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肖申克的救贖》的推薦,想起了大學時校友推薦的電影。我到現在都沒見過。“勇氣”“希望”“自由”是我目前依稀記得的三個詞。我在迷茫和對答案的渴求中看完了這部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是斯蒂芬·埃德溫·金在1982寫的壹部中篇小說。1987年,導演德拉邦買下電影改編權,1992年改編成劇本,1994年在美國上映,1995年獲得第67屆奧斯卡。
《肖申克的救贖》以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當時美國的政治腐敗導致政府、議會等重要職位被商人控制,甚至蔓延到監獄。這時,美國也發生了大蕭條。”梅隆吹響了哨子,胡佛按響了門鈴。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正在奔向地獄!”歌詞是當時美國的真實寫照。腐敗、貧窮、失業和破產是當時的常用詞。普通人過著悲慘的生活。種族歧視,街頭暴力,貧困遍布城市,撿垃圾吃草根。數百萬人像動物壹樣生活。對於當時的普通美國人來說,那是最黑暗的時候,“絕望”的情緒在苦難中不斷蔓延。
看完這部電影,說實話腦子壹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麽組織語言來描述這部電影。影片對當時美國的國情和人性的描述,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有限的幾部影片中最深刻、最鼓舞人心的作品。
片中的壹句話最能反映我的現狀,“監獄裏的高墻真有意思。當妳第壹次入獄時,妳討厭妳周圍的高墻。慢慢地,妳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妳會發現,妳不得不依靠它來生存。這就是制度化。”制度化讓我被自己築起的高墻包圍囚禁,壹直掙紮卻不知如何離開。
安迪這部電影的主角原本是壹個銀行家,有壹個漂亮的妻子,壹個成功的年輕人,過著不用擔心生計的幸福生活,這是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然而,生活給了他壹記耳光。
首先,妻子的背叛讓他經歷了最深的感情傷害。他原本想開槍打死妻子和她的情人,但最終還是忍住了,扔掉手槍,回家睡覺。然而,他被誣陷用槍殺死了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雖然他壹直強調自己無罪,但還是被判入獄。
看這壹段的時候,安迪的沈著冷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壹直在問自己,如果我是安迪,我會像他壹樣平靜地接受這個結果嗎?安迪怎麽能這麽冷靜?
第壹次勇敢。面對無數次的打擊,安迪並沒有歇斯底裏。他異常冷靜地面對這些事情。不僅是對無期徒刑的背叛,也不氣餒。比起和安迪壹起進監獄的“跑龍套”,安迪強多了。當別人都在哭的時候,安迪默默的度過了在監獄的第壹個晚上。我覺得這是安迪第壹次“勇敢地”面對這些問題,坦然接受這個事實,尋求改變,自己的改變,環境的改變。
第二次勇敢。監獄生活非常黑暗,是當時美國政治腐敗的壹個縮影,普通人的生活如糞土。安迪早期的監獄生活並不順利,要時刻提防“三姐妹”的騷擾。安迪壹直抗爭,每次都被打得鼻青臉腫,但他還是抗爭,因為安迪知道自己的底線,“他抗爭是因為他知道如果他不抗爭,下次就不會抗爭了”,這是壹種對命運的抗爭。
第三次勇敢。安迪在瑞德的幫助下獲得了“獄外工作”的資格,並在壹次偶然的機會中聽到獄警擔心“報稅”而死,大膽表示可以幫助合理避稅,並勇敢地為自己贏得了壹次改變環境的機會,讓獄警為每個夥伴提供兩瓶啤酒,從而贏得了獄警和囚犯的尊重。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不會消逝。
安迪從入獄的第壹夜起就壹直在尋找新的生活。他滿懷希望。壹開始他只是想改變周圍的環境,創造壹個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但壹次偶然的機會,讓安迪生存的希望更加光明。
“助人為己,回報他人之願為己”。
首先,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安迪用鷹嘴鎬在墻上寫字,無意中通過地質學知識了解到監獄墻壁的土壤是疏松的,於是從那壹刻開始,安迪就在為自己的生存留手。起初,瑞德被要求幫助準備壹個大美女畫報來報道隧道。然後我向老蔔借了壹本聖經,壹方面是為了迷惑典獄長,壹方面是為了收集鎬。
第二件事,全力隱忍,向上管理。隨著安迪幫助預警報稅,其他城市逐漸找他幫忙。後來典獄長找他,甚至找安迪幫忙洗錢。安迪幫助了預警和典獄長,不僅得到了預警的保護,擺脫了“三姐妹”的騷擾,還逃避了繁重的工作,甚至在出獄後為自己策劃了壹個虛假的身份和壹些財富。雖然他仍然會被警告他的屈辱,安迪知道如何忍受和管理向上。
第三,安迪堅持每周寫壹份從圖書館撥款的申請,以便給他的囚犯們壹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他堅持了6年,終於建成了新圖書館,並獲得了名譽館長的職位。他熱心幫助獄友學習拿到高中學歷,也因此得到了妻子遇害的真相。
其實整部電影都是通過老布、瑞德、安迪三個人物來講“自由”的。
第壹人,老蔔,精神與“體制化”的鬥爭。老蔔是監獄圖書管理員。他被監禁了50年。他已經被制度化,精神已死。結果收到出獄的消息第壹反應就是害怕,想通過傷害獄友的方式留在監獄裏。但最後我走出了監獄,懷著壹顆緊張的心在社會上徘徊,最後上吊自殺。這種情況不僅讓我想起現在壹些私企的培訓方式,讓人在不斷的打擊中喪失信心和演講能力,最終淪為工作機器。
第二個人,瑞德,敢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瑞德因過失殺人入獄40年,三次假釋後執迷不悟,才幡然醒悟。“我每天都不後悔...那個放下重罪的傻少年,我想和他談談,我想和他談談人生的道理,告訴他是非善惡,可是我做不到,因為孩子已經消失了,只剩下老人壹個人,我還要接受現實,重新做人?都是廢話。年輕人,去蓋章吧。不要浪費我的時間。說實話,我不在乎。”瑞德已經放下了對外出的執念,表現出過去深深的無力感。
第三個人,安迪,追求內心平靜的真我。安迪入獄的第二天,海伍德說“死人需要知道他們的名字嗎?”,他明白了監獄“制度化”的險惡用心,把人變成沒有感情的冰冷機器,沒有自我的肉體。這就是為什麽安迪會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建壹個圖書館,玩音樂,刻象棋,甚至挖壹條通往外面的通道,以保持自己隨時離開的能力。
每個人心中都有壹部《肖申克的救贖》,但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救贖之道。
影片通過安迪的經歷,反映了當時美國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普通人,隱喻: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也有希望。
映射現實世界,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牢籠,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被囚禁,但這些牢籠裝不下我們的信念和希望。我們要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仰,跟隨理想的指引,做出改變,尋求適合自己的救贖之路。
?祝所有迷茫的人早日“爬過骯臟的下水道,以嶄新的面貌走出來”,駛向心目中的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