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無數勇敢而智慧的人的努力,現在我們似乎有了答案。
這些答案濃縮成了精神疾病的兩個模型:缺失模型和沖突模型。
這兩種模式的形成也是長期沖突的。後來和其他完全對立的理論壹樣,對立變成了統壹,也就是說兩者都是對的。比如光是粒子還是波,最後的結論是高中生都知道光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又是波。
這些往事告訴我們:不要在沖突中全力以赴,因為妳和妳在爭論中的對手可能都是對的。
稀缺模型的近似表述是,所有的疾病都源於早年照顧者缺乏情緒反應。
比如產後抑郁癥的媽媽,可能對寶寶缺乏足夠的反應,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缺少母親回應的寶寶會自戀,能力會因為缺少鏡子和贊美而萎縮。當他們成年後,他們將滿足基本需求,無法正常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事件。這種人需要支持性心理治療。
沖突模型的近似表述是:壹切疾病都源於內心的沖突;內在沖突是外在沖突內化的結果。比如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這種沖突就會變成孩子的“內鬥”。這種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療。
簡單來說:因為被打壓而顯得能力稍弱的人是有缺陷的;那些能力很強,但是自己過不去的,就是沖突型。臨床上絕大多數人都是缺乏和沖突的混合體。
我們開始談論沖突。我準備“壹路黑下去”,或者說我要說的是八個常見的沖突。
根據心理發展階段的分類,有三種沖突。
壹、0到1歲,口頭沖突,沖突雙方分別是依賴和成長。在成年人身上,表現為:對他人的過度依賴,以及壹些生長停滯的“證據”:如進食障礙、對刺激物(香煙、酒精等)的口腔依賴。)、辱罵他人等等。
二、1-4歲,排泄控制期沖突,沖突雙方分別控制和被控制。在成年人身上的表現是:強迫癥,過分刻薄,不靈活,收藏者對權力的沈迷等等。
3、4-6歲,俄狄浦斯沖突,沖突雙方是愛與恨,快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成年人在愛恨情仇中猶豫不決,我稱之為“酷性格”;不知道要快樂還是痛苦,回避壹切快樂的事情;不敢成功,甚至言行舉止都是在達到壹個目的:“防患於未然”,這個已經說過了,我就不贅述了,否則會被認為是口語發展停滯。
以下沖突按其內容分類。
第四,天真與成熟
中國仍然保留著農耕社會的壹些傳統。大家都自覺不自覺地認為,年紀大的人知識多,經驗多,所以“老人”享受壹些“特權”。當然,這並不是像免費坐公交那樣的“特權”,而是壹種心理預設的“權力”,讓他們覺得自己比年輕人優越。這種優越感其實是對老年人的壹種惡性催眠。同時也是對年輕人的攻擊,讓年輕人總是以自己的“幼稚”為恥。
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不在原來的位置上了。年輕人向往“變老”,老年人向往變老,把對年輕人的羨慕變成了對年輕人的攻擊。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有人犯錯後,壹個可能只比他大幾歲的人可能會感嘆說,這個人還是太年輕了。
不會給別人和自己造成太大損失的天真,是生命力的表現,比人情世故更接近人類的自然本質。成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沒有內心與外界的持有沖突,而是持有那些沖突,能夠用自己成熟的部分去捍衛自己“幼稚”的部分,繼續“幼稚”。
似乎老壹輩對下壹代有本能的敵意。看看下面這些給下壹代起的名字:垮掉的壹代,頹廢的壹代,不負責任的壹代等等。好像把世界交給下壹代很不放心;其實我這壹代人並不想離開,所以還是默認需要。
“少年成熟”的成熟,可能不是成熟,而是對生命力的壓抑;就像犀利哥不是犀利,而是智障的癥狀。我沒有攻擊智障人士的意思,但我反對對這類病人過於“搞笑”。
動詞 (verb的縮寫)傳統與現代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享受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比如疫苗和抗生素的出現,避免了大規模死亡;生活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等。但仍有人“珍惜過去,珍惜現在”,認為過去的壹切都是好的。
這是人格發展停滯投射到歷史軸上的結果,他們內心“反進步”或“不進步”的部分對應的是歷史上的落後階段。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具有知性、審美和情感價值,但沒有太多指導我們生活的價值。每壹代人都有權利決定如何生活。
當然,壹個成年人也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但是,孤立孩子和現代文明的關系,幾乎是反文明、反進步的。
尊重傳統的最高境界是比我們的祖先更聰明、更文明、生活得更自由、更快樂。
不及物動詞疾病與健康
精神分析的壹個著名悖論是,壹個人花了錢和時間來找妳分析,卻千方百計阻止妳把t a分析好。
健康的理由只有壹個,就是健康本身;或者說有無數,因為有健康,就可能有壹切。
生病的原因只有五個:
1,疾病帶來的痛苦可以減輕妳的罪惡感。這種負罪感有點像壹個人的“原罪”,我們不妨稱之為“原罪”,是在早期的關系中形成的。
2.疾病本身就是滿足妳本能欲望的壹種象征形式。當然,妳不會允許分析師“毀了妳的好事”,也不會讓自己“毀了自己的好事”。壹個強迫癥患者說:Ta每天睡覺前要把從早到晚發生的每壹件事的細節都“捋壹捋”,這樣才舒服,才能睡得安穩。
3.當妳壓抑欲望的時候,妳可以在瞬間獲得內心的平衡和平靜,然後妳就沈迷於抑郁。這種壓抑會普遍化,可能演變成對自己各種能力的壓抑。然後妳賦予這種和平某種神聖或超然的意義。有些邪教就是這樣吸引信徒的。
4.生病會帶來壹些好處。我已經說了,就不啰嗦了。
5.妳用老方法處理新的人際關系。改變意味著陌生和危險。
七。工作和生活
現實中的各種事件本可以“相安無事”。如果他們之間有不協調的矛盾,很多情況下是壹個人內心的沖突向外投射的結果。比如男女的區別,就是壹對矛盾。有的人利用這種差異制造快樂,有的人制造沖突。
工作和生活的關系也是如此。有些人讓工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消耗了大部分全部精力,而忽略了家庭和親情。這可能是因為:
1,用工作虐自己
2.回避家庭帶來的快樂,因為這種快樂是父母無法企及的。
3.讓妳的孩子在早年經歷親情的缺失。
八、人際沖突
現實中的人際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理性與法律的沖突是正常的。但有些人往往突破底線,在沖突中不擇手段。尤其是沖突導致的惡性肢體暴力,可能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壹種表現。
在符號層面,也就是語言層面無法控制沖突,這是2歲前心理創傷導致的癥狀,稱為看見動作。
頻繁的人際沖突可能是由於:
1,妳無法升華自己的攻擊性,也無法以社會認可的方式獲得比“對手”更多的財富、知識和榮譽。
2.妳無法接近別人。妳通過攻擊別人來表達親密。
3、肆意表達攻擊性等於公開情緒“裸露”,這是嬰兒行為的殘留。壹個真正的成年人尊重自己的地位,不屑於這樣做。
4.妳把妳對早期成長環境的攻擊轉移到了此時此地的某個人身上。
當然也有很多沖突,因為壹個音頻課程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後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