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求壹篇1000左右關於南北朝代的某壹篇書法鑒賞

求壹篇1000左右關於南北朝代的某壹篇書法鑒賞

北朝北魏 《元懷墓誌》魏碑<元懷墓誌,北魏熙平二年(517)八月刻,1925年河南洛陽張羊村出土,原石現藏開封市博物館。書刻精妙,字口清晰中新,便於臨暮學習,是初學“魏碑”書體的較好範本。>

北朝北魏 《元略墓誌》楷書<元略墓誌,全稱“魏故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徐州刺史太保東平王元君誌銘”。誌文正書,***三十四行,行三十三字。北魏建義元年(五二八年)刻,壹九壹九年在河南洛陽安駕溝出土。此誌曾歸固始許氏、武進陶氏,現藏遼寧省博物館。誌右下半部稍有斷裂殘損。此誌書法筆致遒麗雋美,清逸流暢,歷來倍受推重。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吳玉如先生認為,“元略誌”用筆與二王息息相通,結構似不同,實則由質而妍,亦自然趨勢>

北朝北魏 《元倪墓誌》楷書<全稱《魏故寧遠將軍郭煌鎮將元君墓誌銘》北魏正光四年(公元五二十年二月刻),其高七十二.五厘米,寬六十二.五厘米,正藏上海博物館。書法上筆法精整,點畫圓潤,風格暢潤雅秀,精健秀逸、風華旖旎,兼具鐘王神韻,開隋唐書風之先。>

北朝北魏 《元壽安墓誌》楷書<北魏元壽安墓誌。誌高八十六點八厘米。廣八十六點八厘米。文卅三行,行卅五字。正書。壹九二二年出土於洛陽馬坡村東北。曾歸武進陶蘭泉。>

北朝北魏 《元珽妻穆玉容墓誌》楷書<北魏元珽妻穆玉容墓誌,全稱《魏輕車將軍太尉中兵參軍元珽妻穆(玉容)夫人墓誌銘》(神?二年十月廿七日)?二年十月廿七日)誌蓋魏羽林監輕車將軍太尉府中兵參軍元珽字珍平妻穆夫人墓誌銘銘文魏輕車將軍太尉中兵參軍元珽妻穆夫人墓誌銘。」夫人諱玉容,河南洛陽人。曾祖堤,寧南將軍相州刺」史。祖袁,中堅將軍昌國子。父如意,左將軍東萊太守」昌國子。世標忠謹,冠蓋相仍。夫人幼播芳令之風,早」勵韶婉之譽,聰警逸於機辯,喧讌華於姿態。」待中太傅黃鉞大將軍大司馬安定靖王,實惟」景穆皇帝之愛子。名冠宗英,望隆端右,清鑒通識,雅」長則哲。既鎮穆門之貞孝,又戢夫人之麗音,乃為子」珽纁帛納焉。既奉君子,禮德汪翔,家富緝諧之歡,親」無嫌怨之責。宜闡遐齡,永貽仁範,不幸遘疾,以魏神」龜二年九月十九日徂於河陰遵讓裏,春秋廿七矣。」粵十月廿七日癸酉窆於長陵大堰之東。乃作銘曰:」昌宗盛族,實鍾茲穆,漢世楊袁,吳朝顧陸。閨門仁善,」室家多福,遂誕英娥,蘭輝豔淑。言歸帝門,克儷」皇孫,晨昏禮備,箴諫道存。奉上崇敬,接下喻溫,鄰無」濁議,邑有清論。綺貌虛腴,妍姿晻曖,溢媚纖腰,豐肌」弱骨。蕙苡初開,蓮荷始發,為玩未央,光華詎歇。明鏡」踟躕,錦裘儵忽,翠帳凝塵,朱檐留月。慨矣天長,嗟乎」地久,婿慟賢妻,兒號懿母。飛芬壹墜,誰雲臧否,獨有」玄猷,脩傳不朽。>

