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性能。劉老用優雅的方式為作者演唱了《追鸞殿》和《秋江送別》的片段(見照片和錄音檔案)。他先報了曲目名,然後撥弦,接著壹個清脆悅耳的聲音飄了出來。開頭只有兩句,正文是由四句組成的段落,每句話多為七言或九言,所以壹般是“223”或“2223”節奏,超過七言的部分在演唱時不占板。因為歌詞比較長,所以這段只能壹直重復到歌曲結束。用“梅花間竹”的韻,就是壹句高壹句低。句間停頓需要長時間或短時間的伴奏,然後唱出下壹句,交替使用。
木魚歌本來就是五聲音階,旋律節奏比較穩定。不過畢竟屬於散板,唱歌的時候偶爾會有變化。有時因為故事內容和人物心理活動的轉換,可以相對自由靈活地跳躍和變換節奏,特別是在情緒化的時候。這時會出現第二個反調式,構成七音音階。劉老師臉上表情很投入,聲音渾厚,婉轉低沈,憂郁。就像壹位前輩屈大均說的“唱壹句話,或者耽誤半個小時,妳就長篇大論,妳自己回吧。如果妳不肯壹路走下去,妳的文字會極其豐富多彩,妳的感情會極其極端,會使人感到快樂和悲傷。”當被問及長歌時,他說他的記憶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他需要壹些時間來記住它們。唱《成二扣》
木魚的音色有兩種:壹種是苦嗓,曲調陰郁,適合表達纏綿悱惻,如“玉碎珠”等。另壹種是曲調清亮,適合表達歡快愉悅的情緒;上述曲目中,鋪床歌、家鄉山歌彈唱、劉老演唱的幾首小曲,包括《貴人居》、《花果》、《城兒口》、《迎燈座》、《十二保姆》、《春暖花開》、《迎新抱》(萬民對媳婦的稱呼),都屬於後者。鋪床歌和東莞的舊習俗有關。當新娘進入新房,揭開紅頭手帕時,“大金”(媒人)將新人的窗簾、被褥、枕墊放在床上,然後要求新人站在床前。大金開始唱鋪床的歌。歌詞無非是祝願這對新人婚姻幸福,生活富足。這些歌曲也用於各種節日場合,如新居落成和為男嬰慶祝燈籠。而《家鄉山歌彈唱》是2001劉老參賽時文化局工作人員所作,歌頌東莞改革開放成就。所以,聽起來都是活潑喜慶的。在這些錄音中,發現男女都用同壹個音唱木魚歌,而且都是獨唱,沒有角色。《木魚歌》雖屬彈詞體系,但與蘇州彈詞不同的是,它沒有開篇詞、詩、詞、套數、平實詞。後來受粵劇、南音、龍州歌的影響,開始平淡。演唱時,以二胡、古箏、琵琶、三弦為伴奏,也可用竹板擊掌。曲調有兩種:“鄭強”和“苦喉嚨”。前者明快活潑,歡樂愉悅;後者是憂郁的,悲傷的。4000 ~ 5000冊的木魚書大概有500本。內容喜憂參半。有的改編自佛教故事和卷軸,如《目連救母》、《觀音誕生》;有來自小說的傳奇作品,如桂仁鄭東和白蛇雷峰塔。也有反映現實社會主題的曲目,如金的《自嘆不如》,描寫反美華工被禁的《華工怨》,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的《國事怨根》。最著名的傳統歌曲是《花》和《兩朵荷花的歷史》。
歷史悠久的東莞木魚歌,古為今用。2006年農歷二月初二的東坑“嫖娼節”開幕式上,“木魚說唱嫖娼節”的木魚歌登臺亮相,賦予了有400年歷史的傳統東莞木魚歌全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也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註。東莞的木魚歌(又名《盲人之歌》,因過去常唱此歌的盲人藝人而得名)歷史悠久,起源於明末清初,歷時四百余年。數百年來,聲音優美的木魚歌在東莞城鄉廣為流傳,但時過境遷。現在其實已經不浪漫了,幾乎是絕唱了。只在部分城鄉老年人中傳唱,位於莞城區西村。
400多年來,盡管受到全球經濟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強烈沖擊,東莞木魚宋在世界上仍有許多研究者和讀者。這是因為,由於歷史變遷,歷史上描寫木魚歌的最好版本的木魚書,大部分都在國外失傳了,國外的收藏數量遠遠多於國內和東莞。目前在東京大學、倫敦大學、牛津大學、大英博物館、巴黎國家圖書館、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所、莫斯科國家外交圖書館、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西柏林普魯士文化圖書館、美國等地均有收藏。歌德(1749—1832),1827年德國著名詩人,曾把傳說中的東關木魚宋華吉劍稱為“偉大的詩篇”。因此,進入21世紀,東莞木魚歌吸引了美、英、俄、日等多國學者的研究。近幾十年來,東莞博物館、東莞圖書館等相關部門,以及、董等東莞熱心人士,都非常重視東莞木魚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特別是文史學者楊寶林潛心研究數十年,傾盡全力,先後在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巴黎國家圖書館等地收藏了萬音木魚現存最早的著作《花吉劍》若幹刻本(冊),並撰寫了《東莞木魚歌初探》、《花研究》等專著,為傳承東莞木魚歌這壹珍貴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
豐厚的文化積澱是東莞建設“文化新城”的堅實基石。東莞木魚歌流行於東坑“嫖娼節”,開創了東莞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新途徑。可以相信,植根於東莞的珍貴文化遺產——東莞木魚歌,壹定會大放異彩。
此外,“木魚”、“龍舟”、“南音”是三個密切相關的概念。譚正碧、譚遜認為“木魚歌”是廣東漢族民間說唱文學的總稱,自產生發展以來,有多種名稱和形式。最早的分類,如《連昌宮詞》、《琵琶行》等,就是我們所說的“龍船”,我們所說的“尹楠”,就是元代人通過彈詞寫的關於“小說”的故事。它的‘短調’就是我們認為是木魚始祖的原始民歌。“其實《龍舟曲》、《木魚曲》、《南音》是有區別的。前者多為口語,字數不限。但是平濁句和斜濁句都要押韻,比較瑣碎的東西也要寫。後者多為雅詞,多為七言,並押韻平句,多寫歷史傳說,抒情性強,充滿封建說教;木魚曲與南音相似,但南音的平仄格律更為嚴格,而且有起音順序,是片面的。盡管如此,還是有相當壹部分人單純地認為短短的“木魚歌”就是“龍舟”。長的《木魚歌》是《南音》。據楊寶林先生考證,東關書店刻的木魚書上並未標註“南音”二字,但民國以後出現於廣州、香港,且前者多為機版印刷,也就是說原版並無“南音”,後為其他書店所加。究其原因,可能與粵劇的發展有關。民國初年,粵劇由劇場裏的官方方言改為粵語,南音也被納入粵劇和曲藝。比如著名女演員白駒榮演唱的南音代表作《秋恨之旅》就紅了壹陣子。廣州書店為了吸引顧客,在木魚書的封面上印上了“南音”二字。但對於萬人來說,唱“南音”要用標準粵語,唱木魚歌要用萬語。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婦女,普遍不知道怎麽唱南音。如果印上“南音”二字,肯定會失去市場。所以,香港陳香記書店出版的正宗南音金蝶,十有八九應該是木魚書,而不是南音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