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然發現了壹個有燈塔的英國花園。
和舊檔案裏的建築圖紙壹模壹樣。
盧森堡大使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內務部街中段,北京二中西側,朝南。沿著隧道走過武警把守的大門,可以看到兩邊的墻壁都是用高溫耐火磚砌成的。門的右邊,是壹排平房。在墻的左側,依稀可以找到用普通紅磚填洞的痕跡。很明顯,這裏曾經有壹個門道通向西邊的院子,然後另壹個門把我們引到了皇宮的花園和壹棟兩層小樓。
這樣獨特的房子出現在北京的傳統胡同中,真的很奇怪。洋樓前是英式花園,中間有燈塔,南面有日晷。放眼望去,花園三面被中國傳統的遊廊環繞,從遊廊的任何壹個角度都可以欣賞到美麗的外國建築和各種鮮花。
在建築的西側,有壹條小徑連接著遊廊和建築。在小路的前方,有壹片北方罕見的竹林,這片竹林的樹幹已經大多呈現出光桿的樣子。盧森堡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根據竹子的生長周期,估計這片竹林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了。這片竹林今年春天開花,預示著它們的生命即將結束。
走進眼前這座小樓,門廳的木質擺件具有明顯的歐式裝飾特征,水磨石地面上鑲嵌著類似佛教曼陀羅藝術風格的圖案,卻能呈現出意式的色彩。通往二樓的樓梯的木雕也帶有濃厚的歐式裝飾元素。但屋頂依然保持著中國式的三角屋頂結構。這座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建築是誰的傑作?這家益壽堂的主人過去有什麽特殊的背景和傳奇經歷?
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洋樓周圍尋找這個四合院身份的痕跡。在盧森堡大使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看到這棟樓的底層有壹塊大理石基石,上面用中英文刻著這棟樓的建造時間。用中文寫的是篆書:1937年3月1日,公歷紀元,從中得知基石上刻的時間與我看到的建築藍圖上標註的時間大致壹致。
當時這個樓盤有113房間。
為什麽這個神秘花園的主人這麽有錢?
根據檔案史料記載,1965之前內埠街21號房號為11號。在1936 11之前屬於童明珍和童明達。那時候童家長期住在這個胡同。就連這條18號胡同(老房子編號)都是元朝到正念時在東嶽天啟寺修建的,也是他家的廟。童明珍、童明達不僅擁有內務部街11號、18號東側10號、10號東側八寶胡同2號(內務部街10號東門)房產,還擁有10號。據統計,該樓盤共有帶遊廊的瓦房25間,其中壹般瓦房47間,灰房27間,遊廊65,438+00間,棋盤房4間,房屋65,438+065,438+03間,總面積六畝七毛二。
由於某種不為人知的原因,童明珍、童明達將他們在內務部街10號、11號、八寶胡同2號、我們胡同60號的全部房產,以每畝950元的價格,賣給了住在宣武門外西城根35號的商人王少凡。
根據記錄,王少凡壹次性支付了16923元的房價和地價,還繳納了338元44分的稅。這在當時是壹個昂貴的數字,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王少凡是誰?為什麽這麽有錢?
