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 是指壹國經濟中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的金屬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現象。紙幣是國家強制通用的價值符號,本身沒有價值,既不能兌換金銀,又不能作為貯藏手段,不論發行多少,均處於流通領域。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商品流通中的需要量,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會上漲。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因為金銀凝結著人類勞動,本身具有價值,它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從而不發生流通中貨幣過多的現象。通貨膨脹按形成的原因壹般可分為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和結構性通貨膨脹。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是指由於總需求的增長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指因商品和勞務的生產者主動提高價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價格的普遍上漲的現象。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漲是在總需求並不過多的情況下,而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的現象。在通貨膨脹期間,需求、成本以及結構這三種因素同時起作用。 衡量通貨膨脹情況,壹般以物價的變動為標誌,年度指標通常以國民經濟綜合物價指數為依據,即國內生產總值的現價發展指數除以不變價格發展指數;月度指標則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依據,有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可用來反映年度的通貨膨脹情況。 宏觀調控 是指政府為實現宏觀(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外匯收支總量和主要物資供求的調節與控制。由此擴展開來,通常把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納入宏觀調控的範疇。
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國家利用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對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發揮調控作用。
“瓶頸”制約 是指壹種被形象化了的經濟現象,如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及煤電油鋼等能源、原材料的發展及供給能力滯後於日益增長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總體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的制約因素。國民經濟發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了這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承受能力。就好比壹個瓶子,由於其頸部比瓶身要細,因而限制了瓶內液體順暢地大量流出,只能是緩慢地涓涓細流,不管瓶體多粗,容量多大,其流量都受制於瓶頸的大小。因此,要想獲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在不遠的將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就必須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消除“瓶頸”制約,並力爭使這些基礎產業超前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壹個良好的基礎條件。 國民經濟行業劃分 在統計工作中為取得分行業的數據資料並統壹分類和編碼,正確反映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結構和發展狀況,便於研究國民經濟的各項比例關系,而制訂的國民經濟行業劃分標準。按現行統計制度規定,我國行業劃分為15大類,排列順序如下:
(1)農、林、牧、漁業
(2)采掘業
(3)制造業
(4)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5)建築業
(6)地質勘查、水利管理業
(7)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
(8)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9)金融、保險業
(10)房地產業
(11)社會服務業
(12)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
(13)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
