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愛月軒筆記》是壹本什麽書?

《愛月軒筆記》是壹本什麽書?

《愛月軒筆記》,作者為慈禧最寵信的大太監李蓮英的侄兒。當年李蓮英親自參加慈禧殮葬儀式,該書記錄得比較詳盡。據《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上壹層金絲鑲珠寶錦褥,厚22 厘米,上面鑲著大小珍珠12604 顆,紅藍寶石85塊,祖母綠2 塊,碧璽、白玉203 塊,在錦褥上又蓋上繡滿荷花的絲褥壹層。上面鋪五分重圓珠壹層,***計2400 粒。圓珠上又鋪繡佛串珠薄褥壹套,褥上有二分珠1300 粒。慈禧屍體入殮前,先在頭部放置壹個翠荷葉。荷葉滿綠,為天然長就,葉筋非人工雕成,甚為珍貴。腳下置碧金璽大蓮花,系粉紅色,瑩光奪目,世上罕見。慈禧屍體入棺後,頭頂荷花,腳蹬蓮花,寓意“步步生蓮”,祈盼亡靈早日進入西方樂土。以上兩種記載,都有根有據。孰是孰非,哪種記載可靠,至今沒有定論。 第壹號:(宮中賬簿記物每種均列稱第壹號) 金絲錦被值價八萬四千兩,鑲八分珠壹百粒、三分珠三百零四粒、六厘珠壹千二百粒、米珠壹萬零五百粒、紅藍寶石大塊者約重四錢十八塊,小塊者六十七塊、祖母綠五分者二塊,碧璽、白玉***二百零三塊(略估珠值八十五萬四千二百兩,寶石約值四萬二千兩)。 繡佛串珠褥制價二萬二千兩,用二分珠壹千三百二十粒(約估值二萬二千二百兩)。 頭頂翡翠荷葉重二十二兩五錢四分(估值八十五萬兩)。 腳登碧璽蓮花,重三十六兩八錢(估值七十五萬兩)。 後身著串珠袍褂兩件,繡價八千兩,***用大珠四百二十粒,中珠壹千粒,壹分小珠四千五百粒,寶石大小***用壹千壹百三十五塊(估值壹百二十萬兩)。 後戴朝珠三掛,兩掛珠,壹掛紅石(約值二百四十五兩)。 後戴活計(註:指手工藝品)十八子珠鏡等,***用八百粒,寶石三十五塊(約值十九萬兩)。 陀羅經被鋪珠八百二十粒(估值十六萬兩)。 珠冠制價五萬五千兩,用大珠四兩者壹粒(估價壹千萬兩)。 身旁金佛每尊八兩重,***二十七尊,翡翠佛每尊重六兩***二十七尊,玉佛每尊重六兩***二十七尊,紅寶石佛每尊重三兩五錢***二十七尊(***約值六十二萬兩)。 足旁左右翡翠西瓜各壹枚,青皮、紅瓤、白籽、黑絲(約值二百二十萬兩)。 翡翠甜瓜四枚,系二白皮黃籽瓤者、二青皮白籽黃瓤者(約值六十萬兩)。翡翠桃十個,桃青色,粉紅尖,黃寶石李壹百個,紅寶石杏六十個,紅寶石棗四十個(***約值九萬五千兩)。 聞尚有二翡翠白菜,系綠葉白心,菜心上落壹蟈蟈滿綠,葉旁落二馬蜂,系黃色者。但公賬未列,或為王公等敬也。左旁玉藕三節,上有灰色泥汙狀,藕上長出綠荷葉、粉蓮花、黑荸薺等壹枝(約值壹百萬兩),右旁珊瑚樹壹枝(約值五十三萬兩),該珊瑚樹系紅色,樹上繞櫻桃壹條,青梗、綠葉、紅果,樹上落壹翠鳥,亦為天然寶物也。身上填八分大珠五百粒,六分珠壹千粒,三分珠二千二百粒,紅藍寶石二千二百塊(約值二百二十三萬兩),網珠被用珠六千粒,均為二分重者(估值二十二萬八千兩)。番佛四十八尊,約值五萬二千兩,番佛每尊高不及二寸,皆白玉質,佛為白身,白足著黃鞋,披紅衣,手持紅蓮花壹枝,亦天然生成者。 (摘自《愛月軒筆記·慈禧葬寶圖記》,李成武著。慈禧的葬儀是大太監李蓮英壹手操辦的,其侄李成武秉筆登賬,後以筆 記的形式將慈禧地宮隨葬寶物記錄下來,流傳後世。) 太後未入棺時,先在棺底鋪金花絲褥壹層,褥上又鋪珠壹層,珠上又覆繡佛串珠之薄褥壹。頭前置翠荷葉,腳下置壹碧璽蓮花。放後,始將太後擡入。後之兩足登蓮花上,頭頂荷葉。身著金絲串珠彩繡禮服,外罩繡花串珠掛,又用串珠九練圍後身而繞之,並以蚌佛18尊置於後之臂上。以上所置之寶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賬者。眾人置後,方將陀羅金被蓋後身。後頭戴珠冠,其傍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108尊。後足左右各置西瓜壹枚,甜瓜二枚,桃、李、杏、棗等寶物***大小200件。身後左旁置玉藕壹只,上有荷葉、荷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樹壹枝。其空處,則遍灑珠石等物,填滿後,上蓋網珠被壹個。正欲上子蓋時,大公主來。復將珠網被掀開,於盒中取出玉制八駿馬壹份,十八玉羅漢壹份,置於後之手旁,方上子蓋,至此殮禮已畢。”這裏所說的西瓜、甜瓜、桃、李、杏、棗均不是瓜果實物,而是以翡翠、玉石等制作,尤以西瓜制作稱絕,瓜為綠玉皮紫玉瓤,中間切開,瓜子為黑色。

