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蘇軾
竹之始生,壹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壹,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壹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復寫壹詩,其略雲:“擬將壹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筼筜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筼筜谷》其壹也。予詩雲:“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
古人作畫肯定是毛筆和墨及顏料嘍,常見的顏料有朱砂、藤黃、赭石、廣花等。
思婦想念丈夫的詩詞,古人很多很多。妳可以參考參考
2. 王維善畫文言文的譯文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少年時崇尚氣節、義氣,喜歡拯救患難的人,隱居在鹿門山。四十歲時,才遊學到京師。
曾經在太學(朝廷裏的最高學府)賦詩,滿座的人都感嘆佩服,沒有敢和他比的。張九齡、王維非常欣賞他。
王維私自邀請他進到內署(王維的辦公處),不久唐玄宗來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皇帝高興地說:“我聽說過這個人卻沒見過,有什麽害怕還要藏起來?”下令孟浩然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孟浩然拜了兩次,背誦自己的詩作,到“不才明主棄”這壹句,皇帝說:“妳不要求做官,而我並不曾拋棄妳,為什麽要誣陷我呢?”因此讓孟浩然回去了。
采訪使(官職名)韓朝宗邀孟浩然壹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薦他。恰逢孟浩然家裏有老朋友來,壹起喝酒,非常高興,有人說:“妳與韓先生有約定。”
孟浩然斥責他說:“已經喝酒了,哪有時間管他!”最終沒有赴約。韓朝宗大怒,來告別,孟浩然依然不反悔。
張九齡擔任荊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後來幕府撤銷了。開元(唐玄宗年號)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而死。
3. 文言文《鑒畫》的翻譯..高手進來現在收藏書畫的人,大多只是重視畫家的名氣,不辨別畫作本身究竟如何。壹旦被傳說成鐘繇、王羲之、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筆跡,只要見到的人都爭著購買。這就是所謂的“耳鑒”,意思是僅憑耳朵鑒別作品。還有欣賞畫作,用手去摸的。相傳這種鑒別方法是通過手指觸摸,感覺到作品的顏色,能夠感覺到的就是佳作。這又是在“耳鑒”之下,可以叫做“揣骨聽聲”。
歐陽修曾經得到壹幅古畫《牡丹叢》,牡丹花下畫了壹只貓,他不知道這幅畫究竟屬於精品還是粗劣之作。有壹天他的親家,丞相吳育見到了,說:“這是正午牡丹花。為什麽這麽說呢?妳看這花,花瓣張開,色澤幹燥,說明是太陽當頭的花朵。下面的貓,眼睛瞳孔成壹線,也正是正午時分的貓眼。清晨帶露的花,壹般花房收斂,色澤濕潤鮮亮。貓的眼睛在壹天之內,早晨、晚上瞳孔是圓的;太陽漸漸接近中午,瞳孔是狹長的;到了正午,就變成壹條線了。”吳育可謂是善於了解古人筆意的人啊!
4. 陳洪綬畫像文言文解釋陳洪綬四歲那年,到已訂親的嶽父家去讀書,老人家正好剛收拾完屋子,用白土粉刷了墻壁,然後出來,告誡童子:“不要弄臟我的墻壁。”
陳洪綬進屋來觀望了許久,對童子說:“妳不去吃早飯嗎?”童子離去了。陳洪綬見童子出去了,用桌子做腳手架,在墻上畫了壹幅關羽的像,高十尺有余,直直地站在那裏。
童子這時從外面進來,看見墻壁變成這樣,害怕得哭了起來,老人家聽到哭聲之後趕了過來,見到墻上的關羽像,嚇得趕緊跪伏而拜。所以後來這個屋子變成專門供奉關帝像的屋子了。
5. 陳章侯拒畫文言文答案原文:陳章侯性誕僻 ① ,好遊於酒.人所致金錢隨手盡.尤喜為貧不得誌人作畫,周其乏 ② .凡貧士藉 ③ 其生,數十百家.若豪貴有勢力者索 ④ 之,雖千金不為搦 ⑤ 筆也.有壹齷齪 ⑥ 顯者,誘之入舟,方將鑒定宋元人筆墨.舟既發,乃出絹強 ⑦ 之畫.章侯頭裸體 ⑧ ,謾罵不絕.顯者不聽,遂欲自沈於水.顯者怫然 ⑨ ,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終壹筆不施.(選自清·周亮工《讀畫錄》)
註①誕僻:怪僻.②周其乏:周濟他們的貧困.③藉:依靠.④索:求.⑤搦(nuò)握.⑥齷齪:骯臟,引申為品行卑劣.⑦強:強迫.⑧頭裸體:摘掉帽子,脫掉衣服.⑨怫然:生氣的樣子.
譯文 : 陳章侯性格怪僻,喜歡遊玩喝酒.別人送給他的金錢隨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歡為貧窮不得誌的人作畫,以周濟他們的貧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貧寒士人,壹***有幾十以至幾百家之多.如果豪紳貴族等有勢力的人向他要畫,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會提筆的.有壹個人品卑劣的顯達者,引誘他進入船內,正在讓他鑒賞宋元人的筆墨.船開了以後,就拿出畫絹強迫他作畫.章侯摘掉帽子,脫掉衣服,大罵不止.那個顯達者不聽從他的.於是章侯自己從船上跳落入水.顯達者非常生氣,於是甩袖而去了.後來托了別人代為求畫,章侯最終還是沒有用壹下筆墨.
