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春節有哪些傳統民俗

春節有哪些傳統民俗

 春節是個古老的節日,那麽這麽多年累積下來,壹定會形成鮮明的節日特色,在民間,春節也流傳著很多習俗,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春節的傳統民俗,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有哪些傳統民俗 篇1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壹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壹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壹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壹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在中國是壹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壹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壹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壹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春節有哪些傳統民俗 篇2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壹、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壹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壹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源於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壹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於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壹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樸、吉祥的印象。它內含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外形又很雅致,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佳節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二、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壹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壹般大年初壹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壹般的規矩是初壹拜本家、初二拜嶽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裏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三、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四、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壹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五、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六、喝臘八粥

 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忙著準備過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人們"合五谷棗栗等果品為粥,祭先農,祭先祖"。臘八節源於古老的臘日節,也稱臘祭或蠟祭。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七、祭竈神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被作為壹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八、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幹幹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九、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壹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壹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十、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十壹、除夕守歲

 除夕是指壹年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壹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壹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同辭舊迎新。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十二、吃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十三、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春節習俗具體內容十四、放爆竹

 "爆竹聲中壹歲除"。除夕之夜,交子時刻,天空中,火光閃閃,轟鳴陣陣,隆重、熱烈的鞭炮聲送走了舊年,迎來嶄新的壹年,把春節推向了高潮。

春節有哪些傳統民俗 篇3

 1、祭祀。

 在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準備好貢品祭祀已故的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希望他們保佑自己壹家人在新的壹年壹帆風順。

 2、貼春聯。

 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

 3、掃舊。

 新春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大掃除,把家裏裏裏外外收拾的幹幹凈凈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

 4、貼掛貼。

 過年貼掛貼(又叫桃符)和貼春聯壹樣,五顏六色的'掛貼給春節增添了喜慶。

 5、貼年畫。

 北方人喜歡在春節時張貼年畫,給春節增添了許多喜慶的氣氛。

 6、守歲。

 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壹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壹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7、放鞭炮。

 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

 8、拜年。

 北方人有晚輩給長輩拜年的習俗,在大年初壹的清晨小輩們三五成群地到長輩那裏拜年問好。

 9、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壹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10、

 過年當天男人貼春聯,女人在準備各種美食,貼春聯之後,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擺放水果,菜品,糕點,筷子,來緬懷先人。

春節有哪些傳統民俗 篇4

 溫州

 開門炮: 初壹淩晨,家家戶戶第壹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壹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壹般是先放小鞭炮壹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壹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麽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壹般鞭炮的外皮和裏皮均壹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竈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 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壹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舊時正月初壹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裏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壹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竈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壹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壹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裏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壹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壹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壹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壹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壹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願。

 開正: 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凈身"(即除夕夜要戒色)並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汙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裏,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面等,兩旁有壹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後,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壹年裏平安、發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壹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後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壹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 正月初壹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壹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壹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竈神像前;二是拜竈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壹碗喝。因新年第壹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壹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壹舉兩得之效。

 早點: 正月初壹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壹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鹹,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壹碗粉絲,上面放壹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征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松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後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蔔)給合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蕩壹帶,則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壹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說,吃粽子有兩義,壹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壹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初壹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春節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財的彩頭。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春節有哪些傳統民俗 篇5

 日落日升,鬥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壹。比如,中國的傳統春節習俗,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舉國歡慶的聚會。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

 由於民族的不同,南北地域的差別等等,春節文化可謂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綜合起來卻又有許多***同之處:從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就開始有了“年味”;臘月二十三(多指北方),二十四(多指南方)又稱小年;從小年開始置辦年貨,倒貼“福”字,意為福到;貼年畫,對聯,剪窗花,掛大紅燈籠,意為紅紅火火;貼門神意求來年財運亨通等壹直忙活到除夕,才開始過大年。

 大年三十的團年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壹次聚餐。三十晚上必須守歲,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壹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壹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稱“熬年”。除夕和正月初壹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等。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華夏上空,爆竹聲響徹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的歡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聲響,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初壹早晨,開門放煙花炮竹,也叫“出天方”,意為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在開門營業時放爆竹還有另壹番意義,即為了新的壹年大吉大發。

 隨著通信手段的進壹步完善 ,發短信拜年也是春節文化之壹。別看短信雖短,字裏行間卻透露出對親友的濃濃情意與祝福,而且及時方便,這就是短信拜年的魅力所在。

 在傳統年代裏,春節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對於我們這個農耕民族來說,春節是壹元復始的標誌;春節中的許多儀式,如祭神祭祖,是為了重新確證人神關系,以求獲得神靈的庇佑;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則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與傳統習俗,等等。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裏,春節豐盛的團年飯,孩子的新衣等,是對平日艱苦生活的壹種補償,所有這壹切,都讓人們對春節充滿了憧憬與期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對外的開放,與世界的接軌等,整個社會逐步世俗化·功能化·理性化了,春節也漸漸脫變成了簡單的吃吃喝喝·打打麻將撲克牌以及在春節聯歡晚會前打瞌睡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春節慢慢變味,沒意思是必然的,甚至於逐漸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就連興起不久的短信拜年習俗也在變味,有些人不看對象,不分內容,不分男女老幼壹條短信通吃進行群發,只為應付了事。這種行為壹點誠意都沒有,實在無趣的很,因此馬年春晚的壹首經典曲目《群發短信我不回》就應運而生。

 春節假期,各色同學聚會成為憶青春的方式,也是壹種同學 之間聯絡感情,互相幫助的極好平臺。然而,本是回憶純真年代的聚會,卻多了壹些炫富攀比的意味,“致青春”變成了名利場。面對昔日“同桌的妳”,很多“恐聚族”不僅感嘆“相見不如懷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各地用工的不均衡,內地大批閑置人員,為生活所迫湧向沿海開發區,只留下 獨巢老人·留守兒童在家。春節是他們唯壹能夠團聚的佳節,因此來回奔波成了必然,相當壹部分人為錢所困,為禮所擾,為情所累等成為心中揮之不去的煩惱。累也成了眾多人春節掛在嘴邊的常語,尤其是四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累就更加不可避免了。

 廉不廉,看過年。從中央的八項規定出臺到馬年春節前中央針對公務員的十五條禁令,猶如壹劑“猛藥”,有望根治奢腐“頑疾”,馬年春節看起來也的確清淡了許多。筆者認為,與其“大手大腳過年,緊緊縮縮上班”,不如帶著感情常回家看看。富也好,窮也罷,過年回家與親人相聚,不能被華而不實的東西所累。

 現如今老祖宗延續下來的春節習俗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且滲入到世界的每壹個角落,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老祖宗延續下來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發揚光大。無論采取什麽樣的方式過年,老祖宗留下的壹些最基本的傳統習俗都不能丟。現在的年輕人實在讓人堪憂,懶惰成性,連最基本的對聯都不願意貼,動不動就上館子,長此以往春節 就失去了它的本義,也就真的離消失不遠了。充分享受親情友情,才是節日的應有之義。讓我們***同為維護老祖宗留下的遺產——春節文化,而努力吧!

  • 上一篇:《國債期貨》:什麽是貨幣的時間價值?
  • 下一篇:最全面的鐵礦石基礎知識,員工必備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