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雜誌名稱或文章關鍵詞。
搜索
朱光潛《詩論》對中國比較文學流派建設的意義
20210-09吳
美麗與時代:訂閱9期2021。
關鍵詞:朱光潛中西比較文學
摘要:朱光潛的《詩論》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派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詩論》中,朱光潛不僅積極運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對中西文學進行比較,而且更早地運用西方理論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闡釋和分析,使中國文學作品獲得了獨特的意義,彰顯了“闡發研究”的非凡理論價值。同時,他在中西詩學和美學雙向闡發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有效地糾正了早期闡發研究中單向闡發的偏頗,向西方學者展示了中國古代詩學和美學在闡釋西方文學作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動了中國古代詩學和美學走向世界。
關鍵詞:朱光潛;詩論;比較文學;中國學校
基金項目:本文是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支持項目的研究成果。
朱光潛先生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派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在美學和文藝方面的巨大成就和深遠影響,蓋過了他在這方面的成就。所以,除了少數學者很少提及之外,朱光潛先生在這方面的獨特成就,在國內的比較文學教材和比較文學史著作中是看不到的。
朱光潛先生在1925至1933海外留學期間,先後完成博士論文《悲劇心理學》,撰寫《文學心理學》,出版《變態心理學》。這些書是運用西方心理學理論闡釋中西文學創作、分析中西文學現象、令人信服地分析作品主題和人物的優秀作品,對推動我國比較文學的發展有很大幫助。特別是朱光潛先生在國外1931撰寫,國家圖書出版社1941出版的《論詩歌》,對中國比較文學學派的建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壹個
首先,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運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討中西詩歌在趣味上的異同,給人以很大的啟示,打破了以往比較文學局限於西域的局限,使西方學者開始了解中國文學,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需要註意的是,擴大比較文學的研究範圍是建立新學派的基礎之壹。
他指出:“西方詩歌和中國詩歌的興趣都集中在幾個普遍的主題上,其中最重要的是(1)人類關系(2)自然(3)宗教和哲學。”這些是相同點和不同點。詩歌的趣味集中在這三個主題上,是相同的,但詩歌趣味在每個主題上的內涵和偏向既相同又不同。在詩歌表達人情關系方面,朱光潛認為“朋友之誼、君臣之恩,在西方詩歌中並不十分重要,但在中國詩歌中,卻占據著與愛情同等的地位”[1]85-86。中國描寫敘利亞人倫的詩,大多是在朋友間對答、對唱的作品。愛情詩遠沒有西方詩重要。中國的壹些詩歌看似愛情詩,實則是表達理想的政治詩。比如屈原的《離騷》,其中傾註了作者的思想和對美的傾慕,其實是作者對君主的忠誠和愛國之心的壹種宣泄。即使在愛情詩中,西方的愛情詩也是熱情奔放的,而中國的愛情詩是委婉含蓄的。朱光潛對中西文化根源的分析很到位。他指出:“第壹,西方社會雖然表面上是以國家為基礎,骨子裏卻是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1]86“中國社會雖然表面上是以家庭為基礎的,但骨子裏強調的是善良。”[1]87“第二,在西方...女性地位更高,受教育程度更好,在知識和興趣上往往能吸引男性。”