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尼尼從出人頭地就被世人公認為天才,跨越百年。當我們站在他的作品前,彼此對視,感受,交流,才恍然大悟,他的驕傲和才華是合理的,自然的。他的出眾之處在於,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感情轉化成那堆大理石,雕塑的生命力是貝尼尼的。
激情不是身體或精神的情緒發泄,貝尼尼深知這壹點,所以他的藝術作品都與激情或激情有關,他試圖含蓄地展示流動的情緒。正是這種感覺將改變毫無生氣的大理石,在貝尼尼的手中變成壹個充滿活力、感性和情感的雕塑。每壹個藝術家都知道自己的作品承載著內心的情感,但他可以借用另壹種媒介毫無保留地物化,讓自己柔軟的激情定格在不聽話的雕塑上,傳遞給當時和未來的每壹個人。貝尼尼的技術幾乎無法超越。
古典雕像通常與古希臘羅馬神話或宗教中的女神聯系在壹起。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雕像可以完美的還原它們的莊嚴,而石頭總是給人壹種距離感。即使石像是個性化的圖像,但它們與它們所註視的有血有肉的人類有著本質的不同。雕塑是不朽的,但它沒有色彩,沒有生命力。
雕塑缺乏“人氣”應歸咎於其原材料大理石。在我們的印象中,白色或灰色的大理石不可能像彩色油畫那樣嬌艷動人,即使藝術家在人物表情上下足了功夫,也很難擺脫死氣沈沈的印象。是16世紀的傑恩·勞倫佐·貝尼尼改變了這壹切。天才毫無征兆地誕生了。他從小就給人印象深刻。
貝尼尼的父親是來自佛羅倫薩的雕塑家。他的水平起伏不定,但他在兒子貝尼尼身上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藝術直覺。貝尼尼八歲時被帶到教皇面前,他畫了壹幅聖保羅頭像的素描。這震驚了教皇,他預言貝尼尼將成為下壹個米開朗基羅。
貝尼尼來羅馬的時候,正好卡巴拉喬的街頭劇很受歡迎。這位偉大的畫家震撼了人們的思想:聖人不再遙不可及,相反,世俗的激情成為了主題。貝尼尼也感到震驚和鼓舞。他在繪畫領域超越卡巴拉喬是不可能的。雕塑呢?
貝尼尼16歲時創作了聖勞倫斯,他試圖捕捉勞倫斯面對痛苦時的鎮定。根據當時的記載,聖勞倫斯被放在烤架上時,手掌碰到火焰,燒焦的肌肉散發出清香。貝尼尼借勞倫斯平靜的表情想表達什麽?不是我們不懼怕死亡,不是我們不堅定信念,而是痛苦變成了快樂。
貝尼尼的才華吸引了當時羅馬的壹位偉人,紅衣主教朱利亞諾·費內斯。貝尼尼為他創作了壹尊半身像。貝尼尼是壹位非常善於觀察人的雕塑家,尤其是他的作品充滿了細節。活著的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紅衣主教的半身像,扣子很緊,壹顆半扣子顯示出“胖”主教不願意穿絲綢衣服。花栗鼠般的臉,發際線暴露在帽子下,面對燈光的鼻子似乎蒙上了壹層細密的汗珠...這些不仔細看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就是這個半身像的生命之源。
貝尼尼成了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他年輕,自律,幽默。在街上,他是人群的焦點。當時壹位藝術評論家說,如果貝尼尼想要什麽東西,他只要看看就行了,不必親自動手。而年輕時就達到人生巔峰的貝尼尼,還會繼續壹帆風順嗎?