據知,王少凡不是壹個普通的商人。他的祖父王占元曾經是北洋時期的湖北巡撫,也是壹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人。他曾經壟斷軍服生產,成立銀行賣黃金,成立保德信公司賣皮具。他當時被稱為財閥。1917他在天津平安街壹帶的窪地裏造了壹座房子成了壹條小巷,並以其堂號“三槐堂”命名為李懷印。1920年,天津市向家胡同、建國路、三經路之間的多間簡易平房被拆除新建,成為槐蔭巷的壹部分,後被稱為大槐蔭裏。
解除武裝回國後,王占元躲在天津,不管政事,在北京、天津、大連、保定等地集中房地產,還投資金融、礦產、紡織、糧食、電力等行業。
王占元有四個兒子:長子澤寬;第二個兒子的名字不詳;三子薩瓦諾;四子,澤和。此外,還有王占元大哥的兒子澤培和女兒王慧。曾在美國留學的澤培回國後創辦了壹家毛紡廠。侄女王惠長大後嫁給了袁世凱的孫子。王占元分割財產時,除了山東館陶縣老家的土地和房屋、天津萬德莊的房產、煙臺路的大房子和保定甘壹面粉公司外,其他所有財產、銀行和現金均按四子壹侄五股平分。
王占元的後人大多在天津、保定、石家莊都有自己的產業。據說位於天津大裏路的幾棟洋房,是王占元的三個兒子分了家產後,在上世紀40年代初修建的。但王占元的四個子侄中,我不知道哪壹個是王少凡的父親。
當時“益壽堂大王”也以擁有這樣的豪宅為榮。
1936年4月,時年29歲的王少凡從天津來到北平,做商人。他先低價買下了北平宣武門外西城根35號的房產,然後查詢北平中心城區的房產信息,伺機選房。
在北平內務部街購置房產,顯然是王少凡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在民國時期,內務部街不僅是內務部所在地,而且因為地處東單附近,毗鄰曾經是使館區的東交民巷,在當時也是非常時尚和國際化的。許多官員和商人爭相購買這裏的房地產。
然而,曾經住在天津小洋樓的王少凡在購買了這裏的房產後,並沒有繼續沿用老北京四合院的傳統建築形式。他計劃把這裏所有的老房子都夷為平地。他想在這座古都的中心建造壹座別墅式的建築,實現自己的居住理想,並從壹開始就給這座建築起了壹個好聽的名字“益壽堂”。
但在當時的北平,能建花園式住宅的木材廠或建築廠很少。於是王少凡找到了在天津以建小洋樓聞名的平成工程公司,承接這項業務。由於這個工程在北平,王少凡還找到了離內務部街不遠的方家院胡同30號的“和記”建築廠,作為工程的監理單位。
天津平成工程公司的建築師梁負責這項設計任務。恰好梁與內務部街南側胡同39號(舊屋號)的馮家有親戚關系。馮家也是胡同有名的有錢人。家裏三個兄弟都是大學畢業,其中兩個在平金鐵路局工作,老大在中國航空公司工作。梁來到馮家,專心致誌地繪制了益壽堂的設計和施工說明,然後提交給北平市政工程局審批。沒過多久,設計圖紙和施工說明得到了北平市政工程局的批準。
1937 3月1日,這項大型建設工程開工。這組建築分為前院和後院。前院的建築主要是用來接待客人的。是壹組西式平房建築。客人可以通過前院大門進入前院,主人可以從後院通過過道右轉進入前院東側的側門接待客人。後院的主體建築是壹棟兩層別墅,前面是壹個“田”字形的花園,三面是中國傳統的遊廊,建築後面是壹排供仆人居住的平房和存放、培育苗圃的花壇。樓西北側和平房之間有兩個汙水井,用來處理這個院子產生的汙水。
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梁對建築材料、施工工藝等方面的要求近乎苛刻。他要求建築的地基,用30%的西山白灰和70%的細篩黃土,用清水攪拌均勻,把十寸厚的土搗三遍,使之達到六寸厚,灑上適量的水,用八十多斤的重量搗兩遍,然後壹層壹層地填,每層八寸厚,用夯錘夯實,直到達到堅實的程度...
磚墻外露部分全部采用方燒紅四面琉球圓柱磚,墻體內部采用普通四面紅磚。所有的磚材都適合質地堅硬,敲擊聲大的。砌墻前,磚要用水浸泡。油紙、油氈、油膏要用美國品牌;混凝土砂漿,要使用唐山啟新石灰廠的馬牌或中國泰山牌;用最好的永明牌油漆...