至於慈禧地宮寶物的價值,《愛月軒筆記》中也有說明,金絲綿褥制價為8.4萬兩白銀;繡佛串珠薄褥制價2.2萬兩;翡翠荷葉估值85萬兩;陀羅經被鋪珠 820顆,估值16萬兩;後身串珠袍褂估價120萬兩;身旁金佛每尊重8兩,玉佛每尊重6兩,翡翠佛每尊重6兩,紅寶石佛每尊重3兩5錢,各27尊,*** 108尊,約值62萬兩;翡翠西瓜2枚,約值220萬兩,翡翠甜瓜4枚,約值60萬兩;玉藕約值100萬兩;紅珊瑚樹約值53萬兩;價值最高的是慈禧頭上戴的那頂珠冠,上面壹顆4兩重的大珠系外國人進貢,價值1000萬兩,總價約1005萬兩。另外,慈禧身上填有大珠約500粒,小珠約6000粒,估值 22.8萬兩。

慈禧太後是歷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後。她生前酷愛珍珠、瑪瑙、寶石、玉器、金銀器皿。死後棺內陪葬的珍寶價值白銀高達億兩。 李蓮英是慈禧太後最心腹的太監,慈禧棺內葬寶時,他是參加者。他和侄子合寫的愛月軒筆記詳細記錄了隨葬品的種類、數量、位置價值。

