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
復古派陣營中,程恩澤、齊藻、何、、、曾國藩等同為光體詩人,出自程道光、鹹豐以來的宋派,主張宋詩力量最大。這壹派的代表詩人如陳、鄭、、沈,都是壹代名臣。其中,不僅擅長詩歌,而且著有《石詩話》、《宋詩精華錄》等詩歌作品,對宋詩褒揚不遺余力。同光詩人宗宋的詩學理論和詩歌創作實踐對民國宋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桐城派是晚清以來詩壇上壹個頗有影響的流派。其詩評以唐宋兼采,以正浙派、性靈派之弊。桐城派的後人很多。在姚鼐之後,還有方、、梅曾良、曾國藩、等後勁十足的人物。民國初年,出現了和著名的詩選家高買和。他們與宋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桐城派的學者也屬於宋派。南社是由柳亞子、陳去病、高旭於1969年在蘇州創辦的。南社的“南”就是“打南腔不忘根”,很多詩人都是同盟會成員。他們以歷史上的幾個社會和復雜社會為榜樣,主張民族氣節和資產階級革命。南社雖然是壹個帶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進步文學團體,但以舊文人為主,其詩學觀念也帶有傳統復古的特點。從其成立之初至1936年解散,其內部成員在詩學觀念上壹直存在著唐宋間的巨大差異和分歧。柳亞子作為南社理事,主張三唐教詩,北宋學詞。他認為既然要搞革命,就要和支持清朝的同光體壹起反對。因此,他鄙視宋朝。他的詩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論六首詩》、《答壹個傻青年的五首詩》和《從謬誤中墮落的人》等詩派著作中。但他的詩學主張遭到了生活在宋代的胡仙素、姚希鈞、朱、程社我等詩人的強烈反對,引發了諸多爭論,最終導致了南社的解體。
與同光強奉宋、桐城派合唐宋、南社尊唐宋之爭不同,其他古詩詞流派視宋詩為洪水猛獸。漢魏六朝詩派是因崇尚漢魏六朝詩學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王闿運。出現了反對道鹹年間的宋詩運動,尤其是繼承宋詩運動的同光體。王闿運崇尚漢魏六朝,貶斥宋詩和中晚唐詩歌。《八代詩選》是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八代人編纂而成。王的門生眾多,如、劉光第、齊白石、夏壽天、楊銳、、楊度等。,所以在當時還是相當有影響力的。此外還有中晚唐詩派,代表詩人有晚清著名詩人樊增祥、易舜鼎。他們的詩都是中晚唐的,喜辭藻華麗,流於表面。不像王闿運的《相騎樓詩》和陳艷的《石史燚詩》,他們的詩中只有零星的理論散落,所以在當時影響不大,很少有人關註和研究他們的詩風。
與古詩詞流派同時出現的,還有兩個代表進步方向和進步傾向的詩詞流派:詩詞革命和白話詩運動。革命詩派是晚清出現的壹個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夏曾佑、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黃遵憲的創作成就最高。譚嗣同死於1898年的“戊戌變法”,黃遵憲死於1905年,而康有為、梁啟超受同光詩人影響較大。梁啟超晚年甚至拜同光詩人趙茜為師,向陳艷等人學習詩歌,詩壇革命派在民國初年已漸式微。
革命詩派、桐城派、南社的壹些成員,或來自於或借鑒於同體詩人,因而不可替代,影響很大。民國時期是五四時期出現的白話詩派,代表詩人有胡適、俞平伯、康、劉半農等。這是繼“詩歌革命”之後,中國詩歌的又壹次顛覆性革命。白話詩與古典詩歌相比,打破了舊的詩歌規則,不分字數長短,用白話寫成,有時稱為“文體詩”、“白話詩”。胡適的《朋友》、《朱經農》等八首詩於1917年發表在《新青年》上,引起轟動。它是新詩運動中的第壹批白話新詩。他的《試集》(1920)也是中國第壹部白話詩集。
