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並不是從壹開始就是天然的等價交換物,在戰國時期的各種貨幣中並不能明確地看到白銀的影
子,珠寶、玉器、刀幣等是戰國時期真正可以用於交換的貨幣,此時的白銀只是作為收藏家的壹種樂趣而存在。
後來到了西漢時期,白銀的地位有所提升,到了漢武帝時期,白銀進入“白金三品”的行列,但無論是拿當時人們對於貨幣的觀念還是實際使用習慣來說,把白銀稱之為可以用於交易的貨幣都不恰當,也就說此時雖然銀貝之類的銀制品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但是它仍然不是官方所認可的貨幣。
但是後來,白銀已然作為壹種貴重的金屬並且擔負著貨幣的各項職能。那麽白銀是怎麽從收藏家中的“寶藏”變成市場上廣泛流通的貨幣呢?這要從唐朝說起,從唐朝開始,白銀才正式改變了自己的地位,廣泛用於交易、皇家賞賜、國際貿易等各種領域。
並且在唐朝繁榮的社會文化中有了自己的不可替代的壹席之地,而這種“身份”地位的轉變除了唐朝自身社會群體和經濟結構的內在需求促使之外,還有非常關鍵的壹個背後推手,這便是絲路貿易。
白銀貨幣化是唐朝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白銀貨幣化誕生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貞觀之治到後來的武周政治再到後來的開元盛世,經歷了南北朝的戰亂和隋亡的社會動蕩,盛唐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內在動力堪稱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時刻。壹方面,無論是傳統的農業還是手工業,抑或是商業貿易及海外絲路貿易,在長足發展的過程中都亟需壹種等價交易物的出現。
而白銀作為貴重金屬的社會地位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奠定,同金本位壹道,在普通社會交易中,白銀自然開始從神聖的收藏品飛入到尋常百姓家;另壹方面,人們對於白銀的認識觀念開始發生轉變,當然這不是源於普通百姓,而是當時的社會貴族們以贈送貴重銀器或者銀兩為光榮而體面之事開始的,當然此時白銀的意義依舊像往常壹樣擁有高貴的“面容”,並且也是在達官貴人之間進行傳遞,且不失其身份。
白銀制造技術的進步為其貨幣化奠定了基礎。制造技術的進步使白銀進入尋常百姓家,白銀真正從社會貴族進入到民間百姓的手中從而世俗化,主要原因便是白銀冶煉技術的快速提升,制造銀器技術的進步,使得白銀制品數量劇增,銀礦不斷被發現並被開采。
唐《貞觀政要》卷二十六載:“貞觀十年……宣、 饒二州諸山大有銀坑, 采之極是利益,每歲可得錢數百萬貫”。
到了公元806年,唐朝的銀產量已經能夠達到十六萬兩,猶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壹般,白銀數量的激增使得其價值和“身份”逐漸下降,這是唐朝白銀能夠貨幣化的決定性因素。
白銀使用領域的擴展加速了其貨幣化的進程。第壹,白銀始於戰國時期的收藏功能依舊存在,盡管白銀已經逐漸趨於世俗化,但此時的白銀已經是財富的象征,擁有白銀數量的多少也是壹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故自古以來收藏白銀壹直都是貴族們亙古不變的“愛好”。
第二,白銀被皇室廣泛用於賞賜。皇室代表著威嚴,在皇權至上的古代社會,皇室賞賜必然象征著高檔和貴重,《舊唐書》中有不少關於皇室賞賜大臣白銀的記載,白銀的貨幣化由皇室牽頭,從而大臣之間也互相作為貴重禮物予以饋贈,壹時間成為壹種風氣。
第三,在《新唐書》中已經廣泛記載了白銀在普通貿易中用於購買商品的情形,在商人眼中,白銀此時已經正式成為壹種交易的貨幣而存在。
二、絲路貿易成為白銀貨幣化的有力“推手”
廣闊的絲路貿易範圍。西漢形成的絲綢之路幾經波折後到了唐朝發展至鼎盛階段,壹方面是地域上的拓展,以唐都長安為起點,路上絲綢之路向西出發壹直到達歐洲,大量的西域商人湧入內地進行交易,各國之間貨幣繁雜,使得唐王朝的白銀得以借助中亞商人而盛行於整個西域;另壹方面則是貿易貨物種類的拓展,由最開始交易的絲綢、瓷器和茶葉到後來的衣食住行等各種貨幣互通有無,白銀最終成為了貨物交換的媒介。