慈禧棺內底部鋪的是金絲織寶珠錦褥,厚7寸,下面鋃大小珍珠12604粒,紅光寶石85塊,白玉203塊,錦褥之上再鋪壹層繡滿荷花的絲褥,上面鋪5分重的珍珠2400粒。 蓋在慈禧屍體上的是壹條織金的陀尼經被。被長280厘米,寬274厘米明黃緞底,撚金織成。全被不但花紋繁多,而且還織有漢字陀羅尼經文25000字。經被上綴有820粒珍珠。盜墓賊拆走了珍珠,將這條價值連城的經被棄之於地,1979年清理地宮時才被發現,免遭危運。在經被之上又蓋壹層綴有6000粒珍珠的網球被,也是傳世奇寶。 慈禧頭戴鳳冠,冠由珍珠寶石鋃嵌而成,冠上有壹顆重4兩大如雞蛋珍珠,當時價值白銀約1000-2000萬兩,其鳳冠價值可想而知。 口內含夜明珠壹粒,此珠分開是兩塊,透明無光;合攏時是壹個園球,可透出壹道綠光,夜間百步之內可照見頭發。專家估計可能是兩顆鉆石。東陵被盜墓將軍挖掘後,此夜明珠被孫殿英送給了宋美齡,以逃罪責。 慈禧脖頸上有朝珠三掛,兩掛是珍珠的,壹掛是紅寶石的。她身穿金絲禮服,外罩繡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執玉蓮花壹枝,頭前方有蚌佛18尊,頭頂壹翡翠荷葉,葉滿綠筋,如大然壹般,重22兩5錢4分當時價值285萬兩白銀。頭兩側有金,翠玉佛10尊,手邊各置玉雕馬8匹,玉羅漢18尊。在其屍體旁或足下***有金佛、玉佛、紅寶石佛、翠佛108尊,每尊佛重6兩;翡翠西瓜四枚,白皮黃籽粉瓤者兩個,綠皮白籽黃瓤者兩個,估價600萬兩白銀;翠桃10個,綠色桃身,粉紅色桃尖,難分真偽。翡翠白菜兩顆,綠葉白心,在白色菜心上落有壹只滿綠的蟈餵,綠色的菜葉旁有兩只典色的馬蜂,俏色用的恰到好處,獨具匠心,稀世珍寶,估值1000萬兩白銀。

棺內最珍貴的是座率紋花,煙雲流動用白玉雕琢成的九玲瓏寶塔。其屍體旁邊還放滿了寶石、玉石、紅珊瑚樹、墨玉荸芥700多件,有些玉料出自新疆如羊脂玉和墨玉非和田而無。當寶物殮葬完畢,發現棺內尚有孔隙,又倒進四升珍珠(8分大珠500粒、三分珠2200粒,二分珠1000粒);紅蘭寶石、祖母綠寶石 2200塊,僅這些填空的珍珠寶石就值223萬兩白銀。以上才是入棺葬品的壹部分。從1879年東陵慈禧墓完工到地宮最後封閉,其間30余年中,還陸續向地宮內放置了各種奇瑰珍寶,金玉祭品1000多件。孫殿英盜挖兩太後墓後至今這些無價之寶不知流落何方。 新疆壹塊數噸重的大玉為做地宮中放置棺木的寢床,送到庫車縣境而因故擱置。 據估計,慈禧的隨葬品值白銀億兩不算過分。 蚌佛--用淡水河嘎的貝殼制成佛狀珠核體,置入牡歷體內,受到外來異物刺激了牡歷,分沁珍珠質將佛狀珠核包圍,天長日久,珍珠覆蓋層逐漸加厚,就形成了珍珠光澤的蚌佛。

