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克觀不是隨便接的。無論他在哪裏發現有價值的瓷器碎片,他都盡力尋找史料,了解當地的歷史。這個地方在古代叫什麽名字,誰住在這裏...在燈市口婦聯的宿舍遺址上,他發現了壹批相當精美的宋、元、明時期的瓷器碎片。回去查資料。原來,這附近是明朝漢奸嚴嵩和嚴世蕃的府邸。就這樣,畢克關對撿瓷片越來越感興趣。他有壹個小本子,記錄著到處撿瓷片的過程。
漸漸地,撿瓷片的範圍擴大到了全國,從南方的海南到北方的哈爾濱,從五臺山的山頂到大連、膠東的海邊,可以說走到哪裏都有。畢克觀在收集和鑒賞這些碎瓷片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經過思考後決定將其納入研究課題。然而遺憾的是,他研究的多是古代民窯瓷器。但歷代對官窯瓷器都有所關註,能找到可供參考的論文或專著很少。古代史籍基本不提民窯瓷器,即使偶爾涉及,也多是貶義詞,比如粗鄙、粗魯、低劣。《宋史》中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宋代磁州窯只字未提,僅在清代有所提及。
史書記載與畢克觀所見民窯產品大相徑庭。從審美的角度,他發現中國古代民窯瓷器有壹種別樣的美,是粗獷、率真、質樸的集合,是壹種浪漫中的自然美。面對如此美好的中國古民窯瓷器世界,很少有人不僅研究探索,還諷刺貶低。畢克觀覺得很不公平,他想寫文章為民窯瓷器正名。
畢克觀是著名的漫畫家,但他是瓷器考古的門外漢。他的首要任務是補課。但是前人提供的文字資料畢竟太少了。民窯瓷器反映的很多現象和問題,現有的材料是無法解釋的。這就迫使比克關不得不尋找新的突破點,自己來回答。
他發現陶瓷考古和工藝美術領域對陶瓷的研究存在壹些局限,他們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陶瓷本身。但大量數據證明,瓷器體現的不僅僅是瓷器本身的魅力。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畢克觀認識到民窯瓷器與中國古代繪畫、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國古代商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發現中國最早的寫意不是紙絹畫,也不是文同、蘇軾開創的文人寫意,而是出現在民窯瓷器上的畫。他收藏的大量唐代銅官窯和宋代磁州窯的碎瓷片最能說明問題。在磁州壹個充滿泥土氣息,散發著寫意風格的瓷枕上,“明道元年……”寫得令人印象深刻。明道是北宋仁宗的國號。當時蘇軾還沒出生,文同年才14歲。
此外,他還在民窯瓷器上發現了中國古代的抽象畫,並得出結論:中國早在明代就出現了抽象畫。這些民間藝人創作的作品,讓人感覺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世界是如此廣闊,用天馬行空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
畢克觀認為,民窯瓷器需要大批量生產,壹天之內甚至會畫出上百件,這就帶領民間藝人在繪畫過程中探索和實踐了壹條由繁到簡的道路。簡單並不意味著粗制濫造或偷工減料。為了生存和競爭,簡化的前提是保證瓷畫藝術的美感。
畢克觀通過縱向比較和橫向聯系,逐漸形成了民窯瓷畫藝術不同於官窯瓷畫藝術的觀點。官窯瓷器是給皇帝的。它要求盡善盡美,展現皇家風範,體現工筆畫的藝術風格。民窯瓷器面向普通百姓,產量較大。為了節省成本和工時,不能畫得太細致,只好走寫意之路。民窯瓷畫藝術,是經過許多代人的集體智慧而形成的高度藝術化的總結。它與官窯瓷畫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藝術道路,在繪畫風格上必須用不同的審美標準重新審視。畢克觀經過長時間的收集、思考和研究,先後出版了《中國窯瓷畫藝術》、《古瓷片》、《窯青花》三部窯瓷專著。
隨著全國各地正在進行的舊城改造,碎瓷片所剩無幾。畢克觀向全社會發出了“拯救古瓷”的號召。他呼籲“把瓷片藏在民間”,希望更多人關註這些被遺忘的古瓷片。令人欣慰的是,許多人,不管出於什麽目的,都對古代瓷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為例。今年,幾乎壹半的瓷器攤位開始出售古代瓷器碎片。壹個朋友開玩笑說:“老畢,都是妳的書。”反正,畢竟這些曾經被視為垃圾和渣土的老瓷片,已經被人們所關註。
壹手作畫,壹手寫字,畢克觀走過了大半輩子,藝術界評價他“圖文並茂,大獲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