陳章侯的精神:蔑視權貴,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
1、⑴①喜歡②即使③斷,止④離開
⑵B
2、尤喜/為貧不得誌人/作畫
3、⑴那個顯達的人不聽從他的,於是(陳章侯)自己從船上跳落沈入水中.
⑵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意對即可)
4、章侯頭裸體,謾罵不絕.(或者“托他人代求之,終壹筆不施”)
6. 閻立本視畫 古文解釋原文如下:
閻立本家代(1)善畫。至荊州視張僧繇舊跡,曰:”定虛得名(2)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3)。”明日更(4)往,曰:”名下無虛士(5)。”坐臥觀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
張僧繇始做《醉僧圖》,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恥之(6),於是聚錢數十萬,貿(7)閻立本作《醉道士圖》。今並傳於代。
1.代:世代
2.虛得名:意思是說名不副實,徒有其名。
3.猶是近代佳手:還算是近代的出色畫家。
4.更:又。
5.名下無虛士:盛名之下肯定沒有徒有其名的人。
6.恥之:以這件事為恥。
7.貿:交易,做買賣。
譯文:
閻立本家世代都擅長作畫賞畫。他到荊州看張僧繇的舊時畫作,說:“壹定是徒有其名的。”第二天又去看,評價說:“還是近代的出色畫家。”到第三天明日又去看,評價說:“盛名之下肯定沒有徒有其名的人。”於是坐下來以至躺著欣賞,住宿在張僧繇的家中,十來天不肯離去。
張僧繇開始畫了壹幅《醉僧圖》,道士們常常拿這幅畫來嘲笑他。多數僧人都以此為恥辱,於是他們就揍了數十萬的錢,買了閻立本作的《醉道士圖》。現在壹並流傳下來。
7. 陳洪綬畫像文言文翻譯及答案 急需陳洪綬晚年在杭州,賣畫為生,十分貧寒,平日只以素菜淡飯充饑,甚至連吃杯水酒也常常缺錢。
世態炎涼,使陳洪綬對貪官劣紳,感到很可惡。 所以他常常喜歡為平民鄉親作畫。
流傳後世的就是他去世前壹年,為救濟壹個叫戴茂齊的寒士,畫了相送的。而對那些豪門權貴來請他飲酒作畫,他都壹筆不施,閉門謝絕。
有壹年,杭州新來壹位知府。他深知陳洪綬的畫十分有名,想請他畫壹幅掛在中堂,顯示自己愛好詩文書畫。
但是,這新知府對百姓橫徵暴斂,無惡不作,人人痛絕。陳洪綬得知他的為人,對他多次邀請宴飲作畫,都壹壹回絕了。
這個新知府,感到沒有辦法可想。剛巧,這壹天,陳洪綬的好友周工亮路過杭州,去拜訪新到任的知府。
新知府得知他與陳洪綬交往已有三十多年,十分要好, 周工亮深知陳洪綬的為人,遲疑地說:「這,這恐怕他陳洪綬不肯畫吧了!」新知府想了壹下,就和周工亮商議了個辦法。 第二天,陳洪綬接到周工亮的邀請,要他壹同去遊湖飲酒,鑒賞宋元名畫。
陳洪綬興致勃勃地去了,登上畫舫,船向湖心款款蕩去。陳洪綬和周工亮壹邊欣賞湖光山色,壹邊飲酒暢談。
畫舫來到湖心,陳洪綬問周工亮道;「那些宋元名畫在哪裏?請拿來欣賞壹番吧!」「那宋元名畫就在妳筆下呵!」接看哈哈壹陣笑聲,突然從後艙走出頭戴烏紗帽、身穿錦袍的新知府: 「好啊!今天終於把畫師請來了。來,快備筆墨素絹!」 陳洪綬壹看這場面,如道這是他們事先商量好,來向他求畫的,不禁將酒杯壹擲,怒聲罵道: 「好 *** 的狗官,想騙我到湖心來作畫,今天我偏不畫,看妳把我怎麼樣!」 新知府見他這樣不識擡舉,還口囗聲聲大罵不絕,就大施 *** 說:「哼,今天來到湖心,諒妳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妳畫也要畫,不畫也要畫,看妳往哪裏走?」 陳洪綬趁著酒興,罵不絕囗:「今天就是壹筆也不施給妳這狗官!」說看,站立船頭,把上衣壹脫,縱身就要跳湖自殺。
新知府討了場沒趣,也奈何他不得,生怕弄出人命,影響自己聲譽。只好請周工亮勸說壹番,派了只小船,把陳洪綬送上岸去了。
8. 古詩《畫》《畫》
作者王維 朝代唐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壹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鬥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雕謝了。
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麽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妳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
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9. 《畫》古詩的全解遠看高山色彩明亮(實際上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走近壹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鬥艷,畫上的花,無論在什麽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而畫上的鳥,即使妳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 靜境 ”, 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
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壹開始就將下裏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
在這裏,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妳看畫中有水呢?壹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壹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余.是什麽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壹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壹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壹種美。
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 *** 上行,如在鏡中遊”,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壹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壹起時,便***同構成壹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裏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裏面 。
擴展資料:
作品評價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雕謝了。
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麽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妳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
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把畫景於實景對照描述,顯示了畫的形神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