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柏爾人的作品主要分為漢語和拉丁語。他的中文作品在中國出版,拉丁文作品多在歐洲出版。本文簡要介紹了他的學術活動和著作。作為傳教士,白英禮通過其中文著作向中國民眾介紹宗教知識,其中以《聖天主教會百問百答》和《真理四端論》影響最大。
《四朝末世真論》是白英禮中文水平最高的壹部作品。1675年在北京初版,1925年由上海慈母堂出版社在土山灣再版,共出版四版。這本書宣揚天主教,通過討論生死、審判、天堂、地獄來勸人皈依,所以被稱為“真理四端論”。書的前面是有序的,引用的,正文分為五章:等死論、試煉論、天道論、地府論、終結錄。前四章每壹章都配有十個聖言。全書38頁,8000多字。
在《天主教會百問百答》中,伯特蘭簡明扼要地闡述了100個關於天主教教義、信仰、儀式等問題。該書前面有壹篇序言,他在其中寫道:“...這壹問壹答,飽含深意,臺西之士,研究之事,重述其論點,可見文章甚多。壹兩句話能說明爵敖的目的嗎?”而風俗深者,沈迷情欲,雖千言萬語難信;那些風俗淺薄的人沈溺於理性,盡管壹兩句話足以解釋他們的疑慮...“這本書包括基本教義,信徒應該永遠牢記的六點,以及上帝的聖經,聖母的聖經,信仰的聖經,申爾福的聖經。簡潔實用。這本書在推廣天主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必讀的入門書,壹出就受到歡迎。它壹次又壹次地在付梓出版。從1675年到1934年,共出版了七個版本。在中國的天主教書籍中,發行量和印刷次數很少超過這本書。從1682到1692,白英禮在歐洲期間,做了很多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工作,寫了很多作品,影響很大。現在,讓我們選擇重要的來描述它們:
神聖教會的信
1686年,白英禮出版了《耶穌社會目錄》,這是壹本翻譯與翻譯相結合的書。《聖教信劄》原是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的中文傳記和翻譯書目。林瀚和張庚合著,並於1647年出版。白石根據原著的風格,對其進行了補充,並翻譯成拉丁文出版。拉丁學院從1581年到1681年停辦,歷時百年,比中國原版長35年。
這是壹部科學性很強的傳記,對後人研究天主教傳教史大有裨益。這本書介紹了從方濟各、夏布裏到1681來華的耶穌會士的姓名、國籍、來華年份、傳教地點、去世年份、墓地、中文著述,信息量相當大。“這樣的作品通常被認為是秩序之內的作品。然而,白英禮的目錄不僅僅是回顧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壹個世紀,而是提醒讀者現在和未來的需要。這樣,他又壹次強調了費迪南德·南懷仁神父敦促耶穌會士來中國的信。”在清代附在費迪南·南懷仁神父的《歐洲天文學》壹書中,影響較廣。同時,該書對修訂教學史具有重要意義。難怪方浩評論說,這本書是白英禮“最大的貢獻”之壹。
白英禮的另壹部著作《宣老師流放廣東後的教學情況》(Relative de Statu et quality mission is sinica post redit um Patrum Cantonensi exilio subannum,1671)也是研究天主教傳入中國歷史的重要文獻,尤其是研究中國南方宗教史的珍貴資料。這本書沒有專著,發表在《聖跡學報》第十三版。
中華帝國年表(公元前2952年-公元1683年)。
《中華帝國年表》(公元前2952年――公元1683年),單獨版本為1686和1687。
全書共分三張表,第壹張表是公元前2952年到紀元初,第二張表是紀元元年到1683,第三張表是黃三世系表,包含了2457年皇帝以下88位皇帝的世系。白英禮在編撰時註意了兩個問題。
第壹,他意識到在歐洲人的印象中,中國的歷史是漫長而復雜的,所以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起源的興趣遠遠大於對後來的細節的興趣。因此,在閱讀了《史記》和其他經典之後,白把中國歷史的開端定為公元2952年。c,即伏羲統治時期。他認為以前的神話不可信,比如盤古開天辟地,黃三和他的兄弟們統治了4900年等等。
第二,他註意到了中國和西方歷法的差異。當時的歐洲人對這個遙遠國家的歷史知之甚少,持懷疑態度。而白將中國歷史上的大洪水與《聖經》中的大洪水聯系起來,認為是世界性的大洪水,從而將中西歷法聯系起來。盡管這壹結論仍有漏洞,但它提高了中國歷史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可信度,為西方人了解中國歷史做出了根本性的貢獻。正如D.E.Mungello所說,它是“17世紀歐洲出版的關於中國的最重要的著作之壹”,其重要性在於“到1687年,歐洲人通過衛匡國和白英禮的著作對中國的整個歷史有了壹個大致的了解”。