[1]87“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女性地位低下。情侶的愛情往往是從倫理觀念開始的,而事實上,誌同道合者的樂趣是相當難得的。”[1]66第三,“西方人重視愛情...中國人重視婚姻,輕視愛情。.....落魄、無聊、悲觀的人,都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感受。”[1]87朱光潛雖然沒有從經濟形態上分析社會風氣和民族性格所帶來的中西倫理詩的差異,但從詩歌的差異中去深究民族文化傳統的根源,或揭示民族文化傳統差異的深層次原因,是平行研究的命脈。消除了比較文學研究為比較而比較的齷齪病,達到了比較文學研究的目的,這在當時確實不容易。同樣,中西詩歌在對自然的描寫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朱光潛分析說,中西方贊美自然的詩歌都產生較晚,但相比較而言,中國的自然詩開始於晉宋之交,比產生浪漫主義運動的西方早了1300年。而且,就中西自然詩的整體風格而言,“壹個以委婉含蓄取勝,壹個以率真深刻取勝”[1]89“西方詩人喜歡的自然是大海、暴風雨、懸崖峽谷、太陽;中國詩人喜歡的自然是明溪的疏柳,和風細雨,湖光山色,月色。"[1]89這種比較大體上是正確的。西方主要是商業社會經濟形態,海上貿易是其主要經濟活動,天人對立思想較為嚴重;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經濟形態。我們的祖先大多秉承“天地自然,萬物孕育”的觀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小橋流水,月明而照,使我們中國的祖先對自然產生了親切感和依戀感,很早就有了“天人合壹”的思想。因此,中西自然詩在題材和手法上存在差異並不奇怪,朱光潛的分析無疑是正確的。但朱光潛關於中西詩歌趣味深度的結論並不令人信服。他認為中國的詩歌總體上是膚淺的,不深刻的,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樸素和宗教情懷的淡薄。中國的詩膚淺不深刻嗎?原因僅僅是哲學的簡單和宗教情緒的軟弱嗎?顯然,朱光潛受黑格爾的影響,認為中國人缺乏思辨,這是值得商榷的。但有壹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如朱光潛所說:中國人“處處腳踏實地,註重現實而非玄學,所以從哲學上講,倫理信條是最發達的,而系統的玄學是未知的”[1]92“中國民族是最實用最人道的。這是它的長處,也是它的弱點。"[1]92這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但就此判斷中國的詩是膚淺的,我們卻不能茍同。屈原、李賀、李商隱的詩都相當耐人尋味,中國的古代哲學家如老子、墨子也不缺思辨能力。但難能可貴的是,朱光潛先生始終將中西文學的比較深入到中西文化傳統的深層次去分析原因。
二
其次,朱光潛先生較早運用西方科學理論評價中國詩歌技法的意義,體現了“闡發研究”的成果。
朱光潛先生早年留學歐洲,壹度迷上西方心理學。20世紀30年代出版《變態心理學學派》、《文藝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書。同時用英文寫了壹篇悲劇心理學的博士論文,獲得了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博士學位。這本書也是由大學出版社在1933出版的。後來迷上了美學,特別是黑格爾、克羅齊、維柯,學術成就很大。這使得朱光潛先生能夠更早地運用西方美學理論,尤其是心理學理論來分析中國詩歌的創作手法和價值。朱光潛對西方移情理論有很深的研究,他經常運用西方移情理論來分析自己的作品。在他看來,作者只有把內心的趣味和外來的意象結合起來,才能創作出不朽的作品。朱光潛說:“忘記物我的結果是物我相同。當觀者興高采烈的時候,他沒有時間區分物我,於是我的生命和物我的生命來回交流。不經意間,我把自己的性格灌輸給了事物,把事物的態度吸收到了我身上。比如看壹個古松,當我們全神貫註於其中的時候,往往會不自覺地把心中的涼風轉移到松樹上,同時把松樹的矯健姿態吸收到我身上,於是古松就變成了人,人就變成了古松。總而言之,在審美體驗中,我與物的界限被徹底消除。我不在自然,自然也不在我。我與自然融為壹體,壹起生活,壹起顫抖。”[2]這種物我同壹性的現象,就是德國美學家所說的“移情”。
