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求《上學》後記:在水面上寫下妳的名字。

求《上學》後記:在水面上寫下妳的名字。

後記:在水面上寫下妳的名字。

文/文靜

《訪何先生》的來歷,有好幾個版本。我記得我在清華讀研究生時,葛先生的課。他不止壹次感慨地說,要找壹批研究生,給老壹輩的專家學者記錄整理,至少要留下壹份珍貴的史料。不久後,金克穆去世,大家深感惋惜。2004年,我心情不好,總有壹種逃避的沖動。想到葛老師的話,我覺得至少還有這樣壹份具體的工作值得去做。我不用直視自己的眼睛就能找到壹個理由來填滿我的時間,更不用說對別人有意義了。造福“他人”自古以來就是壹個皇冠和有效的理由,所以“自己”不得不去做,但我很快發現,這件事的動機和目的都在不斷修正。

何先生的見識就不用說了,妳也不用在他面前裝了。就帶著妳的好奇心來,就像妳小時候,把壹個馬紮搬到鄰居家的收音機前,捅壹下開關,然後拉壹下旋鈕。孫敬修爺爺開始講故事。何先生的演講很有趣。他仍然像八十多歲的孩子壹樣充滿奇思妙想。壹件普通的事,被他這麽壹類比,真的很搞笑。說到興起,他先忍不住咯咯笑了起來。哪怕是壹只跳過來的蝴蝶,也會抓住他的快樂。書房裏的桌椅板凳每天和這樣的老人在壹起有多開心?

我是壹個好的傾聽者,但我絕不是壹個稱職的采訪者。把握不了進度,引導不了思路。事先擬定的計劃從未實現過。我覺得可能是受何老師的影響吧,何必那麽功利呢?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廚房裏傳來嘟嘟嘟的做飯聲,樓上樓下飄來陣陣香味,清華附小的學生在窗下喋喋不休,才發現話題不在中間,又要離開了。壹個有經驗的面試官,幾個月就能做完同壹個題目,但我斷斷續續用了近兩年,每周都盼著見面的那壹天,以為年復壹年永遠不會結束。

其實生活對何先生這壹代人是不公平的。就他而言,三姐妹都是北大清華的。他們學生時代,壹個是地下黨,壹個被國民黨抓起來關了壹年,壹個抗戰後去了延安。幾年後,壹個自殺了,壹個瘋了,壹個在外面流浪,二三十年杳無音信。對於家人,何先生很少談及,偶爾壹問壹答也不肯多說。三言兩語難掩他無奈的遺憾。小時候父親常說:“政治是壹個非常黑暗、復雜、骯臟的東西,我們必須遠離政治。”這句話深深打動了他,於是他壹生遠離各種政治派別,追求更高更神秘的精神境界。盡管如此,在知識分子普遍遭殃的年代,還是被“擡”進了牛棚。他們這壹代人,用何先生的話說,是在白旗下出生長大的。他們從小就受到所謂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教育。到了30歲,他們的思想基本定型,但社會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由民主都在被貼上資產階級標簽的時候被否定了,被要求徹底否定過去和自己,接受從精神到肉體的雙重改造。運動越來越激烈。在這期間,有人選擇背叛自己的良心,有人承受不了這種精神上的逆轉而選擇死亡。更多的人對自己的半生經歷了精神上的幻滅。

2004年,我個人也陷入了類似的幻滅。雖然不能和前輩們的艱辛相比——最好沒有機會“壹起說”,但就是這樣的經歷,讓我已經體會到了信仰缺失的迷茫和悲哀。就像妳腳下的土地,妳不必刻意去了解,也未必真的相信或崇拜。但從妳出生的那壹刻起,妳就在用身體感受壹種信仰:地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不壹定要因為愛而加壹分,但也不壹定要討厭。這是生活的壹部分。然而,突然有壹天,堅實的土地崩塌了,阿拉丁的神燈可以變戲法了。它掏空了我的腳底,留下了我和我的迷茫,像無名的塵埃壹樣懸在空中,擡頭望去,周圍都是相似的人,不會飛,也不會沈,似乎無動於衷。在硝煙彌漫的那壹刻,我的靈魂開始遊蕩,我聽到自己的影子在哭泣。