1693年,年表在維也納單獨成冊出版,1696年德文譯本在柏林問世。這本年表是歐洲學者研究當時中國歷史的必備參考書。《中華帝國年表》出版後,白英禮也十分重視對中國歷史的記述。1681年,他發現並收集了壹份司文的手稿《中國新論》,裏面有中國的歷史年表。
孔子在中國和泰莎的譯介及其影響
1687年,白英禮用拉丁文出版了壹本《中國泰莎哲學》(China Tessa Philosopheus),中文書名為《西文四書》(其實只有三本,孟子還缺)。這是17世紀歐洲介紹孔子及其作品最完整的壹本書。這本書不是壹個人壹時之作,而是幾位歐洲耶穌會士多年工作的結晶,其中最大的貢獻者是尹多澤、郭娜覺、盧日曼和恩裏克。
尹多澤、郭娜覺於1662年(康熙元年)在江西建昌出版《中華智慧》,包括《孔子傳》和《大學前五章》及拉丁文《論語》,共102頁。1667年(康熙六年),尹多澤也在廣州刻制了《中庸》,但沒有完成。兩年後,在果阿以《中國的政治道德》為題刻成,內有尹多澤撰寫的簡短序言、《中庸》的拉丁文譯本和《孔子傳》。
這本書的主編雖然是尹多澤,但是有包括白英禮、郭娜覺在內的11耶穌會士。尹多澤後來於1672年(康熙十壹年)回到歐洲,在巴黎用法文出版了《中國的政治道德》。這本書只是《中庸》的譯本,而《大學》和《論語》的譯本並沒有傳入歐洲。由白英麗主編出版的《中國特薩孔子》完成了這壹任務。
《中國苔莎的孔子》為精裝對開本,412頁。書的扉頁上列出了四位作者的名字:尹恩利格、盧日漫、白英麗。
中國的哲學家孔子有四個部分。第壹部分是白英禮獻給法王路易十四,表達了對法王支持在華傳教的敬意。第二部分是106頁的“引言”。開篇就說明耶穌會士編纂這本書並不是為了滿足歐洲人對中國的興趣,而是希望這本書能為到中國傳教的牧師提供壹個有用的工具。《導言》對中國的道教和佛教進行了介紹和批判,論述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區別,指出哪些是中國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中有哪些重要的註釋書。
引言認為,四書五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著作,經典的地位高於書。五經之首是《詩經》,《易經》是五經中最古老的,但從意義上來說,《易經》排第三,《詩經》排第二,《春秋》排第四,《禮記》排第五。《導言》第44頁有64卦,按“幹”、“坤”、“屯”、“孟”、“訟”、“師”的順序排列。很明顯,這是《周易》的卦。在每段經文的頂部標註拉丁文字,表示每段經文的象征意義,即八卦中每壹卦所代表的自然現象。
白英禮介紹的易圖,內容和體系非常廣泛,既有伏羲八卦的序位圖和伏羲八卦的方位圖,也有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引人註意的是,白英禮在伏羲八卦序列圖、伏羲八卦方位圖、周文王六十四卦圖中標註了阿拉伯數字1、2、3、4、5、6、7、8至64。此外,《概論》還介紹了宋代朱的理學和易學,朱朱的《五經全書》、《四書全書》、《性理全書》等書目,以及《太極》、《理》等理學範疇。白英禮以他的前任利瑪竇為榜樣。壹方面,他用儒家思想反對佛道;另壹方面,他將儒學分為先秦儒學和後儒學,即先秦儒學和宋明理學。他肯定前者,批評後者。
《孔子在中國和泰莎》的第三部分是壹部8頁的孔子傳記。材料取自《中國文學》,開卷為《孔子全身像》,是歐洲出版物中最早的孔子肖像。孔子站在壹座寺廟式的圖書館前,身著儒服,頭戴儒冠,手持象板。圖書館的上方寫著“國學”二字,並附有拉丁註音和解釋,圖書館的柱子上寫著“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四個字。孔子身後兩側是裝滿儒家經典的大書架,書架上的書都標有書名。從上到下,壹邊是經學,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另壹邊是《李》、《易經》、《銜接》、《詩經》、《孟子》,都有拉丁註音。
《孔子在中國苔莎》第四部分是《大學》、《中庸》和《論語》的翻譯和註釋,總標題為《科學——中國》(288頁)。譯著的最大特點,不僅僅是以“譯”來傳道,而是試圖證明中國前儒家的經典著作早已與天主教壹致。
比如《大學》第壹段第壹句原來是這樣寫的:“大學之道,明於德,近於民,止於至善”。中國泰薩孔子:“大學者學習的目的,是提煉或提高我從天上學來的理性,它就像壹面最亮的鏡子。只有把覆蓋在它上面的惡欲缺陷壹掃而空,才會恢復到它無與倫比的清澈。偉大的人學習的目的是更新或再生的人。當然,我們必須依靠他們自己的例子和規勸。大學者的目的是站穩腳跟,維護最大的美德。我想譯者希望所有偉大的行動都與事實相符。"
