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也叫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人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起源於殷商始末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根據中國農歷,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日、陳元、鄭源、元朔、元旦等。,俗稱正月初壹。民國時改為公歷。公歷的第壹天被稱為元旦,農歷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被稱為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來了,萬象更新,草木更新,新壹輪播種收割季節即將開始。人們剛剛度過了花草樹木在冰天雪地中奄奄壹息的漫長冬季,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那壹天。當新的壹年到來的時候,自然要用喜悅和歌聲來迎接這個節日。
幾千年來,人們把壹年壹度的習俗慶典搞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到三十,人們都把這段時間稱為“春節”或“除塵日”,這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
然後,家家戶戶準備年貨。大約在節前十天,人們忙著購物。年貨有雞、鴨、魚、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水果。他們也應該在新年拜訪親戚朋友時準備壹些禮物。孩子們應該買新衣服和帽子在新年時穿。
過年前,家裏的門上要貼壹張紅紙黃字的新年賀詞,也就是用紅紙寫的春聯。屋內張貼著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由心靈手巧的姑娘剪出漂亮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著紅燈籠,還可以倒貼福字、門神等,路人想起來就有福氣。所有這些活動都是為了給節日增添足夠的節日氣氛。
春節的另壹個名字是中國新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壹種虛構的動物,會給人們帶來厄運。除夕夜。樹枯了,草不生;新年過後,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壹年怎麽過?需要用鞭炮,於是就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其實是另壹種烘托熱鬧場面的方式。
春節是壹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離開家的孩子應該在春節期間回家團聚。農歷新年的前壹天晚上是臘月三十晚上,也叫除夕和團圓夜。在新舊交替之際,慶祝新年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除夕夜,全家人徹夜不眠,聚在壹起喝酒,享受天倫之樂。在北方地區,人們習慣在除夕吃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子諧音,是相聚的意思,也是年紀輕輕就能交到朋友的意思。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又甜又粘,象征著新的壹年生活甜蜜,步步高升。
當第壹聲雞鳴響起,或者新年鐘聲敲響,街上鞭炮齊鳴,喧鬧聲此起彼伏。每個人都喜氣洋洋。新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服裝。首先,給家裏的長輩拜年。在節日期間,孩子們也會得到壓歲錢,吃團圓飯。第二年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他們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祝賀他們新的幸福和財富。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彌漫在家家戶戶,也彌漫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有些地方還有舞獅、耍龍燈、表演社火、逛花市、逛廟會等習俗。在此期間,燈籠遍布城市,遊客遍布大街小巷。非常熱鬧,前所未有,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真正結束。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滿族、蒙古族、瑤族、壯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達斡爾族、侗族、黎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但節日的形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有意義。
春節的起源和傳說
春節和年這兩個概念的原意來自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然而,古代把正月初壹叫做“大年初壹”。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壹:熬夜過年。
守歲是舊年最後壹夜熬夜迎新年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忍年”。探究這壹習俗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代,有壹種兇猛的怪物散布在山林中。人們稱他們為年。它的外表猙獰,本性兇殘,專吃鳥獸和昆蟲。它每天都在變口味,從磕頭蟲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逐漸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們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嘗新鮮的食物,出沒的時間是天黑以後,黎明時公雞壹叫,就回到山裏。
確定了年肆虐的日期後,人們就把這個可怕的夜晚當成了壹個關口,稱為年,想出了壹整套關閉大年初壹的辦法:家家戶戶在這壹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飯,關好火,把爐子打掃幹凈,然後把所有的豇豆捆起來,把房子的前後門封好,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因為這個晚飯是不確定的。除了要請全家人壹起用餐,以示和諧團聚,還要在用餐前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平安度過壹夜。吃完飯,誰也不敢睡,坐在壹起聊天壯膽。漸漸養成了除夕不睡覺的習慣。
守歲之風興起於南北朝,梁代不少文人都有守歲詩。“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代代相傳。
春節傳說2:萬年造歷論
相傳古代有壹個叫萬年的年輕人,看到當時的節日比較混亂,就有了壹個精確設置的計劃。但是他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壹天,他在山上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樹蔭下。影子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壹個日晷來測量壹天的時間。後來懸崖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啟發了他,他開始做壹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久而久之,他發現每三百六十天,四季會循環壹次,天氣的長短也會重復。
當時的國君叫祖逖,經常被變幻莫測的天氣所困擾。知道了壹萬年後,他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帝,向祖逖解釋了日月運行的真相。祖逖聽後很高興,覺得有道理。於是我離開萬年,在天壇前建了日月亭,又建了日晷臺和漏壺亭。我希望我能精確地測量太陽和月亮的規律,計算出早晚的準確時間,並創造出壹種歷法來造福世界人民。