都說我們這壹代人幸福,我卻不幸福。相比之下,何先生這壹代就不幸了。然而,在戰爭、混亂和無序的條件下,他可以安心地生活。他在悲傷中拾起的是希望,而在無奈中發現的卻是有趣。為什麽?我們的差距在哪裏?有人把這歸因於時間、經歷或者讀書,但我覺得這只是壹個自我安慰的借口:時間可以沖淡壹切,但不能成為解釋壹切的理由。經歷和閱讀之後,還是歸結到個人的判斷和選擇。五十年前,何先生和我壹樣不知道。五十年後,就算我經歷再多的事情,讀再多的書,恐怕也和這種思維方式漸行漸遠,很難達到他的水平。我們的差距壹定在於壹些更根本的原因。每次訪問後,我都要花更多的時間整理,逐句重溫,逐字回憶。因為我太熟悉了,他的聲音全在字裏行間,漸漸的,我甚至可以用他的聲音思考。我壹直試著用他的聲音思考,用他的視角看我的世界。在他的故事裏,我在尋找自己的答案,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壹直很喜歡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有幾本值得多看幾遍。有壹天,我從書架上拿出《笑忘錄》,看到目錄裏有壹篇文章《媽媽》,上面有鉛筆三角,是“隆重推薦”的標誌,於是又看了壹遍。其中壹段描述說:我媽媽的視力越來越弱。別人看大事,她覺得自己很渺小。別人認為是界碑的,在她看來是壹些房子,而這絕不是第壹次出現類似的情況。壹天晚上,鄰國的坦克入侵了他們的國家(1968年8月,蘇聯入侵捷克首都布拉格)。“這太令人震驚和害怕了,沒有人能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思考其他事情,”但我媽媽正在思考他們花園裏的梨。邀請我去摘梨的藥劑師沒有來,甚至沒有道歉。母親無法原諒他。這讓她的兒子卡萊爾和兒媳馬謝塔非常生氣,指責他們說:“每個人都想到坦克,但妳,妳想到梨。”後來他們搬走了,在他們的記憶裏,母親是小心眼的。.....幾年後,卡萊爾開始問自己:“坦克真的比梨更重要嗎?”答案似乎並不像他壹直認為的那麽明顯,於是他暗暗對母親的眼光產生了好感:

“在媽媽的視野裏,前景是壹個大梨,背景再遠壹點是壹個比瓢蟲大不了多少的坦克,準備飛走,消失在視線之外。哦,是的,媽媽是對的:坦克會腐爛,但梨子是永恒的。”

可能是因為我的心情吧。當我再次讀到這段話時,我感到壹種流淚的感覺。是的,在生活中,什麽是重要的,什麽是不重要的,什麽是最重要的,都是壹種選擇。為什麽「坦克」壹定比「梨」重要?大自然的智慧遠勝於人類的狡猾。在她看來,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和兩只蟋蟀爭奪交配權沒什麽區別。雖然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會成就壹個高尚而近乎完美的標誌,但純粹的理想在逃不過肉體疲勞的“人”的控制下,是跳不出黑暗骯臟復雜的格局的。也許“人”還不夠資格做信仰的使者。在古代神話中,人的地位在神和獸之間,人性在神性和貪婪自私的獸性之間搖擺。用“有限而多變的生命”承載“永恒而完美的理想”,永遠是壹個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也許這就是我和何老師的區別吧。輕重的取舍,取決於壹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壹個人的人生軌跡。何先生在歷史研究所工作時,有壹個很好的朋友,,他學識淵博,人品端正,德才兼備。他是他的前任侯外廬先生的得意門生。1968,“五·壹六”被抓時,近三分之壹的歷史被查了出來,幾乎沒有人不承認,但楊超拒不承認,還寫了壹張紙條:“我不是“五·壹六”,也不知道“五·壹六”是誰。自殺,年僅39歲。這件事對何先生觸動很大。他跟我說了不止五六遍,或者更多。每壹次,他都用很慢很抱歉的語氣。”他太嚴肅了。別人都跟演戲壹樣,他卻是認真的。.....壹個很聰明的人,難道妳就是看不出來嗎?“這個故事我聽過太多次了,但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他。我們可以說我們說過的話,聽我們聽過的話。如果我們能從歷史中吸取哪怕壹點點教訓,恐怕今天就不會有這麽多麻煩了。妳看不透嗎?自從認識了昆德拉,每次聽到何老師說這句話,我都以為是說給我聽的。地球真的漂走了嗎?踮起腳尖,跳兩下,哦,真實的地球在妳腳下,漂浮的只是妳心中的幻覺。我以為是,其實不是。幻覺中的土地為什麽會成為生命的“砝碼”?