總的來說,白話詩派旨在徹底推翻壹切舊文學,包括宋詩。漢魏六朝詩派,中晚唐詩派與宋詩派水火不容,桐城派兼取唐宋,南社成員尊崇唐宗宋,但又不能茍同。只有同光詩人崇尚宋詩。惟其如此,宋詩的提倡者必須果斷地站出來,編集宣傳宋詩,以回應宋詩的否定者。如《宋元明詩話》的編者王文坤,《唐宋詩選》的編者高步英,都是桐城派的成員,《宋詩精粹》的編者陳艷,都是風格相同的詩人。最值得肯定的是,在白話文詩歌運動積極推進的情況下,民國時期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宋詩總集,如熊念韶主編的《宋詩選》和淩主編的《白話文宋詩五絕》,其規模之大、學術質量之高、流傳之廣,在以往的宋詩總集中實屬罕見。宋詩選編纂的轉型,在此可見壹斑。
二
民國時期,尤其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對宋詩整體地位和價值的評價,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壹是主張唐宋詩平衡論,主要見於苗嶽《論宋詩》(1940)和錢鐘書《談藝錄》(1948)。這是眾所周知的,在此不再贅述。另壹種觀點以張、魯迅、聞壹多等在思想界、文學界有較大影響的宋研究圈外人士的言論為代表,不利於宋詩研究的健康發展。早在民國前二年(1910),國學大師張在《文學與詩辨》壹書中評論唐以後的詩歌,認為:“的詩已經用完了,所以多是歌頌愛情(詞)”的,“唐以後的詩,但參考歷史事件,太炎先生認為宋的詩已經窮盡,宋人寫的詩只能作為史料,這就使他們沒心沒肺了。這無疑給包括宋詩在內的後唐詩判了死刑。魯迅舊識深厚,對唐詩相當熟悉。他的七律強調理,壹路偏向宋詩。但受章太炎的影響,他在1934年2月20日寫給好友楊繼雲的信中說:“我以為所有的好詩都被唐朝寫完了,如果我從此挖不出佛掌。顯然,這與乃師張的宋詩觀是壹脈相承的。兩者都揭示了宋人的尷尬處境,即宋人在文學上的才華和情感上並不比唐人遜色,但詩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著名詩人聞壹多在《文學的歷史走向》壹文中說:“從西周到宋代,我們的大部分文學史本質上只是壹部詩史。但是,北宋的詩歌發展實際上已經結束了。”(第四卷第壹期《當代評論》1943,65438+2月)只有肯定北宋的詩歌才會有輝煌的成就和愛國主義精神,數量是南宋詩歌的兩倍。在西南聯大中文系,聞壹多講的是《詩經》和唐詩,朱自清講的是宋詩,這可能是聞壹多對宋詩不熟悉,有偏見的原因。
從上面可以看出,聞壹多終究是承認了北宋的詩,而另外兩個則抹殺了整個宋代。幸運的是,自清末民國以來,宋詩學術研究,尤其是宋詩集的編纂,並沒有受到這種文化霸權的更多影響。桐城派和南社的壹些成員至今仍迷戀宋詩,尤其是“同光體”的積極提倡,被許多研究者發揚光大。這壹時期,宋學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包括、高、王、、熊念凡、胡、、、柯、、苗嶽、錢等。民國時期的宋詩選輯量雖不大,但在編輯思想、選輯原則、行文風格、方法等方面,較之傳統宋詩選輯有所繼承和較大發展變化。基於這種認識,我們把民國時期稱為宋詩選編纂的過渡時期。
三
民國時期新輯的宋詩約有十首,數量不多,但內容和形式都很顯著。其中,熊念韶主編的《宋人詞選》和坤評點的《宋元明詩話讀本》是兩部具有新特點的宋詩集,或突出詩歌主題,或引導初學者。
《宋詩選》采用新標點,單獨編排,其中壹五言古詩150首,二七言古詩139首,三五言詩300首,四七言詩319首,五五言絕句83首,六七言絕句398首。每首歌都有錄音。這部集子針對當時的壹些詩歌流派,刻意復古,學這學那,寫的詩粗古,語言華美,所以極力提倡宋代白話詩。關於編纂《宋詩選》的目的和原因,編者熊念邁在序言中說:“因《宋詩選》作坊式無”,“心有居湖都,見報刊所寫之詩,通俗易懂,便代編,稱之為‘宋詩選’。”可以看出,熊念叟的筆記整理,壹個主張推廣宋詩,改變了當時市場上宋詩選本匱乏的不平衡格局。其次,受當時上海新詩寫作和出版的啟發,他提倡宋代白話詩。什麽是“如花詩”?「如花詩」是壹種怎樣的詩?編者在《平凡的事例》壹集的開頭就明確表示:“此輯選宋詩,以理解為主,故文體不厭其高,但語言淺顯易懂,使婦孺能懂,但文字極簡枯燥,仍未收錄。”在他看來,語言如文字般清晰,通俗易懂,但只有文體高雅雋永,才是“詩如文字”。