“移情”是指主體在觀察外部對象時,把自己的感受移到外部對象上,就好像感覺到外部對象也有同樣的感受。但是,共情不僅僅是壹種情緒投射,是我和事物單方面的;同理心來自於我和物,也來自於物和我,是雙面的。我不必在向外的行動中與對象相同;在同理心中,物我必須相同。因此,朱光潛說:“移情不僅來自我和物,也來自物和我;它不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轉移到了事物上,也吸收了事物對我的態度。所謂審美體驗,其實無非就是專註,我的興趣和對事物的興趣來回流動。”[3]這樣產生的作品是藝術作品,具有感染人的魅力。他說,比如陶謙的“悠然見南山”,李白的“百看不厭上下,唯有敬亭山”,辛棄疾的“我看青山多迷人,所以我要看”,姜夔的“幾峰苦,商略黃雨”都成為了千古絕唱,萬古長青。都是作者面對事物的感同身受造成的。朱光潛說:“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創造的。“[1]62陶謙、李白、辛棄疾、姜夔都見過山。”事實上,由於他們的趣味不同,各是壹種境界”[1]62,所以“事物意義的深淺與人的性趣味的深淺成正比,深入所見者,亦深亦淺。這就是詩人和普通人的區別”[1]62。這就是寫好詩的秘訣。壹首好詩應該是詩人獨特的發現,應該包含詩人真摯的感情。朱光潛的分析在當時真的是震撼人心,令人耳目壹新。
朱光潛也用移情來分析中國古詩的鑒賞。他以姜夔的“幾峰苦,商略黃雨”為例,說明“欣賞和創作是沒有區別的”。詩人寫這首詩,首先是在大自然中看到了這種境界,感受到了這種趣味,然後用這九個字來傳達。在讀這首詩的時候,讀者也要用心靈的綜合作用去欣賞姜夔原本看到的境界。每壹個人都能體會到這首詩的境界,這完全取決於讀者的“人品、趣味、閱歷”[1]63。[1]63換句話說,欣賞作品也需要感同身受。創作時,作者與歌唱對象進行情感交流,達到物我合壹;讀者在欣賞壹部作品時,只有與作品親密無間,進行情感交流,才能進入欣賞的極致。朱光潛也指出,中國的很多古詩都有讀者常讀常新的感覺,或者可以流傳幾百代,因為作品給讀者留下了再創作的空間,欣賞壹首詩就等於再創作壹首詩。“每壹次再創造,都必須基於當時情境的整體趣味和體驗,所以每壹次每壹種情境再創造的東西,都必須是新鮮的詩”[1]63“真正的詩的境界是無限的,永遠是新鮮的。”[1]63朱光潛還用西方心理學的理論解釋了為什麽中國古代的優秀詩詞百讀不厭,經久不衰。在這裏,還應該引起我們註意的是,朱光潛“欣賞也是創作”的結論,實際上啟發了後人開啟接受美學的思路。
此外,朱光潛先生在《論詩》中還用西方的“博弈論”解釋了中國古代民歌的不朽價值,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朱光潛在《詩論》中說:“藝術和遊戲,正如斯潘塞所說,部分是余力的表現,是豐富生活的表現。”[1]48-49其實文藝起源於遊戲,這是西方比較常見的觀點之壹。康拉德和弗洛伊德都談過文學、藝術和遊戲的關系。康德在《實踐觀人類學》中提到了心靈遊戲的思想,曹俊峰在《康德美學導論》中指出:“康德在論述心靈的遊戲和幻象時,揭示了壹個思想:藝術和審美活動是對心靈的欺騙,特別是對感性的欺騙,是人們為了欺騙自己的感性而人為創造出來的。”[4]75“心靈需要遊戲和欺騙,這是藝術和壹般審美活動的根源。”[4]75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進壹步提出了“自由遊戲”的概念,認為審美活動的本質是自由遊戲。在人們的認知活動和倫理活動中,想象力、知性和理性都不是自由的,必須受到約束。只有在人的審美活動中,想象力、知性和理性才能處於自由遊戲之中,審美活動的每壹個過程和方面都是自由遊戲的結果。弗洛伊德在揭示創作與夢的聯系時,也認為作家就像遊戲中的孩子壹樣,都在激情地創造壹個幻想世界,並在其中獲得樂趣。這說明西方博弈論強調藝術創作是自由的,非功利的,只是為了滿足人的審美愉悅,發泄生命力或者為力比多尋找出路。朱光潛從這壹角度對中國民歌的分析,不僅說明了中國民歌中某些技法的必然性,而且正確評價了中國民歌的社會價值。朱光潛說:“民間詩歌還有壹項傳統技能,最明顯的就是文字遊戲。”