據記載:慈禧入棺前,棺中鋪有三層金絲串珠繡花褥,上鑲珍珠13604顆,寶石87塊,白玉203塊,還鋪了壹層珍珠,***3720顆。 棺內慈禧頭上放置壹塊翡翠荷葉,腳下有壹朵粉紅色碧玉大蓮花。棺中的慈禧頭戴鳳冠,冠上嵌外國貢品特大珍珠壹枚,身邊有金佛、翡翠佛、紅寶石佛、白玉佛各27尊,每尊佛重175克至400克。 慈禧的腳下還放有兩只翡翠西瓜、兩只碧玉甜瓜,10個翡翠桃子,100個黃寶石李子,40顆紅寶石大棗,60顆黃寶石杏。 在她的屍身上還有兩顆翡翠白茶,綠葉白心,菜心上伏著壹只綠翡翠蟈蟈,菜葉上還落著兩只黃寶石馬蜂。 屍體左側放有玉蓮花壹枝,三節白玉石藕上有天然灰色的汙泥,節處生出綠色荷葉又開出粉紅色蓮花。另外,還放有黑色玉石。 在屍體右側,放有玉雕紅珊瑚樹壹枝,綠葉紅果蟠桃壹枝,樹枝上落有壹只翡翠小鳥,均是天然色料精雕而成。 當慈禧屍身上下左右放滿了寶物之後,又蓋上了壹件價值連城的織金陀羅尼經被。 當時盛殮慈禧的官員又捧出四升珍珠寶石全部填入棺內,爾後又放入8匹玉制金馬,18尊玉制羅漢。據估算,這壹棺奇珍異寶價值5000多萬兩白銀,僅慈禧身穿的那件繡珠服褂就價值白銀265萬兩,鳳冠上那顆大珍珠價值1000萬兩白銀,而當時清朝庫存白銀還不足7000萬兩。 慈禧墓中隨葬的這些珠寶可再建4座同樣規模的慈禧陵,然而,這僅僅是慈禧的壹座陵所耗的資金。 值得壹提的是,慈禧陵是1895年重新建造的,因當時慈禧嫌原修陵墓不夠豪華,下令把修建了22年的定東陵全部拆除,重新再建。而且,原材料全部用名貴的黃花梨木;外墻磨磚對縫,內壁雕磚泥金,彩繪全部貼金;屋頂琉璃瓦顏色改為深黃(與皇帝陵壹樣)。 隆恩殿漢白玉石柱上,雕滿了“鳳引龍”的圖案,69塊欄板內外也雕有“鳳引龍”、“龍追鳳”,這種鳳玉龍雕是明示此婦人曾挾控著兩代皇帝。慈禧三殿墻上金貼彩畫龍飛鳳舞,千姿百態,光彩奪目,用金量達到4952兩。 慈禧死後壹年,於宣統元年十月(1909年11月15日)葬入地宮。僅僅20年後,便被孫殿英部盜掘洗劫。1979年2月,清東陵管理所正式開放,才再次打開地宮。推開兩道石門,從石棺床上見到壹具完整的內棺棺木,而破碎的外槨被扔在西北角。這是1928年此陵被盜後溥儀派載澤等人匆忙清理重殮的。1984年元月,內棺被專家打開,確認這個上身包裹黃綢、下體褲子上繡滿“壽”字、右腳穿白綾襪、左腳赤裸的完整屍骨,就是慈禧。 如今,我們見到的內棺已入整修後的外槨。楠木棺槨華麗可辨,但棺內含恨吞辱的慈禧卻永遠無法“安臥”。正是她對自己死後之葬也要如此驕奢,引來了整個清東陵(除順治孝陵)屢屢被掘的“奇辱大難”。 慈禧棺槨內的珍寶,價值在5000萬兩白銀,堪稱世界之最! 慈禧隨葬的珍寶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監李連英親自參加了慈禧棺中葬寶的儀式。據他和侄子所著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三層金絲串珠錦褥和壹層珍珠,***厚壹尺。頭部上首為翠荷葉;腳下置粉紅碧璽蓮花。頭戴珍珠鳳冠,冠上最大壹顆珍珠大如雞卵,價值1千萬兩白銀。身旁放金、寶石、玉、翠雕佛爺27尊。腳下兩邊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還有寶石制成的桃、李、杏、棗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蓮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樹。另外,玉石駿馬8 尊,玉石18羅漢,***計700多件。葬殮完畢,又倒入四升珍珠,寶石2200塊填棺。 壹棺的奇珍異寶,聚起的自然是巨禍。她閉上眼僅20年,又壹位和她同樣巧取豪奪橫搶暴掘的大盜,將黑手伸向了她,並將她毀棺拋屍。