(14)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
(15)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
統計上的城鄉劃分 是指城鎮和鄉村的劃分。市是指經國家批準成立“市”建制的城市。城鄉劃分的關鍵在於鎮的劃分,在我國鎮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的鎮。鎮的劃分標準曾有多次變化。1963年以前為常住人口在2 000人以上,非農業人口占50%以上。1964年起改為常住人口在3 000人以上,非農業人口占70%以上,或常住人口在2 500人以上,不滿3 000人,非農業人口占85%以上。1984年後又調整為,凡縣級地方國家機關所在地;或總人口在20 000人以下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超過2 000人的;或總人口在20 000人以上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占全鄉人口10%以上;或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山區和小型工礦區、小港口、風景旅遊、邊境口岸等地,非農業人口雖不足2 000人,都可建鎮。
大中小城市劃分 是指根據管理工作的需要,按市區(不包括市轄縣)的非農業人口總數多少對城市規模進行劃分。 目前我國統計工作中將城市分為以下幾組:
(1)100萬人口以上為特大城市;
(2)50萬人口為大城市;
(3)20萬人口為中等城市;
(4)20萬人口以下為小城市。
上述分組,隨著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改革的深入發展,將會調整。
大中小型企業劃分 是指采用產品生產能力、職工人數、固定資產原值作為劃分企業規模的標準。企業規模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大型企業壹般技術處於領先地位,產量多,效率高,經濟效益好,是起主導作用的骨幹企業。目前劃分企業生產規模采用兩個標準:(1)凡產品比較單壹的行業,以產品生產能力作為劃分大、中、小型的標準;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以其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來劃分。如電力、原煤、石油、鋼鐵、有色金屬、硫酸、燒堿、純堿、合成氨、汽車、拖拉機、水泥、平板玻璃、紡織、造紙、制糖、手表、縫紉機、自行車等;(2)凡產品種類繁多,難以按生產能力劃分的,則以固定資產原值作為劃分標準。
全面統計 是指全面統計調查,即對研究112壹對象的所有單位全部進行統計調查的壹種方法。全面統計調查能夠掌握所有調查單位的全面情況,但此種方法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物力,同時可能出現的調查誤差也較大,因而調查內容限於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指標。如工農業產品產量、人口數、耕地面積、工資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統計工作中采用全面統計的方法將逐步減少。 重點調查 是壹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在全部單位中選擇壹部分重點單位進行調查。這些重點單位在全部單位中雖然只是壹部分,但它們在所研究現象的總量中卻占有絕大比重,因而對它們進行調查就能夠反映全部現象的基本情況。例如,我們要了解全國鋼鐵生產的增長情況,只要對全國為數不多的大型鋼鐵企業的生產情況進行調查,就可以掌握我國鋼鐵生產的基本情況了。重點調查的單位可以是壹些企業、行業,也可以是壹些地區、城市。此種方法的優點是,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少,而又較快地搜集到統計信息資料。壹般來講,在調查任務只要求掌握基本情況,而部分單位又能比較集中反映研究項目和指標時,就可以采用重點調查。
典型調查 是根據調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對所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少數有代表性的單位作典型,進行深入周密的調查研究,所謂“解剖麻雀”就是典型調查。典型調查的特點在於:調查單位少,且調查單位經過全面分析選擇,具有代表性,便於進行深入、具體、周密的調查。典型調查和全面統計結合,既可以掌握全面情況,又具有典型材料,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豐富生動的資料。
抽樣調查 是按照隨機原則從總體中抽取部分單位進行觀察,並根據觀察結果推斷總體的壹種非全面調查方法。其主要特點是:
(1)總體的各單位都有壹個指定的概率被抽取。其中,每個單位有同等概率被抽中的,稱為等概率抽樣;被抽中的概率不相等的,稱為不等概率抽樣。
(2)隨機原則。不論是等概率或不等概率抽樣,在抽取樣本單位時必須通過壹個或幾個隨機的步驟進行,而不得采取主觀、有意的選擇方式。
(3)從數量上推斷總體。即以樣本的估計值來推斷總體有關參數,並可以控制抽樣誤差的大小。
抽樣調查相對於全面調查,具有節省人力物力、調查誤差小、操作靈活和取得資料較快等優點,因此,被人們看作是統計調查中的重要方法之壹。 目前,我國政府統計部門的人口變動情況調查、城鄉住戶調查、農產量調查、物價調查以及農村勞動力結構、固定資產結構等調查均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今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抽樣調查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住戶調查 是壹項以住戶為調查對象的壹種社會經濟調查。住戶是指由***同生活、***同消費,並有著***同收支的壹群人組成的經濟單位,他們可以是親屬關系,也可以是非親屬關系,或兩者兼而有之;壹個住戶可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家庭組成。