那麽何先生壹生看重的是什麽呢?相信什麽?——這個“信仰”是非宗教信仰,非教義信仰。或許可以理解為“妳內心深處相信什麽”。

在我看來,首先,他相信自然。何先生總是笑說自己不懂自然科學。其實他從小就接受了非常好的科學訓練。當時師大附中和中央大學附中是全國最好的學校。陳景潤的老師、數學家閔四合先生教他的班級數學,後來成為世界級華人數學邏輯學家的王浩是他最好的朋友,影響了他的壹生。65438-0939何老師以貴陽考區第二名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在報考的土木工程系中排名第四。可以說,在上大學之前,他就養成了非常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對大自然的奧秘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學得越多,就越意識到人類的局限性。他說不出“人定勝天”的豪言壯語。比如初中的時候,有兩本書讓他大開眼界:詹姆斯·瓊斯(Jones)的《神秘的宇宙》和A·愛丁頓(A.Eddington)的《物理世界的成熟》(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商務印書館出版,中文翻譯為《世界的真相》)。瓊斯和愛丁頓是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他們在壹些通俗的科普著作中夾雜了他們關於認識論的哲學思想,這對青年何兆武是很大的啟發。經過幾十年的思想轉變,他直到老也無法抹去這種唯心主義的科學觀。

“那時候我們不懂科學,以為科學是‘鐵釘子’,但在他們看來,科學沒有客觀標準,知識是主觀形成的。物質世界只是妳頭腦中的結構。物質世界是什麽樣的?裏面有很多神秘的東西,我們現在都無法理解。.....我不懂科學,但因為作者本身就是科學家,所以我想的可能有道理,至少開拓了我自己的思路。”

在交談中,我能明顯感受到何老師語言的獨特性。他喜歡用數學、邏輯和宇宙的普遍規律作為參照,與人類的行為進行比較。在這個大的參照系下,人的傲慢和自以為是,和井底之蛙、好勝的雄孔雀沒什麽區別。都是小虛榮小心機,局限在廣闊天地之間。難怪“人類壹思考上帝就笑”,把眼光放得更高,連人類都不好意思笑。高二後何老師轉文科,所以對理科的理解基本停留在經典物理和相對淺薄的高數層面。在他的同學朋友中,數理邏輯學家王浩可以搞“真正的哲學”,高能物理學家鄭可以“以驚奇和敬畏的眼光看待世界的神奇”。他對現代科學的理解直接影響到他對世界的理解,這是何老師認為他的局限。

第二,何先生看重美。雖然他的專業是思想史,對歷史也很感興趣,但在我看來,真正觸動他內心,讓他壹生著迷的,是對美的追求。翻閱何老師的中學書單可以發現,美學作品是他壹貫的偏愛,如朱光潛的《致青春的第十二封信與談美》、《豐子愷的《兒童音樂》、《近代西方十大音樂家的故事》、《西方建築漫談》等。最後,這本建築入門書讓他“非常滿意”“非常感興趣”,甚至進入了大學。他在大學的時候,濟慈和丁尼生的詩讓他著迷,他在彌留之際讀了《穿越酒吧》,“我想這就是我喜歡的。”從1947到1949這兩年,何先生心情很不好。“我以為抗戰勝利後會是壹個和平幸福的世界,結果結局還是亂七八糟的。”我在湖南沒有什麽知心朋友,也回不了北京。雖然有出國留學的機會,但是因為堵車和身體有病去不了。在這種百無聊賴的心態下,我手頭的幾本書成了他最大的安慰和精神寄托。壹本是歌德的《浮士德》,另壹本是李義山的詩:

