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時期,現在的村莊遺址上有定居點。西邊(現寒亭氣象局院內)出土戰國文物,村南出土漢代陶器、銅鏡。楊家埠建於明代。洪武二年(1369),楊的祖先從四川梓潼縣移居山東。他最早居住在韋州沖道鄉寒亭社西岸的夏店村(後稱邊霞村,曾稱中央家埠,俗稱老莊子),後遷至西埠另設新村。因方位、姓氏、地形而得名西洋家埠,又稱楊家埠。
楊家埠村是中國三大木版年畫之壹,也是濰坊風箏的發源地。
早在明代,楊的祖籍四川省梓潼縣中華鄉就是年畫的發源地。楊伯達出生在年畫世家,是當地有名的木雕藝人。他擅長繪畫、鉛版和印刷技術,也擅長制作燈籠和紙張顏色。來到山東後,他恢復祖業,結合山東風俗,創作楊家埠木版年畫,創辦同順堂畫店,專營年畫,也經營風箏、燈籠、紙彩、扇子、布質掛件等民間工藝品。600多年來,這門手藝代代相傳,人才輩出,不斷傳承創新。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有驅邪、吉祥、風俗民情,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小說戲曲、時事幽默、娛樂、山水花卉、吉祥鳥獸,還有地圖、書法、稱重歌等等。主要形式有文武門神、扇畫、擋門判詞、炕畫、窗飾、中堂、造像等。造型誇張,構圖飽滿,想象力自由,象征意義,色彩鮮艷,圖文結合。工藝分為圖案制作、木刻、套色、品烤等。
楊家埠風箏取材廣泛,寓意深刻,造型多樣。傳統風箏有300多個品種,大致可分為吉祥、長壽、平安、神奇、愛情、花鳥等。形式上可分為板型、硬翼型、軟翼型、弦型、筒型。每種類型又分為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五種型號。楊家埠風箏和木版年畫聯姻,形成壹個大派系。畫面生動,主題突出,形式生動,色彩強烈,對比強烈,造型大方,形象優美,技術精湛,繪畫同等重要。流程分為定樣、選料、下料、建模、裝訂、粘貼、噴漆、裝配、角線綁線、試飛。楊家埠風箏“漂亮、實惠、便宜”,深受顧客喜愛。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該村進入繁榮階段,出現了“家家戶戶印年畫,家家戶戶系風箏”的景象,號稱“畫店百家,畫數千,畫板數萬”。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為中國三大繪畫城。光緒年間,每到冬天,畫商雲集,競相購買,村裏的畫店通宵達旦制作年畫。有超過5000家藝術經銷商,使用超過20000令紙,印刷7000萬張圖片。當時的藝術家劉明傑、楊中海曾創作出反映時政的諷刺幽默的年畫,如《慈禧太後逃往長安,倍感凝重》,突破了傳統年畫的題材範疇。清末民初,年畫業壹度蕭條。東大順畫店邀請民間畫師、楊、楊萬東對年畫進行創新,制作出地圖、月餅、稱歌、貼花等實用性木版年畫。他還將文人畫的意趣引入年畫,創作了《梧桐》、《四香花鳥》、《山水四屏》。印刷工藝有所改進,作品古樸典雅,可常年銷售,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後來受戰爭、政治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畫板被毀,年畫被禁。
80年代以來,楊家埠年畫脫胎換骨。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成立,搶救瀕危品種,恢復家庭生產。1986年,中國最早最大的風箏廠初建。1987年冬,文化部訂購了八仙圖、年畫鏡頭、年畫還原等楊家埠年畫1500張(套),分發給20多個國家的大使館,用於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在此期間,許多民間藝術家出國表演,表演年畫或風箏制作技巧。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友人和文化名人也多次來楊家埠視察指導,遊客蜂擁而至,專程來觀摩欣賞楊家埠木版年畫。楊家埠已成為濰坊民俗旅遊的熱點。
楊家埠村有壹大批優秀的年畫和風箏藝人,其中就有被專家譽為“中國風箏王”的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楊洛書,被譽為中國年畫之王。
2006年,楊家埠木版年畫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家埠村緊鄰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楊家埠民俗文化古村落)、寒亭楊家埠老木版年畫作坊、劉壹山洛河風景區、王禹濕地公園等旅遊景點,有楊家埠風箏、魏縣根雕、魏縣蘿蔔、壹孔橋山藥、寒亭西瓜等。楊家埠村特產和食品楊家埠風箏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濰坊是最早發明放風箏的地方之壹,楊家埠風箏是濰坊風箏的壹個獨特流派,甚至是壹個主要流派。它和楊家埠年畫壹樣,是中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魏縣根雕
根雕,簡稱根藝,是對根進行加工的藝術,即人們利用根的自然之美,運用大自然的奇妙技法表現出來的藝術。據說根藝始於戰國,形成於漢晉,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大多數根藝作品為少數文人、達官貴人和百姓所欣賞。
楊家埠村民俗文化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的三大產地之壹(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寒亭楊家埠),自古以來木版年畫豐富。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壹朵奇葩,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質樸而鮮明的藝術風格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