰:三於三才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虞翻曰:謂陽息至三,二變成離。離為日,坤為夕。
荀爽曰:日以喻君。謂三居下體之終,而為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謂三臣於五,則疾修柔順,危去陽行,故曰“無咎”。
《周易正義》:
正義曰:以陽居三位,故稱“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陽而得位,故稱君子。在憂危之地,故“終日乾乾”,言每恒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若厲”者,若,如也;厲,危也。言尋常憂懼,恒如傾危,乃得無咎。謂既能如此戒慎,則無罪咎,如其不然,則有咎。
《周易本義》:
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無咎也。
綜論:從潛龍的勿用,到見龍,被人賞識,再到後面的“君子”,人生已經到了壹定階段,潛龍是內外雙修,引起“大人”的註意,得位以後終於可以被稱作“君子”,這段爻辭,解釋最簡單的就是《象傳》:反復道也
5.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 進無咎也
崔覲曰:言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於時。猶龍自試躍天,疑而處淵。上下進退,非邪離群。故“無咎”。
王弼:去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乾道革之時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剛之險,而無定位所處,斯誠進退無常之時也。近乎尊位,欲進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欲靜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猶豫未敢決誌。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疑以為慮,不謬於果,故“無咎”也。
《子夏易傳》:官人者人望其咎也。位髙者,主畏其逼也,位革於下也,可無懼乎?位上公也、逼帝王也、可進而謙讓恤患,以勤百姓將務時,以進其道也。而猶自疑德之薄,而位之下,而卑以自守,故曰在淵無咎也。
《周易正義》:
義曰:“或,疑也。躍,跳躍也。言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躍於在淵,未即飛也。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位漸尊高欲進於王位,猶豫鷃疑,在於故位,未即進也。雲:“無咎”者,以其鷃疑進退,不即果敢以取尊位,故“無咎”也。若其貪利務進,時未可行而行,則物所不與,故有咎也。
《周易本義》:
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無所緣而絕於地,特未飛爾。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無咎也。
綜論:人從壹個階段變成另壹個階段,肯定是由前壹個階段的鋪墊才能達到後壹個階段,前壹個階段自我認知達到的“無咎”是進入下壹階段的起點。
6.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大人造也
王弼:不行不躍而在乎天,非飛而何?故曰“飛龍”也。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興,德以位敘,以至德而處盛位,萬物之睹,不亦宜乎?
《子夏易傳》:陽升而萬物相見也,以聖人之大德而為乎天下,明以周之、神以化之,而莫見其狀,則智惘辨其處,萬物鹹仰其宜,利見大人而賴其治也。
鄭玄曰:五於三才為天道。天者,清明無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虞翻曰:謂四已變,則五體離。離為飛,五在天,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謂若庖犧觀象於天,造作八卦,備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
《周易正義》:
正義曰: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雲“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德備天下,為萬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見此居王位之大人。
《周易本義》:
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耳。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綜論:從下三卦上升到上三卦的中爻,九五位剛好中正得位,儒家認為這是君王或者聖人才能匹配的,那我們作為普通人是不需要做君王,那如何和我們自身結合呢?九五爻位其實是作為個體的人,達到了無法突破的點了,壹人之下萬人之上,只需要保持這種態勢,不違背自然之道,就是無為的最高境界,多壹點為亢龍,少壹點就如躍深淵之坎,明白自己的地位,明晰事物大道,嚴守“中、正、仁、和”就是儒家的最高要求
7.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盈不可久也
王肅曰: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
《子夏易傳》:陽極則消之,盈則虧之,終則始之也。亢而不知,雖尊極天下威大四海,未離於悔也。聖人與時而消息,則堯授舜、舜授禹,不極於亢,而善其終也。
《周易正義》:
故正義曰: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聖人有龍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極則反,故“有悔”也。純陽雖極,未至大兇,但有悔吝而己。
《周易本義》:
上者,最上壹爻之名。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綜論:違背天道、人倫,終將後悔
8.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象曰:天德不可為首也
劉瓛曰:總六爻純陽之義,故曰“用九”也。王弼曰: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見群龍之義焉。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無首,坤利在永貞矣。
王弼: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見“群龍”之義焉。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無首”,《坤》利在“永貞”。
《周易正義》:
正義曰:“用九見群龍”者,此壹句說“乾元”能用天德也。九,天德也。若體“乾元”,聖人能用天德,則見“群龍”之義。“群龍”之義,以無首為吉,故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也。
《周易本義》:
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於此發之。聖人因系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群龍無首」之象,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群龍無首,吉。」蓋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
綜論:這是儒家和道家哲學的最高要求,儒家借《易》說道家無為而無不為之意,壹切世間的準則都是符合大勢,而“勢”是每壹個個體集合所表達的,它屬於自然的結果,某壹個人想去改變,違背自然之道,必然屬於“亢龍”,儒家和道家的結合的解讀,都在韓非子《解老》篇,無首不是“無為”,是有為之中的“無為”,方為吉,無為是壹種通過有為表現出來的無為狀態,兩者合和方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