通過住戶調查,可以了解諸如人口、勞動力、就業、收入來源、支出去向、商品消費、儲蓄、住房,以及資產、負債、文化教育、衛生、婦女兒童、營養健康等多方面的情況和統計資料,為有關部門和領導機關提供決策咨詢資料。 科學估算 是以實際統計調查資料為基礎,根據事物的聯系及其發展規律,間接地估算和預計有關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關系和變化前景。
科學估算是壹種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分析研究方法。無論是從壹種現象估算另壹種現象,還是從局部估算總體,亦或是從現在預測未來,都離不開科學估算。
預測 是研究事物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的壹門科學或壹種方法。統計預測是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各種社會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進行研究,從而作出科學的量的判斷和預見,為制定計劃和決策提供依據。根據社會經濟統計預測,可以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制定經濟管理措施,提高經濟效益,平衡市場供求等。 統計預測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有調研預測、抽樣預測、經濟數學模型預測等方法。運用這些方法對經濟現象總體進行發展趨勢預測或因素關系預測。
調研預測是我國長期運用並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來又吸收了西方建立經濟數學模型的方法,使統計預測有了發展。需要註意的是經濟情況的發展變化是復雜的,必須把數學模型預測與調研預測結合運用,相互補充,才能使統計預測更適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統計表 是將統計調查所得數字資料,經過匯總整理後,按壹定的順序和要求填列在壹定表格之內,這種表格就叫做統計表。因此,任何壹種統計表,都是由統計表格和統計數字組成。沒有統計數字,只能視為統計表格。
統計表的結構包括:(1)總標題。總標題是表的名稱,壹般在表的上端中央;(2)劃線。劃線用來分割出表的縱欄橫行,壹般統計表最上和最下橫線用粗實線表示,稱為基線。中間用細實線;(3)土欄和賓欄。表的左端壹欄叫做主欄,用來排列單位名稱或分組。右邊各欄為賓欄,用來排列數字。如果賓欄之上還有分組,則分組各行也構成表的主欄部門。以下各行屬表的賓欄部分。此外,統計表還包括計量單位、數字資料和註解。 ·
統計圖 是在統計表的基礎上,表現統計資料的壹種形式,也是統計分析的壹種重要工具。統計圖把統計表中的數字形象化,利用幾何圖形反映數量間的對比關系。作為數字的語言,統計圖比統計表更明確、更具體、更生動有力。仁圖形只能起示意作用,數量之間的差異被抽象化了。因此,統計圖需要與統計表結合應用。 ·
統計圖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宣傳用圖,目的是統計數字大眾化,所用的圖形主要是“條形圖”、“方形圖”、“圓形圖”、“象形圖”和“統計地圖”等。另壹類是統計分析用圖。主要利用幾何坐標圖,點與線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發展變化過程和發展趨勢,反映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有:動態統計圖和相關統計圖。
經濟模型 是指經濟理論的數學表述。經濟模型是壹種分析方法,它極其簡單地描述現實世界的情況。現實世界的情況是由各種主要變量和次要變量構成的,非常錯綜復雜,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則就不可能進行嚴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復雜得無法進行。通過作出某些假設,可以排除許多次要因素,從而建立起模型。這樣壹來,便可以通過模型對假設所規定的特殊情況進行分析。經濟模型本身可以用帶有圖表或文字的方程來表示。 經濟模型主要用來研究經濟現象問互相依存的數量關系。其目的是為了反映經濟現象的內部聯系及其運動過程,幫助人們進行經濟分析和經濟預測,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
比較效益 又稱比較利益,這壹概念首先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來的,壹般適用於兩種情況:
壹是使用於國際貿易理論當中,指壹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某種產品或勞務比之提供其他產品或勞務相對來說更為便宜合算的特殊能力。在這裏,這壹概念闡明了為什麽壹個國家(或地區)雖然能夠以比任何其他國家(或地區)都低的成本提供多種多樣的貨物和勞務,但還是應當集中力量銷售其成本利益最大的那種產品或勞務,而把那些在成本上雖也有利,但相對較小的其他貨物讓給其他國家來生產。