有壹次,祖逖去了解萬年歷的進展。當他登上日月神壇時,他看到天壇旁的石壁上刻著壹首詩:
日出日落360,從頭再來。
草木分四季,壹年有十二圈。
得知萬年歷被創造出來,我親自登上日月亭探訪萬年歷。萬年指著天象對祖逖說:“現在十二個月了,舊的壹年過去了,新的壹年又開始了。請為君造節。”祖逖說:“春天是壹年的第壹年,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由來。
冬去春來,年復壹年,經過多年的長期觀察和精心計算,他算出了準確的陽歷。當他向他的繼任者展示陽歷時,他被銀須覆蓋。君主深受感動。為了紀念壹萬年的功績,他把陽歷命名為“萬年歷”,並把它命名為日月壽星。以後過年的時候人們會掛上壽星圖,據說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的第三個傳說: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始於約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歷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集》、《燕京歲時年譜》等著作,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符濤”。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傳說有壹個鬼世界,裏面有壹座山,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頂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壹鳴,夜遊的鬼魂就會趕回鬼域。鬼域之門位於桃樹區的東北方向。門邊站著兩個神,分別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壹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會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做成的繩子綁起來,送給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於是人們把它們雕刻成桃木,放在家門口,以辟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紅木板上,認為這樣做也能消災。這種紅木板後來被稱為“符濤”。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壹則不失殺煞之意,二則表達美好祝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他們還在象征幸福和好運的紅紙上寫對聯,並在春節期間貼在門窗兩側,以表達人們對來年好運的良好祝願。
為了祈求家族長壽,壹些地方的人們還保持著貼門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了兩個門神,所有的妖怪都會害怕。在民間,門神是正義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認為長相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氣質和非凡的技能。他們正直善良,捉鬼捉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鐘馗,這個被人們推崇的捉鬼人,就是這樣壹副奇怪的樣子。所以民間的門神總是怒目而視,面目猙獰,手裏拿著各種傳統兵器,隨時準備與膽敢上門的鬼怪作戰。因為中國房子的門通常是兩個相對的,所以門神總是成對的。
唐朝以後,除了和,人們還把唐朝的兩位武將秦和尉遲恭當作守門人。相傳唐太宗生病,聽到外面鬼叫,徹夜不眠。於是他讓兩位將軍手裏拿著武器到袖手旁觀門口,第二天晚上就沒有鬼魂騷擾了。後來,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種習俗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惡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支付新年電話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還是很流行的。
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壹定要盡早準備。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黃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有吃黃米面炒年糕的習俗,有的還會塞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
真正過年的前壹天晚上叫團圓夜。背井離鄉的遊子,千裏還要從萬裏之外回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餡。餡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統的餃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撈出後拌上醋、蒜末和蔬菜。還有煎餃子和烤餃子(鍋貼)的方法。因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餃子的“焦”與“膠”諧音,“和”與“膠”有團圓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相思團圓;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狀像元寶的餃子,過年吃餃子,也有“發大財”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所以慶祝春節很有趣。
春節詩歌
田家院日
(唐)孟浩然
昨晚打回北方,今天從東方出發;
我已經很強了,沒錢還擔心農業。
桑田耕父,蓮鋤隨牧童;
田說今年的氣候,* * *充沛。
賣癡呆癥的話
(唐)範成大
除夕夜,人們不睡覺,厭倦了萎靡不振,強行過年;
孩子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叫人賣。
除了晚上
(唐)萊古
事關團結已成空,萬裏相思壹夜之間。
擔心到烏鴉死去,妳會再次看到春風。
農歷月的第壹天
(宋)王安石
除了壹歲的鞭炮聲,春風把溫暖送進屠蘇;
成千上萬的家庭總是用新桃子換舊桃子。
元日玉樓春
(宋代)貓胖
年年蓮花落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還在騙人,春天的她很苗條。
美女催千秋長命,柏葉青椒披秀色袖。
在我的家鄉深處,我並不了解對方,但我只和董軍在壹起。
除夕
文天祥(南宋)
幹坤空,歲月去堂;
路的盡頭風雨交加,窮的那壹邊全是冰雪。
生命隨歲月消逝,身體被遺忘;
沒有殺蘇夢這回事,夜還早是燃燈。
支付新年電話
(明)文徵明
我不想見面,但我想談談,著名的論文都是我們。
我也跟人扔幾張紙,世界太簡單不太空虛。
是新的和正確的
葉青(明)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加過年,春光舊山河。
梅劉放充滿驕傲,散漫而蒼老;
塗素成喝醉了,嘲笑白雲。
今天是除夕。
(清)黃景仁
千笑萬緩,憂從外藏。
高高站在石橋上的人,仿佛在人間,凝望天空,卻見壹星如月。
鳳城新年致辭
(清)查沈星
巧剪試新羅,畫彩金如飛蛾;
從此剪刀閑置了壹個月,20歲之前的閨房針線比較多。
吳佳元旦
(清)孔
小舒白發不盈跌宕,養老竈居然睡了。
剪了蠟燭幹了夜宵酒,把錢都花光了買春錢。
聽燃鞭炮的童心,看桃花字的變化。
鼓角加壹朵梅花,連笑過年。
大年初壹占用了柳亞子的魅力。
董·
* * *歡聲笑語過年,鴻雁淑女送梅花;
大家在祝酒詞中互相敬酒,表達新年的祝願,在所有的人都還不滿足之後,又壹起品嘗這勝利的茶,談論時事。
唯忠報國,家無天堂;
歌舞伴京城迎佳節,遠眺延安風光。
春節期間看花市。
林·
麥傑見面看花市,卻像畫廊壹樣靠著騎樓;
捆好的盆栽壹字排開,草類植物木質清香。
徹夜燈火通明,歌聲令人心醉。
正是這壹年,景色美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