我們之前談過的很多藝人,成名後立刻跌入低谷,但對自己要求嚴格的貝尼尼,手握人生贏家的劇本。1624年,阿波羅和達芙妮鞏固了他的“天才”地位。
同樣的神話題材,阿波羅追求達芙妮,但她不喜歡他,願意化作壹棵月桂樹。貝尼尼的雕塑展示了被阿波羅追逐的達芙妮變成了壹棵月桂樹。這個經典的雕塑完美地詮釋了“鄭”的動態。
阿波羅喘著粗氣,他的披肩和頭發在風中飄動,達芙妮似乎爬到了空中。她張開嘴尖叫起來。不知道是阿波羅碰了自己還是她的頭發和手指變成了枝葉。任何人看到這個美麗的雕塑都會在心中被點燃。
貝尼尼的雕像之所以有動感,其中壹個原因是他可以把雕像變成向上牽引的狀態,扭動,螺旋,觀眾的視線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達芙妮的平滑肌和軀幹混合的腿向上看,她的表情和她的手會發生變化。貝尼尼不太擅長把壹種堅硬的物質變成肌肉、頭發和樹葉,因為他知道如何控制觀眾的眼睛,從而創造出壹種動態的幻覺。
阿波羅和達芙妮給二十出頭的貝尼尼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和聲望。教皇給了他壹個爵位,下壹任教皇烏爾班八世視他為摯友。不過作品通常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貝尼尼的壞性格就是心胸狹窄,不願意和別人分享榮耀,包括為他做達芙妮手枝葉的助手。
此時的貝尼尼顯得有些放縱,他的缺點也慢慢暴露出來。他和他助手的妻子康斯坦斯發生了性關系,他愛上了壹個已婚女人。作為壹名雕塑家,貝尼尼對康斯坦斯的愛在半身像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然而康斯坦斯並沒有把這個舉世公認的天才當回事,她還和貝尼尼的弟弟保持著不正當的關系。貝尼尼徹底被激怒了。他變成了惡魔,派人毀了那個不忠女人的臉,還打了他的兄弟。
貝尼尼的偏執只毀掉了康斯坦斯和他的弟弟,他似乎永遠得到了上帝的保佑。與此事有關的人進了監獄,被流放。只有貝尼尼受到教皇庇護,沒有受到懲罰。他還通過教皇的幫助娶了羅馬最美麗的女人。
貝尼尼和有婦之夫的婚外情本來就是反倫理的,而且他還因為故意殺人在監獄裏沒飯吃。他只能說他的運氣不是壹般的好。然而,他的運氣不會壹直這麽好。
貝尼尼的厄運始於聖彼得大教堂和另壹位建築天才巴羅米尼。巴洛米尼對貝尼尼厭惡已久。他討厭自己傲慢的外表。
公元17世紀,教皇希望在教堂鐘的上方再建造兩座大鐘。貝尼尼的叛逆性格讓他接受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貝尼尼周圍的人奉承他,鼓勵他。沒有人告訴他,鐘樓地基松軟,遲早要出事。巴羅米尼雖然抓住了這個漏洞,但出於嫉妒,並沒有指出來,站在壹旁看著好戲。
果然,鐘樓建成兩個月後,就出現了裂縫。教會開始對貝尼尼進行調查,巴羅米尼提供了詳細的證據,貝尼尼的災難就來了。應該說雕塑領域的王者貝尼尼在平行領域根本不會對巴洛米尼構成威脅,但貝尼尼是個什麽都懂壹點的人,在建築設計領域也是數壹數二的,所以動了巴洛米尼的奶酪。
其實東山再起很簡單。貝尼尼正好可以回到自己擅長的雕塑領域。果然,他對迪卡儂不能太貪心。這次建築設計上的失敗讓他懂得了低調,也造就了他成熟藝術的結晶——《聖特蕾莎的癮》。
這座雕像印證了貝尼尼對激情的深刻理解和完美詮釋。它描述了聖特蕾莎的壹段神秘而色情的經歷。她夢見壹個神用神之愛的金箭刺穿了她的心臟,她處於壹種陶醉的狀態。
當我看到這座雕像的時候,除了聖特蕾莎臉上的微妙和天使臉上戲謔的笑容之外,還有壹種微妙的殘忍。聖德肋撒和聖勞倫斯之前的思想壹樣嗎?把痛苦當成幸福。這是貝尼尼本人的心理寫照嗎?他不是控制激情的天才,而是看透激情背後悲傷的雕塑家。
貝尼尼的雕塑總是給人壹種溫柔的觸感,石頭像水壹樣流動。雖然這個比喻太矛盾了,但我想當妳看到貝尼尼的雕塑時,壹切都會不言而喻。
人們會說貝尼尼是壹個有魔法的魔術師,可以把壹種物質變成相反的屬性。然而,他只是把自己取之不盡的熱情全部傾註在毫無生氣的石頭上,就像“緩刑”壹樣。也許他不再生活在神話和激情中,而是生活在他內心的想法和他創作雕塑時的情感生成中。
貝尼尼的雕塑是壹場流動的盛宴,觀者無論是站在面前,還是在電子屏幕上看到,都能感受到它們無盡的吸引力。貝尼尼非常擅長在細節上賦予雕塑以生命,比如敞開的紐扣和微妙的面部表情。他是壹個不按常理出牌,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詮釋壹個人的形象或者神話般的宗教故事的藝術家。我們應該驚嘆貝尼尼對人和文字的洞察力,而雕塑卻栩栩如生。他能看到我們平時不會註意到的地方,借壹堆大理石來體現他的感受。
貝尼尼的壹生定義了天才的外貌。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與席勒、羅丹等以好色著稱的藝術家的不同之處。他們也在詮釋著澎湃的激情。其他藝術家利用女性來表達自己,有時過於露骨,而貝尼尼只註重自我感受,用自己的激情和思想在不經意間“融化”了冰冷的大理石,為其註入靈魂,顛覆了世人對雕塑的枯燥認知。這些雕塑都是貝尼尼的不是給別人的。
貝尼尼是創造奇跡的大師。雖然天才背後有辛酸、無眠、遺憾,但今天,走在幾百年前的羅馬,他不僅賦予了雕塑生命,還開創了先河。數百年後,他和他的作品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活力之源,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遺產,也是貝尼尼永遠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