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職業學院是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2002年經教育部備案的普通高等職業院校。30多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我省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以德育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需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專業結構,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進壹步完善;為了不斷凝練特色,更好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汽車交通建設為主線,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工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協調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專業群。已初具辦學特色,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為促進湖北省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壹.歷史演變
武漢科技職業學院由原東湖大學和原武漢科技工程學校共同創辦。東湖大學成立於5月1984,武漢科技工程學校成立於5月1993。2001年,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發展計劃委員會(鄂政發[2006 54 38+0]64號)批準以武漢科技工程學校、東湖學院為基礎,組建武漢科技職業學院。
2002年4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鄂政函[2002]54號),教育部(教函[2002]201號)正式成立武漢科技職業學院。
武漢科技職業學院的教學業務受湖北省教育廳的指導和管理。
二、辦學條件
學校位於九省通衢的武漢市二環路以內的鐵機村,緊鄰風景秀麗的東湖。校園占地面積130265平方米,建築面積72555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38709平方米。實驗實訓室15間,教學電腦470臺,教學儀器設備668臺套,總價值860多萬元,圖書館藏書1610000冊,電子圖書6GB,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957個。校園網能夠滿足高校教學和現代網絡服務的需要。
學校地址:武漢市洪山區和平街鐵機村2號
第三,管理體制和內部機構
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院下設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教務處、招生就業指導處、學生處(含保衛處)、宣傳處(部)、人事處、財務處、後勤處(含資產管理處)、實驗中心(含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處)、教學督導室、圖書館(含教育信息中心)、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等機構,另外還有黨委、委員會。
四。專業設置和辦學規模
學院下設4個系2個系:信息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建築工程系、經濟管理系、基礎課系、繼續教育系。目前有無人機應用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數字媒體應用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汽車營銷與服務、物流管理、建築室內設計、工程造價、會展策劃與管理、電子商務、工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實務會計、應用英語等14個專業。十三五期間,標準建設有汽車運行與維護技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建築工程技術、建築工程管理、報關與國際貨運六大學科。
學校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教學為中心,引進和培養了壹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教育理念新、實踐能力強、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教育隊伍。目前專任教師120人,其中專任教師61人,兼職教師59人。擁有副高級職稱及以上專任教師23人,雙師型教師26人。
五、學校表現和社會影響
學院秉承“以德育人、因材施教、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理念,立足湖北、面向區域經濟、服務基層,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和良好的社會評價。學院被省教育廳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自2004年起連續三年被授予“武漢市文明單位”榮譽稱號。學院黨委於2007年被共青團武漢市委授予“吳天祥青年誌願者群體”稱號,學院團委於2008年被授予湖北省第四屆誌願者組織獎,學院團委連續九年被授予武昌區“青年誌願者群體”稱號。2008年被授予湖北省五四紅旗團委、2009年武漢市五四紅旗團委、2009年武漢市青年誌願者優秀服務集體獎。這些榮譽的背後是泥濘與坎坷,是苦澀與辛酸,更是全體師生同舟共濟,用多年的堅持與追求成就的精彩畫卷。
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關註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服務企業和社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青年誌願者參加了2007年中國科協年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誌願服務、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武漢站黃鶴樓主會場、2008年湖北美術館舉辦的周少華藝術展,受到了武漢市委、市政府和團市委的表彰。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高度評價了學院的誌願者,並愉快地與他們合影留念。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駱超在2008年暑假自費前往四川參加抗震救災。他近壹個月的出色工作受到了茂縣政府和四川省科學院的表彰,人民日報對駱超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湖北省石巖村2012電子與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王濤,響應團中央和省委組織部的號召,積極參與“全民誌願服務行動計劃”,誌願服務於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屯堡鄉人民政府,擔任鄉政府綜合辦公室的文書和社區服務管理工作。2015年7月參加湖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擬錄取進入考察範圍。
在新的歷史階段,發展中的武漢科技職業學院將堅持“內涵、特色、效益”的總體發展戰略,“不求規模,但求特色”,走“質量、特色”之路;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享受的發展理念;創新教育理念,以優化辦學思維模式為主線,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適應市場需求、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的原則,進壹步強化教學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引導學院發展走上“做精做強、辦出特色”的軌道;要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教師敬業快樂、學者感興趣、社會企業滿意、為區域人才培養做出突出貢獻的綜合性高職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