[1]25民間詩歌有三種方法:“第壹種是用文字開玩笑,通常稱為‘和’;第二種用文字捉迷藏,通常稱為‘神秘’或‘隱蔽’;第三種...通常沒有壹個合適的名字,就幹脆叫‘文字遊戲’。”在藝術上,他引用了三棒鼓、演奏胡琴、相聲、口技和拳擊,並在詩歌中特別指出了民歌。他以《北平歌謠》中的兩首歌謠為例,說明這種歌謠文字遊戲的重點不在於歌謠的內容和意義,而在於聲音的滑稽拼湊,贏得了人民的喜愛。“他們似乎認為這樣壹種渾圓而自成壹體的聲音有壹種難以形容的別出心裁”[1]50。這種藝術化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和創造精神,表現了“在限制中贏得自由”[1]49“在規範中溢出生命”[1]49的價值,這也是藝術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朱光潛先生高度評價了中國古代歌謠吸收西方理論的藝術成就,認為這有益於中國民間藝術的發展,也反映了比較文學的價值和這壹時期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成就。
三
最後,朱光潛先生首次嘗試對中西詩學進行闡釋和驗證,糾正了早期“闡發研究”單向闡釋的偏頗。
中西文化傳統的差異及其相對獨立的發展,以及各自民族所偏好的文學風格的差異,造成了中西文論的顯著差異。中國古代文論講求神韻、氣韻、意境,強調情調,比較直觀,不像西方偏重分析論證,系統性強。中國古代文論的概念具有歧義性和模糊性的特點,不像西方文論的範疇那樣清晰明確。中國古代美學觀強調美與善的結合,而西方美學觀普遍承認美與真的壹致性。所以中西詩學和美學的比較可以互相印證,互相補充。從而建立起更加科學、全面的詩學和美學理論。在這方面,朱光潛先生做出了重要貢獻。
朱光潛完全認同王國維的詩歌境界說,但他折衷了克羅齊的直覺說、立普斯的移情說、布勞的距離說和古勒斯的內心代表說,並對王國維的境界說進行了分析和發展。朱光潛認為“每首詩都有自己的境界”[1]54正如王國維所說,“境界不是唯壹的風景。”喜怒哀樂也是人心中的境界之壹”[5]。朱光潛對此進行了闡述。他說:“詩歌是生活世界的反映”[1]54“詩歌必須對生活世界有所選擇,而且必須量體裁衣...而且必須滲透作者的個性和興趣。“[1]54境界是場景融合的產物。朱光潛接著用西方的移情理論解釋“內心的興趣往往與外來的意象相交融,相互影響”[1]60。他舉例說,比如欣賞自然風景,壹方面心情隨著風景而變化;另壹方面,風景也隨著心情而變化和成長。情景交融,“情景生情,情景生情”,這是情景交融的好境界,是移情產生的美好詩意境界。移情不僅是把主觀感受投射到事物上,也是從事物投射到我身上,最終達到“壹切景物、文字都是感傷的”、物我同在的地步。好詩的境界在於“瞬間見盡頭,塵埃中顯偉大,有限中含無限”,給人以想象的感覺,意味無窮。朱光潛先生認為“詩的境界是靠直覺感知的”[1]57,這是觀者對形象的直接感性認識,而不是運用概念的理性認識。當然,朱光潛先生並不否認思考和聯想對詩歌的重要性,但“思考之後,壹旦被突然洞穿,全詩的境界頓時如頓悟壹般出現,使人放松,忘卻壹切”[1]58。朱光潛認為,這是“想象”,即“直覺”。朱光潛先生就是如此,他在中西理論的相互參合中,將王國維的“境界說”上升到理論層面,給人以令人信服的解釋。朱光潛先生還運用西方象征主義理論,對王國維的詩歌“分”與“不分”理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王國維在《人間花刺》中將詩的境界分為“離”與“不離”。“個”和“不個”的區別在於語言的使用。”目前所有語言都是“不個”的意思,否則就是“個”的意思。比如他說“春草長在塘裏”“空梁落在泥裏”就是“不離”,而“酒能清愁花能消英氣”就是“離”。王國維欣賞“不離”的境界。朱光潛不同意王國維的觀點。他說:“王說的語言在現在的標準裏太明顯了,而象征主義者又太明顯了。他們的詩可能會像王所謂的“霧裏看花”壹樣撲朔迷離,比如瓦格納的音樂[1]65。《布哥》這首詩可能太明顯了,不是好詩;《歌》這首詩也可能像瓦格納的音樂,是首好詩。朱光潛接著說,“明顯的是表面的,隱藏的是隱晦的。.....但‘明顯不膚淺’,含蓄不隱晦。”[1]65朱光潛先生也指出,由於人的生理和心理差異,對詩歌的“顯”和“隱”也有自己的偏好。“有些人接受詩歌重在視覺器官,壹切都要用眼睛看得見,所以要求詩歌要‘明顯’,要像造型藝術壹樣。也有人接受詩歌重在聽覺和肌肉感覺,最容易被音樂的節奏打動,所以要求詩歌要‘隱’,要像音樂,所以有暗示性。[1]66朱光潛先生用人心理差異說明,不能簡單地認為“不哥”詩比“哥”詩好,“隱”和“顯”各有千秋,因人而異,不能壹概而論。