北朝北魏 《元顯雋墓誌銘》楷書<此碑全稱《魏故寧遠將軍敦煌鎮將元君墓誌銘》。北魏正光四年(523)二月刻。楷書。19行,行22字。縱74厘米,橫73.5厘米。民國初年在河南洛陽姚凹村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河南洛陽為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後的都城。北魏皇族原姓拓跋,孝文帝為了推行漢化,改拓跋為元姓。洛陽城北邙山壹帶為元氏祖墳,陸續出土了大量墓誌銘,統稱元氏墓誌。《元倪墓誌》是元氏墓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壹。元倪為魏太祖道武皇帝玄孫,墓誌的書寫者應是當時高手。此誌刻工亦甚精,能將原書筆意較細致地傳達出來。從刻本看,原書書法熟練,墨色豐腴飽滿,形成圓潤秀美的基調。結體具有壹般魏體的基本特征而屬其中平正規矩者。>

北朝北魏 《元羽墓誌銘》<立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最近才剛出土的。元羽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體優美,刻工極精細,如果不是當代大師是做不出來的。其筆畫方折峻厲,而亦參用圓筆,直畫收筆多做懸針形,蒼勁不足張猛龍碑而凝鏈端整足以並駕,渾脫北朝粗獷之風。>

北朝北魏 《元楨墓誌銘》楷書<北魏元楨墓誌。此誌是目前所發現北魏墓誌中刊刻年代最早者。1926年夏出土於洛陽城北高溝村東南,後經於右任先生收藏並移存西安碑林至今。其筆畫茂實剛勁,結體緊峻,意態恣肆,氣勢雄奇。>

北朝北魏 《元診墓誌銘》楷書<全稱《魏使持節驃騎將軍冀州刺使尚書左仆射安樂王墓誌銘》為北魏延昌元年(公元五壹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刻,其高七十九.三厘米,寬為七十六.五厘米,誌文二十二行,滿行為二十三字,正書。壹九壹七年於河南洛陽城北三十裏伯樂凹村西北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書法上筆勢挺健,結字茂密,呈現較多的雄勁峻險,樸茂自然的北魏風格。>

北朝北魏 《張猛龍碑》楷書<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正月立。楷書。現在山東曲阜孔廟。此碑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自古以來為書家推崇。清楊守敬評:“《張猛龍碑》整練方折,碑陰則流巖奇特”。又曰:“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趙函謂此碑:“正書虬健,已開歐、虞之門戶。”結體跌巖起伏,妙不可言。在魏石中應首屈壹指。>

北朝北魏 《張玄墓誌》楷書<張玄字黑女,清代為熙帝諱,壹般稱《張黑女墓誌》。此魏普泰元平(531年)十月刻。清包世臣跋:“此帖駿利如《雋修羅》,圓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張猛龍》、靜密如《敬顯雋》。”康有為跋:“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原精古,未有比肩《黑女》者。”此誌集雄健、輕靈秀逸、含蓄為壹體,其藝術水平之高,鮮有匹敵。代表北魏善墓誌的最高成就。>

北朝北魏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又名《鄭羲碑》。刻於北魏宣武帝永豐四年(511年)。系崖刻,***有內容相同的上、下兩碑。上碑在山東平度縣天柱山,下碑在掖縣雲峰山。下碑51行,行23~29字,比上碑書寫略晚,字亦較大,剝泐較少,因而比上碑更為著名。此碑為鄭昭道書寫,字體均為楷書,其結字寬博舒展,筆力雄強圓勁,有篆隸趣相附,為魏碑佳作之壹。碑文內容是記述鄭羲的生平事跡。鄭羲為鄭道昭之父,久官光州(掖縣、平度均其所屑),死後歸葬老家熒陽(河南滎陽)。其故吏程天賜等為紀念他的政績,故有此刻。此碑雄渾凝重,為書家所重。如包世臣、龔自珍都將它同南碑之冠的《瘞鶴銘》相提並論。歐陽輔評此碑說:“筆勢縱橫而無莽野獰惡之習,下碑尤瘦健絕倫。”葉昌熾更謂“其筆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龍蛇,而遊刃於虛,全以神運。唐初歐虞褚薛諸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第壹,自有真書以來,壹人而已”。又說:“余謂鄭道昭,書中之聖也。。康有為曾譽《鄭文公》為“魏碑圓筆之極軌”。從拓本看,此碑用筆確很渾圓,但看原石,實方筆居多。給人以圓筆感覺是因為它屬摩崖>

