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來為LZ和壹樓的二保提供壹些捆綁的方法。
壹:日式捆綁
1、準備壹條7-8米的繩索,感覺最好的是中等粗細的線繩。
2、然後對折,留出3-4CM後打壹個結。
3、將對折的繩索從此結分開兩邊在背後放置在頸根。
4、將兩股繩索從背後繞到前邊,然後穿過腋窩,接著在分別在手臂的上臂和下臂纏繞***3-4圈,不要太緊,否則在反綁後會帶來極大的痛苦。
5、最後分別在兩腕纏繞兩圈並打上結。
6、完成上述動作後,反扭雙手在背後,交疊兩腕,用余下的繩索將兩腕綁緊,合攏兩端繩索,穿過背頸下的預留的繩圈,然後用沖力往下拉緊繩索,並在腕間將繩索打結。
大功告成!用它來捆綁奴隸,奴隸絕對沒有掙脫的可能,又不傷害對方身體。但要註意被綁者的手臂血液循環情況啊,絕對不能象對待犯人壹樣。
二:封閉式捆綁
準備繩子若幹,大的塑膠袋(100*120CM或浴罩),封箱帶若幹,手術手套1副,蛋清若幹。
所用的繩子不要很長,壹段壹段可以多用幾段。基本上手臂處要用1根,上身再用1根,腰部連陰部用1根,大腿用1根,小腿和腳踝用壹根。再用1根繩子,中間多打幾個結,作為口塞,給奴隸帶上。
捆綁好以後,用塑膠袋把奴隸裝進去,註意在呼吸處要開口,不要令奴隸窒息,然後,用封箱帶在塑膠袋外面封住,可以多封幾圈,封出人形來,看上去,象壹具屍體。
然後,戴好手套(因為要將手指伸進**,帶手套比較衛生,蛋清起潤滑作用),開始調教,這根據不同的心情,每次隨便怎麽做。
三:中式捆綁
1、用壹根長繩子搭在後脖頸上;
2、把繩子從腋下分別穿過到後面然後在上臂上纏繞兩圈;
3、(重要!但很多影視緊縛缺忽略了這個步驟)把兩端繩子先在兩邊上臂旁分別系好結(防止繩子松散、下滑);
4、把兩面繩頭拉回背中,向上引過後脖頸的繩圈(最新的警用捆綁法就在這裏預先系壹個小繩環用來穿繩子,這樣可以防止捆得太緊時穿不過去)然後把上臂向上向後拉;這時如用大力,司法界人稱“帶大臂”,捆後犯人大臂被向上牽引固定,可以造成犯人的極大痛苦,時間長了就會殘廢;
5、把穿過後脖頸的繩子分別捆向兩個小臂,使小臂在背後交*,然後系緊,再度引向脖後繩圈,把小臂向上牽引;這時用大力,司法界稱“帶小臂”,捆後犯人小臂被向上牽引固定,長期被綁也很痛苦,屬於比“帶大臂”較少痛苦的壹種捆綁折磨;6、把穿過後脖頸繩圈的繩子引下來牢牢系住手腕,最後打死結。
這就是所謂的“中式捆綁”或者叫做“五花大綁”(“五花”可能是指從前面看上去上身壹***有“五花”,即脖、上臂等五段繩圈?),這種捆綁用壹根繩子就可以搞定,速度快,但卻極難掙脫,因此十分實用!
四:反綁。
1、簡易反綁移動式 (單式反綁)
定義:將受縛者兩臂反剪背後,使短索將其雙腕綁紮固定。
基本特征:雙臂反剪背後固定。
視覺形態:從前部觀察僅見受縛者雙臂反剪背後;從後部看受縛點壹般限於臂部,而多集中於雙腕處;因便於押解,身體下部壹般不再加以束縛。
優點:其固定性,安全性均比正交綁縛強,受縛者壹般極難掙脫或反抗;且束縛點僅限於臂部,所造成的痛楚感亦較輕。
缺點:雙臂基本被固定,押解途中受縛人的食宿,洗浴,便溺等基本需要均無法自理。
按形態分:
(1),標準型:
雙臂反剪,上臂與下臂間夾角為直角(90°),兩下臂之間夾角為平角(180°)。上臂緊貼於身體外側,下臂橫向交叠固定,繩索綁縛於肘部與腕部之間。
特點:著縛距離為整個下臂長度,可選擇面較寬。就縛後其腕部向左右兩側的外張力為零,向前後上下的掙力亦極弱,惟其雙臂向左右方有壹定外掙力。固定性總體較好。下臂活動空間極小,向左右方傾斜範圍窄,腕部相對受力較弱,而臂部受力點眾,受縛者裸臂或著單衣時痛楚感較強,被捆縛時間較長時肘部關節受創的可能性較大。
(2),準(類)標準型:
雙臂反剪,上臂外張,下臂內迫;兩下臂之間夾角大於90°而小於180°,雙腕被捆綁固定後多位於臀部之上。
特點:雙臂外張力度大,捆紮困難。自腕關節而生的外掙力大,經掙紮後有單臂脫縛之可能。且雙臂擡升過高,懸無所依,致使臂,肩部肌肉壹直保持緊張狀態,受縛者易產生疲累痛楚感並伴有暈眩,嘔吐,抽筋,窒息,肌肉痙攣等不良反應。由於受縛者被縛處受力較大,故腕部常會出現勒痕,淤腫,滯血現象。總的來說這種綁縛形態懲戒效應較為明顯,但安全性較差。
(3),下垂型:
雙臂反剪,上下臂內攏,腕部交*處重心下移,兩下臂間夾角小於90°,為單式反綁中最為常見也較實用的壹種類型。
特點:雙臂於身後內屈呈自然下垂狀,繩根縛於腕部。因順勢下垂,故受縛者臂部所受創痛大大減輕,就其形態而言類似於平日之雙手倒背,所不同者惟加縲紲耳!雙腕結紮處固定性尚好,易於長途押解。但雙臂活動空間相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