從入選條目來看,宋代楊萬裏(241)、陸遊(157)、範成大(92)、戴復古(82)、蘇軾(53)錄詩數量位列前五,最符合他的“入畫”標準。在詩歌的內容和品位方面,熊念韶要求既要符合傳統詩歌的標準,又要與時俱進。所以“雖然把措詞和意思組合成壹個流派,但凡是尊王松生、講神仙、講奇談怪論、講迷信以及壹切不符合現代思想的人,都不準入內。”應該說,這些詩學觀念在當時詩壇復古風的環境下是積極健康的,是值得贊揚和肯定的。他從語言的遣詞造句和時代的審美趣味出發,敢於打破詩歌批評史上的傳統觀點,高度贊揚壹些過去被忽視甚至不為人知的詩人。尤其是張九成、汪元量、戴敏的詩,因其自然、通俗、質樸,不加修飾、不矯揉造作而受到他的推崇和稱贊,其中戴敏的詩被記錄多達16。李覯和陳藻的詩歌並不出名,也分別錄了42首和19首,在兩宋詩人中分別排在第六和第十四位。在其他流派中,以惠洪最為重要,所有流派均有記載,共27首,超過江西詩三派中的任何壹派。註釋和評論是這部文集的另壹個成就,尤其是對於這樣壹部大規模的宋集而言。他的筆記比典故的解釋和詞源都要長。但是內容多,任務重,所以得失都在這裏。
王文坤與貓王、沈伯京等人合作,為初學者編寫了《歷代詩歌評點讀本》、《歷代文本評點讀本》,其中前作有《古詩評點讀本》、《唐詩評點讀本》、《宋元明詩歌評點讀本》、《清代詩歌評點讀本》。《宋元明詩話讀本》六卷本,民國五年十月初版(1916),再版十余次,可見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主詩標題下有詩人簡介,詩旁有圓點和註釋,末尾有註釋。該書按詩歌體裁分為六冊:古詩五首、古詩七首、絕句五首、絕句五首、五律七法。選詩292首,其中宋詩138首,元詩665438首,明詩93首。是宋、元、明三代詩歌的小型選集。選取宋詩43首,其中古詩五首16,古詩七首18,絕句五首6首,絕句七首38首,五律25首,七律35首。從條目的選取來看,編者強調北宋蘇軾和南宋陸遊,分別錄得29首和22首,其次是王安石和範成大,各有8首;在宋代的詩歌流派中,他偏於江湖詩派和永嘉墨家,而對江西詩派,尤其是昆西詩派和永嘉四靈關註甚少,專門模仿,缺乏氣韻。南宋後期,江湖詩派的代表詩人選詩七首,在兩宋詩人中排名第五,“後四靈”之壹的薛瑛選詩六首,排名僅次於,而江西詩派“三派”中,黃庭堅選詩五首,陳僅選詩1首,未能入法眼。似乎編者對簡單通俗的詩不感興趣,所以北宋時沒有選邵雍,南宋時只選了楊萬裏的壹首詩。5年後熊念韶1921年後出版的《宋人作詞選》楊萬裏入選241,排名第壹。王文-坤在《編輯要旨》序言中指出:“宋明之際,朝廷分朋黨,詩人亦爭門戶,是奇恥大辱,歪曲事實。這個編制沒有偏見,要求合理。只是為了準備,拿著也是煞費苦心。”他原本註重選詩的全面性,要求自己能概括壹代詩歌的面貌,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並不盡如人意,選擇過於隨意。這部詩集集選詩、註詩、評詩於壹爐,其中選詩、評詩由王文倫親自進行,註詩由王金富、沈容完成。他的評論,或探究詩歌的意蘊,或闡述社會時事,或品味好句子的技巧,或分析句子結構,都能做到獨到而細致,表現出他全面而進化的重情、如畫的詩學觀和審美觀。
民國時期影響較大、質量較高、流傳較廣的宋詩集,屬於陳艷的《宋詩精粹》和高蔔庭的《唐宋摘抄》。《宋詩精粹》共四卷,選錄129人,詩歌690首。編者將宋詩分為四個階段:前期、盛期、中期和後期。論詩,“唐宋只是飛躍”是不爭的,認為宋詩“清麗有味,冷峻剛健,瘦而有肌”,與唐詩有著相似的重要地位。本集中宋詩的選取,首先體現了編者反對唐宗宋,主張唐宋互參的整體詩學觀。選取了宋詩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家的作品,既註重學養之詩,又不忽視性情之作。相對於那些在選擇詩人時往往有失偏頗的明清宋詩集,他們的視野要通達和廣闊得多。梅、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楊萬裏、陸遊、劉克莊等。是20多首精選詩的作者,壹首詩有56位作者入選。雖然選出來的詩不壹定盡善盡美,但很多都是風格各異的佳作。對《宋詩精華》中部分詩歌的評論反映了編者豐富的詩學思想。第壹,註意避開熟悉和習俗,提倡創新和變化,即必須造詞,意義必須新穎。第二,贊美慷慨、真誠、不擺弄技巧的詩。第三,認為宋詩可以向唐人學習,並客觀地比較唐詩與宋詞的優劣,甚至認為宋人有推陳出新之處,後來居上,超越唐人。第四,陳艷相對忽視了原本屬於宋詩特色的內容,如說理、論禪、次韻、用典等。他不喜歡冗長直白的文字風格,但這樣的詩很少,評價也低。《宋詩精華》是壹本學術水平很高的書,但編者有時也會被錯誤蒙蔽。該書壹出版,朱自清、陳寅恪、程等人或寫書評或作評論,對該書所反映的詩學觀、對宋的評論、對詩的記載等問題提出了批評。