統壹交易貨幣的需求。西亞和波斯的商人們滿載貨物來到中原,勢必會產生貨幣上的沖突,更有甚者域外商人放貸與唐人因為貨幣的差價而驚動了官府,以致於後期唐朝政府嚴禁商人之間直接進行無貨物交易的金融往來。
西亞各國加上中亞波斯商人絡繹不絕進行交易的前提就是各國之間貨幣的相互信任,唐朝時期雖然白銀開始貨幣化但也只是處於初始階段,而域外商人大都是金銀貨幣為本位,雙方都亟需壹種可以值得信賴的、並且可以在各自的本國內都可以流通的貨幣,於是白銀成為他們之間的***通點,在商人們之間自發地形成了***識。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安史之亂使盛行數年的路上絲路貿易受到了重創,且後期唐政府統治者已經無力對西域進行有效地統治,領土的喪失加之遊牧民族的頻頻騷擾,進而催生出了海上絲綢之路。
由《皇華四達記》記載,唐王朝的絲綢之路分為天竺道、安東道、雲中道、渤海道、西域道、回鶻道、安南道、廣州通海夷道等七條道路。
唐朝宰相賈耽寫的《海內華夷圖》中詳細描述了唐王朝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最遠已達印度洋和西亞地區。從東海沿海出發,航行在海上的各國商人們交易貨物依舊使用的便是白銀,究其原因,也許是普通的交易習慣,但更多的是當時的白銀已經確實成為世界範圍內所廣泛認同的國際貨幣。
三、絲路貿易關聯白銀貨幣化的幾個關鍵要素
唐王朝的開放之程度前所未有,唐王朝實力雄厚,西域各國大多帶有羨慕的眼光去看待旁邊這位“大哥”,而唐王朝也不會恃強而淩弱,依舊懷著包容開放的態度歡迎各國使者,更有甚者,波斯人可以高居宰相之位,可見唐王朝包容內外的氣魄。
同時唐統治者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也予以堅決打擊,以保護絲綢之路上各國的安全,唐王朝的這些表現足以證明這是壹位合格的“大哥”。
政治穩定是社會進步的基石,社會穩定又是經濟發展之必備條件,經濟發展而後,白銀才能得以廣泛流通,最終白銀才能以貨幣形式廣泛地在唐朝這個盛世帝國中流行。
唐朝的科技水平居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國的四大發明多數在唐朝傳到西方。另外,唐朝的手工業、農作物種植等技術均頗有建樹,憑借先進的絲織技術以及瓷器制作水平,壹系列手工業品成為絲路貿易的重要支撐;火藥在采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朝的冶鐵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曲轅犁的使用使農業耕種更加便利,還有以孫思邈為代表的醫學技術的進步等等,都在催促著唐朝社會的進步,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最終回歸到利益上來,白銀便成為了明星和擁有榮耀和光環的主角。
唐朝文化發展程度極高,天文、地理、醫學、文學、宗教等***同組成了唐朝先進而又龐雜的文化體制,在當時的東亞占有絕對的領先地位;其次,唐文化高度發達但卻不封閉,以漢文化為中心,經歷了無數朝代發展的漢族文化在封建意義上來說已經非常成熟,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漢文化始終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兼收並蓄,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向外輸出。
因為其開放性決定了在向外輸出的過程極易得到接受方的認同,加上唐朝強大的綜合國力,唐文化成為當時西域各國家學習的典範,而白銀也自然成為唐帝國與域外國家文化交流最為重要的媒介,文化滲透在通商貿易中,各國使者在貿易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已經成為唐文化的傳播者,當然這壹切表面上的媒介便是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