慈禧太後棺內的寶物

清慈禧太後喜愛玉石珠寶是出名的,用國家財力羅織寶物,生活奢侈有加。慈禧死後,生前喜愛的東西也得陪她而去。據太監李蓮英所寫的《愛月軒筆記》中載:慈禧棺內最珍貴的是她頭上戴的鳳冠上的壹顆珍珠,重四兩,大如雞卵,值1000萬兩白銀。其次是她口中含的壹顆夜明珠,此珠分開是兩半,合攏是壹個圓球,分開時透明無光,合攏後即發出壹道綠光,在夜間百步之內可以照見頭發。慈禧的東陵被孫殿英指揮部隊盜掘後,此珠被孫殿英獲得,為了讓蔣介石放他壹條生路,孫又將夜明珠秘密送給了宋美齡。在慈禧的屍體邊,還放滿了寶石、寶玉、翡翠雕佛、翡翠西瓜、黑玉荸薺、紅珊瑚樹等 700多件珍寶。當屍體入殮完畢,又發現棺內尚有空隙,又倒進4升珍珠和紅、藍寶石2200多塊。僅這些填空的珠寶價值230萬兩白銀有余。蓋在慈禧屍身上的是壹條織金的陀羅尼經被。經被上綴有900顆珍珠,估價18萬兩白銀。當時的盜墓賊拆走了這些珍珠後,將這條價值連城的經被棄之於地,直到1979 年,文物工作者清理東陵地宮時才被找到。根據有關專家評估,慈禧棺內的葬品價值按當時清政府的財政算法,相當於6000萬兩白銀。

劉成禺(1876-1952年),字禺生,湖北江夏人,出生廣東番禺。早年追隨孫中山,從事海外報刊宣傳,為當時著名報人。劉禺生曾響應革命黨,反對袁世凱稱帝,以近三百首《洪憲紀事詩》聞名於世。其詩集《洪憲紀事詩本事簿註》刊出時,孫中山,章太炎為之序。晚年則將“平生首尾未完畢之書,典章文物之考證,地方文獻之叢存,師友名輩之遺聞,達士美人之韻事隨憶隨錄”,成《世載堂雜憶》。該書壹九六○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收入“近代史料筆記叢刊”。董必武為之序。 《世載堂雜憶》凡三百頁,***記壹百六十條。文筆細致蘊藉,平實而條達,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其中,第壹篇記“清代之科舉”,第二篇記“清代之教學”。記錄之翔實,敘述之清楚,實為介紹清代教育難得的第壹手材料。凡欲了解清代教育之人,恐怕不可不讀。此處抄壹段介紹當時的讀書風氣,以饗讀者。 “當時中國社會,讀書風氣各別,非如今之學校,無論貧富雅俗,小學課本,教法壹致也。曰書香世家,曰崛起,曰俗學,童蒙教法不同,成人所學亦異。所同者,欲取科名,習八股試帖,同壹程式耳。世家所教,兒童入學,識字由說文入手,長而讀書為文,不拘泥於八股試帖,所習者多經史百家之學,童而習之,長而博通,所謂不在高頭講章中求生活。崛起則學無淵源,俗學則鉆研時藝。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門第,唐宋以來重家學,家訓,不僅教其讀書,實教其為人,此灑掃應對進退之外,而教以六藝之遺意也。” 其中,崛起和俗學實為壹類,學無淵源,以鉆研時藝博取功名為其教學目的。書香世家則不同,不僅學有淵源,在教育上崇尚通才教育。除應付八股試帖以外,註重的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個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不僅教其讀書,實教其為人,此灑掃應對進退之外,而教以六藝之遺意也”。這也是書香世家不同於崛起和俗學的本質所在。 中國自壹九○五年廢除科舉,教育為之壹變。變的結果,壹是新式學堂的興起,教育的國家化和平民化。這是歷史的必然。二是紮根鄉紳階層,沈浸儒學傳統的的書香世家的逐漸消失。到了上世記六十年代末,不僅傳統教育蕩然無存,連羽毛未滿的新式書香世家也差不多被壹網打盡。從此斯文掃地,俗學泛濫,教育成了國家的工具和利器。國是崛起了,人卻消失了。這不能不說中國教育的大悲哀,大遺憾。 記得十多年前,在哈佛壹次課上,壹位美麗的韓國女生下課跑來跟我說:家父壹直最欣賞中國文人,常在她面前說中國文人有學問,有才藝,敢承當,待人以禮,是韓國讀書人的榜樣。

  • 上一篇:經典英語短句摘抄大全
  • 下一篇:董氏源流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