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永樂大典是書籍中的巨人,每本永樂大典都是現在普通書籍的兩倍大。帶走壹兩個永樂大典而不被發現,並不容易。大量轉移永樂大典似乎難度更大。
那麽,這些“偷書賊”是如何盜走《永樂大典》的呢?據清代苗說,國子監有些官員偷書偷得很巧。他們通常選擇在冬天偷竊。
這位官員早上進國子監時,隨身帶了壹件棉袍,有兩個永樂大典那麽大。夜幕降臨,壹些官員也開始實施他們的偷書計劃。他們的解決辦法是在行李裏包兩個“大典”,但是穿原來包在行李裏的棉袍。警衛看到他們早上帶著行李來,晚上帶著行李走,就沒有起疑心。
據記載,光緒年間,壹位翰林侍奉文,壹人盜得《永樂大典》65,438+000余冊。文死後,這些書被後人賣給外國人或古董商。就這樣,《永樂大典》大量流失。而且幾經展覽,也找不到這些被盜的永樂大典的下落。
目前永樂大典流散在日本、英國、美國等國家。是什麽原因導致這些永樂大典遠離祖國,流散到外國?永樂大典的災難,源於中國人說的耳熟能詳的國恥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燒殺搶掠。
翰林院位於東交民巷,靠近使館區,已淪為戰場。那些價值連城的古籍,有些甚至從未出過宮,正被大火壹點壹點吞噬,有些沒被燒毀的古籍被隨意扔進院子和池塘裏。入侵者隨意掠奪永樂大典,甚至更換磚塊修築防禦工事。這次災難之後,永樂大典幾乎失傳,僅存幾百冊,流散在世界各地。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專家們發現這裏收藏的所有永樂大典都有壹些共同的特點:從紙張上看,這些永樂大典使用的是嘉靖時期的皮紙,也叫白棉紙。此外,在書的後面,註明了總校官員、分校官員、著書者和普查員的姓名。因此可以推斷,這些《永樂大典》都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抄本。也就是說,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所有《永樂大典》都不是永樂年間編纂的。那麽除了這個永樂時期的版本,《永樂大典》還有幾個版本呢?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地下室裏,有161卷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自明朝皇帝朱迪寫下《永樂大典》以來,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歲月裏,《永樂大典》經歷了種種不幸,遺失了壹萬多冊。目前,該書不到4400冊散落在世界各地。但專家發現,目前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的《永樂大典》有壹些共同的特點:每本書的背面都註明了當時的重錄官員,而這些官員都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官員。
也就是說,目前世界上能看到的所有《永樂大典》都不是永樂年間編纂的。那麽《永樂大典》除了這個版本,還有幾個版本?據史書記載,永樂大典建成後,明朝很少有皇帝咨詢過永樂大典。
明世宗嘉靖皇帝是個例外。位於1521的嘉靖皇帝,在明朝歷史上並不是壹個光彩的角色。在位45年,信奉道教,對朝政無知。然而就是這樣壹個皇帝,似乎對永樂大典有著特殊的興趣。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嘉靖皇帝經常在辦公桌上放幾卷《永樂大典》,以備隨時翻閱。
很長壹段時間,嘉靖皇帝都想重錄《永樂大典》,和大學者徐階談了很多次。但這個想法因為項目過於浩大,重錄難度太大而被擱置。當然,嘉靖皇帝應該很清楚,這麽大的壹本書,很難重新記錄下來。那麽,是什麽讓嘉靖皇帝下定決心克服種種困難,開始重錄《永樂大典》呢?
據史料記載,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宮中發生火災,且火勢壹直持續。存放永樂大典的文樓受到威脅,形勢十分危急。火災的消息傳來,嘉靖皇帝最擔心的是永樂大典的安危。他壹個晚上下了三四個命令,讓左右兩邊登上文樓催促營救永樂大典。幸虧搶得及時,永樂大典才能躲過這場劫難。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決心再抄壹本《永樂大典》,“兩部合集,以防萬壹”。
大火後第五年的秋天,項目大規模的重錄工作正式開始。對於這樣壹部史無前例的大型著作,重錄官選擇了最簡單也是最正確的方法“照著原著抄這本書”。這項工作進行了六年,直到嘉靖皇帝去世,重錄工作仍在進行。新皇帝明穆宗繼位後,重錄工作完成。
據史料記載,重錄的《永樂大典》在內容、格式、裝幀上都與原作壹模壹樣,令人嘆為觀止。此後,《永樂大典》出現了兩個版本。現在人們習慣把初版永樂大典稱為原版,把重錄的嘉靖本稱為抄本。也就是說,郭圖收藏的所有《永樂大典》都是明朝嘉靖年間的翻版。
更何況歷史上被八國聯軍破壞和掠奪的是明嘉靖後期抄的抄本,海外和國內收藏的殘本也是嘉靖抄的抄本或其抄本。《永樂大典》原件至今未找到,其去向也未被準確記載。也就是說,原來的永樂大典不見了!
《永樂大典》原版11095冊已經徹底消失了幾個世紀!原來的永樂大典去哪了?這個世界上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在哪裏?如果它已經不存在於世界上了,它是什麽時候,被誰,以什麽方式毀滅的?為什麽歷代史書都沒有準確記載原作的去向?
圍繞《永樂大典》原作是壹個又壹個謎,甚至有學者稱之為“中國圖書史上最大的謎”。關於原作的第壹種說法是毀於清朝大火。晚清學者苗提出了這壹觀點。幹青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康熙八年重建。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幹青宮並不是這個時代建造的,而是在1797嘉慶兩年後重建的。重建的原因正是因為嘉慶二年的壹場大火,那場大火幾乎完全摧毀了整個幹青宮。
那麽,原來的永樂大典,是不是如苗所說,當時藏在宮中,不幸毀於這場大火?張對的這種說法提出了不同意見。乾隆九至四十年間,清朝對宮中書籍進行了清理,所有的珍本書籍和記錄都被收集在壹起,編成《天祿林朗書目》。永樂大典是圖書中的龐然大物,有壹萬多冊。如果原作在幹青宮很容易找到,怎麽會不被《天祿林朗書目》收錄呢?
無獨有偶,史書中關於乾隆年間大規模參觀永樂大典的記載,似乎對幹青宮大火燒毀的永樂大典真跡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乾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時,因為要收集《永樂大典》的佚書,所以在宮內外尋找《永樂大典》。當時有人懷疑,許、等人在康熙年間寫書時,經常翻看黃世貞的這本書,有可能帶走參考,未能歸還。於是乾隆命兩江總督高進、浙江總督三寶到兩院視察。特別說明大典是官產。就算是那些年拍的,也不是打算收藏的。只要交了就不追究,但是壹個都沒找到。
如果原作當時存放在幹青宮,為什麽要去江浙找復制品呢?這樣壹來,既然真跡被幹青宮大火燒毀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那麽真跡會不會在清朝之前就不翼而飛呢?
關於原作消失的第二種說法是它毀於明朝。說白了就是被李自成燒的。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攻占北京,達到了他們輝煌的頂峰。然而這種輝煌只維持了40天,吳三桂和多爾袞的滿漢聯軍就打敗了這支由農民組成的軍隊。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即位稱帝後,匆匆出京。他把怒火發泄在北京這些有百年歷史的宮殿和塔樓上,並下令放火。在這樣壹個亂世,沒有人會關心壹本書的存在和命運。原來的永樂大典此時是否已經完全無聲無息地化為灰燼?然而,在張看來,這種說法並沒有真正的證據。
太多了,沒法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