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是不是人生哲學家,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是仔細看完《人生哲學》這本書,妳會用自己的方式發現,李小龍為什麽是李小龍。
1959年,壹個又矮又瘦,18歲,戴眼鏡的香港小夥來美國旅遊,自稱是約翰·韋恩,詹姆斯·迪恩,查爾斯·阿特拉斯,還有初中踢他屁股的人。
沒錯,這個人就是李小龍,壹個充滿鋼鐵筋骨的男人,壹個不需要換衣服的克拉克·肯特。
對於李小龍的記憶,我曾經就像在評價《時代》壹樣止步於此。無論是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功夫,無論是功夫片的開創者,還是中國武術演員,這些加在李小龍身上的頭銜,都會讓人覺得他是壹個“勇士”,或者說白了,就是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
然而,當我無意中在網上刷到這篇對李小龍的采訪時,我對李小龍的印象發生了變化。真的是李小龍,這樣壹位西裝革履,英語流利的紳士嗎?
毫無疑問,他就是李小龍,功夫之外的李小龍。
此視頻拍攝於1965。當時,李小龍剛剛離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準備前往好萊塢。於是,好奇的我又去搜了壹下,他大學學的什麽專業。答案還是出人意料:戲劇專業,選修哲學和心理學。
想想吧。今天,當我們看到“xx以專業第壹,文化課第壹的成績考上了xx學院”時,總會發出壹聲嘆息:“妳看看別人,都賺到錢了,還這麽優秀!”。放在媽媽們嘴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與李小龍相比,這些“別人家的孩子”似乎要做出狂熱的崇拜。
說到這裏,也許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李小龍在功夫、影視作品、哲學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讀完《人生哲學》,回看李小龍的影視作品,我們有了更高層次的提煉:李小龍作為壹個鬥士,作為壹個演員,作為生活中的壹個普通人,所有的細節都融入了他的哲學思想。拳手、演員、普通人,這三個看似完全不同的身份,背後其實是同壹個李小龍,壹個從未改變理念的李小龍。
李小龍能成為壹個時代的象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無孔不入”的哲學。
在武術上,李小龍不拘泥於形式。他最初的風格是從對詠春拳的理解開始的。憑借自己的研發,他創造了截拳道,想出了雙截棍。原來,他從來不相信腰部以上的腿法能管用,但當查克·諾裏斯用腿踢他的頭時,他說:“我從現在起就用高腿,因為高腿有用。”
妳自己的形態,妳自己的傾向,妳自己的體質,都是戰鬥方式的主體。
歷史的發展恰恰印證了李小龍超越時代的洞見:只有廢除教派、種族的人為界限,武術才能真正展現出無限的新鮮、活潑和生命力,“只有綜合的武術才能應對任何局面”。MMA的誕生是在李小龍的格鬥理念和形式中探索出來的。
在影片中,李小龍處處滲透著他的哲學觀點。
好萊塢電影《龍爭虎鬥》中,壹開始,他就和老和尚討論“存在”。這句讓人聽得雲裏霧裏的長臺詞,正是李小龍對“存在”的理解。
鏡頭壹轉,他對徒弟的每壹個指令也隱藏著壹種神秘感。“就像手指指著月亮,不要只盯著手指,錯過了天上的美景。”成為經典對話,在略帶搞笑的氛圍中引發人們的深思。
生活中,帶著神秘微笑的“做水吧,我的朋友”這壹幕總是在各種視頻資料中反復出現。
李小龍的私人圖書館收藏了大量不同流派的哲學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聖賢的著作。他的視野並不局限於身邊的人,而是對世間人看待人生悲歡的方式有著廣泛的理解。
“水和直覺壹樣,沒有形狀,無法把握,卻有足夠的力量改變世界。”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仁心》第七十八條。“世上沒有比水更弱的東西,戰勝強者很容易。”
同時,這句話也是對每壹個平凡生命的警示:做人如水,可以如隨波逐流般溫柔,如逆流而上般剛毅;能對著鏡子清晰地分析問題,也能像流水壹樣表達想法。修身養性,就要像水壹樣適應天氣。
哲學思想,如流水般平易近人,在人生哲學中無處不在,無需句句重復,打破了我們固定思維中“哲學太深奧”的觀念。從這本書裏,我們可以和李小龍深入交流,更可以和自己交流。
李小龍像壹個能預見未來的智者,在他的書中給了我們很多現實的場景。比如“現在的明星太多,演員太少。高票房往往給明星帶來巨大的影響力。但不幸的是,很多人都在濫用他們的影響力。”
看到這句話,是不是腦海裏立刻浮現出了最近綜藝節目裏的很多畫面,那些時不時沖上熱搜的話題,其實李小龍早就有過深刻的分析。
像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陷入各種困惑和思考。每壹個問題都可能有“規律”可循,但“規律”畢竟是別人的規律。真正能幫助我們的,是探索自己的“規律”。
正如李小龍在《人生哲學》中反復強調的:
真正自由的靈魂,絕不會把任何壹本書當做至高無上的真理。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妳只能獨自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