北朝北魏 寇謙之 《中嶽嵩高靈廟碑》楷書刻石<《中嶽嵩高靈廟碑》為北魏著名碑刻之壹。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壹說太延年間(435~440)立。楷書,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縣是由隸書向楷書過渡書體。傳為寇謙之書。寇為昌平人,著名道學家,活動於嵩、華間。康有為評此碑書為“體兼隸楷,筆互方圓。”由於它脫胎於魏晉隸書,所以隸書森嚴;又因為是尚未成熟的楷書,故結體自由,用筆無拘無束。此碑以其獨特的風格,世人所重視。>

北朝北魏 朱義章 《始平公造像記》楷書刻石<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記》。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訖。楷書,10行,行20字,有方界格。額正書陽文"始平公像壹區"二行六字。在洛陽市南部郊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此記署為孟達撰文,朱義章正書。然撰文者及書家身世皆不詳,可能是當時的工匠。其文字作為書法藝術則在著名的“龍門二十品”中尤為第壹珍品。清乾隆年間為錢塘黃小松訪得後,始顯於世。造像,即雕塑佛像。造像立碑始於北魏,訖於唐中葉,所造者以釋迦彌陀、彌勒、觀音、勢至為多。其初不過刻石,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佛龕,其後或施以金塗彩繪。造像者自稱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女、優婆塞等。出資造像者稱像主,副像主等。此造像實高75厘米,寬39厘米。龍門造像題記,壹般都不刻書手姓名,僅此碑和《孫秋生題記》刻有書手之名,誠為可貴。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他們是"工絕壹時,精能各擅"的書家,並進壹步指出此碑書手朱義章比孫秋生更高壹籌,評曰"雄重莫如朱義章"。北魏時期崇尚佛教,鑿窟造像祈福之風盛行,而《始平公造像記》即是當時所造石像的壹篇題記,內容充滿了迷信宗教色彩,但其文字卻為書法藝術的珍品,壹反南朝靡弱的書風,開創北碑方筆的典型,以陽剛之美流傳於世。國家圖書館藏最佳整幅拓本,系第三行"邀逢"之"邀"字,僅末筆稍損,其余筆畫完好;第五行"始平公"之"公"字,橫畫猶存;第六行"匪烏"之"烏"字完好之乾隆嘉慶時拓本。高90厘米,寬40厘米,卷軸裝。其本為胡鼻山舊藏,有其在清鹹豐九年(1859)題記,文曰:"字型大小如星散天,體勢顧盼如魚戲水。"其余尚有題跋十壹則,如錢叔蓋鹹豐八年(1858)題記曰:"此龍門石刻中冠於當世者也。石刻中文之陽文,古來只此矣。層崖高峻,極難椎拓,自劉燕庭拓後無復有問津者。仲水於琉璃廠得四本,殆劉氏物,此貽鼻山。戊午七月叔蓋記。"此外,拓本上還鈐有"黃節讀碑"、"胡鼻山藏真印"、"錢松叔蓋印信宜長壽"、"竹節硯齋金石文字"等印章。《始平公造像記》通篇為陽文鐫刻,為歷代石刻所罕見,而未署撰人、書人,在魏碑中也是少有的。此碑是北魏書法藝術全盛時期年代較早的作品,全碑文字端嚴飄逸,將森嚴方樸的北朝書風,寫得婉暢流動,如楊守敬《平碑記》雲:"始平公以寬博勝。"特別是在筆法上破隸而出,大膽創新,變柔為剛,變藏為露,實為北碑石刻中之異彩。《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筆畫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

北朝北魏 王 遠 《石門銘》楷書摩崖<《石門銘》刻於北魏永豐二年(509年),王遠書。楷書摩崖,縱244厘米,橫304厘米,28行,行22字。在陜西漢中。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壹。王遠,太原人,當時任梁、秦二州典簽(處理文書的小吏)。刻字人為武阿仁。古代漢中地區是南通川蜀、東控襄樊的交通要道。漢代以後此道即屢通屢壞。北魏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開此道。為了表彰羊祉及參加此項工程者的功績,故有此刻。康有為將其列為“神品”,雲:“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若瑤島散仙,驂鶴跨鸞”。>