二是使用於壹個國家內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個人之間的成本比較+如地區之間因為資源條件、地理位置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區域優勢與劣勢,它是中央和地方制定發展戰略時很重要的壹個參照系。又如農民種糧與種經濟作物之間的成本利潤比較、居民從事壹種職業與從事另壹種職業之間的成本利潤比較,往往是哪壹項成本低利潤高(投入產出率比較高),就幹哪壹項。這是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人們追求最佳效益的必然選擇。
統計調查體系 是指若幹相互聯系的統計雕查方法所構成的整體。對於復雜的經濟、社會現象,要了解其數量變化情況,客觀上需要區別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調查方法。概括來講,根據被調查事物的性質不同,可分別采取經常調查或壹次性調查。經常調、查在於了解某事物在壹段時期內發生的總量,如產量、產值、投資額等。壹次性調查在於了解某壹時點上事物存在的總量,如人口數、資金占用量等;根據調查範圍的不同,可分別采用全面調查或非全面調查。全面調查包括調查總體的全部單位,如普查、全面報表制度。非全面調查只包括被調查總體的壹部分單位,如抽樣調查、重點調查等;根據調查組織形式的不同,可分別采用統計報表制度或專門調查。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統計系統所使用的統計調查體系主要是以全面報表制度為基礎,適當輔之以抽樣調查、普查和重點調查等方法。近年來,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壹統計調查體系逐漸得到調整,全面報表制度的基礎地位有所削弱,而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等方法日益得到廣泛應用。
統計信息自動化系統 國家統計局早在五十年代就成立了為統計服務的計算室,從捷克·引進了卡片計算機,1957年在統計工作中開始使用電子計算機。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中,在中央和28個省(區、市)成立了計算機機構,處理人口普查數據。國家統計局在1985年全國工業普查的基礎上,成立了統計信息自動化系統,即國家統計局計算中心和各省(區、市)計算站,地、市、縣也相應成立計算室(站)。 由於起步晚,目前我國統計信息自動化系統還處在建設階段。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已提請將“金信工程”即統計信息自動化系統列入國家“金字工程”,並編好了“九五”統計信息工程建設規劃。
根據當前統計信息自動化建設的實際,現在我國實行分散數據處理與集中數據處理並存的方法,有條件時過渡到全國集中數據處理。國家統計局計算中心的任務是:設計數據處理方案並組織實施;對省、區、市培訓計算技術人員,對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和技術指導;接收省級及以下計算中心(站)報送的數據,並進行加工整理;組織系統內硬件、軟件的購置;制訂發展規劃、戰略目標。
發展速度 是反映某種社會經濟現象發展程度的相對指標,它是報告期發展水平與基期發 展水平之比,用來說明報告期水平已發展到基期 水平的若幹倍或百分之幾,即說明社會經濟現象 發展變化的快慢。壹般用百分數(以基期水平為100)表示。
發展速度分為環比發展速度和定基發展速度。環比發展速度是報告期發展水平與前期發展 水平之比,反映社會經濟現象逐期的發展程度;定基發展速度是報告期發展水平與某壹固定基期發展水平(通常為最初水平)之比,反映社會經濟現 象在較長時間內總的發展速度。 這兩種速度指標之間存在壹定關系,即環比發展速度的連乘積,等於定基發展速度。
增長速度 是反映社會經濟現象增長程度的相對指標,它是報告期增長量與基期發展水平之比。
增長速度與發展速度壹樣,由於采用的基期不同,分為環比增長速度與定基增長速度。環比增長速度是逐期增長量與前期發展水平之比,表明社會經濟現象逐期增長的程度。定期增長速度是累積增長量與最初(基期)發展水平之比,表明社會經濟現象在壹定時期內增長的總速度。
環比增長速度的連乘積不等於定基增長速度。如果由環比增長速度求定基增長速度,須先將各個環比增長速度換算為環比發展速度後再加以連乘,將所得結果再減1即得定基增長速度。增長速度指標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動的情況與趨勢,應用比較廣泛。
增長量 是說明兩個不同時期發展水平增減差額的指標。它說明社會經濟現象在壹定時期內增長(或減少)的絕對量。其計算公式為:
增長量=報告期水平壹基期水平
當報告期水平大於基期水平,即現象水平增長時,表現為正值;反之,現象水平下降時,表現為負值。由於所選基期的不同,增長量分為逐期增長量和累積增長量。逐期增長量是報告期水平減去前壹期水平的差額,說明現象逐期增長的數量;累積增長量則是報告期水平與基期水平(壹般是最初水平)相減的差額,說明壹定時期內的總增長量。
平均發展速度 是指壹定時期內各單位時期環比發展速度的序時平均數,它說明社會經濟現象在壹個較長時期內發展的平均速度。
百分點 是指不同時期以百分數形式表示的相對指標(如:速度、指數、構成等)的變動幅度。例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第壹產業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3.8%下降到1993年的21,2%。從上述資料中,我們可以說:國內生產總值中’,第壹產業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2.6個百分點(21.2?3.8二壹2,6);但不能說下降2.6%。