近鄰高買庭主編的《唐宋詩總集》編纂於20世紀20年代,是民國時期又壹部重要的唐宋詩總集。此書共八卷八百零四首,由唐宋102派選錄,是壹部大型詩集。其中唐代84人,詩歌619首,宋代17人(以金元12首),詩歌197首。從詩人分布和詩歌數量來看,顯然唐詩極重,漏詩也不少。該書以人為本,分為詩。按所選數量,記錄的宋詩有蘇軾55首、黃庭堅39首、陸遊25首、王安石21首、歐陽修16首、元好問12首、7首、陳6首、梅5首、宋祁2首、楊儀2首。除了陳和陸遊,南宋的其他作家,包括範成大和楊萬裏這樣的大詩人都沒有入選,可見他們對南宋的詩歌並不重視。編者收錄的詩歌主要抄自王士禛的《古詩精選》、《唐詩萬句精選》、姚鼐的《近體詩註》和吳闿生的《古今詩選》。其實他們是從上面的選拔中重新選拔出來的,這是他們無法回避的。摘要:高對方回的“壹祖三宗”說有所不滿,認為方回過分推崇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也肯定了的“美不可少”,其論點是公允的。所選詩人都是人,強調藝術性,特別喜愛有出世觀念和感傷情調的作品。出於編撰目的,桐城詩派作了概括性的陳述,並大量引用了範遙、劉大奎、姚鼐、方、曾國藩、等人的評論。雖然作者編纂文集的目的是為了讀者背誦,而不是反映唐宋詩詞的全貌,但難免有失偏頗。詩風方面,編者偏愛七言,選詩數量明顯多於五言,尤其是二言以下的詩人中,除了賀鑄的1首五言詩外,宋祁、楊儀、、、蘇洵、、和劉的詩都是七言詩。唐宋詩詞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其註釋和評論中。它以每卷開頭壹句詩的風格,匯集了代表詩人風格的起源、發展和分析;詩人名下有傳記和總評;詩前有解,有時很長,類似相同的讀書筆記;詩後有集中註釋,主要註釋史實、法規、地理沿革、疑難詞語,有助於理解原詩;詩歌文本中有時會有評論。問題的解釋,筆記的收集,評論的收集,內容廣泛,信息豐富,舊筆記的錯誤之間有修正,有時有自己的見解,有時有自己的成果。本書原為北京師範大學講義,由北平織裏書店1935印刷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78年重印1974版時,刪除了所謂“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評論,認為是“許多迂腐甚至反動的東西和封建糟粕”,“沒有文學批評價值的空談”。
錢仲連主編的《宋詩選》(無錫國學學堂1937年出版)流傳不廣,但規模適中,選目適宜,涵蓋各種文體,以詩為輔,詩末有詩註匯編,可謂民國時期宋詩的又壹佳作。這本書沒有分冊。五古詩94首,七古詩83首,五律133,七律142,五行詩50首,七律211,共計713。至於這部文集的成書過程,編者在6月1936 1934的序言中說,他到無錫國學院“為全體學生講詩”,“不僅授漢魏六朝三唐之作,而且承宋”。為了編講稿,他翻查了以往的文集,認為《宋詩總集》《宋詩百首》既卷帙浩繁,又《宋詩選》《宋詩略》《宋詩異集》不精,無壹入其眼。“集編,不分門戶,以精、嚴、美為根本,宛陵。可以看出,這本集子的審美宗旨是“精而美”,突出每個人,不拋棄家庭,細致貼切,這是選書的特色。而“文人走壹條路,再瀏覽所有的畫冊,充實自己的趣味,也不難展現宋人的真實面目,雖不足為雅但多於精致。“講解導航要點,為宋詩初學者指明路徑,為輯佚目的開辟必經之路。在選題上,編者特別註重給予回答、贊美事物、抒發感情、告別等作品。在藝術上,他更喜歡“精而精”的作品,對政治民生類的作品不是很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