北朝北魏 王子椿 《徂徠山佛號》

北朝北魏 蕭顯慶 《孫秋生造像記》楷書刻石<全稱《孫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記》,北魏宣武帝(元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楷書,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六朝碑刻中書家署名者不多,此署蕭顯慶書,但書家情況不詳,當為地位低下的工匠或經書手。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碑刻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之壹。>

北朝北魏 趙文淵 《大代修華嶽廟碑》<按《魏書》,文成帝興光二年三月己亥改元為太安,故《魏書》興光無二年,而此碑雲“二年三月甲午立”者,蓋立碑後六日始改元也。其曰“闡皇風於五葉”者,自道武、明元、太武至於文成,才四世爾。太武之弒南安王余,立不逾年亦被弒,不得成君。而景穆太子文成父也,追尊為帝,立廟稱宗,故以為世也。魏自道武天興元年議定國號,群臣欲稱代,而道武不許,乃仍稱魏。自是之後,無改國稱代之事。今魏碑數數有之,碑石當時所刻,不應妄,但史失其事爾。由是言之,史家闕繆可勝道哉!然予於史家非長,故書之以待博學君子也。>

北朝北魏 佚 名 《楊大眼造像記》楷書刻石<《楊大眼造像記》刻於北魏景明正始之際(500年-508年)。楷書,刻在洛陽龍門古陽洞。與《始平公造像》、《孫秋生造像》、《魏靈藏造像》並稱“龍門四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其列峻健、豐偉之宗。>

北朝東魏 《程哲碑》楷書<《贈代郡太守程哲碑》造像碑刻,原立於長治縣東呈村,石灰石雕造,碑陽中間開龕雕佛像,龕內外布滿線刻圖飾。背光、龕飾、脅侍菩薩,供養人等均用線刻表現。紀年、造像主銘刻背面。刻畫碑銘俱為上乘之作。高約135厘米,正書。拓本。32行,行45字。有方界格。現存山西省博物館。《山右石刻叢編》、日本《書道全集》有著錄。碑額題“大魏天平元年歲次甲寅十壹月庚辰朔三日壬午造訖”,可知立石時代為公元534年的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碑文內容記述了上黨長子人程哲、字子賢的家世、身世、品行、事跡、官職等,可補史誌所闕。碑刻文字體型較小,但刻工精到,保存完好,僅缺數字,十分珍貴。清光緒年間發現,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文字書法用筆勁直,結體縱長,楷法勁整。上承東漢勁直派分書之余緒,又融以漢魏磚文書風,是北朝直筆隸意的真書流派中的典型代表。>

北朝東魏 《高歸彥造像記》楷書<此碑全稱《高歸彥造白玉釋迦像》,東魏·定武元年(543)四月刻。楷書。造像座為白玉石造,上部釋迦像已佚,造像記刻在佛座四周。計二十七行,行七字,中有二行六字,末行三字。1921年在河北定縣料敵塔前(眾春圓)出土。出土時字跡十分完好。刻工極精。現存河北定縣。高歸彥官至太傅、太宰,是壹位位顯權重的人物,後因謀反被殺。此造像當為其在世時所作。書家亦應為當時高手。南北朝以前碑刻,多有所謂“金石味”,北朝碑刻更多以方嚴、粗獷著稱,此造像刻石可算壹個特例。它結字寬博、嚴謹,筆面極為圓潤秀美。再加刻工十分精細,原書丹時用筆用墨的效果能夠比較充分地體現出來。有人曾將其譽為“魏代石刻之冠”,對這種看法雖然不敢茍同,但“馨逸綺麗”、嫵媚嬌艷到這種程度,在北碑中確是少見的。有人認為是“趙孟頫所自出”。趙氏是否見過此碑,不好妄言,但從字跡上看,在某些神采方面確有壹定相通之處。故宮博物院藏有《高歸彥造像記》初拓本。此記書法娟靜和美,俊秀溫雅。與北朝造像記中方筆銳鋒,棱角森挺的書風不同,也與壹些粗頭亂服、率稚拙的造像記的字跡迥異,在北朝書法作品中實屬罕見。>