朱光潛先生就是這種情況。他立足於世界文學的高度,運用中西詩學比較的方法。壹方面,他為王國維的“境界說”提供了相互闡釋,使之有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另壹方面也彌補了“境界”說局限於壹國詩歌的理論缺陷,使這壹理論更加科學全面。朱光潛先生對中國比較文學理論的貢獻是顯著的,值得稱道的。
四
綜上所述,朱光潛先生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派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朱光潛先生不僅積極運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進行中西文學的比較,而且拓展了比較文學的研究內涵。他還較早地運用西方理論對中國的文學作品進行闡釋和分析,使中國的文學作品獲得了獨特的意義,並以不同的方式啟發讀者,從而揭示了“闡發研究”的非凡理論價值,最終被中外學者所接受,並使之成為比較文學的重要方法之壹。同時,他在中西詩學和美學雙向闡發方面卓有成效的努力,有效地糾正了早期研究中單向闡發的偏頗,開創了中國古代詩學和美學的當代價值,向西方學者展示了中國古代詩學和美學在闡釋西方文學作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把中國古代的詩學和美學推向了世界。
正是由於朱光潛先生和壹批精通中西的學者的共同努力,中國比較文學學派才得以創立並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參考資料:
【1】朱光潛。論詩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朱光潛。文學心理學[M]//朱光潛全集(第壹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14。
[3]朱光潛。談美[M]。北京:明凱出版社,2018: 23。
[4]曹俊峰。康德美學導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5]王國維。地球上的文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 14。
作者簡介:吳賈蓉,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教授。中國文學理論學會理事。
我猜妳喜歡它
朱光潛的比較文學:中西
親密的朋友是珍貴的。
朱光潛的座右銘
從《寡婦的春怨》和《孤獨的鵝》看中西愛情觀
比較文學視角下的高校英語專業美國文學混合教學
藝術家作品中的中西差異
朱光潛的美學地下翻譯
怕站卻不怕慢。
中西結合
從象征修辭的四體演變看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
新時期比較文學的特點及其延續
雜誌排名
劇院
2022年32期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22年19
佛山陶瓷
2022年10
自動計時。
2022年21
生活在北京分公司
2022年10
幸福家庭
2022年9期
藝術指南
2022年29期
上海醫藥
2022年21
東方企業家
2022年11
天津教育
2022年32期
美麗與時代
2021 9
美麗與時代:其他文章
抗災文藝,期待審美精神的到來
黃“美即評價”說的創新意義和責任意識
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視野下的“人與自然的和諧”
本·阿蓋爾的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探析
從懷特海的生命形式看生命美的生態本質
虛無與虛無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