與上月(或上年)比較 前者是指報告期指標與前月之比,主要說明某壹經濟現象在不同月份之間的變動情況。後者是指報告期指標與去年同壹時期之比,主要說明某壹經濟現象在不同年份同壹月份之間的變動情況。兩者都是動態相對指標。動態相對指標表明同類事物在不同時間狀態下的對比關系,說明社會經濟現象在時間上的運動、發展和變化。通常把用來作為比較標準的時期稱為“基期”,而把同基期對比的時期稱為“報告期”。動態相對指標的數值有發展速度和增長速度兩種。其計算公式為:增長速度=發展速度壹100%
現價 即現行價格,也稱當年價格,是指報告期的實際價格。使用這種價格計算的數字,是為了使國民經濟各項指標互相銜接,便於考查當’年社會經濟效益,便於對生產與流通、生產與消費、生產與分配進行經濟核算和綜合平衡。 8.可比價 是指在不同時期的價值指標對比時,扣除了價格變動的因素,以確切反映實物量的變化。按可比價格計算有兩種方法:壹種是直接用產盧Dp產量乘某壹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另壹種是用價格指數換算。
扣除價格因素 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價值指標,在不同年份之間進行對比時,有各年間價格變動因素,而不能確切反映實物量的增減變動。為此必須消除價格變動因素,使之可比,才能真實反映經濟發展動態。扣除價格因素的辦法,是利用可比價格進行不同年份間價值指標的對比。 10.市場價格 是指通過市場交換而形成的價格,壹般由供求關系所決定。市場價格是相對於政府定價(或稱計劃價格)而言的壹種價格。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價格壹般限於農村集市貿易價格和城市農副產品集市貿易價格。隨著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國家定價範圍已明顯縮小,市場調節範圍日益擴大,目前已有90%左右的商品價格由市場調節。市場價格已經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季節變動及調整 在壹年之內,由於季節的變動,會使某些社會經濟現象(壹定的時間序列)產.生規律性的變化,這種規律性變化通常稱之為季節變動。經濟時間序列的變化會受到社會經濟系統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上看,影響時間序列變化的因素壹般可以分為三類:第壹類為純粹的時間因素,如氣候、日歷天數和節假日等有關的季節性因素(用S來表示);第二類是與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關的趨勢性因素(用T來表示);第三類是經濟變量有規律的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隨時間的延續而有規律地發展,表現在時間序列的變化上就是有壹定規律的周期棽ǘ?用C來表示)。另外,還有壹些偶然性因素,如社會心理、政治因素等(用I來表示)。因此時間序列壹般可以表示為:Y=T*C*I*S。為更準確地反映客觀經濟現象的本質,必須事先對季節變動因素作壹定消除和調整。
季節調整就是將壹個時間序列分解成以上各部分。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以下兩種季節調整方法;X-11方法、貝葉斯方法。我國壹般采用美國商業部普查局開發的為官方使用並在世界上有著廣泛影響的X壹11季節調整程序。
綜合國力 是指壹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它包括政治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外交實力等等。用以反映壹個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事務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所處地位的高低。經有關專家測算,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四十多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的綜合國力已上升到世界第6位,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統計指數 又稱綜合統計指數,指數是反映社會經濟現象數量變動程度的相對數。它的主要作用有三:(1)反映復雜經濟現象各構成因素的總變動;(2)分析社會經濟現象總變動中各因素變動的影響;(3)研究總平均指標變動中各組標誌水平和總體結構變動的作用。指數按其反映的對象範圍不同,分為個體指數和總指數。前者是反映個體經濟現象變動的相對數。如個別產品的物量指數、個別商品的價格指數等。後者是表明全部經濟現象變動的相對數。如工業總產量指數、消費品零售物價總指數等。總指數的計算形式有兩種,即綜合指數和平均數形式的指數。通過綜合兩個總量指標對比計算出來的指數稱為綜合指數,它是總指數的基本形式;後者是前者的變形。
小康與小康標準 “小康”壹詞源於禮記》,是與“大同”比較而言的壹種生活比較殷實,可以安然度日的社會經濟狀況。
現今,所謂小康標準即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我國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它是指在全面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使我國人民的生活在溫飽的水平上進壹步提高的階段性標誌,逐步實現物質生活比較寬余,精神生活比較充實,生活環境改善,人口素質提高,公益事業發展,社會治安良好。如何才能達到“小康”,國家統計局不久前提出了壹個試算標準,待總結完善申報批準後正式執行。有關綜合經濟部門和科研單位,也在研究“小康標準”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