北朝東魏 《高盛碑》<此碑全稱《侍中黃鉞大師錄尚書事文懿公高盛碑》,篆額為《魏侍中黃鉞大師錄尚書事文懿高公碑》。東魏太平三年536)五月刻。楷書。30行,行25字。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直隸磁州(今河北省磁縣)出土。碑存上半,左下角缺。此碑同《高肅碑》、《高翻碑》合稱“磁州三高”。《高翻碑》書法佳美與此碑賂同,然字殘損太重,不若此碑保存完好。此碑筆畫挺拔,結字工穩,格局極為寬博,氣勢甚為宏大,無小家之氣。尚存有某些隸書筆意。個別字尚沿襲篆字寫法,可謂筆畫勁練、結字洞達,在北碑中別具壹格。唐代褚遂良《伊闕佛龕記》等碑刻或受其影響。>

北朝東魏 《敬使君碑》楷書<又名《敬顯雋修神靜寺碑》、《禪靜寺剎前銘》、《敬使君顯俊碑》,全稱“禪靜寺剎前銘敬使君之碑”。東魏正書碑刻。興和二年(540)立於長社。清乾隆三年出土,後移至陘山書院。現存河南長葛縣。《金石萃編》載:碑高六尺八寸,寬三尺五寸,文***二十六行,滿行五十壹字。此碑書法婉雅樸厚,間有與《張黑女墓誌》相契合者,為著名北碑之壹。碑文長達二千五百余字,可謂洋洋大觀,且無漫漶,刻工極為精嚴,頗能傳達原書筆意。屬於罕見的豐碑大碣,刻工精良,保存完好。楊守敬謂:“碑陰沈青崖跋雲:書法自晉趨唐,為歐、褚先驅。余謂六朝正書多隸體,此獨有篆意,古意精勁,不肯作壹姿媚之筆,自是老成典型。若謂歐、褚前驅,恐不相及,而亦不必祖歐、褚也”。又說:“化方為圓,暗用篆筆,而流美無對。”康有為列此碑為“逸品上”,又謂:“圓靜則有若……《敬使君》”,“《敬顯雋》獨以渾逸開生面”,“《敬顯雋》為靜穆茂密之宗,《朱君山》、《龍藏寺》輔之。”又形容說:“《敬顯雋》若閑鷗飛鳧,遊戲汀渚”。此碑結體近方。筆畫都略呈弧形,如“田”字、“唱”字,使人感覺方中帶圓,筆畫短促而明快,有壹種向內凝聚的力量,在眾碑中別具壹格。《校碑隨筆》稱:“鯨、籌、閫、騎、招、夷、秉、闉、木、府、自等字未泐損者,為舊拓本。”康有為列其為“逸品”上結體寬綽,用筆化方為圓,明快又含蓄有篆籀筆意。>

北朝東魏 《李仲璇碑》楷書<此碑全名為《李仲璇修孔子廟碑》。隸書額題“魯孔子廟之碑”六字。東魏正書碑刻。王長孺書(王長孺,生卒年月不詳,任城人)。興和三(541)年立於魯縣孔廟。25 行,行51字。藏山東曲阜孔廟。《金石萃編》載:碑高七尺四寸,寬三尺六寸,字***二十五字行,滿行五十壹字。此碑運筆樸拙勁拔,兼具篆隸遺型。宋歐陽修《集古錄》評此碑說:“筆畫不甚佳,然亦不俗。”《石墨鐫華》稱:“碑正書,時作篆筆,間以分隸,形容奇怪。”《金石史》雲:“《李仲璇碑》筆力勁駿,如偏面驕嘶,又如辮發章甫,殊俗揖讓。”康有為謂:“亢夷超爽,莫如王長孺之李仲璇碑。”又謂:“李仲璇如烏衣子弟,神彩超俊。”書體似隸似楷,並時有篆字雜入。所謂“雜大小篆、分、隸於正書中”,因而被認為“形容奇怪”。這種情況在北朝碑刻中時有發現,如西魏《杜照賢造像記》、《張世保等人造塔》。直到隋代《曹於建碑》都如此。此碑筆畫老健,結字寬博,雍容大方,並有壹種古雅雋邁之氣,非常耐看。傳世拓本以碑文中“尚想伊人”四字未損者為明拓,考見《校碑隨筆》。>