顯然,這不是簡單的翻譯,而是譯者說教的滲透。天道的“合理性”是什麽?是天主教。這個詞的拉丁文是naturalism,在17世紀的天主教神學中經常使用,也是去中國的耶穌會士經常使用的壹個詞,比如性理論的參考,超驗主義的要義,性理論的解釋。耶穌會士對壹些詞語的翻譯也受到宗教的強烈影響。比如《中庸》中有“聖人雖無知”的說法,這裏的“聖人”本來指的是壹個品德和學識都很優秀的大智慧的人,但被翻譯成了只有天主教意義的“聖人”,其含義僅限於很小的範疇。
孔子在中國苔莎的最後,有白英禮寫的《中華帝國年表》(Tabula chrbnologia TVionarochia Sinica 2952 b . c――1683 a . d .(中華帝國年表(公元前2952――公元1683))和他畫的中國。。
《孔子在中國苔莎》是第壹部向西方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完整著作。白的這部著作對歐洲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中國文化向西方的傳播具有啟蒙意義和開拓作用。後來,在華傳教士開始重視中國文化典籍的研究,四書五經被多次翻譯成西文出版。如比利時傳教士弗朗索瓦·諾爾(Francois Noel)將《四書》和《孝經》翻譯成拉丁文,於1711年在巴加拉出版,後由奧地利的白乃心和法國的博勝(j
《孔子在中國》和《苔莎》的出版意義重大。第壹次把中國、孔子和政治道德這三個不同的名詞聯系在壹起,所以孔子被稱為歐洲最偉大的道德和政治哲學的學者和先知。自由主義者歡呼拉丁化的孔子是人類最偉大的英雄之壹,中國的蘇格拉底。這本書最初的目的是作為那些在東方傳教的人的參考。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和強烈反響。
1688 1在巴黎出版的《學者》雜誌上,有人發表書評,認為孔子是道德原則的老師,而這些原則有點像基督教的道德原則。書評在談到孔子的“仁”時說:“就目前的話題而言,我看不出中國人的博愛和基督徒的博愛有什麽區別...無論如何,它們與基督徒的理性並無不同。”
另壹本1688年6月出版的《孔子在中國與泰莎》中寫道:“中國人在德、智、慎、信、誠、忠、孝、愛、善、誠、禮、莊重、謙、順天理等方面不如其他民族。讀的時候總會覺得很激動。他們做什麽?從1688到1689,法國出版了這本書的兩個法文譯本,壹個叫《孔子的道德》,壹個叫《孔子與中國的道德》。1691年,該節日的英譯本在英國出版,也叫《孔子的道德》。有了法語和英語的書,普通人也能看了。
當時和後來的壹些著名人士,如威廉·坦普爾(1628-1699)、英國著名東方學家威廉·瓊斯(1746-1794)、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萊布尼茨(1646—1716)、德國著名古典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T.S .拜爾(T.S. Bayer)
威廉·坦普爾(1628-1690)在《孔子在中國與泰莎》壹書中寫道:“孔子的著作似乎是壹部倫理學,講的是私德、公德、經濟道德、政治道德,都是自治、治理、治理的方式,尤其是治理。他的想法和推論無非是說:沒有好的政府,人民就不能安居樂業,沒有好的人民,政府就不能讓人民滿意。因此,為了人類的幸福,所有的公民,從王公貴族到最卑微的農民,都應該端正自己的思想,聽從別人的勸告,或者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努力向善,發展自己的智慧和美德。”
坦普爾崇拜孔子這個人。他說孔子是壹位極其傑出的天才,具有淵博的知識、令人欽佩的美德和高超的品格。他熱愛自己的國家,也熱愛全人類。他還提到了孔子的文筆,說孔子“文筆優雅,比喻巧妙”。此外,坦普爾在《論古今學術》壹文中,將孔子思想與希臘哲學進行了比較。他說,“希臘人註重個人或家庭的幸福;至於中國人,他們關註的是國家的康泰。”
1770年期間,年僅23歲的威廉·瓊斯爵士讀了白英利的書,讀完大學後寫了壹篇教育論文,只有它的大綱留存下來。《大綱》開頭引用了《大學》開頭的壹句話:大學之道,在德上要明,在人上要新,止於至善。
萊布尼茨在評論這本書時說:“這本書不是孔子自己寫的,而是他的弟子們收集和編輯的。這位哲學家超越了我們所知的幾乎所有希臘哲學家的時代,他總是有閃光的思想和格言警句。”萊布尼茨還對白英禮導言中的易卦做了非常細微的觀察。在給白晉的信中,他還提到了《孔子在中國苔莎》中的卦圖和白晉寄給他的卦圖的區別。
大多數法國啟蒙思想家也讀過中國哲學家孔子。比如伏爾泰在《風俗論》中介紹孔子學說時,就用了白英禮的這本書。孟德斯鳩懷著極大的興趣,仔細閱讀了這本用艱深的拉丁文寫成的書,並做了詳細的筆記。他在筆記中寫下了壹些與作者不同的觀點,並將書中的許多段落翻譯成了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