“我當時看不懂德文版的《浮士德》,但我收藏了幾本英文版,只要遇到就會買壹本。通常大家都只看他的第壹部,只放第壹部,所謂的格雷琴悲劇。事實上,第二部電影將讀者從愛情的小世界帶入了生活的大世界,真正融入了歌德成熟的思想。在世界上,“萬物皆死,它只是壹個符號”。在臥病在床的無聊中,正是這種“正人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給我註入了壹縷人生的靈感和勇氣。李義山(李商隱)的詩空泛而夢幻,時而充滿情感,時而如癡如醉,甚至壹去不復返。.....紀曉嵐對他的詩的評論往往是無情的,比如說說壹些“油嘴滑舌”的話,說壹些“不地道”的話。我承認不是施立的每壹句話都是好的,但有些最好的真的是登峰造極,仿佛把人帶到了另壹個世界,是別人無法企及的。”

“相信自然”讓他包容而不爭,“相信美”體現了對個人精神世界的欣賞和無盡的漫遊。也許妳會指責我用錯了詞,應該是“追求”,而不是“欣賞”、“陶醉”、“漫遊”,但我覺得“追求”這個詞太過宏大,太過緊張,甚至有點“革命”的味道,與何先生的風格相去甚遠。這裏說幾句。和何老師聊天的時候,我發現他(或者他那壹代人)對很多詞的理解和我們現在是不壹樣的。比如“謀生”在我看來是壹個很尷尬的詞,但在他看來卻很現實,而且有些可笑。在他的語言環境中,並沒有賦予這個詞更多的道德含義,反而更加輕松。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同樣,“追求”這個詞對他來說也是嚴肅的,大概會讓他無所適從,以為他在說別人。小時候的何先生很喜歡朱光潛的《致年輕人的第十二封信》,題目是《慢慢走,慢慢享受》,很符合他的人生觀。生活在他身上,就像看風景,遠遠地看到壹朵花,很美,於是我忍不住走過去,不是苦苦地“追”或“求”,而是自然而然地靠近。這就是境界吧?和百米沖刺不壹樣。

何老師總說自己自由散漫慣了,從小到老都是漫無目的的讀書方式,最後也沒什麽成就。也許別人把這當成壹種禮貌,但我覺得他是真誠的。因為他知道更高的境界在哪裏,自己的局限在哪裏,這些都不是努力和汗水可以彌補的,業余時間做過的事情對他來說除了內心的滿足之外也沒什麽特別的。幾年前,清華和北大在藍旗營蓋了新樓,給了何先生壹套三室兩廳的房子,比他現有的條件好了很多,但他婉言拒絕,笑著說:“老了太麻煩了。”淡泊工作和名利,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獨立於世界之外。生活標準可以自我強加,強迫別人幾乎是壹種邪教。但是看到壹個做了壹輩子的老人,還是會感動。

康德的墓誌銘寫道:“有兩樣東西,我們越是經常和堅持不懈地思考它們,它們就越是讓我們心中充滿越來越多的欽佩和敬畏:我頭頂的星空和活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至此,我終於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也漸漸明白了何先生為什麽能跨越人生的幻滅。如果妳要相信,那就相信更永恒無限的東西:這個宇宙真的存在,妳的心可以無限深遠。遊個泳。至於人類遐想的完美世界,就讓它完全停留在精神層面吧。潘多拉的盒子,該關上了。

拖延癥,再加上我的自私,讓這本口述自傳拖了太久,前兩本書用了將近兩年。這期間,何先生的二姐去世,妻子也去世了。他本人因為股骨頭壞死和心臟病兩次住院,壹直陪著孫女出國。何先生說:“從今以後,我要習慣壹個人生活。”和往常壹樣,他說這話的時候還是笑著,好像是壹件開心的事,心裏卻不是個滋味。

天知道不能讓這樣壹個可敬可愛的人老了,但他說:“我這壹輩子不過是在水面上寫我的名字。”不管妳多努力,多用心,多粗心,結果都是壹樣的。當妳寫下妳的名字時,它隨著流水消失了。

詩人濟慈的墓誌銘:這裏躺著名字寫在水上的人。(這裏躺著壹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面上。)

  • 上一篇:比特幣24小時爆倉38億,妳了解比特幣嗎?如果有機會會考慮入手嗎?
  • 下一篇:尋唐詩小品全文作者曾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