北朝東魏 《司馬升墓誌》<東魏天平二年535刻。多用方筆,鋒芒畢露而不失於纖弱;結體逸宕而富有韻致。>

北朝西魏 《杜照賢造像》<又稱《杜照賢杜慧進等十三人造像》。隸楷雜體。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十壹月刻(馬子雲謂大統十三年)。8行,行21字。上半為像,側為小字,各3行,前3行存2、3字不等,後3行村5、6、7字不等。又二列14行,行10~20字不等。下列7行。在河南禹縣。此碑筆畫細瘦活潑,字體在隸、楷之間,然兼有篆、草寫法,可謂集各體於壹碑的大雜燴。如“為”字,有行草筆意;“三”字則是典型的隸書。就整體來說,稱此碑為隸、為楷,似都無不可。從歷史上看,雜采某壹、二體而書於壹碑,從漢至隋,時有所見。如漢《夏承碑》、東魏《李仲璇碑》、隋《曹子建碑》等都是如此。但像此碑這樣集篆、隸、真、行、草於壹身的“集大成”的碑刻,還是十分少見的。書寫此碑時已是六世紀中期,其時楷書已經普遍使用,出現這種情況則更是壹個特例。>

北朝北齊 《報德象碑》<武平六年,釋仙書>

北朝北齊 《杜孝績墓誌》楷書<杜孝績墓誌,全稱“齊故驃騎大將軍東徐州刺史杜君墓誌銘”。>

北朝北齊 《故夫人仲姿墓誌銘》楷書

北朝北齊 《雋修羅碑》<皇建元年十二月>

北齊 《劉悅墓誌》<首題:“齊故特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濟陰郡開國公贈朔肆恒三州諸軍事朔州刺史尚書右仆射泉城王劉王墓誌”;蓋陽文篆書題:“齊故泉城王墓誌之銘”。北齊武平1年(570)11月12日。河南省安陽市櫟鎮出土。安陽金石保存所藏石。拓片版本。隸書,31行行31字,蓋3行行3字。劉悅,字優昕,年輕時就以勇猛聞名,初仕西魏,北齊時特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封齊陰郡開國公,武平元年七月十五日去世,壽53歲,葬於鄴城,死後贈朔肆恒三州諸軍事、朔州刺史、尚書右仆射、泉城王。劉悅的祖父劉折,領民酋長;父親劉跋,官任司農卿。>

北朝北齊 《水牛山文殊般若經碑》楷書<在山東寧陽水牛山。原在汶上水牛山頂,現存汶上縣博物館>

北朝北齊 《泰山經石峪》楷書<《泰山經石峪》,又名《泰山佛說金剛經》,摩崖石刻,北齊天保間刻,刻於山東泰山鬥母宮東此壹公裏山谷之溪床上。字徑50厘米,字體介於隸楷之間,據民國初拓本計,存九百六十余字。是現存摩崖石刻中規模空前的巨制。通篇文字氣勢磅礴,其優遊自如從容不迫之儀態,若具仙姿;其用筆圓潤可人,包融篆隸而妙化為楷,結構舒博壯健,頗含渾穆寬闊之趣。清楊守敬曰:“北齊《泰山經石峪》以徑尺之大書,如作小楷,紆徐容與,絕無劍拔弩張之跡,擘窠大書,此為極則。”用筆安詳從容,風神淡泊雍榮大度,結體奇特斜倚相生,充滿個性。被尊“大字鼻祖”和“榜書之宗”。清人馮雲鵬在《金石索》中盛贊:“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無撰書人姓名,因筆法與山東鄒縣尖山摩崖《晉昌王唐邕題名》相近,後人或以為唐邕所書。又與《徂徠山大般若經》相似。《徂徠山大般若經》上有“齊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樣,因此後人又有推測為王子椿所書。清阮元《山左金石誌》則作北齊天保間(公元550--559)人所作。《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多有壹些不常見的俗字,其中“萬” 、“無”二字,竟與現行通用的簡化字相同。這封於研究我國書體的歷史演變和書法藝術成就,具有相當重要的價格。>