全院建成後,院內小樓上下共有265,438+0個房間。3間帶走廊的瓦房;壹般有40間半瓦房;2間半灰色房間;5間西式平臺房;1灰棚;3花房;5棋盤式心房;地下坑2個,全院子106間。另外,小洋樓西北有壹口電機井。
這座豪華別致的建築建成時,人們尊稱王少凡為“益壽堂之王”,王少凡為擁有如此美麗的豪宅而自豪。隨後,王少凡將其位於宣武門外西城根35號的房產出售給平漢鐵路局,平漢鐵路局將該房產出租給王少凡的家族企業——贛壹面粉公司。
日軍侵占北平後,益壽堂易手。
原來的主人四十出頭就去世了。
這座宅邸建成後不久,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北平,王少凡在北平的事業受到很大影響,於是離開北平,去了天津。1940左右,在王少凡的家鄉——天津市十區大裏路165438+出現了壹組類似北平內務部街165438+的建築。在此期間,王紹和範曾在天津的怡和銀行、濟南的魯豐紗廠和保定的甘壹面粉公司工作。同時,他還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興路開了壹家“東方新衣店”,專門為人們量身定做西服。
1944年,王少凡將北平內務部街益壽堂東10號院租給了他的醫生朋友邱祖遠。邱祖遠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醫學博士。曾就讀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並赴英國、法國、瑞士、意大利考察結核病防治工作。起初,邱祖遠壹家五口住在這裏。抗戰勝利後,邱祖遠代表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立了“北平結核病防治研究所”,他擔任院長。後來北京協和買了這家10的醫院。65438年至0947年,邱祖遠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並兼任北平第壹衛生所所長、結核病門診主任。後來,邱祖遠還兼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
內務府街10號後面的本寺胡同60號(舊房號)被王少凡用來招待山東館陶縣的親戚和天津來的親戚,其余房屋用於出租。1949年8月,年僅四十出頭的王少凡去世。沒有記錄顯示他的死因。1950後,王少凡家搬走了,他們定居天津。
1951,這棟西式的房子租給了巴基斯坦大使館。這套房子的前半部分,王少凡的客廳原本是用來接待客人的,但被相關部門用作家屬宿舍。人們用磚堵住了通往花園和洋樓的門,成了壹個孤零零的院子。1965,內務部街胡同門牌號變更。11的老房子變成了內務部街21號,王少凡用來接待客人的院子變成了21號。內務部街道21號東邊的院子,連同這個院子的後面,我們公司以前的胡同60號,被衛生部門接管了,後來變成了酒店。
日後,益壽堂成為駐華使館,也是胡同內唯壹的外國使節駐地。
此後,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壹直設在這裏,經歷了“文革”,直到1978年底撤走。在此期間,毛主席開展了著名的乒乓外交。“乒乓球”促成的中美建交,最初是由巴基斯坦方面斡旋的,美中兩國官員的壹些談判很可能就在這裏進行。
1980,庭院編號。內務部街21被租借給盧森堡大公國駐華大使館,成為唯壹還在胡同裏的外國大使館。
看著王少凡70多年前種下的這些竹子,不知道王少凡是個什麽樣的人?他堅持把北京的傳統建築改成西式別墅庭院,並且用許多中國傳統建築元素裝飾這個庭院;他不顧北方的季風氣候,堅持把生長在南方的竹子搬到北方,說明他是壹個有西方思想的人,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或許,當初,王少凡會在這片竹林下,望著自己的樓房,面對著那些竹葉的投影,生出優美的詩句。現在,這片已經開花的竹林在秋風中搖曳,讓人為他的命運嘆息。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人們有幸在國際設計周欣賞到盧森堡大使館的庭院,還可以在遊廊裏看到這座“益壽堂”的歷史圖片。為了向中國推廣盧森堡的文化,來自盧森堡的攝影師也在內政部大街的胡同中展示了他們反映中盧友誼的攝影作品。眼前的“益壽堂”在當代已經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