北朝北齊 《朱岱林墓誌》楷書<四十行,行三十四字。北齊武平二年(五七壹)刻。據傳此誌明季出土於山東壽光,未受重視。清雍正三年(壹七二五)壽光人王化洽發現後拓得數紙,始為流傳。此誌書被譽為“上宗魏晉,下開隋唐”,雖為楷書又參以篆隸筆意,於古樸中又含婀娜剛健之姿,從中可見楷書嬗變之蹤,是北齊墓誌的精品。今據清人王化洽初拓本>

北朝北齊 梁恭之 《隴東王感孝頌》<北齊武平元年(570年)《隴東王感孝頌》。額題“隴東王感孝頌”為篆書兩行,頌文為隸書。申嗣邕撰文,梁恭之書。文後又刻有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楊傑題記。隴東王是當時擔任齊州刺史的胡長仁。石刻字跡工整,筆勢開張,用筆近似楷書,這是北齊隸書的***同特征。>

北朝北齊 鄭述祖 《重登雲峰山記》

北朝北齊 鄭述祖 《天柱山銘》<《天柱山銘》原刻在山西麓“劈石門”旁,已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後搜得殘石200余字今存平度縣博物館。鄭道昭之子北齊光州刺史鄭述祖於天統元年(公元565年)書鐫的《天柱山銘》。>

北朝北周 《曹烙碑》

北朝北周 《竇盧恩碑》

北朝北周 《賀屯植墓誌》<保定四年>

北朝北周 《寇熾墓誌》<魏故廣州別駕襄城順陽二郡守寇(熾)君墓誌(宣政二年正月四日)誌蓋闕銘文魏故廣州別駕襄城順陽二郡守寇君墓誌」君諱熾,字紹叔,上谷昌平人。高祖秦州哀公,曾祖雍」州宣穆公,郢州威公之孫,順陽府君軌第四子,繼第四叔父朝請南陽府君孚之後。永安三年,詔除伏」波將軍廣州別駕。君威以馭左,政以綏夏,撫荒悅近,」期月教成。詔遷長史。累加龍驤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為左之治雖隆,制錦之才不盡。俄宰襄城之郡,又」轉順陽太守。脩明禮,緝熙風俗;近者悅,遠者懷附。福」善無徵,禍釁奄及。春秋五十七,寢疾而殞。吏民哀號,」朝廷傷痛。以周宣政二年歲次己亥正月四月窆於萬安山宣穆公之墓次。」夫人天水姜氏,詔除昌城縣君。」長子素,廣州主簿本州司馬都督博平縣開國男,穎」川陷沒。妻裴氏,無子,以士璋長子文超繼後。」小子士璋,廣州主簿輔國將軍中散大都督德廣期」城襄城三郡守義安縣開國侯。妻郭氏。」長女順華,適天水姜曇進,本州主簿。」第二女婉華,適河東裴景徽,郡中正。」第三女將男,適天水趙子信。」第四女休華,適趙郡李恩曜。北京圖書館藏拓>

北周 口鹹韜 《小鐵山佛經銘》

北周 匡喆 《小鐵山刻經頌》<又名《匡喆刻經頌》>

北涼 佚 名 《沮渠安周造佛寺碑》楷書刻石<北涼沮渠安周承平三年(445)刻,22行,行47字,存德國拍林。原碑於清光緒年間在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出土。1903年被德人盜往柏林,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原碑斷裂。光緒三十二年(1906)端方赴歐時拓以完本;拓本縱132.2厘米,橫85.8厘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北涼為羯族沮渠蒙遜所建,位置在今甘肅省西部,後為北魏所滅。沮渠安周為沮渠蒙遜第十子。該碑撰文為中書郎中夏侯粲。北涼石刻甚為少見,除此碑外只有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它們為研究北涼情況提供了實物資料。此碑為隸書,但已具楷意。主用方筆,橫筆兩端多呈銳角並向上翹起,筆畫挺拔,鋒芒畢露。結字穩健中具有活潑氣氛。和《露寶子碑》有相近之處。>

給好評喔

  • 上一篇:杭州老地圖旅遊景點介紹杭州老地圖旅遊景點介紹
  • 下一篇:波蘭有什麽特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